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01经济学原理试题.docx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01经济学原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01经济学原理试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01经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AK和A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一竿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对于任意一条给定的等产量曲线来说,当用劳动投入去替代资本投入时,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量所带来的总产
2、量的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即必有:MPl=KMP整理得:一空=L所以有MRTSLK=-型=殂,该式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LMPKMPK的边际产量之比。2、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在对当前的行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其中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
3、量的历史信息。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了起来。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3、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被用来测度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假定某商品
4、的需求量Q是消费者收入水平M的函数,即Q=f(M).需求的收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Ew=需求的收入点弹性的计算公式:Ew=lim=0/QdMQ(1)若纥,1,表示某商品消费量增加的百分率超过收入增加的百分率,此种产品属于“奢侈品(2)若OE1,表示某商品消费量增加的百分率低于收入增加的百分率,此种产品属于“必需品(3)若Ei=0.(1)如果x0,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什么?(2) W取何值时,X的最优值为零?(3) W取何值时,X的最优值为10?(4)要素需求函数是什么?解:(1)令厂商的收入为:=20x-x2-w*x求厂商的利润最大化:max=max(20x-x2-w*x)s,t.f(x)=0
5、=20-2x-w=0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20-2X-W=0;(2) x=0,w=20即:w=20时,X的最优值为零;(3) x=10,w=0BP:W=O时,X的最优值为10;(4) MW)=Io-0.5卬,要素需求函数为:max0,10-0.5xo三、论述1、试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基础。(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促进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在微观层面,推进改革要着眼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自身活力,使各类要素能够便利地进出市场,自由地创造价值,自主地实现价值,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的动力。在宏观层面,推进改革要着眼于政府自身,
6、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管理方式,打造市场主体能够充分释放财富、创造潜力的良好环境,并使各类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利于存量资源的不断优化重组,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应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的角度实现创新和结构优化。劳动力方面,要加快破解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涨难题,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口资本战略。土地制度方面,面对土地资源挑战,应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资本领域方面,要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应全面实施金融改革,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把金融改革真正对接到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中。制度和创新方面,
7、要深化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二)供给侧改革第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原因是:1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
8、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2 .供给经济学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长动力源变化导致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性与机制性问题累积下的结构扭曲等方面。供给学派所开出的减税和削减福利等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3 .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张用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等措施来突破落后国家在“低水平均衡”上所面临的各种瓶颈性约束。其实质是主张干预主
9、义和非均衡主义,明显与中国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均衡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改革目标相冲突。4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是哈耶克的保守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及拉弗的供给主义的混合体和变种,其在所有制上的完全私有化、在运行上的完全市场化不仅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与中国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而且难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5 .华盛顿共识以“快速私有化、快速自由化以及宏观平衡”为内容,拉美和东欧的结构性改革已经证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因此,以之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不仅在政治上不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存在致命缺陷,它所开出的药方自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6 .新制度主义
10、虽然抓住了改革在本质上是一场制度创新这一要点,但其简单的私有化逻辑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多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的“宏观稳定+消除扭曲+新动力机制培育”的大改革大调整任务,需要超越简单的产权体系改革。(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模式在新时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调整,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能够提供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科学答案。正如人民日报文章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2015 博士研究生 入学考试 2001 经济学原理 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