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诊疗方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腰痛,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2 .常发于青壮年。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犍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
2、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2 .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3 .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三)证候诊断1 .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2 .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
3、沉紧。3 .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4 .肾虚夹瘀证:年老或久病,腰腿痛如刺,活动不利,伴腰膝酸软无力,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三、治疗(一)手法治疗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滇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松解类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2 .整复类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法、牵引按压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各类整复手法。急性期可根据医师的经
4、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1)俯卧拔伸法:术者一手按压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两腿或者单腿,使其下肢尽量后伸。两手相对用力,有时可听到一声弹响。可做1-2次。(2)斜扳腰椎法:患者健侧侧卧,患侧在上,患侧的下肢屈曲,腱侧下肢伸直。术者站立其面前,肘部弯曲,用一肘部前臂上端搭在患侧肩前方向向外推动,另一肘部上臂下端搭在臀部向内扳动,调整患者肩部以臀部的位置,使患者腰椎逐渐旋转,扭转中心正好落在病变腰椎节段上。当将脊柱扭转致弹性限制位时,术者可感受到抵抗,适时做一突发有控制的扳动,扩大扭转幅度3。5。,可听至上咔嗒“声响,一般表示复位成功。注意切不可使用暴力,扳动要“轻巧、短促、随
5、发随收,关节弹响虽常标志手法复位成功,但不可追求弹响。(3)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一助手于床头抱住患者肩部,另一助手拉患者两踝,对抗牵引数分钟。术者用拇指或掌根按压痛点部位。按压时结合两助手牵引力,增加按压的力量。(4)腰椎旋转扳法: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以右侧为患侧为例:助手固定患者左侧下肢及骨盆,术者坐于右后侧,左手拇指抵住需扳动的棘突右侧方,右手从患者右侧腋下穿过,向上从项后按压住患者左侧肩部,令患者主动缓慢弯腰至最大限度后,再向右侧旋转至一定限度时,术者左手拇指从右向左顶推棘突,右手扳肩右旋,而右肘同时上抬。上述三个动作同时协调进行,使腰部旋转到最大幅度,常可感到左手拇指下棘突滑动感或听
6、到腰部发出“咔嗒”声响。3 .其他手法治疗:可根据各自的治疗体会使用一些相关手法,如“两步十法”推拿,麻醉下大推拿等。“二步十法”推拿具体步骤:第一步运用按、压、揉、推、滚五个轻手法。(1)按法:术者以两手拇指掌面侧(指腹)自患者上背部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二条经线,由上而下的按摩至腰能部,连续3次。(2)压法:术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患者第一胸椎开始沿棘突(即督脉)向下按压至腰舐部,左手于按压时稍向足侧用力,连续3次。(3)揉法:术者单手虎口张开,拇指与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肾俞穴,轻轻颤动,逐渐用力。(4)推法:术者以两手大鱼际,自下腰部中线向左右两侧分推。(5)滚法:术者
7、用手背或手背之掌指关节的突出部,沿患者足太阳膀胱经之两条经线,自上而下的滚动,至腰能部时稍加用力,患侧滚至足跟部,反复3次。第二步运用摇、抖、搬、盘、运五个重手法。(6)摇法:术者两手掌置于患者腰臀部,推摇患者身躯,使之左右摆动,连续数次。(7)抖法:术者立于患者足侧,以双手握住其双踝,用力牵伸与上下抖动,使患者身体抖起呈波浪形动作,连续3次。(8)搬法:分俯卧搬法和侧卧搬法两种,俯卧搬法又分为搬腿法和搬肩法,俯卧搬腿法:术者一手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托对侧膝关节,使关节后伸至一定程度,双手同时相对交错用力。恰当时可听到弹响声,左右各做一次。俯卧搬肩法:术者一手按压于患者第4、5腰椎处,一
8、手搬起对侧肩部,双手同时交错用力,左右各做一次;侧卧搬法:患者侧卧,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立于患者腹侧,屈双肘,一肘放于患者骼骨后外缘,一肘放于患者肩前(与肩平),相互交错用力,然后换体位,另侧再做一次。(9)盘法:分仰卧盘腰与侧卧盘腿两种。仰卧盘腰法:患者仰卧,屈膝屈懿,术者双手握其双膝,使贴近胸前,先左右旋转摇动,然后推动双膝,使腰酸膝过度屈曲,反复做数次,继之以左手固定患者右肩,右手向对侧下压双膝,扭转腰部,然后换右手压患者左肩,左手向相反方向下压双膝,重复1次;侧卧盘腿法:患者侧卧,健腿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站于患者腹侧,一手从患腿下饶过按于臀部,前臂托拢患者小腿,以腹
