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长城的修筑看战国秦汉长城的双重功能.docx
《从赵长城的修筑看战国秦汉长城的双重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赵长城的修筑看战国秦汉长城的双重功能.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赵长瞒婀看战国秦汉长蹴双功能对于长城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大多重视的是它的防御性,甚至认为防御是长城的唯一功能。然而,长城的修筑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也有开拓扩张的功能,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开拓扩张功能更具主导性。以赵国长城为例,其在南方修筑的长城主要体现的是防御功能,而在北方修筑的长城更多体现的是开拓扩张功能。赵国长城具有双重功能是农业生产力革命性提高,君主专制国家建立,农耕文明迅速向四周辐射扩散的产物,也体现了赵武灵王雄才大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才华与智慧。战国秦汉;长城;赵武灵王;防御功能;开拓扩张功能提到长城,多数学者把它的功能与作用界定为防御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工事,强调防御是它的唯一功能
2、。如著名长城史研究专家景爱先生认为:“长城是不可移动的军事设施,是为了保卫国土,防御敌人的侵略而建,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军事设施。从实际情况看,历史上的长城多半是实力弱小的国家或采取守势的国家所建。正在扩张领土的强国或企图掠夺别人财富的国家、民族,是不需要修建长城的,因为有了长城反而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不利于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但是,未必所有的人都明白。”129罗哲文先生也指出:“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保卫和防御。”25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长城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尽相同,以战国时期赵长城的修筑为例,它的功能与作用既有防御的一面,也有开拓进攻的一面。一、赵国南长城的修筑与防御
3、功能的体现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北方,它的东方是强大的齐国,西方是强大的秦国,南面是传统的强国韩国和魏国。作为一个中原大国,赵国必然把争夺的焦点转向更适宜农业开发与利用的中原地区。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赵、魏、卫、齐等国接壤地带,有着一大片待开发的土地,成为了各国争夺的一块肥肉。为了参与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赵国开始把开拓疆土的战略转移到东南方向,为此,在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即位后,便把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今河南鹤壁)。中牟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以西的古淇水的北面,从南北方向上处于邯郸与河内地区之间,东面与卫国相邻,同时与战国初期魏国的领土接壤,处于交通中心与战略要地的地位。迁都中牟,是赵国
4、向南发展,参与中原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赵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到公元前386年赵敬候即位时,又将都城由中牟迁到邯郸。邯郸“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水,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且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是四战之地,更是赵国积极进取中原,争霸天下,威胁齐魏的理想出发点和后勤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战略地位”。3141迁都邯郸,适应了赵国战略方针转变的需要。赵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其竞争对手主要有南方的魏国、卫国和东方的齐国。齐国从西周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强国。魏国在魏文侯统治时期,吸纳重用人才,任用李悝变法,其发展势头极猛,在战国初年已经走在了三晋之国的前列。赵国与这两个大国竞争,并不占有多少优
5、势。赵敬候很明智地把争夺的重点指向相对比较弱小的卫国。赵国修筑刚平城(今河南内黄、清丰之间),入侵卫国,逐步开始向中原地区渗透。由于力量相差悬殊,赵国进攻卫国的战斗很快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仅占领了卫国的东野之地,而且包围了其首都,卫国难以独撑危局,只好向魏国求救。赵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直接威胁到魏国和齐国的利益。魏王接到卫国的求救后,联合齐国组成同盟军,并亲自率领向赵国挑战,助卫攻赵。在卫国、魏国与齐国军队的联合攻击下,赵国国内大乱,卫国乘机攻陷了刚平城,一直攻破赵国的重要城邑中牟的外城城墙。赵军在节节败退之际,转而向楚求救。在楚军的协助下,赵国进行反攻,袭取了魏黄河以北地区,攻取焚毁了魏国棘
