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HouHsiao-hsien'sRebelliousBoneTheOrientalAestheticImplicationsP.docx
《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HouHsiao-hsien'sRebelliousBoneTheOrientalAestheticImplications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HouHsiao-hsien'sRebelliousBoneTheOrientalAestheticImplicationsP.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HouHsiaofsiens,zRebelIiousBonez,:TheOrientalAestheticImplicationsPerceivedfromtheFiImTheAssassin作者:林少雄作者简介:林少雄(1962-),男,甘肃陇西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艺术学理论、中华审美文化与美学。上海200072原文出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0161期第35-46页内容提要:侯孝贤的电影,始终在以“反电影”的方式进行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生命思考与影像呈现。具体表现为反
2、动为静、反言如默、反虚入实、反西归中、反武以文,从而形成了其影片,无导演的导演,、演员“无表演的表演”、关注“前因后果无情节”的特征。这一独特风格及影像叙事语法的形成,既与导演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审美趣味密切相关,又与导演对电影艺术本质的体认有关,更与导演所处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及东方文化对人生的洞察理解有关。正因如此,侯孝贤电影以其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人文关怀与浓郁东方美学意蕴的影像表述,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HouHsiao-hsien,sfilmshavealwaysdemonstratedhisuniqueobservationoflife,thinkingoflif
3、eandimagepresentationinananti-InoVieway.Tobespecific,hepreferstranquilitytomobility,silencetowords,concretenesstoabstractness,ChinatotheWest,arttoactions,thusmakinghimselfadirectorwithoutdirection*,hiscastoffilmsperformerswithoutperformance,andprojectingafeatureof“causaleffectswithoutPlOtS.Hisunique
4、styleandimagenarrativegrammarisdevelopedasaresultofnotonlythedirector,slifeexperiences,lifeunderstandingandaesthetictaste,butalsothedirector5sviewofthenatureofmovie,andstillmore,theuniquemodeofthinkingoftheChinesenationinwhichthedirectorisnurturedandthewayOrientalcultureperceivesandunderstandslife.T
5、herefore,Hou,sfilmsarefeaturedwithhumanisticcarecharacterizedbystrongpersonalstyleandimageexpressionsimbuedwithorientalaestheticimplications,thuswinninghimanadorableplaceintheworldfilmhistory.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印年05期关键词:台湾电影/作者电影/侯孝贤/刺客聂隐娘/东方美学/Taiwanfilm/auteurfilm/HoUHSiaO-hsienTheASSaSSin/oriental/e
6、sthetics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IIBXM)23);上海大学电影学高峰学科项目资助(2015)。中图分类号:J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16)0:L-OO35-12doi:10.3969/j.issn1007-6522.2016.01.004作为中国文化的身体标识,莫过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相面摸骨之学为最典型。面(骨)相学给笔者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小学读三国演义时的经历。当看到诸葛亮指出魏延脑后有反骨的情节时,顿感诚惶诚恐,不禁急忙摸摸后脑勺,生怕自己脑后也突然莫名其妙长出一块反骨,被人误认为生有不轨之心。看了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似乎无意间突然得