9、部贴靠于患者膝前方,一手握膝上方,前后移动躯干,使患者骨盆产生推拉动作,带动腰椎的活动,然后使患者屈毓,使膝部贴胸,术者一手向下方推屈膝部,一手拢住臀部,以前臂托高患肢小腿,在内旋的动作下,使患肢伸直。(10)运法:术者以左手握患者膝部,右手握其踝部,运用徐缓加提的运动手法,使患肢作屈曲伸展逐渐升高和略行拔伸的动作,运展的时间稍持久为好。手法后,患者卧床休息30分钟。每天可有规律的做腰背肌锻炼;避免在腿伸直姿势下搬取重物,以防扭伤腰部,引起病情加重或复发;汗后避风冷,预防感冒。1次/IOd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治疗三个疗程。4.手法治疗注意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1)影像学示巨大
10、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2)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二)辨证用药1 .中药辨证口服(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固腰息痛。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川茸、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芹、桃仁、红花、地龙等。(2)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芍、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无、娱蚣、乌梢蛇等。中成药:小活络丹等(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
11、热,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大秦无汤加减。川苜、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无、羌活、防风、白芷、黄苓、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4)肾虚夹瘀证:治法:温补肝肾,活血止痛。补肾壮筋汤加减。中成药:独活寄生胶囊、复方鹿茸健骨胶囊、金天格胶囊等。院内制剂中成药:腰腿痛宁胶囊,功效:通筋活络、祛瘀止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6粒/3次/天口服。蘑菇丸,功效: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1丸/2次/天口服。舒筋片,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散结。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等,6-8片/2次/天口服。名老中医经验方治疗。2 .中药辨证外治:中药离子导入: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将煎煮好的中药
12、汤剂,用离子导入的方式,深透入腰部。每日一日,每次1520分钟。中药贴敷:急性期用定痛膏及其他活血止痛类膏药;缓解期及康复期用狗皮膏及其他温经通络的膏药。每日一贴。中药熏洗: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将煎煮好的中药汤剂,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度时再用药水浸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中药塌渍:方药如下:大黄25g、黄柏50g、姜黄50g、苍术25g、续断25g、苦参15g、陈皮25g、透骨草25g、伸筋草25g、威灵仙25g、延胡索50g,共研细末,用蜂蜜或麻油调和,敷于患处。(三)牵引疗法:电动牵引:采取间断或持续的电动骨盆牵引,牵引力为体重的1/51/4左右,每天一次,每次I0-20
13、分钟,适合于非急性期患者。急性期慎用牵引。其他牵引,如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牵引等。(四)针灸疗法1.主要穴位采用腰椎夹脊穴、膀胱经穴和下肢坐骨神经沿线穴位,可辅助脉冲电治疗。急性期以每日针1次,以泻法为主;缓解期及康复期可隔日一次,以补法泻法相互结合,配合患者四型辨证取穴。3 .腹针及平衡针治疗,根据急性期、缓解期、康复期辨证取穴。4 .灸法: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雷火灸等。(五)物理治疗蜡疗、激光、红外线照射、电磁疗法等,可根据患者情况每日予以单项或者多项选择性治疗。(六)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可明显增强患者腰腹肌肌力和腰部协调性,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持各种治疗的疗效。急性期过后,即开始腰背肌
14、运动疗法,主要有:1.游泳疗法:可每日游泳20-30分钟,注意保暖,一般在夏季执行。5 .仰卧架桥:仰卧位,双手叉腰,双膝屈曲致90。,双足掌平放床上,挺起躯干,以头后枕部及双肘支撑上半身,双足支撑下半身,呈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双膝稍向两侧分开。每日两次,每次重复1020次。6 .“飞燕式”:患者俯卧。依次以下动作;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仰动作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七)其他治疗: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如甘露醇、西乐葆、双氯芬酸钠、地塞米松、甲强龙等)(八)手术治疗:
