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讲官方笔记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讲官方笔记合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第一节课第一章周汉文论第一部分儒学文论第一节孔子的文论思想一、孔子的基本常识【常考选择题,以了解为主】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出生时家道已中落,他自称年少时身份低微。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治民思想,但终未得到重用。晚年整理作品: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修订历史著作春秋。2、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被称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虽身不居高位,而他的思想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当今的世界文化仍产生着直接、间接的影响,被后人称为“素王”。3、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并以“诗教”为手段。二、孔子的文学理论(一)孔子的人生观及其文论基础【常考选
2、择题,以了解为主】1孔子认为人民生活的基本保证是消灭战争,是社会安定。而他认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修养,修身才能齐家、能“大而化之”以治天下。而提高个人修养的核心是“仁”,这是人格修养的最高标准,而达到“仁”的境地的手段便是“诗教”,即读诗经中的诗。而当时的艺术形式强调诗、乐、舞一体,因此在孔子的“诗教”中,他首先重视的是音乐教育。他的大多评论诗的言论也都是针对诗所和的乐而言的。例子: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记t乙】孔子评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记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记忆】4、孔子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重文章内容
3、而轻形式(文质关系)(二)“兴观群怨”说【常考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1、“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1)含义:“兴奋”、“快乐”(2)目的:劝学生学诗(3)作用:“兴”(引起快乐之情)是起点,最终还将回归到“兴”(陶冶性情)。(4)其他含义:孔安国注为“引警连类”(援引相类似的事物来说明事理)朱熹注为“感发志意”(使人受到启发感悟)2、“观”(1)含义:郑玄解释:“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考见得失”。(2)作用:认识、了解作用通过诗可以达到对社会人生的了解,音乐的辅助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观”可以理解为观“志”,可以从诗中看出诗人之情志。“观”即“反观”、“自视
4、”,通过读诗,把诗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3、“群”孔安国的解释:“群居相切磋”。指出的诗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使人能够适应社会。朱熹则指出“和而不流”,人进入社会群体中,仍应保持其高尚人格。4、“怨”(D解释一:“怨刺上政也”(孔安国)“如果上(统治者)失德、失政,用诗来刺(讽刺)”评价: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局限于讽刺政治似乎有点儿狭隘,因为“诗”中表示的是人对一切不合礼法的现象的不满(2)解释二:“怨而不怒”(朱熹)(更符合孔子本意)“反对过分的怨恨(为了社会的和谐)”体现的诗歌的作用:“泄导人情,在诗歌中宣泄自己积郁的感情”(以避免一时冲动对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5、如
5、何理解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真题】(1) “兴观群怨”是基于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功用甚至生活态度都包容其内,这充分肯定了文学价值,说明了诗之所以存在的根据。(2) “兴”是文学欣赏起点,也是文学欣赏终点,起于愉悦,终于陶冶情性。(3)在“兴”的前提之下,“观、群、怨”则是指文学作用的不同侧面。(4) “兴观群怨”说尽管是对欣赏而言的,但直接影响到后世的文学创作。(三)艺术思维1、推理思维:“温故而知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2、直觉思维:孔子强调艺术中的直觉思维,认识到了文学的特点是联想3、孔子对文学基本特征的把握和认识:即文学离不开艺术思维.(四)比德论【常考
6、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1、比德:就是把外界的自然物比附人的品格,把大自然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2、影响:(1)指出了自然美可以和审美的主体一一人就其某种属性上达成统一,人在自然对象中欣赏的是人自身的属性。(2)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中的咏物诗词的创作。(五)孔子的诗评【常考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1、“诗无邪”与“放郑声”(1) “思无邪”:用正确的态度去观照或“正视”诗经中的言情之作O原文: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记忆】解读:这是针对“郑声淫”而提出的,“思无邪”是就对诗的态度而言的。读者对待“郑声”等过度放纵情欲的诗的态度应当是“无邪”
