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Reflectionon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DiscourseSpacefromthe.docx
《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Reflectionon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DiscourseSpacefromth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Reflectionon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DiscourseSpacefromthe.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Reflectionon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DiscourseSpacefromtheEndofLiterature作者:杨向荣作者简介:杨向荣,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桐乡314500原文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20165期第120-125,141页内容提要:西方思想界的“终结论”话题在文学艺术界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争议。学界在对黑格尔、丹托和米勒的艺术终结或文学终结命题进行解读时,存在着诸多误读。反思学界对“终结论”话题的争议,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探讨当下中国文论研究的
2、诸多问题,进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yzTheendtopicinthewesternideologicalcircleinliteratureandarthasattractedalotofcontroversy.TherearealotofmisunderstandingreadingoftheendofartandLiteratureofHegel,DantoandMillerinacademiccircles.ReflectingthecontroversialacademicthesisonyzTheendtopiccanmakeusmorerationaltoexplor
3、ethepresentproblemsinthestudyofChineseliterarytheory,andthenrealize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rytheorydiscoursespace.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6年09期关键词:文学终结论/错读/中国文论话语/反思/theEndOfLitUratUrU/misreading/discourseOfChineSeIiterarytheory/reflection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6)05-0120-06DOL10.15
4、937ki.issn1001-8263.2016.05.018在当代西方思想界,终结论”的言论不绝于耳:艺术终结了、艺术死亡了、艺术史终结了、文学终结了、历史终结了、哲学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了等等。尤其是米勒所提出的文学终结论”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文学界学者们的回应与争论。问题在于,在与米勒的对话中,中国学界对文学终结论及其相关命题的解读是否合理?进一步的担忧在于:我们在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接受中,是否存在着理论的错位解读?地方性本土经验又是如何支撑和验证终结论这一话题?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文学终结论又有何不同的话语内涵,能否解答中国时下各种各样关于文学艺术消亡的终结困惑?沿着米勒的命题来审
5、视学界对此问题的争议,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反思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一、文学终结论的争论及其反思2000年,米勒在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文学与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或电子媒介时代即将终结和消亡,次年,文学评论刊发了米勒的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米勒认为新的电子媒介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文学引向了终结。米勒回顾了印刷术出现以来的各种发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指出新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一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的或者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单纯
6、去研究文学,刃解做不合时宜。”米勒的观点随即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争论,随着后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参与讨论以及各种“终结论”论著的发表,文学艺术的终结话语日益成为人文学界一个具有公共意义的事件。在这场论争中,有学者认为终结就是消亡,有学者认为终结就是结束,也有学者认为终结就是边缘化。笔者以为,在分析文学终结论时,我们必须结合米勒所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语境。米勒在提出文学的终结命题时引用了德里达明信片中的观点,认为终结是指整个的所谓文学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米勒提出文学的终结”命题,是因为他意识到当代文学功能的弱化和文学地位的降低,在新的全球化的文化中,文学在旧式意义上的作用越来越小
7、.可见,米勒关于文学时代的终结感叹,主要是基于美国文学界的现状,他提出文学终结论,也正是对当下文学史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的回应。在他看来,当代文学已经发展到其内在精神的极端,而无法从其自身继续延续其辉煌。就米勒而言,终结的只是精英文学,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也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文学死亡。当然,若我们对终结话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必须回到西方艺术的终结”的话语情境中。在西方思想界,一般认为黑格尔是艺术终结论的提出者,他在1828年的柏林美学讲演中首次提出了这个命题。黑格尔当时的这个命题并没有引起多大争议,真正引发此话题热烈讨论的是丹托在1984年所重提的艺术的终结命题。舒斯得曼在评论丹托时写
8、道,如果艺术在本质上是现代性的产物,那么随着现代性的终结,艺术也将终结。从这一角度来看,艺术终结在丹托看来更多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题域是理解丹托理论的话语背景。再回到米勒,米勒从20世纪末以来共发表十多篇文章,不断深化他对文学终结论思想的阐述。米勒一方面认为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另一方面又肯定文学仍然急需我们去研究。可以说,“终结”一词的内涵匕瞰含混,而米勒的用意也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学隐喻: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文学出现了边缘化现象。但国内学者在对终结一词的理解上出现了误读,而且将这个命题追溯到黑格尔、阿多诺和丹托等学者的理论中,视终结为结束或消亡的意思,因而导致对此命题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立场