15、如髓核压迫神经根明显,并出现肌力下降、感觉减退,严重影响生化工作,且保守治疗无效者,根据具体手术适应症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九)护理1 .急性期的护理: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较剧烈,常需住院治疗。(1)告知患者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2)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后,向病人讲解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分钟再翻身活动;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防止受凉可给予腰部热敷和频谱仪照射。(4)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腰痛病的信心。
16、2 .缓解期及康复期的护理:(1)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3)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4)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5)病人应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病人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四、难点分析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理疗、针灸、针刀、推拿等方法,但在临床应用
17、中没有针对不同症状或体征,采用相对应且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是将所有治疗方法堆砌,所以很难达到规范化、系统化,所以针对不同症状或体征,如何选用有效地治疗方案,将是我们今后研究重点。五、疗效评价349例病人接受本学科特色疗法治疗后进行观察,治疗组治愈88例占25.2%,显效127例占36.5%,有效107例占29.7%,无效30例占8.6%,总有效率为91.4%。治疗后观察病人腰腿部疼痛症状减轻,可见中医治疗不失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腰腿部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不利症状缓解。我们总结,中医药治疗短期内可缓解腰腿部疼痛症状,对于下肢皮肤感觉麻木仍需要一定时间恢复。体征:腰部压痛及活动受限明
18、显缓解,肌力有所恢复,下肢皮肤感觉减弱症状有所缓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腱反射存在。检查:主要X线正位及侧位片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和椎间隙的改变;CT/MRI检查可显示腰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程度。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1 .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2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
19、形及半脱位。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4 .具体诊断标准(I)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W3分钟(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骨性关节炎的
20、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O级:正常。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11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n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髓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
21、骸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11HI级)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骸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IV级)。(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2 .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3 .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4 .肾虚夹瘀证:膝痛如刺
22、,关节强硬,伴腰膝酸软无力,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三、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风寒湿痹证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推荐方药:防己黄芭汤合防风汤加减。防风,防己,黄茂,羌活,独活,桂枝,秦茂,当归,川苜,木香,乳香,甘草。2 .风湿热痹证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推荐方药:大秦无汤加减。秦芫,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茸,白芍,独活,黄苓,生地,白术,细辛等。3 .瘀血闭阻证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茸,没药,香附,羌活,秦无,牛膝,甘草。4 .肾虚夹瘀证治法:温补肾阳,