7、。(2) “放郑声”:放弃郑声原文:“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ning)人殆。”解读:孔子整理诗经并保留“郑风”是因为孔子坚信,在诗经中其它优秀诗歌影响下,未来的人民会达到且能够以“无邪”的目光看待过度放纵情欲“郑风”的境界的。2、“不学诗,无以言”(1)产生:是孔子教育其子孔鲤时讲的,见于论语季氏(2)意思:人要是不学诗的话,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3)可以解读出三层含义:“言指一般言语,诗可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言语表达更准确。周代士大夫之间,常以诵诗的方式进行交往,不学诗,便难以应对。“言”表面指“立言”,而习诗的终极目标是“立德。(4)影响:实际上肯定了诗的价值,并把诗教与人的
8、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奠定了中国古代诗论的基础。第二节孟子的文论思想一、孟子的基本常识【常考选择题,以了解为主】1、孟子(前3726前289),名轲,字子舆;受教于孔子之孙一子思。孟子亦被称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孟子七篇。2、与孔子不同,孟子与达官贵人来往较多,是较受统治者尊重的一位思想家。3、孟子以民为本,敢于把国之乱的罪责归于王。4、孔、孟对“人”的态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分歧在于孔子力图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而孟子则善于疏导。5、在文学理论方面,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强调了诗与现实的不同性。二、孟子的文学理论(一)“养气”说【常考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1(1)含义
9、:“气”指的是“浩然之气,指人的道德修养。“养气”即完善人的道德修养。(2)它是孟子“知言”的前提。(3)孟子把人格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等。(4)孟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完善不仅是个人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影响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因而其文学评论也往往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2、“知言”指的是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这必须以审美主体的道德修养为基础C3、“知言养气”与文学的关系:(3) “知言”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只有“知言”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以及他人的作品。(4) “养气”属于更高一个层面的要求,即要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让自己的美德传播出去,当然这也包括通过作品来宣扬自己的美德。(3)
10、后人认为传播美德就要有感染力,“气”就不仅是个体的生命力,含有影响力在内。(二)审美鉴赏与“知人论世”【常考选择/名词解释/简答/原文分析题】1、审美鉴赏:孟子认为审美鉴赏具有共通性和差异性(1)共通性:孟子提出了“类”的概念,他认为同“类”之物均存在着可比拟性,人们对于事物的鉴赏存在着一般认识的一致性。(2)差异性:同时孟子又认为人在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中存在着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往往是审美主体修养的差异所致2、“知人论世”(1)原意:孟子认为:只有先“颂其诗,读其书”,然后才能了解其“家世”,才能与他们做朋友。(2)演变意:了解了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古代讲究“文如其人”
11、,进而了解作者。(三)以意逆志说【常考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1、全句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孟子万章句上)2、含义:要求解诗者不能拘泥于诗的个别字句,从文辞的表面意义去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性质:为了避免文学作品“误读”而总结的正确读诗的方法。即孟子提出的正确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常考简答题】“文”是文饰,是一种修辞手法,诗人为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修5辞手段。“辞”,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由“辞”构成的。“意”,是作品的主题,是综合了“辞”意而达到的“文意”“
12、志”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孟子与同时代的人,是为贤人君子的规定性。第三节荀子的性恶论一、荀子的基本常识【选择】1、荀子,名况(约前325前238)。他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思想中有相当程度的道家思想;荀子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2、孟子主“性善”和“法先王”;荀子主“性恶”和“法后王”;“性恶论”是荀子的哲学基础,他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认为)也。”二、荀子的文学理论【选择、填空】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指人为)”意思是“人性本恶,善是人为的(是对先天好利多欲的改造)“;“改造”则需要学习“礼仪法度”;又由于“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所以一定要学习圣人言行。2、五经
