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
《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带钩用于腰部,是古代用来束带和配系的用具,主要作用之一是在人的腰带上起扣结作用。据文献记载,它最初单称为钩,“带钩”的全称,似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在古文献中可以查找到人们对带钩的种种记载:淮南子说林训的“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2、东观汉记卷二十的“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愤、玉壶、革带、金错钩佩”网、庄子J箧中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4、庄子达生篇中记载的“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4这些资料明确表明带钩在当时是被普遍使用。本文研究的内容是以南方地区为研究范围、以东周时期考古出土的带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
2、研究、图像研究等方法,对带钩的出土情况、形制分类以及文化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寻找其中的发展和传播路径。一、带钩的发现与传播关于带钩的起源,大多数人认为中原人使用带钩是由于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的“胡服的射”,这场服饰变革改变了中原服装宽衣博带、不便作战的状况,大大提升了战士们的战斗力。彼时,赵武灵王这场军事上的成功举措将便于骑射的胡服推广开来,胡服上使用的带钩也在中原地区开始传播。因此,学术界之前流传几十年的观点即带钩由胡人传入。直到1972年在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玉带钩的出现,打破了带钩的春秋起源说,带钩的出现或许要提前至春秋初年。1972年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最早发现了属于良渚
3、文化的玉带钩,但这个发现并没有及时公布,图片要晚到20年后才在中国玉器全集“原始社会”卷中见到。正式发掘中最早见到的良渚文化玉带钩,是1984年在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60号墓中出土的。1988年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墓地的发掘报告发表时,又见到3座墓中各发现I件玉带钩,于是学界相信带钩在良渚文化中是铁定存在的5。良渚文化发现的玉带钩(见表1),整体造型比较规整,型制基本一致,规格一般较小;最短的不过3cm,最长的也只有9cm多,一般在57cm上下,整体大都呈扁方体、方块状,系以事先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在良渚文化发现的玉器中,带钩属于实用性较强的轻型玉器之一。中国早期的带钩,是东方文化中一
4、道旖旎绚丽的彩虹,它照亮了后世周汉文化中带钩的发展。东周时期的带钩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从中原地区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东汉时期分布范围最为广泛,而魏晋南北朝以后带钩的发展速度急剧衰落,被带扣、箝带取代,因而这时期分布范围最小。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带钩分布的范围北不过辽河,南不到岭南,西及宝鸡,中心在三晋和关中地区9。这一阶段,除Vl式长牌形带钩外,其余各种样式的带钩均有发现。战国中期带钩的分布范围在原基础上扩大到了四川的巴蜀地区,长牌形带钩开始出现。战国晚期带钩分布延伸到了岭南地区,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岭南地区发现带钩的数量、种类都比较少。自秦王朝大一统到西汉时期
5、带钩分布的极南极北稍稍扩大些,极北达到今辽宁北部(匈奴或鲜卑故地),极南达到今贵州地区(古夜郎之属),但与战国时期相比变化不甚大8。西汉中晚期带钩继续向西南方向传播发展,到达如今云南省的昆明地区附近;东汉时带钩在分布基础之上又向西北方向传播,由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到达新疆东部地区,这也是考古发现的带钩分布范围最广时期。魏晋以后,带钩分布范围基本维持在原始的第一阶段范围内。二、东周时期南方地区带钩出土情况春秋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带钩数量不多,长度多在510cm,带钩的钩钮多位于钩身的尾部。到了战国时期,带钩流行的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除西藏、青海、新疆、吉林、黑龙江、贵州、云南、海南这几个边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周 时期 南方 地区 考古 出土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