23、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中成药:金乌骨痛胶囊、金天格胶囊等。院内制剂中成药:骨质增生止痛丸,功效:补肾,强筋壮骨,活血,止痛。适应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之气滞血瘀证及肝肾亏虚证,1丸/2次/日,口服。蘑菇丸,功效: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之寒湿痹阻证,1丸/2次/天口服。舒筋片,功效:祛风散寒,舒筋散结。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等,6-8片/2次/天,口服。名老中医经验方治疗。(二)手法治疗1.一般操作体位:患者先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踝关节下垫低枕。(1)治疗者以拿法或滚法施于大腿后侧(胭绳肌)、小腿后侧约2分钟。(2)推、揉或一指禅推胴窝部2分钟。体位:患者仰卧,下
24、肢伸直放松,膝关节下垫低枕。(3)先以滚法施于患肢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群约3分钟。(4)然后摩、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内外膝眼、阿是穴,每穴操作约40秒。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垫枕。(5)推骸骨。向上下内外各方向推动骸骨,先轻柔的推动数次,再将骸骨推至极限位,维持2-3秒,反复3次。(6)膝关节拔伸牵引:治疗者双手握持小腿远端拔伸并持续2秒,力量以有膝关节牵开感为度,反复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续牵引约30秒(如有助手,可由助手固定大腿远端,再行上述操作)。(7)被动屈伸,收展酸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被动屈伸膝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
25、手法:滚法、点、揉、一指禅推法、拔伸、牵引等手法。实施方案:其中(1)(2)(3)(4)(5)(6)为基本手法;关节活动受限者加手法(7);有明显关节肿胀疼痛者去手法(5),并降低手法强度。实施手法前可用按摩油剂或膏(如青鹏软膏)涂抹患处,增加消肿止痛的作用。手法剂量:手法力量要求均匀柔和,患者舒适耐受为度。每次治疗约20分钟,每周2次,三周为一疗程。2 .按分期操作(1)早期:重点施以夹胫推肘牵膝法和膏摩疗法,操作时间延长。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侧、内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轻柔手法点按承山、委中、委阳、承扶、三阴交、殷门、阴谷等穴位3-5分
26、钟,以酸胀为度。以放松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为主。第二步:医者一手扶患者踝部,一手置于胭窝处,伸屈膝关节510次。第三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及骰周、韧带,循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来回往返数次。点按内外膝眼、鹤顶、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膝阳关、伏兔、阴市、梁丘、丰隆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以放松股四头肌、骼胫束、内收肌、骸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为主。第四步:寒湿痹者,加风市、肾俞、关元温补阳气,驱寒外出,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风湿热痹者,加膈俞、血海活血祛风,大椎、曲池清泻热毒;肝肾亏虚加按足三里、太溪、肝
27、俞、肾俞以滋养肝肾,巩固肾气。第五步:膏摩疗法,涂抹少许介质于膝关节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对肿胀处、压痛点及相应穴位进行膏摩治疗。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第六步:夹胫推肘牵膝法,操作方法同上。手法力度加强,每次牵膝10下。此外,可根据患者膝关节疼痛点的不同,做膝关节内外翻动作,以增加膝关节内外间隙。第七步:双手搓揉膝关节,以透热为度。第八步:拍法、扣击法施于膝关节。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中期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侧、内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大拇指循经点按,着重点按殷门、委中、委阳、承山等穴,以酸胀为度。
28、第二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及能周、韧带,循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来回往返数次。大拇指循经点按,内外膝眼、鹤顶、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膝阳关、伏兔、阴市、梁丘、丰隆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第三步:肝肾亏虚者,点按伏兔、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足三里、双膝眼、太溪、太冲、涌泉等穴,以酸胀为度。第四步:膏摩疗法,涂抹少许介质于膝关节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对肿胀处、压痛点及相应穴位进行膏摩治疗。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第五步:夹胫推肘牵膝法,操作方法同上,力度加大,同时做屈伸运动。每次牵膝20-30次。此外,可根据患者