13、是圣人所言,为道德礼义之楷模,是通往“天下之道”的途径,所以要阅读儒家五经。第四节毛诗序一、毛诗序的基本常识【选择】1、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诗经失传,后经挖掘或记录口述,汉代流传的诗经者有鲁、韩、齐、毛四家;其中赵人毛在属经学研究中的古文学派,其诗序独存;鲁、韩、齐三家皆今文学派,三家的诗序今已亡佚。2、毛诗序的分类:小序、大序“小序”: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大序”:又称诗大序,作者所写的诗经所有诗的总的序言,位于关雎的之后的小序后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诗歌性质、作用、内容、艺术批评诸问题。2、诗大序是中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论,是先秦至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总结。二、毛诗序的文学理论【选择、简答
14、】(一)“诗言志”与诗之功用1、诗言志:(1)最早在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这时“志”含义多样。(2)诗大序中将“志”首次定义为情感。原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记忆】解读:这句话认为诗歌是以情感为其本质的,感情激荡于心而发声于外,即形成了诗。点明抒发情感是诗歌的功用。(5) “志”: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化了的“人的自然之情”。即:“发乎情,止【记忆】功治德俗 之政道风用:诗大序从诗歌对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作用作了阖述。诗乐是因情而生的,故通过诗乐可以看出时代的兴衰。诗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可以感人至深,感化人的道德诗教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15、移风俗”【熟悉(二)诗歌“六义”说【简答、选择、高频】1、阐释了风、雅、颂的特点“风”:各地民歌;“雅”:京城附近之诗歌,大雅:叙事,没有民间哀怨的内容,小雅:涉及民间的疾苦和控诉;“颂”:皇室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2、提出了赋、比、兴三种写作手法“赋”:平铺直叙;“比”:比喻,比方;“兴”:先言他物,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3、强调国风具有讽谕教化作用(1)国风即诗经当中的“风”,主要描写的是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2)它认为诗歌相对于统治者来说,可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对于大众来说,是对统治者的讽谕力量
16、,使“闻之者足以戒”,成为治世之“救药”。4、说“变风变雅”是“乱世”之音,但又“发乎情,止乎礼义”o对于“六义说”的评价:【不用背,多看几遍做到心中熟悉】(1)诗大序是对以前儒家诗论的总结C(2)分析了诗经“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和“风、雅、颂”三种诗体,并做出了诗歌本质、功用及批评方面的一些说明。(3)影响了后世的诗学理论发展,在中国文论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第五节董仲舒一、董仲舒的基本常识【选择】1、董仲舒,汉代儒家今文经学大师,主要著作彳春秋繁露十七卷。2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只有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意识控制,才有利于统治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管理。2、“天人合一,(1)董仲舒认为作为人格化
17、的“天”是有意志的,它是通过自然现象来表现其意志,人应当遵循天的意志。(2) “天”和“人”因为“天人感应”而相联系“天人感应”的含义: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的具体理解:董仲舒认为,人和自然的天是一致的,“人”完全成了“天”的“副本”。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合一的评价和影响它将天的变化与人事变化联系起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君主制和神化伦理纲常,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二、董仲舒的文学思想1、教化之具【选择、填空】董仲舒将文学看作为施行教化
18、的工具,即移风化俗。2、诗无达诂【名解、简答、选择、填空】(1) “诗”指诗经,“达”指通达、完整,“诂”是解释的意思。(2) “诗无达诂”的原意是指对诗经不能做完整的、通达的解释。后来泛指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会有唯一的解释。第六节扬雄一、扬雄的基本常识【选择、名解】1、扬雄,西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2、扬雄的文学思想主要反映在0L当中;文学成就主要是辞赋;学术著作方言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3、扬雄主要为儒家教化思想,综合儒道学说,提出“玄”的理论,“玄”兼儒、道两家所谓的“道的含义。二、扬雄的文学理论【选择、填空】一)“宗经”论:内容:扬雄认为“道”是宇宙本体,而只有圣人的思
19、想学问可以体现“道”。“圣人之书”是其思想精华,“道”便在其中。而“圣人之书”便是“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所以要“以经为宗”,即“宗经”。(二)“雕虫”论1、早年对辞赋是私心窃慕并仿效之的。但“赋”反复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来轻微地讽刺帝王、贵族淫奢。所以扬雄长大了说“赋”:“雕虫篆刻”“壮夫不为O2、“赋”劝百讽一,几乎失去了“讽”的意味,甚至走向其反面,成了“劝3、所以扬雄赞赏有“则”的,即铺叙不过分,能起到“讽”的作用的赋。第七节王充一、王充的基本常识【选择、名解】1、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初年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文学理论家,论衡三十卷是其重要学术著作。2、王充
