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寡妇之利”看先秦对弱势群体的关怀.docx
《从“伊寡妇之利”看先秦对弱势群体的关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伊寡妇之利”看先秦对弱势群体的关怀.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伊黑诩Ir看先期弱势群体的关怀我国古代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萌芽于上古尧舜时期,至西周时期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逐渐有了相对完善的政策。但是文献的记载包括后世学者的研究重点都在官方的救济政策上,诗经大田中的“伊寡妇之利”则体现了先秦时期民间自发地对“寡妇”这一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具有特殊的关怀原因。这种先秦时期人民对自己同胞中弱者的关怀,与儒家所崇尚的“仁”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儒家的爱人思想、民本思想和民众之间互爱互助的思想特点。这种在儒家思想指导下,上下一体地从各方面关怀弱势群体的举措,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福利和救济措施应当如何推行实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诗经;寡妇;弱势群体中国自
2、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怀弱势群体的传统,而学术界对先秦时期关怀弱势群体的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官方的“荒政”,即政府的救灾政策,以及对养老尊老的提倡。而诗经大田中的“伊寡妇之利”则体现了先秦时期民间自发地对“寡妇”这一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这对我们研究先秦时期民间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情况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本文试从先秦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渊源、诗经大田中的“伊寡妇之利”体现的关怀弱势群体思想及其特点,以及诗经大田中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与儒家思想一致性等方面,探讨先秦时期民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状况。一、先秦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关怀弱势群体的传统,礼记中曾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川(P331-332)其中提到了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即关爱老人和儿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贞妇、孤儿、残疾者也要进行特殊关照。所谓“弱势群体”,在今天的概念里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人群的概称,在先秦时期,弱势群体主要有:老人、儒家的观念中的“鳏、寡、孤、独”这四类人,以及因战争或灾害生存受到威胁的灾民。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有了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萌芽。尚书尧典中有“帝日: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
4、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2(P51-54),是说上古时期洪水肆虐,尧担心民不聊生而求问大臣推荐能治灾的贤者,体现了对灾民的关怀。到了西周时期,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就有了相对完善的对策,如周礼中的“荒政”: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日缓刑,四臼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日去几(停收关市之税),七曰督礼(省去吉礼的礼数),八日杀哀(省去凶礼的礼数),九日蕃乐(收藏乐器,停止演奏),十日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向鬼神祈祷),十有二曰除盗贼”3(P361),讲的是如何在灾荒后救助受灾群众。又有“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月慈幼,二日养老,三曰振穷,四臼恤
5、贫,五日宽疾,六曰安富”3(P363)-这六条政策,前两条是关于国家扶助人民养育长幼的,第三条是关于国家救济鳏寡孤独的(此四者谓之“穷)第四条是关于国家扶贫济困的,第五条是关于国家宽惠残疾人的(免减力役),第六条是关于国家对富民不苛取(不专取其力其财)。这六条,除最后一条外,全部是平常时期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福利政策。二、诗经大田中的“伊寡妇之利”体现的关怀弱势群体思想诗经大田的第三章有这样的描述:“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稽;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4(P476)意思是田的那边有不曾收割的嫩谷,这边有不曾拾起的禾捆,那边有掉在地上的禾把,这边有留下来的禾穗:这些
6、都是留给寡妇的好处。毛序言此诗:“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4(P476)郑笺也承毛序之说:“幽王之时,政烦赋重,而不务农事,虫灾害谷,风雨不时,万民饥傕,矜寡无所取活,故时臣思古以刺之说。”4(P476)两者都将此诗解释为通过赞颂成王时的太平景象以及风调雨顺的丰收状况,来反衬幽王时期的荒芜。然而纵观大田全文,并无关于借古讽今的证据,全诗皆为赞颂丰收,可见刺时之说不足为信也。姚际恒诗经通论言:“被有不稹稚至末,极形其粟之多也。”5(P235)方玉润诗经原始言:“闲情别致,令人想见田家乐趣,有画图所不能到者。”6(P439)可见此句为实写丰收之景。而“伊寡妇之利”一句,高亨诗经今译:“言田间
7、少数未割之穗及遗稻等让贫苦无靠之寡妇拾取。”7(P386)体现了丰年人们自觉帮助缺乏自主生活能力的寡妇,人们故意留下谷穗,让“寡妇”通过自己捡拾田间“遗穗”,从而得以维持生计。古人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又十分注重维护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使弱势群体用“遗穗”这一通过自己简单的劳动主动获取粮食而非被动接受他人的施舍,体现了社会的温情和较高层次的人文关怀。三、“伊寡妇之利”中表现的民众对弱势群体关怀的特点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从自发性、关注对象和关怀原因三个方面来讨论诗经大田“伊寡妇之利”中所体现的社会关怀的特点。(一)自发性由先秦时期的记载可知,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大多是官方行为,如上文中提到的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寡妇 先秦 弱势群体 关怀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