6、浦(今河北魏县东南)城和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夺取了魏国一部分土地,但并未从根本上削弱魏国,也没有改变魏、赵势均力敌的格局。这次战役说明,赵国靠自身的力量尚难以在对中原地区的争夺中大有作为。与中原各大国竞争难以争胜,赵成侯晚年,再次把扩张的重点指向了相对弱小的卫国。赵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1年),赵国出兵卫国,攻取了漆(今汉南长垣西北)、富丘(未详所在)。魏国自然不能坐视赵国如愿以偿,出兵救援卫国,先在三梁(河北永年)打败了赵国的十万大军,接着又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城。赵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立即向楚国、齐国两个大国求救。楚王接受了大臣景舍的建议:“不如少发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
7、怒于赵之劲,而见楚之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敝,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希望魏、赵两国两败俱伤,从中渔利。只增派少量的军队援救赵国。邯郸城在坚守了一年之后被魏军攻克。这时齐国出兵救赵,齐军统帅田忌采纳军师孙膑的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打败魏军,使赵国的局势得到缓解。邯郸失守之后,赵国君臣迁到外地继续抵抗,齐军、楚军、卫军、宋军也加入到了进攻魏国的行列。逐渐兴起的秦国则乘机攻取了魏国的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和固阳(今地不详),对魏国形成了极大地威胁。赵魏两国自赵成侯二十一到二十三年(公元前353公元前351年),在邯郸相持达三年之久,赵国受到严重打击,魏国的国力也受到极大
8、消耗,“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土民疲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罪庶诽谤,诸侯不誉。”5229-230魏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桂陵之战,魏国损失了十万军队,再加上秦国、楚国的乘机蚕食,魏国处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之中,这时的邯郸已经成了一块烫手山芋,魏国已经没有力量有效地占领和控制它了。公元前351年,赵魏双方在漳河之上订立盟约,魏国把邯郸正式归还给赵国。长达数年,令赵、魏两败俱伤的赵魏邯郸之战结束。邯郸被困事件,证明赵国向南方扩张的战略是一条死路,难以实现。赵肃侯即位后,继续参与了齐、秦等国对魏国的战争。肃侯十五年,赵再次出兵包围了魏国黄邑,但没有攻克。黄邑战役失败使赵肃侯重新审视和思考赵国
9、的发展战略,认识到一味在中原用兵,很难达到有效地扩张领土而使赵国走向强盛的目标。当时中原各国的局势十分复杂,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纵横搜阖,一个国家强大了,就会受到其他几个国家的联合攻击;个小国危险了,也会得到大国的救援。因为各国深深知道,无论哪一个国家坐大,下一个受到威胁的很可能就是自己;哪一个小国被吞并,都可能打破力量的平衡,这是各国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要想在中原地区扩张领土和势力,确实困难重重。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61802赵武灵王也曾言:“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渣之险,立长城。”61806赵国的政治中心邯郸位于赵国疆域的东南部,东距齐国的
10、聊城,西距韩国的上党都不过百余里,南距魏国的邺城则只有几十里,与黄邑也是隔漳水而对。邯郸所处的华北平原,平坦辽阔,无险可守,在当时各诸侯国间频繁的政治斗争与军事进攻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邯郸城难免随时受到来自敌国的威胁。赵国攻打黄邑,也是为了解除它对邯郸的威胁。既然不能凭借邯郸城四战而攻,就只能在它的南面修筑长城变攻为守了。对于赵国南长城的走向,张维华在赵长城考中指出:“其西首当起武安故城南太行山下,缘漳而东南行,约至番吾之西南,逾溢而东,经武城梁期之南,复缘漳水东北行,约经裴氏故城之南,而东抵于漳。743-52赵国南长城位于赵国南境,它是由漳水、淡水堤防扩建而成,故又称漳漫长
11、城。它西起太行山东麓,“沿着古漳水北岸东行,漳水由西折向东北流,长城也折向东北流,止于肥水县南界漳水西岸。T851-55南长城的修筑,在邯郸城的南面筑起了一道防线,充分体现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有效地抑制了魏国北侵的势头,也对防卫秦国从西南方向进攻赵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正是有了这道长城的防护,才使后来的赵国君主能够腾出手来把发展的重心转向北方。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与赵北长城的开拓功能居于四战之地的赵国,在魏、齐、秦等大国的压力下,如果继续在南方争夺,几乎毫无优势可言。而在南方的不断挫败,也使北方的林胡、楼烦、东胡趁火打劫,不断以骑兵袭击赵国。中山国则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在齐国的支持下,不断侵略