7、以窥见侯孝贤那块智慧的“反骨,一言以蔽之,日反电影。反动为静电影的本质为动,这从人类眼睛喜动不喜静的特点、卢米埃尔兄弟对第一台摄影机动作记录器(Cin6matographe)的命名、电影(MOVie)词源的运动本义皆可证明。今天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所谓大片及其数字技术将此推向了极致。然而不久前上映的侯孝贤导演的新作刺客聂隐娘,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电影中弃动逐静,有人物的默静,场景的空静,氛围的穆静,心灵的净静,时光的滞静,以及这一切所带来的观影者屏声敛气的入静,甚至一些观众在影院中沉沉睡去的安静,这一切都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看到的电影。而所有这一切,有赖于摄影机不动声色、不易察觉的缓慢移动。有人统计
8、,全片两百个左右镜头,绝对静止的镜头不到三十个,但导演却以运动的镜头营构了静止的氛围。侯孝贤的“反骨,不仅使其承续了既往影像所建构的风格传统,同时也使其探索出了久违的东方民族及其文化所具有的恬然、静谧、安宁的气质禀赋。侯孝贤的影片,以静寂的空长镜头运用、非职业演员无表演的表演、不停地默默吃饭的镜头呈现、日常生活化的场景设置,不断消解着电影的运动本质及其戏剧化冲突的情节设计。在本片中,更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对于电影的东方美学思考。反动为静其实是一种视角,首先是让导演从小初次体验、此后便耿耿于怀的一种在树上的视角:“小时候自己爬到城隍庙边上的芒果树上偷芒果吃,在树上就明显感觉到时间和空间,感觉到一种
9、寂寞的心情,好像都停了下来,你能感觉到你身处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独特视角,成为侯孝贤后来许多影片或显或隐的一种观察世界、俯瞰人生的视角。这是一种高高在上俯视的视角,也是一种芸芸众生万物流动我自静观的视角。它既有天视神启的居高临下,因之也就成为自然界至上神的一种视角;但又具有对普通生命的近观平视,因此不免孤寂落寞,因之也是一种极为孤独、悲悯、仁慈的视角。正因为如此,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观察视角,被赋予了时空的凝滞、人伦的超越、信仰的执着与救赎的努力,因而具有了普泛的意义。但普泛性的呈现,还需要等待,等待一个契机,一个合适的载体,直到刺客聂隐娘的出现,于是水到渠成。侯孝贤将多年前那个站在芒果树上孤寂少年
10、的身影,置换为一个静立屋梁上的刺客少女。时光荏苒,往事悠悠,四周笼罩的依然是浓得化不开的孤寂,五脏六腑浸透的依然是亘古不灭的绝望和人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的千古困惑。与偷芒果、取首级等逆规矩、闯禁区之类反抗孤独的少男少女的现实行为相结合,除了寂然不动,试想还有哪一种动作行为能诠释其奥秘?舒淇回忆该片拍摄是一种等风,等云,等鸟飞去”的等待过程。对于导演来说,自从大学时看过小说原作聂隐娘并心为之所动,后来数次念怀在心,正式开始摄制前后持续八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更为漫长的等待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又不仅是“等待那么简单,其实是与侯孝贤的人生经历紧密交织、叠加在一起的。所以这不仅是一种静观,也是导演第三只眼睛
11、min的一种自我内视与反观,并将这种内视与反观在大银幕上呈现,进而由此对电影艺术进行的内视与反观,从而向我们呈现了东方文化与艺术的独特路径与视角:俯视的、返身的、内向的、静寂的。所有这些转化为镜头的视点,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在镜头上的视点,我的习惯是角色眼睛看到的或者是意识里想到的,还有就是导演看到的导演想的。角色有很多,导演只有一个,导演看到的、想的,结构起来,在影像的使用上其实并不难。但是我的那个叙事视点就不一样了。口64这一视角及其感受自从三十多年前在风柜来的人中被意识到。在童年往事中被长镜头第一次具象呈现之后,就成为导演本人所特有的一种观察视角与影像呈现语言。为了强化这一视角及风
12、格,导演不惜在影片中大量运用俯拍镜头,甚至不惜牺牲演员的外在形象与观众的视觉习惯,使得演员在许多场景中的外形显得身长腿短,但却突显出和强化了这一独特的视角,从而为俯拍镜头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与浓厚的东方氛围。反言如默从电影诞生,人类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终于赋予影像以声音,人们开始听到银幕上的人物张嘴说话的声音,从此银幕上开始了喋喋不休的对话与各种响动。再过十余年,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才最后终结了银幕上的永久沉默。在当下声音技术进入13.1声道的时代,侯孝贤却反其道而行,让影片中的人物默默地出现,默默地行走,默默地对视,默默地交流,默默地离去,真正在银幕空间营造了大音希声的境界。这种风格的形成,起初
