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研究思考.docx
《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研究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研究思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内容提要:17世纪30至70年代,和硕特游牧地北边从亚梅什湖一带沿额尔齐斯河流域往南到斋桑泊南岸,直到塔尔巴哈台山北麓;从塔尔巴哈台山南经额敏河下游、阿拉湖、伊犁河上游,南至伊塞克湖,西南塔拉斯河上中游,从这里北经楚河中游到巴尔喀什湖,包括巴尔喀什湖东边的广阔地域。本文主要分析1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准喝尔地区卫拉特四部的牧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发现17世纪以前的早期卫拉特文献。蒙元以降,关于卫拉特人的最早的报道见于佚名俺答汗传(成书于1607年)。此后,佚名黄金史(成书于17世纪30年代)、佚名大黄史(成书于17世纪中叶)、萨冈彻辰蒙古源流(成书于1662年)、善巴阿萨喇克其史(成书于
2、1677年)和罗藏丹津黄金史(成书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等17世纪蒙古编年史对卫拉特历史或多或少均有记述。但是,大部分蒙古编年史不涉及卫拉特游牧地的分布,只有俺答汗传和蒙古源流在记载南蒙古贵族的武功时,无意识地透露了16世纪末一些卫拉特游牧集团的地域分布情况。但是,蒙古编年史的这些记载仅限于这个时段,而且不够全面。17世纪俄文档案,为研究当时卫拉特个别游牧集团的牧地分布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俄文档案的特点是,它记载了与俄国沙皇政府和地方当局有过接触的个别集团和贵族以及他们游牧地点的方位,但对很多卫拉特游牧集团缺少记载。明朝的历代实录中存在关于卫拉特人的大量记载,但这些资料基本上仅仅涉及战争与贸易
3、,至于卫拉特人的内部情况,包括他们的游牧地分布,记载少之又少。清朝留下了关于卫拉特蒙古地方的大量的满汉档案与史书文献,其中有不少直接涉及准喝尔各鄂托克游牧地的记述,这与前朝截然不同。但在时间上,这些档案与文献的形成大体上都是清康熙中期以后,比较具体的历史地理资料则出现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基本上反映18世纪以后的情况。研究17世纪卫拉特历史地理的较详细和较全面的资料,非咱雅班第达传莫属。咱雅班第达(15991662)是时任卫拉特联盟之首的拜巴喝斯之养子。咱雅班第达传的作者是咱雅班第达弟子剌德纳巴达喇,17世纪末他以卫拉特书面语用托忒文撰写了他上师的传记,他多年一直跟随其师左右,走遍了卫拉特各地,
4、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卫拉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下文将利用此书的记载,对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领地做一概述。作为补充资料,本文还要利用以下文献。其一是雷纳特1号地图的解释图。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JOhanGustavRenat)是一位瑞典炮兵,他在波尔塔瓦被俄国俘虏后流放到西伯利亚,又在该地为准喝尔人掳走,直到1734年才回到了瑞典。雷纳特从准喝尔带回了两幅地图,其中被称作雷纳特1号地图的是一幅用托忒文标写的准喝尔地图。雷纳特将此图翻译成了瑞典文。1891年,该托忒文图本和瑞典文图本均在瑞典被发现。据雷纳特说,该地图是由准喝尔首领喝尔丹策凌亲自绘制的。很可能是,喝尔丹策凌亲自参与并