12、骚扰赵国。甚至曾一度“引水围部”。1809赵武灵王十二年(公元前314年),中山国趁燕国内乱出兵攻燕,赵武灵王出兵救燕,中山“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4104成为赵国安全的重大威胁。这时赵国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诚如赵武灵王所分析的:“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61806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赵武灵王果断决定进行战略调整,把南进战略改为北上发展,以开拓胡地作为复兴赵国的基本国策,攻击北部的白狄之国中山和北狄之国代,西北的楼烦、林胡两大部落,以拓展赵国的领土。赵武灵王时期,面对的东胡、楼烦、林胡等少数民族,
13、已经发展到了专业化的游牧阶段,畜牧业已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了。游牧民族惯于马上生活,精于骑射,他们平时随畜群“逐水草而迁徙”,把射猎禽兽作为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战则土力能弯弓,尽为甲骑,上下山阪,出入溪涧,如履平地,至如飙风,去如收电,具有极强的机动性。而中原的战法是以车战为主,适宜于平原作战,多采取攻城略地的形式,难以适应运动战的方式。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戎翟之杂居中夏者,大抵皆在山谷之间,兵车之所不至,齐桓、晋文仅攘之而已,不能深入其地者,用车故也。”要想攻击三胡,就要借鉴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的方式,建立骑兵部队。赵武灵王抱着学胡制胡,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领地纳入赵国版图的决
14、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于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包括胡服骑射、招募胡人军队、建立骑兵训练基地几个步骤。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就率兵向中山国和胡地进攻,攻下林胡的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后,继而南渡黄河,在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与林胡王主力相遇,一举大败林胡军,迫使“林胡王献马工61811接着,赵国集中精力攻灭了中山国,并在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灭掉了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443一时间,赵国成为雄视诸侯的强国。
15、又从代郡出发,征服了楼烦人并组建了由楼烦人组成的军队。经过几年的征战“王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又叫挺关,在今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东南),逾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4173自此,“赵国北境便具有山西北部、内蒙古界,并直达塞外,而西北至云中、九原,即今陕西榆林以北,内包河套,西北抵甘肃北境。此外,赵国还在代地到阴山下一带建筑高阙为塞,筑长城抵御匈奴,这样,逐步统一了今河北省太行山东麓及相邻的广大平原和晋中、晋北、晋东的广大地区,最北达到今内蒙古河套及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978-84显然,赵北长城的修筑是赵国向北开拓扩张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开拓扩张功能。从赵国北方长城的建筑情
16、况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李逸友先生考证,赵北长城东端起点在内蒙古兴和县二十七号村北鸳鸯河北岸。101-51从鸳鸯河北岸起,沿着阴山南麓,经阴山山脉的灰腾梁、大青山、乌拉山等山系南麓的平缓地带延伸,直至高阙(对于高阙塞的位置,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值得注意的是,在阴山山脉修筑的赵长城,与秦汉长城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赵国长城基本修筑在阴山的南坡脚下,大多用泥土夯筑,普遍比较低矮,烽火台、障塞、城堡遗址较少,出土文物遗存很少。说明赵国长城实际使用的时间较短。将长城建立在阴山脚下,难以达到以高御低的军事防御要求,在“草木茂盛”的阴山脚下,也无法建立通畅的军事预警体系,可以说,赵北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十分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城 修筑 战国 秦汉 双重 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