20、思想大体上奉儒家为宗,他尊孔,却能写下问孔、刺孟等文章。3、以自己的“气”一元论哲学,批判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二、王充的文学理论【选择、填空】(一)真美说1、内容:(1) “真美说”即“文学真实论”,也就是“疾虚妄”,求真实;出自论衡(2) “真”指的是“内容”的真,有两层含义:指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指主观情感的真实性(3) “美”指的是文章的形式美,“真”是“真美”的核心和基础,“美”是“真美”的结果。2、提主要是针对当时虚妄不实的“谶纬之论”提出来的。3、地位:文学真实论是王充文论的中心。指好的道德品质,它建立在在“实诚”(“真”)的基础上。2、“善”是“真美”的目的,又是对“真美”内容
21、的要求。3、归结起来,王充认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其关系表现为:真是基础,善是目的,美是结果。它们为“世用”服务,文学创作应有益于社会政治和道德教化。(三)增实说1、“增”,即夸张。2、王充认为夸张必须以事实为本,使事物本质得到更好的体现。(四)其他文学思想1、肯定了民间诗歌的地位;2、具有文学写作反模拟贵独创思想;3、在文学的“古今之争”上,肯定今胜于古,显示了他的发展目光。第一章周汉文论第二部分道家文论第一节老子一、老子的基本常识【选择、填空】1、一般认为,老子即老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他的著作仅有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老子全篇几乎没有直接论文艺的言论,其论多以“道”为中心,偶
22、涉文艺与审美,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O二、老子的文学理论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名词解释、简答】1、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谈论“道”的特征时的言语。3、“大音希声”意思是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则是说无形之象才是“大象”。4、影响: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第二节庄子一、庄子的基本常识选择1、庄子与孟子同时略晚,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哲学上,他主要继承了老子思想;庄子及其后代学生著有庄子庄子和老子都是先秦道家有代表性
23、的著作。一、庄子的文学理论【简答、论述】(一)文艺的独立性1、庄子并没有直接论及文艺的独立性,但是庄子反对功利性,本质是指出了文学创作必须摆脱一切杂念。(二)应之以自然1、“应之以自然“,即:最高贵的乐曲应该是自然的应和,反对艺术的人工雕琢,自然流露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2、使艺术去人工雕琢的关键在于“真”,即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出的才是最好的。(三)文艺的目的性1、庄子认为,文艺的目的在于表现“意”,对庄子来说,“意”指作品的主旨。2、庄子的“意”存在于作品之中,也只有通过作品才可以得到“意”,文学存在的理由就这样被阐明了。那么文学的目的也在于表现“意”。(四)庄子的创作1、庄子一
24、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只有内篇是他自己写的)2、创作汪洋恣肆,充分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创作才能;首创用“寓言”在阐述道理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注释:汪洋返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3、【论述题】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相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艺术形象。如“齿缺”、“兀者”。庄子创造这样形象地原因:(1)庄子塑造这样的形象,并不是要消除美丑的界限。在庄子那里,美与丑还是有界限的。(2)庄子塑造这样的形象,并不是单纯从审美意义上来看待美与丑的,而是在道的意义上看待的,在这一意义上,美与丑是可以统一的。(3)在庄子那里,他所追求的是比审美更高一层的形象,这就是有德的形象。这是他追求
25、至高之道的体现。(4)在这一意义上,美与德是处在不同层次的概念,美要低于德,美一般人可以达到,但德却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因此庄子才特别重视德。而塑造丑陋的形象,就能通过反差更好地体现他的思想。第三节吕氏春秋一、吕氏春秋的基本常识【选择、填空】1、吕不韦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他集宾客门人编撰了吕氏春秋。二、吕氏春秋的文学理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一)艺术起源1、吕氏春秋对音乐的起源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它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摹仿。先民们感受到自然之声的和谐、优美,因而仿效之而成乐。(二)和适原则【名词解释、简答、高频】1、“和适”可以做“和谐”、“中和”来讲。2、“和适”是针对音乐而提出的,
26、是音乐能够和谐的基础。3、推而广之,其他艺术与音乐一样皆取法自然,因此可以认为,“和适”是艺术审美的特征。4、同样对于天下来讲,达到“和适”则“天下太平,万物安宁”。5、和适原则是儒道兼取,是人、艺术、自然的和谐统一。(三)艺术的功用1、强调了音乐,即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2、强调了艺术的功能亦在于“安性自娱而己”。(四)论批评鉴赏1、文学批评不能只批评表层的语言,而要通过语言达到对“意”的把握。2、“听言者”的目的在“观意”,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明事理、察人情,通过学习提高艺术鉴赏力。3、鉴赏者如果处在心理不稳定的状态即“不乐”,那么再美的事物也不能引起其共鸣;只有在心理状态平静和谐的状态下,