13、与导演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的理念有关。因为起初预算有限,所以要请大量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台词训练,所以需要尽量少的对话;因为要符合纪实的风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时对话最少;要拍吃饭镜头,就不能干扰演员,所以只能将摄影机架得远远的,且尽量少移动,于是形成了长镜头。2279如果说一开始只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歪打正着,那么随着拍摄实践的不断探索,导演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少对白、长镜头的这种表演、拍摄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精神图式,并将其自觉表现于影像层面,成为别人很难模仿,独此一家的侯氏特质。发展到后来,他甚至为了不影响整部影片的氛围与情景,不断修改剧本故事,甚至不惜将演员变为哑巴。如在
14、拍悲情城市时,梁朝伟不会说闽南语,国语又说得不太好,无奈之下只好将其扮演的角色改为聋哑人,不仅平衡了线索,从而使得演员以眼神、肢体语言甚至以凝悍的无声世界的表达法得以凸显。0280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变化,不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为导演的观察与呈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独特的尝试。同时,侯孝贤的导演风格,深受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的影响,因此,其电影中不仅要减少台词对白,甚至还要减少演员的表情。在他看来,小津电影中的演员,绝对不会乱演,也没有什么表情的,小津说表情多的是动物园里面的猴子。小津为什么要减少演员的表情呢?因为在画面里面,在演员的每一个画面,其表情、神情太多的时候,会干
15、扰到其他的结构,也会干扰叙事的脉络,所以演员的表情是比日常生活中更少的;口81布列松尽量把戏剧性都拿掉,所以叫人模。演员不能有戏剧性、表演。他的目的是要说后来那件事,不是要吸引观众跟着这个演员的情绪走,所以叫人模、道具。口95这种追求,体现于刺客聂隐娘。在该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舒淇的木讷漠然和张震的呆板犯傻。这除了体现出演员对导演反戏剧、反表演等艺术理念的理解外,也将演员的表演观念及实践探索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所以我们看到影片中舒淇的背影比她的面孔更加具有表现力,张震的静默为人物身份的显赫、性格的多元、心理的冲突等方面的呈现提供了充分依据与强大气场;而道姑的静默,也为她的显赫身世、纠结情仇
16、、百窍心计、身隐心显等进行了无声无形的呈现。于是,在银幕上,演员的表演、情绪酝酿、情感流露内敛、冷静、节制、含蓄,尽量避免因某种情绪和立场的偏激,让观众丧失思索回味的余地。3另一方面,这种形态也源于导演的执导理念。在侯孝贤看来,没有不好的演员,演员演不好,是导演的责任,不是演员的责任。162而他认为好的导演,一定不是告诉演员应该怎么演,而是在三番五次的拍摄中,让演员进入既定的情景,自己悟出应该要的对白、形态与神态,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这和一般导演截然不同。与其让演员进行规范性既定台词的背诵,不如使其进入导演想要呈现的场景与情境,让演员在反复体味与不断揣摩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进行自
17、我呈现。这种反传统影像、反线性叙事的大胆尝试,不仅成为侯孝贤独特导演风格确立的依据,也成为其独特影像风格与叙事特征确立的表征。由此可见,这种人物形象的静默、无表情的状态,都是为了贯彻导演对影像纪实本质的思考。影片中导演所有的场面调度,都是服务于纪实的原则:所以场面调度还是有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怎么样看上去很真实,看起来不会像安排的样子,这是个原则,这个原则通常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跟历练才能掌握。口104-105纪实就是记录下来的真实,不是是什么,而是像什么,这是所有艺术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所以为了“纪实”,导演要尽量推弃情节的戏剧性与演员的表演性。侯孝贤所渭纪实,除了现实层面的考量,更多是一种对
18、人生苍凉的思考及呈现,而这种苍凉,固然与影片的故事情节、角色的个人境遇相关,更多情形下却是与时间及空间的关联更加密切。口16而这一时间与空间,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更存在于文化与心理层面。侯孝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解释:是的,actton不是我感兴趣的。我的注意力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其他东西吸引去,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对我而言,这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2299所以侯孝贤不过于关注事件本身的线性过程推进,而更关注事件在当下时间、空间里留下的“痕迹”,亦即人在此时此地的姿态、神态及深掩其中的情态、心态的揭示及呈现,因
