《西方音乐史》选修教案.docx
《《西方音乐史》选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选修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课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音乐体裁、乐器、音乐知识等。教学重难点:荷马史诗、毕律、三大悲剧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2、音乐生活与音乐思想二、音乐体裁1、诗歌:荷马史诗、抒情诗、颂歌(1)荷马史诗:采用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写作,节奏感强烈,适于民间的游吟诗人在里尔琴的伴奏下边走边吟唱。代表作:伊利亚特、奥德赛。(2)抒情诗:由抒情诗人自编自唱,由乐器伴奏的诗歌,分笛歌(阿夫洛斯管伴奏)和琴歌(里尔琴伴奏)两种。(3)颂歌:在重大仪式上,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运用华美的合唱形式来演唱。有太阳神
2、颂歌和酒神颂歌。太阳神颂歌:风格庄严,用基萨拉琴伴奏,用以祭献太阳神阿波罗的合唱。酒神颂歌:风格狂放,用阿夫洛斯管伴奏,用以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演唱的诗歌。赏:酒歌:塞基洛斯墓志铭赞美诗: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2、戏剧被后人称为是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悲剧:由酒神颂歌发展而来,是戏剧、诗歌、音乐和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代表人:埃斯库罗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喜剧:源于酒神祭奠上的狂欢歌舞,多为政治题材。代表人: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鸟讥三、乐器弦乐器:里尔琴、基萨拉琴管乐器:竖笛奥罗斯、第笛阿夫洛斯管四、音乐知识“毕律”:也叫“五度相生律”,
3、毕达哥拉斯提出。我国周代管仲提出的“三分损益法”亦是“五度相生律“,但比欧洲最早的五声音阶理论“毕律”早140多年。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二课第二章中世纪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音乐体裁、音乐知识。教学重难点:教会音乐、世俗音乐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历史及文化背景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
4、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冬至日是纪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
5、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二、音乐体裁1、教会音乐(1)圣咏:是在天主教会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赏:短祷文(2)格里高利圣咏: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旋律:一般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音域经常控制在比较狭窄范围内。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演唱和应答演唱。赏:圣诞节弥撒曲中的慈悲经哈利路亚:我们看见了他的星座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根据歌词与歌声的结合关系分为三种类型:音节式字对一音;纽姆式字对一个多音;花唱式字对若干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2、
6、世俗音乐骑士歌曲:自己填词、创作的单声部抒情歌曲。赏:亚当得拉阿莱罗班与马里翁插曲巴勒斯坦之歌埃斯坦比耶问:“骑士歌曲”与“格里高利圣咏”有什么不同?三、音乐知识1、教会调式2、纽姆谱3、唱名法的起源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三课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艺第兴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弥撒曲、经文歌、众赞歌、无伴奏合唱、杜飞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通向巴洛克时代的过渡时期,是欧洲文化的繁荣时期。这时期的
7、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得名“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的简单复活,而是标志着代表新兴市民阶层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和发展。文艺狂兴时期所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会思想。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禁欲主义,反对教会宣扬、人生有罪、离世绝俗、禁欲苦行和悲观厌世的思想。它肯定人是生活的主人,应当享有友谊和爱情,应当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享受大自然和艺术美。因此人文主义者的视线是面向人间而不是天国,是面向现实而不是虚幻。二、音乐体裁1、弥撒曲:弥撒曲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弥撒祭
8、曲活动分为“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部分。普通弥撒所演唱的词与曲均固定不变,特别弥撤则根据教会所日历或婚丧等仪式而有不同。普通弥撤中演唱的弥撒依次为: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在特别弥撒中演唱的弥撒曲主要包含进台经、升阶经、阿莱路亚、奉献经、圣餐经。2、众赞歌德国路德教会的赞美诗。众赞歌的歌词不再用拉丁文,而改用本民族的当代语言;歌词亦由亳无韵味的经文和祷词,而改为有韵律的诗歌。在音乐方面,也把繁琐的发调体一变而为纯朴的和声体,使歌词和旋律都清晰可闻。3、经文歌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12、13世纪之交,用1段每个音节唱几个音的素歌旋律作为固定歌调的无