27、才能真正欣赏到事物之美,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第四节淮南子一、淮南子的基本常识【选择】1、淮南子初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招宾客合写而成。二、淮南子的文学理论(一)论美、丑【选择】1、淮南子以道家之“道”为其哲学基础,“道”是至大至美的,由“道”而来的切,如自然景观等都应有人工所不能及的美。2、有“美”就自然有“丑”与之相对应。3、美丑的论述分为两个层次:表面的“度”,装饰超过了限度,原貌虽美亦令人掩鼻侧目;内在的“度”,指人的心灵如果有美的德行,虽丑亦有所美;如果虽美而心灵邪僻,其必亦有所丑。嫉m6母虽丑而有德,西施虽美而不贞,故美丑可互转。(二)论文、质【选择】1、文:指作品的形式,质:指
28、作品的内容。2、在“文质”关系问题上,淮南子是比较重视“文”的。但它同时也主张“质”有决定“文”的作用。3、从道家思想出发,指出“质”是根本,而“文”必须与“质”相符。(三)论形、神【简答,高频】1、“形”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形体),“神”是人的思维器官,两者是相对的一组概念。2、“神”为“形”的主导力量。缺乏“神,审美主体就会失去了感知能力。3、但不能否认形。形是神的基础,只有形神相和,以神驭形,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来。(四)论批评鉴赏【简答】1、论述了美的共通性。2、审美的客体(被审美的事物)和主体(人)多样,多样性和差异性使艺术的批评鉴赏者很难全面地对艺术做出分析研究。3、强调了“知
29、音”的重要性;“知音”: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晓然意有所通”4、对艺术起源、发展等问题做了探讨,揭示了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也指出了中国古代诗、乐、舞一体的事实和特征。(五)总评价【对回答论述题有帮助】1、淮南子突破了儒家礼乐诗教的局限,兼取百家言论。2、它对于某些具体文艺规律的可实探索,如“形神”、“美丑”“文质”等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宝库增添了财富。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曹丕与陆机一、曹丕的典论论文基本常识【选择题】1、曹丕(187-226)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独立的文学评论,是他写的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专著典论中的一篇O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文学理论(一)文气说原文:文以
30、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论论文1、“气”指作家的个性,本源为作家的生命力“文气”,是指作家个性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即文学的作品风格2、由于作家的个性的表现形式不同,“气之清浊”也就各有其“体”,因而各人的作品风格也会出现差异3、由作家个性而表现在作品中的风格对作家而言则是不自觉的;4、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是通过“养气”所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二)文体论原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1、“文体”:指的是文学体裁。2、
31、曹丕提出了八种文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3、他还注意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将八种文体分类概括成了四科二雅”、“理”、“实”、“丽”。所以,“文体论”又叫做“四科八体论”4、本末论:“本”指“文”的主旨或目的,这在一切文中都应是一致的。“末”则指“文”的具体表现形态,也即各种文体。(=)文学价值观【选择、简答、高频】I、背景:曹丕之前的古人也很重视文章的价值,但主要指实用文章,而把文学视为点级升平,吟咏唱和的工具。2、曹丕则肯定了文学的独特价值和地位,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点】(四)地位和影响【论述】1、典论论文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扩展了文论的范围,也开启
32、了后世文论中许多命题研究。2、曹丕的“文气”说强调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他的“文体”论,强调了诗赋的语言形式美,都对以后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在文学批评问题上,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主张批评者“审己以度人”,重视作家个性的研究,比前人论述进了一步。5、典论论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论进入了比较自觉和完整的阶段,具有开创意义。也开启了后世文论中许多命题研究。二、陆机及其文赋基本常识【常考选择题,以了解为主】1、陆机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文章。二、陆机及其文赋文学理论(一)文赋的写作缘由和目的【选择】1、
33、缘由:“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指构思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写出之文不能完美体现构思。2、目的:在于通过对创作规律的分析,使意能称物,文能逮意。文赋以“意”为中心,对整个创作过程进行了系统论述。(二)文赋中阐述的创作过程【简答】1、创作准备阶段,一要观察万物,二要研读经典,为开始进行创作打下基础。2、艺术构思时,要运用艺术思维,凝神静虑,进入到艺术想象的天地,能上天入地,览古观今,自由地突破时空的限制,然后使内在的情感逐渐明晰,形成情景交融的鲜明意象。3、写作时,要考虑好如何组织材料、安排语言,从而使构思阶段形成的意象得到完美的体现,真正做到文能逮意。(三)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选择、填空、简答】