5、令他手下的俄罗斯、瑞典等国家和清朝的战俘中掌握当时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的人完成的。英国人约弗巴得利(JohnEBaddeley)在他的俄国蒙古中国中将此图完全按照原样复制,然后将它缩小,附上了一幅根据它描绘的解释图,还把托忒文地名译成了英文。这是一幅完整的准嘎尔地图,据巴得利研究,它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因此,雷纳特地图是研究卫拉特历史地理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也是考释咱雅班第达传记载的重要工具。其二是清朝官修方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简称西域图志)。该书对清代西域疆域、山河记载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这部书虽然不记载17世纪卫拉特游牧地范围,但它是考订咱雅班第达传记载地名、山河名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三是
6、钦定西域同文志(简称西域同文志)。清傅恒等奉敕纂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刊行。该书是对天山南北、青海、西藏等地地名、山水名和僧俗上层人名、世系(袭次)、官名的满、汉、蒙、藏、维五种语言六种文字(蒙古语包括蒙古文和托忒文)的对照辞书。该书对确定咱雅班第达传中人物的部属、家族关系大有帮助。它是确认某一游牧地区属于哪一个游牧集团的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其四是大清一统舆图。清朝统一西域后,先后两次派遣大批官员带领来华西洋人和西藏喇嘛,前往准喝尔地区和回部测绘舆图。测绘工作完成后,即由钦天监官员和在京供职的耶稣会土合作,重新绘制康雍时期的大清舆图,最后于1761年由法国人蒋友仁(MiChelBen
7、OiS)指导中国工匠制作了铜板,即大清一统舆图。2003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曾缩微复制印行。这幅地图是利用西方近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准确度很高。其五是徐松西域水道记。徐松(17811848)在西域八年,对天山南北地区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结合乾隆大清一统舆图,又吸收西学地理知识,编纂了西域水道记一书,该书某些内容也是解读蒙古文传记人文地理记载的重要参考书。其六是托忒文文献。托忒文是1648年咱雅班第达创制的卫拉特文字。托忒文文献涉及17世纪卫拉特历史地理的内容微乎其微。但是,在确认咱雅班第达传中的人物方面,托忒文文献与西域同文志可以相互补充和佐证。所以,这些文献也是很重要的工具书。此外,
8、上文提及的蒙古编年史和俄文档案的零星记载,也将成为补充和佐证咱雅班第达传记载的重要资料。下文将利用咱雅班第达传的记载,结合清代西北史地资料,对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领地做一考述。1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准喝尔地区的卫拉特四部分别为小和硕特、准喝尔、杜尔伯特和辉特。我们首先研究小和硕特部游牧地范围。一、鄂齐尔图台吉(汗)游牧地所在和硕特部形成于15世纪,他们的统治家族是蒙元时期东道诸王之一的合撒儿后裔。因为史料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和硕特部在卫拉特地区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但是,从16世纪直到17世纪70年代喝尔丹崛起,和硕特位冠卫拉特诸部之首,其统治者成为“四卫拉特”的盟主。1636年秋,和硕特