9、。从黑格尔到丹托再到米勒,笔者以为,在“终结论”的话语体系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根据黑格尔的思考路径,也许作为经验之物的文学艺术作品还会继续存在,但文学艺术作为精神的传达或表征方式,其价值已不可挽回地没落或终结了;根据丹托米勒的思考路径,终结只是一种话语的重构,是一种话语建构向另一种话语建构的转变,它是对当前艺术危机一回应的反思性话语建构,是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或艺术形式纳入到艺术史中以应对当前艺术危机的话语策略。从后来看,笔者以为,终结论隐藏着对文学当下性的批判性反思视角,这实质上建构了当下文学研究的反思性批判资源。因此,从文学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终结话题,一方面反映了文学所面临的话语危机及其
10、应对策略,有助于我们对文学越界生存的反思和新的认知;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明确这里的文学艺术并非实践经验中的文学艺术,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理论混乱和误读。随着文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文化研究的转向以及视觉时代的文学转向,我国学界对文学的终结”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但整体而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所不足。首先,缺乏对话争辩。米勒在我国提出文学终结论后,随着相互间的进一步对话,虽然我国学者以及米勒本人的观点都得到了修正与深化,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对话没有坚持多久,而且对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的思想交锋与对话。很多研究者往往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观点,或者对文学和终结的内涵进行随意解
11、读,甚至无视他者的观点而自说自话。学界的讨论虽然众声喧哗,但并没有加深对问题的深化和理解,反而愈辩愈乱。一般来说,对他者的结论下判词是容易的,然而要让自己的结论让他者信服却并不容易,它必须经历一场思想的交锋,只有针锋相对,使各自的观点随着辨析深入而明晰,才能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其次,理论的背后缺乏本土经验的支撑。黑格尔将艺术视为向宗教和哲学转化的一个中间环节,丹托基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语境中提出艺术的终结论,而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也有其特定的话语情境。事实上,丹托和米勒对终结论的考察与黑格尔的考察有着明显不同的语境和立场。他们是在当代变迁的语境中就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实践而对黑格尔的命题展开
12、回应的。他们与黑格尔有着不同的艺术实践与批评实践的话语场域,两间之间内涵的不同也就显得勿需置疑。但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内学界对终结论问题的争议,更多是游离于文学与艺术的实践之外,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话语层面。这些讨论基本上脱离于中国的本土文学和艺术经验,即便有一些个案,往往也是将西方的个案挪用到国内来加以强制征用。无疑,没有本土经验和批评实践的理论往往是无根之木,泛而无物,这也就形成了中国话语在与西方话语对话时的错位交流。笔者以为,只有加强本土的文学和艺术批评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文学批评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才能突破理论与文本的错位对接。因此,只有实践才能焕生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学理论,也只有实践的本土
13、经验才能为理论的提升以及理论的本土化提供实践资源,进而避免空而无物的泛泛而论。最后,缺乏本质主义的关怀。理论的建构需要有对理论本质内涵的清晰认知和解读。就艺术终结论和文学终结论而言,我们必须要探讨文学和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先弄清楚了文学的本质或艺术的本质,才有可能建构终结论话语的理论基础和立场。但纵观国内学界,往往有着“理论之后或后理论的理论预设立场,或者跟在西方思想的背后妄言理论消亡、理论退场和理论终结。这样的理论立场使得国内学界或者对文学艺术的本质避而不谈;或者因为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觉得此问题无法入手而避重就轻;或者持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怀疑论立场,认为在消费时代和图像时代讨论本质问题已不合时
14、宜。但需知,不弄清文学和艺术本质是什么,抽象地争议文学艺术的终结,这终归是缘木求鱼,而很难有实质性的理论突破。只有对处于不同时代和语境中的文学艺术的本质进行回答,才不会停留于争论的现象层面。也只有真正弄清文学?口艺术的本质,有着建构理论的勇气与行动,才会使当代文论在新时代境遇的挑战下不断走向深入,最终实现文论的话语空间建构。暂且不论米勒所言的文学终结是否完全合理,以及是否适应中国语境,但文学终结论的提出确实也道出了国内学者对当下文学与艺术命运的隐忧与警醒。应该说,我国学者对终结论的批判以及给出的文学艺术不会终结的理由也随着思考的深入在不断深化。笔者以为,无论是讨论文学的终结,还是艺术的终结,应
15、当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语境中来加以探讨。首先,要立足于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视野以及消费社会的角度进行探讨,要看到消费时代的到来导致了文学的商业化,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兴盛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导致了传统的精英文学的消解。传统的精英文学走向了死亡,非文学性的文学取代了传统的有着确定文学性色彩的文学。其次,要立足于视觉时代和读图时代的来临,从技术与文学的关系来探讨文学或艺术的终结。从视觉文化的时代语境来看,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传统印刷文化的没落,传统的文学和文学观念也因而被消解和终结了。最后,要从西方文学观念或艺术观念的转型角度来展开探讨。晚近几年所出现的反文学或反艺术观念使当代文学艺术实践偏离了传统的学科规制范围
16、,因而导致了传统文学和艺术的衰落和消亡。笔者以为,在文学终结论的背后,展现了传统文学在遭遇网络空间和技术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终结话题是文学在后现代情境下的文学边缘化生存,或者说文学越界生存的另类表征。文学的当下越界生存意味着传统文学的文学性的消解或弥散,意味着文学的非文学性的衍生,以及文学样式在新的语境中的转型或泛化。在当下的文学或艺术话语场域中,非艺术、反艺术、非文学和泛文学的东西逐渐占领原本的艺术或文学阵地,成为新的文学或艺术存在形式。而事实也表明,随着网络文化?口界面文化的发展,传统的一部分文学样式逐渐在没落和消亡,全新的文学经验也慢慢地浮现出来。在商业化的消费时代
17、,文学的商业化、时尚化与泛化也确实是当下文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而这也是文学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雅与俗之间的悖论性生存现状。二、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任何文学或艺术创作都是历史、传统、时代、人性、审美的综合体现,只有以此为基点,文学在时代变化的语境下,才不会终结或消亡,反而会在新的时代情境中转型,寻求适应时代发展但又不失人文内涵的意义生长点,并重建文学的经典。不论是面对西方的理论建构,还是阐释中国的本土经验,都应当有着基本的理论原则:回到问题提出的具体历史语境中和时代文化情境中去。比如在阐释西方的“终结论思想时,我们应当从哲学一历史一艺术”的视角去剖析黑格尔、阿多诺、丹托、贝尔延、卡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终结 反思 当代 文论 话语 空间 建构 Reflectionon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DiscourseSpacefromthe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