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律白皮书(2023年).docx
《互联网法律白皮书(2023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法律白皮书(2023年).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迈向新阶段1二、2023年我国互联网立法情况5(一)网络设施安全持续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完善安全细则6(二)数据安全与价值释放并重,数据法律规则体系全面构建8(三)互联网平台责任逐步规范,平台发展法治环境日益优化11(四)数字技术规则加速推进,新技术新应用发展逐步规范13三、2023年国际互联网立法情况15(一)网络安全仍为立法重点,网络设施安全与发展齐驱16(二)数据相关立法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博弈更为激烈18(三)互联网平台立法不断完善,信息内容管理重点突出22(四)数字技术立法显著增多,风险防范与创新发展并进25四、互联网立法展望29(一)健全数字经济发展制度,立改并举
2、补齐法制短板30(二)细化平台管理法律规则,分类分级实现精准施策32(三)应对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人工智能立法进程33(四)提前布局前沿制度研究,探索数据基础法律规则35附录:2023年互联网立法梳理37一、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迈向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坚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
3、法立法,大力推进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互联网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不断增强。2023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分享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经验做法。目前,我国在网络设施安全防护、数据安全和数据价值释放、互联网平台规范、数字技术规范发展等方面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立法,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法律体系。以网络设施安全防护为核心划定网络安全法律红线。网络设施是引领和支撑先进生产力的基础,网络设施安全特别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公共利
4、益,是网络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首部基础性、框架性、综合性法律,网络安全法确立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等制度,奠定了我国网络安全基本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2021年我国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等相关立法,强化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并细化网络安全法律规则。此外,2019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明确了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及商用密码的管理要求,为提升密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以数据安全保障为基础
5、构建数据领域法律规则。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生产要素。完善数据相关法律规则,需把握好和平衡好数据安全与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系,同时强化保护相关主体数据权益。为在数据领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202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确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基本制度,并明确鼓励数据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管理制度,推进政务数据开放等发展要求,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为规范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202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个人信息处理基本规则以及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享有的权
6、利,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全面我国提升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和水平。2019年我国出台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强化对儿童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针对全球关注的数据跨境流动问题,2022年我国出台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明确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为数据出境提供了具体指引。以互联网平台责任为依托全方位规范数字经济市场秩序。平台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企业垄断、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为全面压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我国从信息内容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竞争秩序等多角度完善相关立法。我国2011年修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1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
7、国网络安全法以及2019年出台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立法进一步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传播要求和相关主体法律责任。2018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明确了平等对待平台内经营者、信息安全、交易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义务。在此基础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针对网络交易、网约车、在线旅游等平台经济出台规章,规范互联网平台在各行业领域的主体责任。2019年、2022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明确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等优势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排除或限制竞争。以数字技术管理为抓手防范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数字技术是数字产业高质量
8、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核心力量。为实现数字技术规范发展,解决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中存在的风险,我国针对新技术新应用加快构建相关法律制度。针对利用电信网络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件多发情形,2022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从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多层面明确打击和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具体要求。针对新技术新应用可能存在的传播违法信息内容、侵犯消费者权益等风险,我国出台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9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2021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2022年)等相关立法,明确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
9、等相关主体在信息内容管理、用户权益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法律义务,筑牢数字技术应用安全屏障。以立法规划布局牵引互联网法治建设在保安全的基础上向促发展迈进。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电子商务法、密码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反垄断法(修订)等互联网相关立法列入立法规划。五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互联网立法进程,基本完成了立法机关对于互联网立法工作的规划布局,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平台责任等方面明确管理要求,为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供了法治保障。我国运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有效应对互联网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我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进一
10、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随着我国进入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对此,我国立法机关已经迅速开展相关立法规划工作,推动实现互联网由“管”到“治”的根本转变。2023年9月发布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网络安全法(修改)列入第一类项目“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将电信法、数字经济促进法、网络犯罪防治法列入第二类项目“需要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
11、请审议的法律草案”,并提出就数据权属、网络治理等方面项目进行研究论证。基于此,今年,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继续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我国互联网发展实践,不断深化对依法治网的规律性认识,在保安全的基础上向促发展迈进,查漏补缺、完善制度、细化规则。二、2023年我国互联网立法情况2023年,我国互联网法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法律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在筑牢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屏障,规范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基础上,我国重点突出互联网立法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在创新构建数据价值释放和数据跨境制度、促进新技术新应用向上向善发展方面加快推进相关立法,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网络设施方面,继续推
12、进网络安全法等相关上位法配套规则出台,在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强对网络设施的安全保护力度。在数据立法方面,呈现出促进数据价值释放的明显转变,在推动数据跨境流动、促进数据产业发展、构建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制度设计。在互联网平台方面,进一步细化数字市场竞争管理法律制度,针对重点平台业务出台管理要求,强化互联网平台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方面的义务。在数字技术方面,立足技术产业发展实践出台人工智能等相关立法,促进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在全球新技术法律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地位。(一)网络设施安全持续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完善安全细则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设施的安全防护和建设发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
