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品意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细微处品意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于细微处品意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材必修四都选编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教版选自中华书局1965年版的全宋词,人教版则选自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的东坡乐府笺。短短一百字的词在两本教材中出现了五处不同一一三处标点符号和两个词语。人教版全文没有出现顿号,苏教将其中三个逗号“改成”了顿号;人教版的“橘橹”和“人生”在苏教版中分别为“强虏”和“人间”。我想:两套教材不可能只是为了求异而随意(或者有依据)地变动内容,编辑选用不同版本的内容肯定有各自的理由。于是,我抓住两套教材的细微差别、对其中的不同点进行仔细推敲,设计了这堂课。教学目标对两个
2、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同文比较,品读、鉴赏作品的丰富意蕴。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可由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过的赤壁赋引出苏轼,通过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的简单赏析引出苏轼的大致经历,结合注释导入课文。二、教学过程1 .凭阅读初感修改标点符号(1)齐读上阕。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所有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人教版教材中本词前六句的标点和我们刚才读的是不一样的。现在大家不要管课文的标点,凭自己的阅读初感修改这两句词的标点符号。(学生有可能把前面六句词的标点改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J)根据教材的标点和注解疏通一下这两句词的意思,与自己所
3、修改的标点进行对比、分析。明确:这六句完整的意思应该是:滚滚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浪像淘沙一样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在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说这是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提醒学生可能是因为混淆了“涛”和“淘”,所以才会加错标点。)解释这六句词句式特点和断分缘由。首先,受词格律的限制(穿插介绍词的相关文学常识);其次,这样写使这几句词既跳出平庸,又显出了气势,还能引出下文。(2)人教版教材全文没有顿号,苏教版教材在上阕中出现了两个顿号,你认为哪个更恰当?明确:顿号好。逗号的停顿太长,把“浪淘尽”与“千古风流人物”割裂开来,读起来不容易区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一样,这句词的停顿是很短的。(3)顿号除
4、了表示短暂的停顿外,还有表示并列的作用。从并列的角度把浪淘沙和历史淘尽风流人物、“人道是”和“周郎赤壁”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明确:浪淘沙和历史淘风流人物放在一起,由景及人,既形象又传神。许许多多风流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淘沥而出,并熠赫一时,但最终又被如大浪般的历史所淘尽,这样,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就含蓄地表达出来了;“人道是”和“周郎赤壁”放在一起,表明作者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周郎赤壁,之所以这样写,只是为了借景抒情,照应题目中的怀古。(4)作者怀古必须要有古迹,那么他看到了怎样的古迹?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J(5)把这五句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通过想象在头脑里组
5、合成画面,并用词语来概括这幅画面的特点。明确:气势磅礴、壮观美丽。(6)根据概括,介绍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在把握大意、掌握风格的基础上,诵读上阕。2 .借注释辨析同音字(1)齐读下阕。注解中提到“强虏”一本作“橘橹”,人教版就用了“橘橹”,指代曹操的水军,你认为哪个好?明确:“橘橹”指的是曹操水军,与“灰飞烟灭”搭配,与赤壁之战的实况更加符合,侧重于写实;“强虏”指的劲敌,与“灰飞烟灭”搭配,把周瑜谈笑之间、指挥若定的武将形象和劲敌曹军灰飞烟灭的样子形成强烈对比,显出周瑜的英雄形象,更加符合豪放的风格。(2)在下阕中,还有表现周瑜英雄形象的语句吗?如果有请分析。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6、雄姿英发。”词人从小乔入手看周瑜形象,以美女小乔侧面烘托英雄周瑜,并以“初嫁”突出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则直接写出了周瑜的英雄形象。(3)诵读下阕。借助注释朝思考:作者写周瑜英雄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作者以周瑜自比。周瑜年轻有为,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苏轼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坎坷不遇,徒有报国之志,因此就发出了“多情应笑我”的感慨,语似轻淡,意却沉郁。3 .从文本区别近义词(1)两套教材还有一个不同:苏教版最后一句是“人间如梦”,人教版则是“人生如梦”,是“人间”好,还是“人生”好?自由讨论。明确:“人生”指人的生存和生活
7、,“人间”指人类社会、世间。粗略一看发现“人间”一词似乎过于客观,融入主观情感的程度比较小,读后感觉较平淡;而“人生”一词则给人一种亲切感,看到它,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因而比较容易形成共鸣。(2)深入文本,我们发现“人间如梦”虽然读起来没有“人生如梦”亲切,但“人间”也有它的道理所在。首先,从词的类别来看,我们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咏史怀古词。表面是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上做文章,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它的艺术特征是“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和自身的强烈关注;“古”与“今”多维空间的结合。也就是说在咏史
8、怀古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和所言之志必定是有所依托的。“人间如梦”这一侧重于客观的陈述,与前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对应,表达了苏轼对往事如烟、人世无常、英雄不再的无限感慨,这里的“人间”是古代的人间;当然“人间如梦”也包含了苏轼对自己坎坷身世的叹息,因为他自己就生存在如梦的人间之中,这里的“人间”也是现实的人间。也就是说,“人间”是对前面所有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所处现实的表述,是词人“言志”时所托之物,也是作者“一尊还酹江月”的客观缘起。其次,从词的风格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显是豪放的。无论是题材范围、所表达的感情、表现方法、语言运用,还是最后造成的意境、给读者的感受与审美效果都
9、是恢弘雄放的。作者当时被贬黄州,理想落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想到千古风流人物也像沙一样被浪淘尽,周瑜虽然辉煌,他的功业还不是如梦一般。这个感情基调与“人生如梦”所表达的应该是一致的。但作为词的结尾未免有点消极,似乎与本词的风格不协调。苏轼最后感情基调应该是超脱的,人世间好像梦一样,我还是用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吧!这就与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食”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人间如梦,何不放怀一笑,徜徉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呢?不过,对“人生”还是“人间”不必过多计较,因为当时的苏轼本身就处于矛盾之中。4 .熟读成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先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本词,然后自荐或他人推荐朗读,师生适时指导评价;争取在课内背下本词。三、课堂结语本词豪放、雄丽之极,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间如梦,又极写英雄辉煌。词人所抒发的感情在这首词中融入了东去的大江之中和亘古的江月之中,绵绵不尽,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也许就是这如梦的辉煌人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四、作业布置结合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相关资料,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