29、膝关节疼痛点的不同,做膝关节内外翻动作,以增加膝关节内外间隙。第六步:双手搓揉膝关节,以透热为度。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晚期:手法宜柔和、深透,以软组织手法结合远道取穴为主,操作时间不宜太长,适当制动,被动活动幅度宜小。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侧、内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在承山、承扶、三阴交、殷门穴施以振法,每穴1分钟,轻手法点按太溪、大钟等穴位12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以放松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胭肌、腓肠肌、比目鱼肌为主要目的。第二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外侧及骸周、韧带,循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
30、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来回往返数次。点按膝阳关、光明、悬钟、伏兔、阴市、梁丘、丰隆、解溪、太冲、行间等穴位12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以放松股四头肌、骼胫束、内收肌、能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为主要目的。第三步:寒湿痹者,可加风市、肾俞、关元温补阳气、驱寒外出;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湿热痹者,加膈俞、血海活血祛风,大椎、曲池清泻热毒;气滞血瘀者,加气海、三阴交、血海通行气血。第四步:膏摩疗法,选用自制筋舒霜涂抹少许介质于膝关节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对肿胀处、压痛点及相应穴位进行膏摩治疗。每次35分钟,每天23次。第五步:夹胫推肘牵膝法,患者仰卧位,患膝屈膝12o-15o,医者左手手掌
31、置于患膝关节上方,右腋夹持患者小腿,右手自患者膝关节下方穿过,置于左手肘部。右手推动左手肘部,带动膝关节向前运动,右腋部夹持患者小腿往后作相对运动,形成牵伸动作。此外,可根据患者膝关节疼痛点的不同,做膝关节内外翻动作,以增加膝关节内外间隙。该期牵膝手法要轻柔,每次治疗牵膝3次。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针灸治疗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3 .取穴局部取穴: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犊鼻穴、膝眼。远道取穴:昆仑、悬钟、三阴交、太溪。4 .方法:进针前穴位皮肤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脱碘消毒;采用指切或夹持进针法,垂直于皮肤进针,针刺深度按部位不同在10-25mm范围,捻
32、转得气(局部痰,胀,重,麻感)后留针,留针20分钟后起针,起针后以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约3分钟。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2次。5 .注意事项:明显关节肿胀者只以远道取穴方式治疗。雷火灸、电针、穴位注射等特色针灸疗法亦可选择使用。(四)关节腔内治疗1、关节腔冲洗在膝关节骸骨内上、外下或外上、内下穿刺,总量15(X)-250OmL冲洗配方选用中药制剂(如复方苦参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30-100ml,在严格无菌下配置操作。2、关节腔内药物注射适应症:选用各种类型的膝骨性关节炎,玻璃酸钠注射液,用法:每次2.0-2.5ml,每周一次,膝关节腔内灌注,疗程35周。(五)中药熏洗或塌渍疗法中药熏洗
33、疗法:将诸药置于盆中,加水1500200OmI煎沸2030分钟,将患肢放在盆口上方高于药液30Cm左右,并在膝关节处盖上毛巾,熏蒸1015分钟(注意防止烫伤),待药液温度在60左右时,将患膝放入盆中浸洗,边洗边按摩膝关节,并做主动伸屈关节的运动至药液变凉。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也可借助腿浴治疗器、熏蒸床(坐式)等设备进行治疗。外洗方:麻黄,桂枝,细辛,制南星,威灵仙,白芷,鹿含草,花椒。中药塌渍疗法:适用于各种证型的膝骨性关节炎,方药:透骨草20g,伸筋草20g,川苜IOg,防风15g,姜黄15g,红花20g,路路通20g,牛膝20g,苍术15g,意饮仁30g,延胡索
34、50g,共研细末,用蜂蜜或麻油调和,敷于患处。(六)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牵引、外敷、矫形鞋垫、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等。(七)运动疗法运动治疗:以轻微的肌肉活动为主。当患者关节发炎、肿胀时,为了避免关节挛缩,可以使用主动辅助性运动。由于患者运动时可以控制自己的关节,比较不会引起肌肉痉挛,对关节亦较无伤害。应鼓励患者在白天进行每小时23分钟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肌萎缩。这种部分辅助运动练习方法可减少发生拉伤的可能,而促进了在被动活动时不能被激发的本体感受反射。治疗师及医生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耐受性,控制活动量。如在运动后疼痛和痉挛时间超过1小时,就意味着运动过度,在下次治疗时必须减少运动强度。1