9、伴奏复调合唱歌曲,称“克劳苏拉”。其中固定歌调唱拉丁文歌词,其他声部则象现在的练声曲那样不唱歌词。13世纪初,克劳苏拉中不唱歌词的上方声部常填入歌词,称为“莫泰图斯”,这个字源出于法文的“mot”,意为歌词,后称整个复调合唱歌曲为“经文歌”。4、无伴奏合唱意大利罗马乐派的创始人作曲家帕来斯特里纳开创了庄严明净的无伴奏合唱风格。无伴奏合唱该名称源自于罗马天主教堂。在那里演唱赞美诗时从来不用乐器伴奏。欧洲16世纪的很多合唱也无伴奏,但也有用管风琴或其他乐器伴奏,只是这些乐器所演奏的曲调与合唱的各声部所唱的曲调完全一样。19世纪以来无伴奏合唱获得了广泛应用。很多无伴奏合唱曲的内容都是表现非宗教的日常
10、生活。三、音乐流派1、勃艮第乐派(15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勃艮第乐派主要有三大代表人物:英国的约翰邓斯泰布尔,法国的纪尧姆迪费,法国的吉尔班舒瓦。纪尧姆迪费(杜飞)生平:是勃艮第乐派最重要的音乐大师。他大约在1400年左右出生在佛莱芒和瓦洛尼亚的边界地区。14091414年间,他是贡布雷教堂唱诗班的歌童。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意大利度过的,先后在比萨和里米尼的马拉泰斯塔宫廷、罗马教皇唱诗班、佛罗伦萨和博罗尼亚等地的唱诗班服务。1445年他回到贡布雷,他的音乐才华逐渐为当地的贵族所赏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就曾经是他音乐上的学生。1474年,迪费在贡布雷去世。音乐:迪费的主要作品是弥撒曲、经文歌、
11、等各种当时主要的宗教音乐体裁的作品,圣母赞歌、法语尚松(以回旋歌为主)以及拉丁文歌曲。此外还有不少世俗歌曲。他可能是最早使用世俗歌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充满了热情的和声和感情丰富的旋律,预示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2、吉尔.班舒瓦生平:勃艮第乐派另一位音乐大师吉尔班舒瓦(GiIIeSBinChois,约14001460)则主要以法语尚松的创作知名于世。班舒瓦生于蒙斯一个富有的家庭。1423年,他离开蒙斯去到里尔居住,此后他曾在巴黎为被囚禁的萨福克伯爵服务。1427年,他参加了勃艮第宫廷合唱团。1453年从第戎的勃艮第宫廷退休,去往斯瓦格尼斯的圣文森教堂做了主管。1460年在那里去
12、世。创作:班舒瓦的尚松创作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旋律。他的尚松旋律非常迷人,充满了忧伤的情调,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很简洁,没有复杂的节奏;和声方面则时常浮现三和弦的轮廓。他对于尚松歌词的选择十分讲究,许多歌词都是别人创作的,这一点也打破了以往世俗音乐创作多是由作曲家自己写歌词的惯例。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四课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15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流派、及代表人,教学重难点:音乐流派、音乐家、新教音乐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音乐流派1、佛兰
13、德乐派(15世纪下半叶)简介:又称“尼德兰第二、第三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涌现了较为众多的作曲家。佛兰德乐派可说是勃艮第乐派的延续,这一乐派的音乐家主要出自尼德兰的佛莱芒地区(法国北部、荷兰与比利时南部代表人物:约翰奥克冈:佛莱芒乐派第一代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对若斯坎、奥布雷赫特等都有较大影响.约翰奥克冈也译作沃克亥姆。据说曾师从班舒瓦,深受勃艮第乐派影响。在弥撤创作中表现出精湛的技巧。他精通各种卡农手法。他的创作特点是运用重叠的长乐句而很少予以收束,各声部独立而不用模仿,从而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流动风格。著有OIiFii弥撒曲。若斯坎:写有大量经文歌和弥撒曲,以及以法
14、国尚松为主的世俗歌曲。他强调模仿对位技术,同时充实和声音响,且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他的初期作品在技巧上与奥克冈相似,据说,若斯坎曾师从奥克冈。他为后世留下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尚松,其中歌词选择范围广泛,更具有创造和表现自由的经文歌成为他主要探索的题材。奥兰多迪拉索:作有大量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灵活生动、精致而又多样化,精心处理音乐与歌词的内容和语调关系。他为复调音乐到主调音乐的过渡开辟了道路,他的作品几乎全是声乐,共有2000多首。其中有弥撒曲、经文歌、圣母歌和世俗音乐作品,如意大利的牧歌、法国的尚松、德国的利德等。著有我这穷人、无伴奏合唱回声。2、威尼斯乐派因发物于
15、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而得名。威尼斯乐派是个总称,它有以下三种含义:(1)音乐流派。威尼斯乐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是该乐派的特征。演唱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代表作曲家有威赖尔特等。(2)指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该器乐乐派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因教堂内部广阔,两架管风琴音响宏大,可作呼应式的表演。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及其弟子安加勒里埃里和乔结加勒里埃里等。(3)指十七世纪欧