34、1、十体说【重点】把文体分成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并分别概述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把“诗缘情而绮靡”放在首位,肯定了抒情是诗歌的根本特征。2、要注意四种写作技巧【了解】通过剪裁使辞意双美;通过警句突出主题;通过创新避免雷同;通过精美与平庸辞句相济,使文章相映成辉。3、要避免五种弊病【了解】篇幅太小不足成文;文不调谐;流于空泛;妩冶媚俗;质过其文。(四)对灵感的认识【简答、高频】(1)陆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个就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进行讨论的理论家。(2)陆机认为,成功的创作与灵感有密切关系;对灵感来去时的情状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如“若夫应感之会,通寒之纪。来不可遏,去不
35、可止。”(3)对灵感的认识还只是创作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还未能做到理论上的把握。(五)评价【论述、高频】陆机的文赋细致分析了文学创作的过程,特别强调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使文学批评由重视文学社会功用等外部规律转向对文学审美特征及技巧等内部规律的研究,影响了文心雕龙等一大批文论著作,是六朝文学理论的奠基作之一。第三节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一、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基本常识1、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二、刘勰及其文心雕花文学理论1、文之枢纽论【选择、高频】(1)文心雕龙的组织结构非常缜密,全书五十篇,除序志一篇外,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
36、评鉴赏论”四大部分。(2)序志是文心雕龙最后一篇,它是全书序文,介绍了文心雕龙的命名、宗旨、体系等。(3)从“文之枢纽”的五篇文章来看刘勰的基本文学思想,这五篇文章相辅相成,共成体系,基本上展现了刘勰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原道篇论“文之枢纽”时说“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量”。就是文章要以儒家之“道”为本原,以圣人为师,以经书为宗法标准,以纬书为斟酌,以楚辞为发展变化。在原道中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由文而明道”即: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道。征圣篇强调圣人之文与“道”相契。宗经篇强调经书的广大教化作用,提出以儒家经书为宗法,指出后世各种文体皆源于“五经”。正纬之
37、所以亦被列入“文之枢纽”,目的正是为了“宗经”。辨骚列入“文之枢纽”的目的亦在于征圣宗经,“骚”在这里是楚辞的代称。2、刘勰的文体论【选择、高频】(1)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包括了诗、乐府、赋、颂等三十四类文体。(2)他的文体分类和排列标准为:有韵之文为“文”,无韵之文为“笔”。(3)明诗:先讲诗的定义,沿用了“诗言志”的说法,又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是约束人情感的。明诗基本上反映了诗体源流和各代诗歌的发展规律。(4)乐府篇所论专为配乐之诗。在讲到诗与乐关系时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和“乐本心术,故响浓jid肌髓”。前者指诗的核心作用,在诗乐一体的情况下,诗是心,乐是体
38、。后者指乐府的感人作用。(4)诠赋篇专论赋体,所论重在汉赋。从赋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都加以强调:“词必巧丽”是说语言形式上要精巧华丽;“义必明雅”是说内容要明显雅正;两者关系为:“色虽糅而有本”,即:精巧华丽的要以雅正为根本,承认“义”是第一性的。3、刘勰的创作论【选择、简答、论述、高频】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精华所在,它包括从神思到总术共十九篇。(1)创作准备第四十二篇养气可视为创作准备阶段的说明。刘勰所说的“养气”:指修养心神,强调从事文学创作务必适时休息,保持心情清静和谐,神气调和通畅,是创作准备阶段所要遵循的原则。(2)论神思【重点】神思篇歹IJ文心周隹龙创但丝苴,重点论述的是艺
39、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神思指出,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又可形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想象并非空穴来风,虚构仍有所依据。客观事物以其不同的形态可以引起作者相应的创作思维活动,但两者是心物相融,神与物游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73)论语言【了解】第二十九篇通变“通”,即继承;“变”,即革新。本篇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的问题。(4)论风骨刘勰对艺术风格的探讨,集中在四篇文章中,即第二十七体性、第二十八风骨、第三十定势、第四十隐秀篇。体性篇讲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创作活动是作家感情通过言辞物化的过程,情感与言辞应相符统一;由于作家的才能、气质、学问、习染等的不同,就