35、.肌力训练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踝泵):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每日2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等长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胴绳?肌等长收缩练习等长肌力训练是一种静力性肌肉收缩训练,可以减轻关节周围肌肉的抑制,提高肌力,具有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肿胀、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的作用。训练时不需要关节活动,因此比较适合老年人、关节肌力较弱和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疼痛的患者,不需特殊仪器,在家中或床上即可进行。如仰卧位的直腿抬高训练,不仅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而且还增加股二头肌、麟关节内旋及外旋的肌肉力量,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1)60。等长训练法。患者仰卧位,将
36、患肢放于脚凳上,屈膝于20。一60。之间做主动等长运动10次为1组,作510分钟。(2)直腿抬高法(StraightIegraiSingeXerCise,SLR)o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踝关节部施加负荷(重锤、沙袋、米袋等均可),嘱患者直腿抬高患肢,使与床面呈10。15。(约离开床面15cm),并要求保持该肢位5秒,然后腿放下,让股四头肌充分松弛,然后再按上述要求直接抬高,反复练习。训练开始时,先测出患膝伸直位的最大负荷量,即患肢直腿抬高10。15。,并能维持5秒钟的最大负荷量,然后取其1/3做为日常训练负荷量。每天早晚各练1次,每次20回。达不到20回的患者,可嘱其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尽力
37、而为,逐渐增加,争取每次完成20回。2 .关节活动度训练仰卧位闭链屈膝锻炼:要求屈膝过程中足跟不离开床面,在床面上活动,称为“闭链工也可以采用足沿墙壁下滑锻炼来代替;或可以坐在椅子上,健侧足辅助患侧进行屈膝锻炼。每日锻炼4次,每次约1小时。(八)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具有相应适应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关节镜清理、截骨、软骨移植和关节置换等治疗。(九)护理1 .一般护理(1)耐心细致向病人讲述疾病治疗及康复的过程、注意事项,介绍同种疾病不同个体成功的例子,消除紧张和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一些活动,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功能。疼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膝关节制动,软枕抬高下肢。(3)
38、膝关节注意保暖,勿受寒冷刺激,戴护膝保暖,保护膝关节。(4)进行必要的锻炼,如练气功、游泳、散步等,以维持肌力和保持关节活动,但应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引起损伤。(5)病人因体位改变,出现剧烈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应立即扶病人平躺,协助医生帮助病人松解关节,减轻疼痛。(6)病人行走不方便,卧床期间要做好生活护理,定时洗头抹身、修剪指甲胡须,整理床单位,使病人舒适。(7)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忌生冷、发物及煎炸品。(8)膝关节肿胀较甚,疼痛加重,应警惕关节内积液。及时报告医生在局麻下抽出积液,并常规送检,加压包扎。2、辨证施护(1)风寒湿痹证卧床休息,膝关节制动,软枕抬高,做好生活护理。注意保暖
39、,尤其阴雨天气,戴护膝保护,病房温湿度适宜。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化。行膝关节穿刺抽液后,要加压包扎,患肢减少活动。予祛风散寒的中药外洗患处,加强热疗,热敷。饮食宜祛风胜湿,温经通络之品,如姜蒜辣面条、防风葱白粥或牛膝、独活煲猪胰等,趁热食用,以汗出为度。中药汤剂宜温服。(2)风湿热痹证卧床休息,膝关节制动,软枕抬高,做好生活护理。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化。予祛风除湿清热的中药外洗或外敷患处。饮食宜祛风胜湿清热之品,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服用中药汤剂宜以不热为度来。(3)瘀血闭阻证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化。病人卧床休息,不宜下地行走,做好生活上的护理,患肢软枕抬高,协助生活护理。膝部
40、予艾灸、热敷或推拿疗法,以达到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注意饮食,宜活血通络,温经壮阳之品,如参茂当归煲粥、乌鸡熟地汤。中药汤剂宜温服。(4)肾虚夹瘀证卧床休息,做好病情观察及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病人跌倒损伤。病房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音,保证病人得到充足的休息。关节、腰部酸痛按医嘱予理疗,如干扰电、频谱照射以缓解疼痛。头晕、耳鸣明显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对症处理。食宜补益气血,益肝肾,可用熟地、当归、黄黄煲鸡汤,杜仲、牛膝煲猪脚筋,桃仁粥。中药宜分次温服。3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1)减轻关节的负担。减肥:改变不良的饮食时间及饮食习惯,防止骨质疏松。避免引起疼痛的动作,如上下楼梯,爬山,长时