16、洲歌剧乐派。与1637年威尼斯城首建公开歌剧院,并成为当时欧洲歌剧中心有关。歌剧多为古典题材,音乐富有戏剧性。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与卡伐里等。主要歌剧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配阿的加冕等。3、罗马乐派由于帕莱斯特利那及其音乐风格得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是欧洲中世纪清唱式合唱音乐时代的一个乐派。发物于意大利的罗马城而得名。代表作曲家有帕勒斯特里那。主要作品有经文歌、唱答歌等。17世纪初期,罗马乐派得音乐家们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威尼斯乐派得风格,但是仍致力于创作严格得宗教音乐,而拒绝巴罗克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因而成为新时代得保守风格的代表。
17、二、音乐知识新教音乐:为了使基督教教义得以更好的传播,路德亲自用德文撰写歌词,参与并组织其它作曲家选取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教会歌调以及世俗曲调,经过改编、整理,创造出新的圣咏模式一会众赞美诗,也称众赞歌。三、作品赏析1、若斯坎的经文歌海,玛利亚宁静的圣女2、帕莱斯特里纳马赛卢斯教皇弥撒曲中的慈悲经3、众赞歌上帝是我坚固的堡垒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五课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歌剧、清唱剧、康塔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历史
18、背景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巴洛克”也译为“巴罗克”,这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源于葡萄牙语,原意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着文艺狂兴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调和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巴洛克音乐是指公元16001750年的欧洲音乐。1600年标志着欧洲歌剧的诞生。1750年标志着约塞巴赫的去世。巴赫、
19、亨德尔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二、音乐体裁1、声乐歌剧一一是音乐、美术、文学和舞蹈相结合表达的综合艺术形式,以文学形式的戏剧剧本为基础;配合以说白、布景、舞蹈、等综合艺术。清唱剧一一是巴罗克时期的一种混合歌乐的形式,是将宗教或史诗为题材的歌词谱以曲调,由许多乐章组成。在演唱方式上与歌剧相似,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并由乐队伴奏。康塔塔一一康塔塔(Cantata)是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诗歌为基础,比清唱剧端且通俗,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段落组成,有乐队伴奏,内容为宗教性的和世俗性的两类。后来德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宗教内容的康塔塔,并把众赞歌合
20、唱加入其中。2、器乐管弦乐协奏曲一一又称为交响协奏曲,形式是多乐章的管弦乐作品,强调第一弦乐声部和低声部,避免复杂的复调对位,是早期占典主义交响曲的前身。大协奏曲一一是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的重奏组与乐队相对应演奏。独奏协奏曲一一是一件乐器与乐队相对应演奏。托卡塔一一起源于意大利北部,是一种键盘乐器或拨弦乐器进行独奏的乐曲,有即兴演奏成分。具有较强的炫技性,速度较快。赋格一一是复调音乐的固定创作形式,可以是独立的乐曲,也可以是前奏曲中的一个段落。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六课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
21、学生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及相关的音乐知识。教学重难点:巴赫、亨德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作曲家1、巴赫背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也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师从当时德国的音乐大师帕赫贝尔,并教巴赫学习音乐(算起来,帕赫贝尔是巴赫的师祖)。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长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长期居住于
22、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代表作品(I)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创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2)器乐作品,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无伴奏小提
23、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300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艺术成就(1)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2)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3)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4)使巴罗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如古钢琴作品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音乐史 西方 音乐史 选修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