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加快硅巷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docx
《东城区加快硅巷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加快硅巷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东城区加快硅巷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北京市主要领导对东城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独具东城特色的硅巷建设,为东城园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东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制定本行动计划。一、硅巷概述硅巷是以城市空间更新、科技回归都市为主的科技创新产业集聚街区,是城市建成区在科技竞争背景下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紧贴城市原有肌理,以城市中心的存量空间为主要载体,通过对现有写字楼、
2、老旧商务楼宇、低效产业园区等存量空间加以改造,释放出创新空间,集成、运营各类创新要素,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在首都核心区实现城市更新。二、发展现状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地缘优势得天独厚,政务资源优势集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效能明显。东城硅巷建设启动以来,东城区开展现状分析调研,明确发展要素集合,勾勒谋划建设布局,强化政策支持保障,硅巷载体空间不断释放,硅巷创新氛围逐步培育,硅巷科创资源加速集聚。东城数字科技大厦项目作为东城硅巷首个落地的产业项目,是东城区落实核心区控规以及实施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首个项目,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
3、据、元宇宙技术为支撑,打造创新性总部、融合开放的功能空间。打造智慧服务体系展示中心,以信息化平台与线下服务窗口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专精特新和国高新企业在硅巷展示区内的集中集聚,围绕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细分产业领域开展研究研讨、推动产业集聚。同时,硅巷建设现状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产业集聚不强,政策、空间、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空间品质不高,部分科创空间载体质量较难满足科技创新企业需求;配套环境不佳,配套设施和服务供给有待完善;资源整合不足,综合水平有待提高。我们需要提前布局、系统谋划,扬优势、补短板,努力抢占城市更新示范效应先机。三、建设思路以“科技回归都市”为核心
4、,围绕高效服务供给、优质空间供给、精准政策供给,不断强化城市更新和存量空间功能提升,促进创新格局持续优化,形成经济增长接续动力,构建东城特有的创新开放、要素集聚的硅巷建设模式和提升体系。以“城市街区更新”推动硅巷建设,以“全域无界创新”引领硅巷建设,以“科技赋能社区”深化硅巷建设,以“多元市场主体”联动硅巷建设,以“创新孵化生态”承载硅巷建设。达到产业发展多元并进,场景落地互联互通,空间体系复合完善,载体规模持续扩充,知产融合更趋紧密,品牌影响不断提升。以创新迭代技术,以技术推动产业,真正做到对标一流,打造科技创新街区;以人为本,聚焦科技服务需求;产业提升,注入全域创新活力;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5、重构空间;分类推进,打造特色硅巷载体;多方联动,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树立品牌,展示独特硅巷魅力。四、发展目标力争到2026年,东城硅巷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更新样板区、园区发展先行区、科技文创生态区、科创人才集聚区、营商环境示范区,东城硅巷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果转化效能明显提高,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硅巷展示区内专精特新企业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区比重较2023年底提升50%以上,基本形成高质量产业集群、高规格孵化平台、高品质创新生态。通过:明确一个专班管理机制,出台一批专属扶持政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原创应用成果,实现一批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一批科创潜
6、力企业,推进一批产业提升项目,打造一片宜居宜业空间,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塑造一个城市更新品牌,做到:硅巷创新动能更强劲、硅巷服务管理更细化、硅巷创新人才更集聚、硅巷影响辐射更深远。五、机制创新(一)区级专班机制坚持高位统筹、问题导向,加强部门联动,建立专班工作机制,解决区级层面统筹协调问题。组建由区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委办局和街道为成员的东城区硅巷建设专班,专班下设办公室,负责硅巷建设的日常统筹协调及督查工作。东城区硅巷建设由区属各相关单位共商共建,形成合力。(二)公共服务机制依托东方嘉诚、东雍创业谷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入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机构,成立青龙硅巷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东城区政务服务大厅分
7、中心,将政府及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导入园区,完成“一站式”集成审批,如党群服务、行政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文化艺术中心、运动健身、餐饮休闲等配套服务,做到流程之外无环节、清单之外无事项、窗口之外无跑动,真正帮助办事人“一次办成二(三)城市更新机制东城硅巷建设拟从城市更新立项审批流程入手,破解硅巷拓展空间载体规模难题。探索将硅巷内空间改造作为优化审批流程的试点和前哨,通过综合论证、国企担保承诺、联合审批、绿色通道等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打通开工堵点。(四)产业促进机制成立东城硅巷智成研究所,出台东城硅巷产业链发展伙伴计划,发挥平台公司、中介机构作用。以开创性的高品质产业创新生态运营,统筹层次
8、丰富的产业空间与资源,构建资源密集、优势互补、开放共享、共生共赢的创新生态圈。六、政策激励在充分用足用好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与现行市区政策相联动的东城硅巷配套政策。初步拟定的东城区关于加快硅巷高质量建设的若干措施涵盖了增强硅巷创新技术转化动力、激发硅巷创新企业主体活力、营造硅巷创新主导产业合力、集聚硅巷创新创业人才智力、提升硅巷创新支撑服务能力等五类共十五条具体措施,内容包括打造硅巷创新龙头产品、推动硅巷成果示范应用、强化硅巷标准引领制定、提供硅巷投资融资服务、推动硅巷企业跨越提升、支持硅巷重大项目落地、构建硅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硅巷共性验证平台、鼓励硅巷企业拓展市场、加强
9、硅巷人才引进保障、定制硅巷人才贴身服务、畅通硅巷人才推荐通道、扶持硅巷初创团队成长、助力硅巷楼宇改造提升、促进硅巷地域协同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源支撑保障,鼓励以技创企,以企兴业,以业育才,以才研技,以园区高品质空间支撑人才、技术、企业、产业发展,既要当好“管理者”,又要当好“服务员”,高质量高标准打造硅巷建设东城样板。七、产业提升紧紧围绕“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产业机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格局,以文化为底色,以科技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未来产业为契机,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期,培育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共
10、生的新业态;促进产业上下游贯通,构建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各环节联动迭代的新链条;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在深入分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关村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三年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时期东城区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东城区科技和信息化规划(含大数据专项)等产业规划,打造东城硅巷高精尖产业体系。(一)做大两个引领支柱产业。人工智能: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智慧医疗:发力新健康服务方向,推动医智交叉创新融合发展,发展“智
11、能+”健康管理、数字化中西医诊疗等服务业态。(二)做强两个特色优势产业。数字文娱:以数字赋能文化消费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大数字化文娱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数智能源:支持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发展智能变电成套设备、新型储能设备等,鼓励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建设能源互联网云平台、智慧能源数字李生平台,实现能源智慧化管理。(三)做优两个创新链接产业。智慧城市:打造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鼓励全域场景创新,吸引各行业、各领域新技术在硅巷孵化、落地、开展应用,加速形成创新生态,带动相关细分产业在硅巷内落地发展;科技服务:面向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集成一批专业化、集成化
12、、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塑造硅巷科技服务品牌。(四)布局两个未来前沿产业。元宇宙:加强元宇宙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元宇宙产业集群,催生元宇宙新空间、新活力、新业态;碳中和:支持开发碳排放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培育碳追踪、碳减排数据分析和综合服务机构,打造碳减排与碳中和产业创新高地。八、空间赋能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既有中心城区,也有科技园区。对于中心城区,按照“街区+科创”的原则,将科创元素植入城市更新;对于科技园区,按照“科创+街区”的原则,将城市功能融入园区升级。东城硅巷建设以科技赋能空间作为承压前行的驱动力量,以城市更新汇聚发展动能,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城区 加快 硅巷高 质量 建设 行动计划 2024 2026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