41、间行走,可骑自行车运动。注意关节的保暖,使血循正常,防止疼痛,如药物护膝。(2)加强肌力,肌力增强防止关节破坏,与关节囊挛缩之后的关节屈伸障碍。(3)最大限度的伸展和屈曲膝关节。四、难点分析为有效控制膝骨性关节炎的复发率,降低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病人的病残膝,应通过整理,总结出一套浅显易懂,操作简便的自我保健方法,并进行推广应用,是今后研究重点。五、疗效评价收治患者325例病人接受本学科特色手法进行观察,治疗后,治疗组治愈75例占23.1%,显效109例占33.5%,有效例占37.2%,无效20例占6.2%,总有效率为93.8%。随访病人的疗效较好,疼痛症状较轻,但少数的中重度病人不得不接受手术。
42、所以中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缓解;关节活动不利症状明显缓解。我们总结,中医药治疗可缓解疼痛、肿胀和活动不利症状,行走不利症状仍需一定治疗来恢复。体征:膝痹病治疗前后最明显体征是关节压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有所改善,浮能试验阴性。检查:主要通过关节症状X线片观察关节病变情况三、梳骨远端骨折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横骨远端骨折,西医病名:横骨远端骨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01.9-94)(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
43、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槎侧移位;槎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槎骨长度短缩,楼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楼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二)骨折分型与分期1 .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
44、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槎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4)半脱位型:槎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2 .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
45、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三、治疗:(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一般首先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根据外固定材料、整复手法差异,参考治疗方法简述如下:1.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法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肿内麻醉下徒手整复。(1)伸直型横骨远端骨折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患者躯干及患肢肘部,患肢前伸,前臂置中立位,术者左手反握患部近端,拇指按压骨折近端掌侧,右手虎口区按压骨折远端楼侧,拇指压住骨折远端背侧。双手对
46、抗牵引拔伸后,右手虎口区向尺侧施压以纠正骨折端税侧移位,再右拇指按压骨折远端,左拇指推顶骨折近端,右手同时屈曲患腕,纠正背侧移位,最后在牵引下,徐徐旋后患肢前臂,进行包扎固定。固定方法:骨折复位后,腕部外敷金黄散,前臂衬桃花纸,然后在患肢背、掌、梳、尺侧放置杉树皮夹板,夹板近端在肘横纹下二指,远端槎、背侧块达掌指关节,尺、掌侧块平腕横纹。夹板间均留有约ICm间隙,用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再外用中号绷带包扎固定。使腕关节处掌屈尺偏位,患肢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3周内每周摄片、换绷调整外固定,注意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46周。杉树皮夹板制作与放置示意见图16
47、所示。图1夹板正面图3背侧夹板放置图2夹板反面图4掌侧夹板放置图5尺侧夹板放置图6楼侧夹板放置(2)屈曲型横骨远端骨折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患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术者一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助手握住患者肘部,行对抗拔伸充分牵引。然后术者左手握住患肢前臂,右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拇指将骨折远端楼侧向尺侧按压,纠正楼侧移位。最后术者双手食指顶住骨折近端,双拇指将梯骨远端大力向背侧按压,以纠正掌侧移位。固定方法:基本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法,不同点在背、掌侧夹板位置互换,远端掌侧、楼侧块达掌指关节,尺侧、背侧块平腕横纹,手掌部放置棉垫后包扎固定,使腕背伸15。30。0前臂固定体位、时间,摄片、换绷等均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法。(3)半脱位型槎骨远端骨折整复方法背侧半脱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充分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固定方法背侧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8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