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
《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家蔡襄的茶缘.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书;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味未忘情。封题原是山家宝,尽日虚堂试品程。(宋)蔡襄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宋代的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与蔡襄四人造诣最高。这四人既是书法家,也是文学家,同时又都是爱茶之人。现如今,宋四家皆有涉茶的书法流传于世,其中苏轼有啜茶帖一夜帖,黄庭坚有茶宴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米芾有道林帖苕溪诗卷,蔡襄有茶录北苑十咏。这四位的书法,谁写得最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答案。但要说他们的茶学造诣,则首推蔡襄了。他既做过与茶相关的官职,也写过茶学领域的专著,更创制了精美绝伦的名茶。此外,蔡襄一生还作涉茶之诗二
2、十五首,和诗送茶寄孙之翰就是其中之一。一、作者简述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仅十八岁的蔡襄进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他初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次年,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直到皇祐五年(1052)才奉诏回朝。后来,蔡襄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与包拯任过同样的职务。宋英宗即位后,蔡襄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因病而卒,享年五十六岁。身为福建人,蔡襄对茶本就不陌生。他后来出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更是有机会深入研究茶事。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任上,不仅保
3、质保量地督造生产,还写出了一部茶学专著茶录。关于写作这部茶书的动机,他自己在序言中说道:“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日茶录。”补前人之不足,论本朝之茶事,蔡襄的茶录确实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必读书。说起蔡襄茶录的写作,还有一段插曲。宋代没有电脑,也没有打字机,著书全凭手写。蔡襄的这部茶录,是他用小梢工书而成。但是刚写成没多久,就被官府中的小吏盗走了。过了一些年,这部书稿由怀安的樊纪购得,还刻印出版了。蔡襄拿到书一看,其中有不少错误,于是又重新订正一遍,干脆直接刻在石碑上。于是,这部茶录才得以流传后世。此书中提出的“
4、茶有真香”“茶味主于甘滑”等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名茶的审美取向。二、题目详解聊完了作者,我们再来看题目。和,即唱和。宋代诗歌中,题目标有“送”“和”“依韵”“寄赠”等字眼者甚多。仅以苏轼为例,和陶诗就作了一百二十首,至于次韵诗、和韵诗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宋代唱和的茶诗,亦十分常见。例如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欧阳修的和梅公仪尝茶、王珪的和公仪饮茶等,都是以“和”字开头的茶诗名篇。宋代的唱和诗风,与皇帝的倡导有关。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中指出,为了颂扬圣明和粉饰太平,赵宋王朝有意提倡应酬赠答的诗赋。特别是宋太宗,常常舞文弄墨,每逢庆赏、宴会,便宣示御制诗篇,令大臣们唱和,所以宋初文坛盛行唱和诗
5、,而白居易的元和体便成了时流学习的榜样。与唱和一样,送茶在文人间也相当流行。例如蔡襄在福建傅运使任上,就曾多次给京城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寄赠好茶。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三月,五十一岁的欧阳修收到了好友蔡襄寄来的佳茗。六一居士品茶后诗兴颇佳,写下一首尝新茶呈圣俞,与好朋友梅尧臣分享自己的饮茶心得。其中“建安太守急寄我,香疆包裹封题斜”两句,讲的就是蔡襄千里赠茶之事。有趣的是,欧阳修写下此诗后,梅尧臣便写了一篇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以示呼应。欧阳修随后又作次韵再作,梅再作次韵和再拜。蔡襄的一份新茶,引得两位大诗人几番唱和,也算是一件茶史趣闻了。这首茶诗题目中的孙之翰,即孙甫,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法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