40、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风骨【名解、论述、重点】“风”指思想感情中所包容的生命力、感染力,“骨”属于文章语言方面的东西。“风骨”在创作中表现出的特点: 文章思想感情必须端正刚直。 思想感情必须表达明白,语言必须锤炼精当。 好的“风骨”必须与文采相结合,即情志、语言、文采三者统一。 刘勰所说的“风骨”是指一种刚健豪迈、凝炼生动、光华鲜明的风格。定势篇内容:定势说的是文体与风格之关系;提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风格要求,不同的风格就是“势;要定势,就要根据思想感情选择体裁,运用体裁的主要特征来创作。隐秀描述是论与“风骨”相对的另一种风格“隐秀”:“隐”,就是文外所隐藏的言外之意;“秀”,就是篇章中最独特突
41、拔的语句。强调文章既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又要有“独拔”“卓绝”的鲜明艺术形象。(5)论技巧【选择】创作技巧包括十一篇,其中铭裁和附会篇讲炼意炼辞、布局谋篇之理,总术篇则综论写作法则,其他八篇属于修辞学的研究。炼意方面:刘勰提出了有名的三准论:第一,根据文情情理来确定体制;第二,根据内容来选取材料;第三,撮取辞语用以突出文章的要义。在论修辞的八篇中,对词语的对偶、比喻等写作技巧作了理论上的总结。最后,在总术一篇中,写作技巧做了肯定。4、鉴赏论【选择、简答、论述、高频】这部分包括第四十五至第四十九共五篇,分别是: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论述了:社会现象、自然景观、作家才略和品德、读者与文
42、学的关系,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刘勰的批评思想。(1)时序【重点】“文变染平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即文学的兴衰变化是受时代和世情影响的。首先是政治的影响;其次是时代风气的影响。(2)物色讲自然景物与创作的关系:四季景色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心情的相应活动。作者的情感随景物变化而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是文辞产生的原因,是自然景物对作者创作的影响。(3)才略从才思方面对历代作家创作的优缺点做了评述。(4)程器篇专论作家品德、才干问题。(5)知音篇讨论文学的批评和鉴赏【重点】首先,批评者要“博观”以加强修养,提高鉴别能力。其次,批评者还必须掌握一定具体的方法去鉴赏作品,也就是所谓的“六观”。5、文心雕龙的地位和影响
43、【论述】1、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性。文心雕龙对齐梁以前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做了全面总结,形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这部书几乎包容了文艺学的各个方面,步伐严整,层层深入,步步拓展,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2、思想方法的辩证性。文心雕龙论文从不偏袒一方,往往正反兼顾。魏晋玄学、佛教的因明逻辑中大量辨证方法,被刘勰创造性地运用到文学理论中。3、内容的广泛性。文心雕龙所论范围涉及到文学史、写作、修辞学、文字、音韵、语法、美学和文学理论等专业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没有一部著作能与文心雕龙相媲美,它的“体大思精”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高峰,即使在世界文论史上,也仍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第四节钟峰及其诗
44、品一、钟嶂及其诗品的基本常识【选择题、填空题】1、诗品是钟崂所作的中国最早一部关于五言诗的理论专著。2、分三卷,把从汉至梁的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各一卷。诗品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的成就、风格、优劣作了总体评价,被后人冠以进话之祖。4、诗品的写作:意在反对当时文坛形式主义的不良现状。5、三篇序文合而为一,置于书前,合称诗品序。钟峻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诗品序里。二、钟峰的诗学观念(一)论诗歌的发生和功用【选择题、填空题】1、发生:(1)钟嵯认为诗歌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中的“物”对人的感发:原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2)这里的“物”,不仅包括四季景物,
45、还包括种种悲欢离合的社会境遇。这些自然景观与现实生活都是诗歌创作的根源。2、功用:钟嫌在诗歌功用论上依然局限于儒家诗教传统。(二)论诗歌发展【选择题、填空题】1、对诗歌形式从四言到五言变迁做了初步的原因探讨:四言诗相比来说缺点较大:语句重复却只能表达简单内容(”文繁而意少”)五言诗相比来说优点较大:“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3、评价:(1)但却从表面现象上准确的进行了揭示,有进步意义;(2)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内容和人们思想感情的繁富才是诗歌形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三)论诗歌创作【简答题、原文分析题】J钟嶂对“赋比兴”的创新: 把“赋比兴”作为创作手法从“六义”中划分出来; 重新界定了“赋比兴”的含义; 排列次序上一反常规,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艺术的整体审美特征。原文: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2、提出滋味说“【重点】(1)基本情况:钟崂却首次把“味”作为一项批评标准,指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说”是钟嫌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高要求。(2)内涵:(1)强调“兴、比、赋”手法的综合运用,不可偏废。(2)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直寻”:直接描绘出客观外界的形象来表现诗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