9、顾实汗和准喝尔的巴图尔浑台吉率领卫拉特联军南征青海,征服了盘踞在青海的反格鲁派蒙古首领绰克图台吉部。顾实汗率部留居青海,1639年占领喀木,1642年征服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廷。在此期间,顾实汗将和硕特部的大部分从准喝尔地方迁到了青海,他们被称为“大和硕特”或“青海和硕特(汉文史料还称“西海和硕特顾实汗几位弟兄及其子孙留居准喝尔地方,被称作“小和硕特咱雅班第达本人于1639年从西藏回到准嚼尔地方,以小和硕特部为主要根据地从事传教活动,所以,咱雅班第达传对小和硕特部游牧地的记载十分详实。小和硕特部的首领为鄂齐尔图台吉(?1680),是顾实汗长兄拜巴嘎斯的长子。顾实汗率领大和硕特部南迁青海后,鄂齐
10、尔图台吉作为原卫拉特联盟盟主的长子和顾实汗的大侄子,他和准嘎尔部首领巴图尔辉台吉一起成为准嘎尔地区新卫拉特联盟的盟主,两人被称为“和约尔台吉(二台吉)”。1666年,五世达赖喇嘛赐给鄂齐尔图台吉以“鄂齐尔图车臣汗”称号,此后被尊为车臣汗。咱雅班第达作为和硕特部出身的高僧,到准喝尔地区以后首先立足于他的义兄弟鄂齐尔图台吉营地上,开始从事传教和建立卫拉特佛教中心的工作。因此,咱雅班第达传中对鄂齐尔图台吉营地的记载非常丰富。下面,根据该传记载,一一考述鄂齐尔图台吉营地所在地的位置(自1639年到1680年)。1639年秋,咱雅班第达到达准喝尔地区后的第一站就是鄂齐尔图台吉在“塔尔巴哈台的哈尔巴喝”地
11、方的营地,他在那里过了冬。西域图志载:“哈尔巴喝郭勒(郭勒为蒙古语丫。1,意为河引者),在烘和图淖尔(指斋桑泊引者)西,东流五十里,汇入淖尔。“徐松西域水道记记该水名为哈尔巴哈:”有水发自哈尔巴哈卡伦西,东流经卡伦北,德布色格尔河自南经卡伦东来汇,是为哈尔巴哈河。哈尔巴哈河西北五十余里,有巴雅尔河(即哈喇巴扎尔河引者)。又西北四十余里,有布古什河二源并发”徐松还援引松筠等奏折:“塔尔巴哈台西北一带,卡伦绵亘千百里,夏展冬撤。其内第三、四、五卡伦,一日哈尔巴哈,一曰布古什,一日阿布达尔摩多,近临大河,河名布昆。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哈尔巴喝河在塔尔巴哈台山北,斋桑泊西南。照此方向查阅乾隆大清一统舆图
12、,在塔尔巴哈台山北麓即可发现标有“哈尔巴哈喀伦的位置,卡伦左侧标有带左支流的一条河,当为哈尔巴喝河(其左支流应为德布色格尔河)。该河今属哈萨克斯坦,河名叫KaproGao该河源于塔尔巴哈台山北麓,北流到斋桑泊西南一带而止,不入泊。1642年,咱雅班第达从喀尔喀返回准喝尔地方,在布喝什冬营地与鄂齐尔图台吉一起过冬。布喝什河,即徐松西域水道记所记布古什河。该书记载,布古什河又名布古图河,为从南流入斋桑泊的一条河。巴得利援引谢苗诺夫的说法,说该河名布喝兹(BUgaZ),又名巴扎尔(BaZar)河。实际上,布喝兹河与巴扎尔(又称喀喇巴扎尔)河是不同的两条河,前者的今名为Eyra3,后者则称Ea3ap,
13、一东一西,均在斋桑泊西南方向而不流入湖中。咱雅班第达传中的BUyaS河是指今天哈萨克斯坦的Byra3河。2009年8月,笔者一行对该地进行实地考察,在斋桑湖西南一带渡过Ea3ap河,并沿着Eyra3河进入塔尔巴哈台山。Eyra3河仍为-一条水量充足的河流。1644年,咱雅班第达在鄂齐尔图台吉夏营地过夏。应达尔汗绰尔济的邀请,从库克瑟里巴哈纳斯地方出发,经由勒布什、哈喇塔勒一带的鄂齐尔图台吉的努图克,赴额尔齐斯庙。是年冬天鄂齐尔图台吉的夫人在太什必济去世。翌年正月,和硕特各努图克在哈尔巴喝等地,鄂齐尔图台吉赴必济。勒布什在雷纳特1号地图上的标号为175o据徐松西域水道记记载,勒布什“河出萨尔巴克
14、图河北岸、库克托木岭之阴,其阳即库克托木水所发也。勒布什河西北流百三十余里,有巴什罕河由南来会。勒布什河西六十里,有莫霍图水北流而止,不与河通。莫霍图西六十里,为巴什罕河。又西六十里,为萨尔罕河。又西三十里,为博木察罕乌苏河。又西四十里,为察罕乌苏河。皆北流入于勒布什河。勒布什河西北流,既会诸水,又西北流二百五十余里,迳阿尔喝凌图岭境西、察陈喀喇境东,入淖尔(即巴尔喀什湖引者)。”(11)在乾隆朝大清一统舆图上标为“勒布什必拉”。(12)该河即今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的流入巴尔喀什湖的列普瑟(JIencbi)河。2009年8月,笔者等曾对该地进行过实地考察。哈喇塔勒也是一条河名。西域图志载
