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报告.docx
《2022上海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上海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报告.docx(7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上海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研究报告2022一、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概况31.1 主要废弃物产生和处置利用现状31.2 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成效与不足7二、经验借鉴122.1 欧盟经验122.2 日本经验162.3 经验梳理和总结21三、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思路243.1 形势研判243.2 工作思路25331-*II273.4 循环经济发展重点任务29附件1:废钢循环发展专题研究39附件2:快递包装绿色发展专题研究66刖S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测算,循环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超过25%o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资源安
2、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上海市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一是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指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均在90%以上。三是政策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2019版)等管理政策,形成“1+X”扶持政策体系。四是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凸显。在铅酸蓄电池、餐厨废弃物等领域形成一批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园区循环化
3、改造示范成效显著。五是数据收集及统计基础不断夯实。建立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初步搭建可回收物全过程管理平台、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平台。六是绿色生活氛围日趋浓厚。二手衣物、书籍、电子产品等再利用成为社会风尚,市民和社会团体积极投身于循环发展领域的宣传。但客观而言,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推动循环经济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循环经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单品类的全生命周期循环,还涉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目前上海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方便还不健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二是逆向物流和产品利用通道未有效打通。在循环体系的一些环节,难以实现物质流可控、
4、价值流增值,存在“循环不经济”的困局。前端产品及材料设计、现有的流通体系不利于重复利用和高效回收再利用的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尽管本市具备不少循环利用企业,但产品附加值不高,用户意识不强,资源化产品推广利用存在瓶颈。三是部分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仍有短板。如在生活领域,快递包装仍存在大量使用大量废弃的现象;在工业领域,废钢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有必要对本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开展更深入研究。受能源基金会委托,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心”)承担了上海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在充分研讨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形成本研究报告,旨在为更好推动本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
5、供参考。一、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概况1.1 主要废弃物产生和处置利用现状1.1.1 工业领域工业领域废弃物包括一般工业固废和工业领域危险废物,鉴于工业领域危险废物更加关注无害化处置,报告将在危废小节统一描述。一般工业固废包括大宗工业固废和非大宗工业固废。根据环境统计口径I2021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为207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4%;处置量为126万吨,处置率为6.1%,主要通过填埋、焚烧等方式予以安全处置。(1)大宗工业固废本市大宗工业固废主要包括冶炼废渣、粉煤灰、脱硫石膏3类,2021年全市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约为1378万吨,占一般工业固废总产生量的66.5%o其中,冶炼废渣产生量
6、约为823万吨,主要加工成矿渣微粉和钢渣微粉,用于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2021年综合利用率100%;粉煤灰产生量约为379万吨,用于生产墙体材料、水泥、混凝土、预拌砂浆的掺合料以及市政工程材料,2021年综合利用率99.8%。脱硫石膏产生量约为116万吨,应用于纸面石膏板、石膏砂浆和水泥的生产,2021年综合利用率为99.3%o(2)非大宗工业固废非大宗工业固废中,炉渣产生量相对较大,2021年全市炉渣产生量约为205万吨,主要用于墙体材料生产,2020年综合利用率为1环境统计口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包括工业企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自来水厂等单位。97.3%o其他固废(包括污泥、其他废