13、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明确对网络设施的安全防护要求。2023年,我国在现有立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制度规则,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保护。1.持续完善重点网络安全制度要求一是细化商用密码安全管理规则。4月27日,国务院发布商用密码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适应商用密码技术创新发展实践,明确对商用密码的管理要求,构建了“四级管理+专项管理”机制,促进密码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细化了商用密码检测认证实施要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衔接确立了电子认证商用密码管控要求,并明确商用密码进出口管制规定。9月27日,国家密码局发布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
14、估范围,确定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对象为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并且明确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使用商用密码技术、产品进行检测分析和验证评估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网络安全服务认证规则。3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网络安全服务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网络安全服务认证目录确定机制,以及对网络安全服务认证机构的资质、工作机制、信息公开等具体要求。三是强化网络安全事件管理。12月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对于较大、重大或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报告的报告时间、报告内容等要求,
15、并规定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后需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并进行上报,同时明确了运营者的法律责任。2.重点行业出台网络安全实施细则金融、交通等重要行业领域结合行业监管现实情况出台网络安全具体规则。2月27日,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证券期货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网络和信息安全运行、投资者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要求。6月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路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公路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方法、运营者责任义务、风险隐患应急处置、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等内容,提升了公路
16、水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水平。12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从唯一产品识别码、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电信设备进网许可、网络与数据安全、产品信息备案等方面明确了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管理要求。(一)数据安全与价值释放并重,数据法律规则体系全面构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2022年底,我国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等角度提出构建有利于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利用、合规流通的数据基础制度。过去一年,
17、我国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数据出境规则,探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为数据价值释放提供合法依据。1.构建中国特色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体系一是制定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规范。2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细化通过标准合同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场景,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的评估耍素,并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对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进行备案的要求。解决了中小型数据出境安全问题,为企业数据安全高效流通新增路径。二是探索为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减负”立法。9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无需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18、、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情形,从“例外规定”视角进一步完善了数据出境法律制度,更精准地适配数据出境具体场景,减轻企业在数据出境中的合规压力,是我国促进数据合法有序跨境流动的积极尝试。2 .构建重点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要求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加快推进数据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出台。1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确定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分类分级管理、重要数据识别与备案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级别的数据,在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规定相应安全管理和保护要求。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明
19、确工业和信息领域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内容、评估期限、评估方式、评估报送等具体要求,为相关数据处理者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实践指引O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行政处罚裁量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行政处罚管辖规则、处罚情形、裁量权适用规则等进行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相关立法的实施效果。二是金融领域细化数据安全具体要求。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定义,确定了数据分级分层的标准及划分级别,针对数据收集、存储、
20、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和删除各环节明确数据安全保护要求,细化风险监测、评估审计、安全事件处置等制度规则。3 .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依法依规构建一是促进数据产业规范发展。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财政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发布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数据安全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数据安全产品体系等,壮大不同类型的数据安全服务,推广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应用。二是探索构建数据资产“入表”制度。8月21日,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要求企业根据数据资源的持有目的、形成方式、
21、业务模式,以及与数据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等,对数据资源相关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不改变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三个项目下增设“数据资源”子项目,并对数据资源相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三)互联网平台责任逐步规范,平台发展法治环境日益优化互联网平台在支持创新、促进增长、扩大需求、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引擎。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今年以来,我国在数字市场竞争监管、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强化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并在重点领域细化
22、对互联网平台的管理要求。1.强化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门立法。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构筑了覆盖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活动全链条,涵盖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主体的网络保护体系。在网络素养促进方面,规定了政府、学校、监护人等各方主体在培育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方面的责任;在网络信息内容规范方面,按照内容管理“三分法”的思路,对正能量信息、违法信息和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分别明确管理要求;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方面,明确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使方式,夯实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基础;在网络沉迷防治方面,对应援集资、投票打榜等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非理性消费
23、的活动进行专门规范,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重点应用的防沉迷规则提出细化要求。2 .针对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突出问题重点规范加快推进网络暴力规制进程。7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需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对网络暴力信息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处置,并完善对用户的网络暴力保护机制。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网络诽谤、网络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具体情形、法律适用、定罪处罚考量等进行规定,提升网络暴力综合治理能力。3 .配套出
24、台数字市场反垄断规则出台实施细则配套落实反垄断法最新要求。3月10日,为适应平台经济发展需求、提升数字平台竞争活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定三部部门规章,明确对互联网平台垄断行为监管的具体要求。禁止垄断协议规定明确界定平台经济领域相关商品市场界定方法,禁止利用平台规则等达成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结合平台经济特点明确认定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考量因素,并具体规定平台经济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要求;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定明确了平台附加限制性条件减少对竞争不利影响的具体情形。6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联网 法律 白皮书 2023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