15、:“哈喇塔勒郭勒,在察罕布呼图鄂拉(鄂拉,蒙古语auula,意为山引者)东北。西北流三十里,入察林郭勒。”“察林郭勒,源出汗哈尔察海鄂拉西麓。西北流百里,南会哈喇塔勒郭勒,又西北流八十里,入库克乌苏郭勒,汇入巴勒喀什淖尔。”(13)“库克乌苏郭勒,源出库陇奎(旧音库陇癸原注)鄂拉北麓。北流三百余里,东会哈喇塔勒郭勒、察林郭勒入于巴勒喀什淖尔。在乾隆朝大清一统舆图上标为“哈拉塔尔必拉”。(14)此河即今天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的卡拉塔尔(Kapaa)河,源于准喝尔阿拉套山(即蒙古人所言汗哈尔察海鄂拉引者)西南部西侧,汇入巴尔喀什湖。2009年8月,我们对该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卡拉塔尔河之源为两
16、条小河,右支流为喀喇河,左支流为沙扎河,在塔尔迪库尔干以东的铁克利地方汇流成为卡拉塔尔河。鄂齐尔图台吉夫人去世的太什必济肯定在鄂齐尔图台吉领地之内。据该传记,太什必济也可简称必济。必济是哈喇塔勒河的支流。在雷纳特1号地图解释图上的标号为128,源于博罗塔拉的罕哈尔察盖山北麓,与哈喇塔勒河会合后注入巴尔喀什湖。据西域同文志载,必济为蒙古语,“山石大小攒聚之谓。”(15)2009年8月笔者曾到此地。当地有必济河与小必济河两条小河。必济河床约5米左右,水清而水流缓慢。必济河流域是水草丰美的地方。1646年,昆都仑乌巴什和杜尔伯特联军来到了哈喇塔勒河、库克乌苏一带。鄂齐尔图与巴图尔从伊犁率军出发,越过
17、博罗呼济尔岭,在库克乌苏一带交战。从那里,鄂齐尔图与巴图尔二台吉向伊犁返回,但因为昆都仑乌巴什尾追,二台吉在乌哈尔里克等待,在那里打败了敌人。昆都仑乌巴什越过塔勒奇山溃走。二台吉回到了伊犁谷地。鄂齐尔图台吉在塔拉喝尔过冬。(16)根据1646年战争经过,昆都仑乌巴什与杜尔伯特联军向伊犁河谷进军,首先到达库克乌苏、哈喇塔勒一带,这已经在鄂齐尔图台吉领地之内。如前所说,库克乌苏河为哈喇塔河上游。库克苏河在塔尔迪库尔干南几公里处,今天哈萨克人称之为库克苏,苏即蒙古语的“乌苏”(水)。该河河床宽敞,水势很激。博罗呼济尔是库陇奎山的一个山岭,库克乌苏河即发源于此。清朝在此设卡伦,名称就叫博罗呼济尔卡伦。
18、从卡伦北边一水流入库克乌苏,此为博罗呼济尔河。(17)博罗呼济尔岭在乾隆朝大清一统舆图上标为“博罗哈及尔达巴汉”,卡伦则被记载为“博罗胡集尔喀伦,(18)乌哈尔里克既是河名也是地名。乌哈尔里克河由绥定城东“复南流八里,经将军桥下,东西流二十余里,于惠远城西里许,汇伊犁河。”绥定城的原地名就叫乌哈尔里克。“绥定城者,乾隆二十七年(1762)(19),参赞阿公桂所建,地曰乌哈尔里克。准语乌哈尔,鹭莺也,东南距惠远城三十里。”(20)该河在乾隆朝大清一统舆图上标为“乌哈尔里克必拉(21)塔勒奇山,西域图志作塔勒奇鄂拉。鄂拉”在博罗布尔喝苏鄂拉西北,山形迤遮,西南相属。库色木苏克郭勒发源西麓,塔勒奇郭
19、勒发源南麓。其东口在察罕拜牲城西七十里,托里西一百二十里。南谷口离东谷口一百八十里。由南谷口外一百里,至伊犁郭勒北岸之阿里玛图,为博罗塔拉之南山。逾山而南,即哈什、空格斯地。”(22)据徐松记载,“入伊犁者,驿程经此(指塔勒奇山谷引者),塞沙眯目,顿觉清凉。迨乎初冬,雨雪填谷,行踪断绝,又以是为险隘也J(23)可见,塔勒奇山为伊犁北部屏障。乾隆大清一统舆图标塔勒奇河为“塔尔奇必拉”,并标出了塔勒奇山上的“塔尔奇喀伦(24)伊犁平定后,清朝在塔勒奇山南建塔勒奇城,东距绥定城十里。(25)海喇图霍来之名,不见于清代各图志。诺尔布注:“海喇图河是和伊犁谷地北部塔勒奇山之塔勒奇河并行的一条小河,发源于