19、为这才是生命的本质:因为我们最终对人的看法,对人世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其实是有层次的,由于成长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你越走越走,你才越清楚,自己的那个方向就越来越清楚。来自你成长期所有的吸收,不管是从文学还是从其他途径吸收的东西全部回到你的创作上,开始发酵,开始出来,开始往这个方向。到现在我其实没有变,不管形式怎么在变,到最后还是对人的这种生命的原型、生命的本质有兴趣。196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拍摄实践的不断深入,删繁就简,逐渐开始由纷杂繁复的现实上升到生命层面的思考。这种自我疏离、自我放逐的状态,本来为自己的艺术思考及呈现设置了障碍,但在具体作品中,却反而容易让人摒弃外在的纷乱复杂,很快进入导演为我
20、们营构的简单而又丰富的世界。具体到影片刺客聂隐娘,虽然故事背景远在距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虽然人物是我们十分陌生而在年少时却又非常憧憬的、身怀绝技且能够来无影、去无踪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刺客,虽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纠结难辨,甚至因许多道具穿越古今,唐冠汉戴,台词对白生僻拗口,非借助字幕难以理解等种种弊病而被人诟病,然而如果观众能先静下心来,收敛脉息,调匀呼吸,就可以慢慢观察、品味、体悟影片中东方式美学的魅力。如单就影片中的“不杀之心,即一个从小训练有素、干练果断的冷血杀手,关键时刻竟然产生不杀之心,实在匪夷所思。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个聪慧敏感的女童,从优渥的家庭环境中来到荒山野洞,从此开始走向几
21、乎与世隔绝的严苛绝情的杀手训诫之路。所有这些经历的目的,除了习得杀手的必备技能,首先要经历断人亲、灭人欲、绝人情、去人性的残酷煎熬。经历这一切之后的杀手本来业已进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地,可是偏偏让她去杀一位父亲,偏偏让他看到了这位父亲对子女怜爱柔软的目光,感受到了浓浓的天伦之乐;这一切在刹那间唤醒了对她来说已经模糊遥远的父爱记忆,从此冷面开始融解,温情逐渐氤氤。正是这种人性的光辉,为刺客聂隐娘突兀的性格变化与影片剧情断裂提供了有机的催化剂和弥合剂。试想什么样的语言能够交代情感如此细腻的肌理,呈现生命如此丰富的经历?什么样的言说能够描摹外在如此木然、内心十分滚烫的生命状态?而对聂隐娘内心精神
22、如此精细微妙的体验,又与导演本人不到半岁随家漂泊,12岁父亲去世,16岁母亲去世,17岁祖母去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1111因为在导演看来,电影就是你,你就是电影,你的原型在电影里面一定会出现。口97一个或静立屋梁默默注视、或驻足旷野背向观众的刺客少女,与从小偷窃、打架、赌博的不良少年的身影的重叠,幻化出了人生的几多苍凉。反虚入实无论在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抽象理念层面,还是在中国艺术的具象实践层面,虚不是物质的一无所有,而更是心灵的一种境界与情怀。电影的本质,在于对光影的观察、捕捉及呈现。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地中海地貌特征,为西方文化对光的观察、体悟、崇拜及呈现提供了现实基础。甚至可以说,从圣经
23、开宗明义造物主首先创造光开始,光”就构成了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学及人们三观”的基础。电影无疑以对光影的捕捉与呈现为其根本。这也就可以解释摄影、电影为何首先诞生于西方。因此,电影为一对姓光的兄弟(卢米埃尔LUm沧re本义为光)所发明也许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如果说西方文化以光为内在核心,那么东方文化则以风为外在表征。举凡山川地貌、人事景物、情怀境界,在中国文化中莫不以风名之,仅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以“风”为词头的词就多达一百多个。这并非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其中暗含了风”这一自然现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西方电影刻意捕捉与呈现透彻、直接、外在、物理的光影本身不同,侯孝贤在影片刺客聂隐娘中致力
24、于氤氯、迷蒙、内在心理与情感的风”的体察与呈现,将聂隐娘初次回家时厅堂中的过堂风,以及后来室内方向不明、无所不在的风诉诸视觉,将风呈现为对影”的表现。于是在影片中,侯孝贤将自然界空气的流动具象呈现为草影的光色幻化、岚影的空灵缥缈、云影的须臾飘忽、烛影的恍惚飘摇。甚至在窈娘替父熬药的简陋乡间茅舍中,侯孝贤也赋予升腾缭绕的烟雾一种空灵婉转、氤氯幽眇的东方式美感。而幽缈纱影、缥缈烛影,更是填充了空寂冷清的室内空间,从而营构与转化为静幽灵透的东方式审美空间,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人物关系及情绪的微妙变化予以暗示与诠释。来无踪去无影的风,在影片中成了极为重要的叙事语言。茅舍中缭绕的烟雾,遮掩了环境的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刺客聂隐娘 侯孝贤 反骨 刺客 聂隐娘 电影 东方 美学 意蕴 HouHsiao hsien sRebelliousBoneTheOrientalAestheticImplicationsP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