20、赛里木湖南山,与塔勒奇河并流,到下游二河汇流成塔勒奇河,从伊犁谷地乌哈尔里克河西部汇入伊犁河。汉人称之为磨石沟(北纬44.3,东经80.9)。”(26)可惜,诺尔布没有说明此说根据何种资料。但是根据鄂齐尔图台吉的行军路线,海喇图霍来(霍来,蒙古语qoolai,本意为“喉咙”,延伸意为小河,或专指连接两个湖泊或两条河的小河)应该就是海喇图河。如这样,这条河还有另外一个名叫做乌里雅苏图水,汉语名为磨河。(27)笔者认为,今天新疆汉人所说的磨石沟一名就是来自于清朝时期的磨河之名,蒙古人所说海喇图河就是过去的海喇图霍来,它大概是乌里雅苏图水某一段的名称。塔拉喝尔是伊犁南部的一个地方,塔拉喝尔河流经其地
21、。雷纳特1号地图解释图上的编号为120o西域图志载:“塔拉喝尔在伊犁郭勒南,阿里玛图东四十里。逾一支河至其地。地有三泉。”“塔拉喝尔郭勒在图尔根布拉克西北二十里,伊犁郭勒下流南。东北流八十里入伊犁郭勒。”(28)阿里玛图即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原首都),塔拉喝尔即阿拉木图东边的塔拉加耳。2009年8月4日笔者一行赴该地考察过。塔拉加耳离阿拉木图的实际距离为30公里。该地为伊犁河南岸肥沃土地,南靠山,山以一双被当地哈萨克人称作“乳头山”的驼峰山为标志,塔拉加耳河自南向北流经其地。这里有一座古城遗址,据称是为810世纪古城遗址。可见,塔拉喝尔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伊犁河南岸的重要据点。根据以上考证,战
22、争发生在哈喇塔勒河上游和伊犁谷地的鄂齐尔图台吉领地上。1649年,鄂齐尔图台吉的母亲衮济哈屯自西藏返回,到塔尔巴喝台的乌兰布拉。鄂齐尔图台吉的大努图克在伊犁,他从伊犁到乌兰布拉见母亲。(29)鄂齐尔图台吉的母亲从西藏回准喝尔,当然要回自己的营地。所以,乌兰布拉在鄂齐尔图台吉领地上毫无疑问。据咱雅班第达传记,这个地方在塔尔巴哈台地区。查乾隆大清一统舆图,清朝在塔尔巴哈台山东北设有乌兰布拉卡伦,此地应该就是蒙古文史料中的乌兰布拉。乌兰布拉卡伦在玛尼图喝都尔喝卡伦与乌里雅苏台卡伦之间,(30)也就是在俄侬河与额尔齐斯河之间。1650年,鄂齐尔图台吉在古尔班呼苏图过夏,秋天在古尔格霍来游牧。(31)古
23、尔班呼苏图见于徐松西域水道记。该书记载:巴勒喀什湖的一源为库克乌苏河,源自博罗呼济尔岭,其一支流为硕津乌苏。“硕津乌苏发源伊犁河北岸山,北流经阿勒坦额墨勒都图山西,东汇古尔班呼苏图水。又北流,经塔兰胡图克境东,与库克乌苏河汇。”(32)可见,古尔班呼苏图水为硕津乌苏的左支流,是库克乌苏上游的一条小河。这与鄂齐尔图台吉游牧地范围相吻合。西域图志记载了一处古尔班呼苏台地方,在伊犁河南。伊犁河南二百里有塔拉锡克地方,其南再六十里为沙图,沙图西三十里为库尔墨图,库尔墨图西再三十里即古尔班呼苏台。(33)诺尔布把咱雅班第达传的古尔班呼苏图与此古尔班呼苏台比对,认为在特穆尔图湖(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
24、湖)北岸,(34)误。古尔格霍来指古尔格淖尔(湖)与爱呼斯淖尔之间的河。据西域同文志载,古尔格淖尔的“古尔格”(kgerge)意为“桥工古尔格霍来意思是“连接两个湖的小河”。在阿拉套山和塔尔巴哈台山之间,在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境内,有三个大湖泊,其今名从东向西依次为阿拉湖(Ajaoj11)科什喀湖(KolilKaPKoJIb)和萨瑟克湖(CaCblKKoJlb),在清代汉文文献中有时总称为阿拉克图古勒池(简称图古勒池),有时总称为爱呼斯湖,有时还总称为古尔格淖尔,然而对三湖各自名称的记载十分模糊。其实,这不同的三个总称是三湖各自的名称:阿拉湖的蒙古名为Aiusnaur(爱呼斯淖尔),科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7 世纪 卫拉特 各部 游牧 研究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8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