7、物)产生量约为54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8.2%o1.1.2城市建设领域城市建设领域废弃物主要包括工程垃圾(废弃混凝土)、拆房垃圾、装修垃圾、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5大类。2021年,全市建筑垃圾(不含废弃混凝土)产生申报量约为13956万吨,废弃混凝土480万吨,总共约14436万吨,主要通过再生建材产品生产、围海造地、就地回填等方式处置利用,分拣残渣需填埋处置。(1)废弃混凝土2021年,全市废弃混凝土产生申报量约为480万吨(主要来源于市政工程项目、房建地下室工程以及管道修复等),废弃混凝土规模化处置点设计处置能力为600万吨,已基本能满足废弃混凝土处置需要。该类废弃物处置利用市场化程度较高
8、,除少部分在工地现场破碎后做道硝就地使用外,其余基本全部进入资源化利用渠道综合利用率接近100%。处置后的产品主要进入混凝土搅拌站、砂浆厂和水稳厂。(2)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2021年,全市装修垃圾申报处理量约为529万吨,拆房垃圾申报处理量为219万吨,合计748万吨。全市已建成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2座,合计资源化利用能力590万吨,后续还将规划建设部分资源化利用设施,提升处置利用能力,可满足装修垃圾、拆房垃圾处置利用需要。该类垃圾处理实行政府托底和市场化运作并行的方式,装修垃圾、拆房垃圾分拣后的砖瓦石块通过加工为再生产品、便道铺设、低洼填平等方式处理553万吨,综合利用率约为7
9、4%,分拣残渣通过生活垃圾焚烧厂、填埋场无害化处置194万吨。(3)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2021年,全市工程渣土申报处理量为13135万吨,工程泥浆申报处理量为73万吨。目前,申报的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均进入经过备案的消纳卸点进行消纳。1.1.3 生活领域生活领域废弃物主要包括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废油脂、大件垃圾等类型。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1195万吨,其中干垃圾549万吨,湿垃圾383万吨(含餐厨垃圾117.1万吨),可回收物263万吨,有害垃圾0.08万吨,废油脂11万吨、大件垃圾26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填埋处理量81万吨,焚烧等处理量665万吨,
10、资源化利用总量449万吨,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理量0.08万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约76%餐厨废弃油脂方面,2021年,全市餐厨废弃油脂回收利用量8万吨,其中,市内利用6万吨,用于生产生物柴油,全年累计生产生物柴油共5万吨;市外利用2万吨,主要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或增塑剂等化工产品。1.1.4 农业领域2021年,全市农业废弃物产生量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此外还有少量的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该领域资源化利用水平较高,已基本实现“零填埋”,但环境统计口径量只统计了废弃农用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统计了本市2021年“三秋”秸秆利用情况,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种植面积156万亩,
11、作业面积116万亩,离田秸秆利用稻秸秆数量16万吨,菱白秸秆数量2.8万吨。(1)废弃农用薄膜2021年本市地膜使用量2077吨,回收2056吨,回收率99%。2021年本市棚膜更换用量7934吨,回收量7930吨,回收率接近100%O(2)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药包装废弃物属危险废物。全市共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399个,每个村(基地)设有回收暂存点、每个镇设有回收点、区级设有集中堆放点;基本建成“生产基地一村级一镇级一区级四级回收网络体系。2021年,本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589吨,回收率接近100%。1.1.5 其他其他类型的废弃物主要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危险废物2021年,全市产
12、生危险废物150万吨,利用处置153万吨(含处置利用上年末库存5。万吨),其中,委外利用处置98万吨,自行利用处置55万吨,年末库存3万吨。(2)医疗废物全市已建立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收运服务体系,2021年全市医疗废物收运量8.5万吨,医疗废物处置量8.5万吨,无害化处置率100%。其中,通过医疗废物集中焚烧设施集中处置8万吨,通过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0.4万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自行处置901吨。1.2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成效与不足1.2.1 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稳步提升,经初步测算,全市主要资源产出率处于全国
13、先进水平。工作方面,本市着力提升各类废弃物处里利用能力,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标准体系,推动试点示范,加强氛围营造,取得显著成效:1 .各类废弃物回收、处置利用能力不断提升。装修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建装修和拆房垃圾圾资源化处理需要。废弃混凝土基本实现全量利用。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厂、建成湿垃圾集中处理、分散设施设施,预计2021年底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点站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 .政策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建筑领域,出台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对建筑垃圾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废弃物的处置利用导向。针对再生建材产品市场接受度较低的问题,出台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
14、建筑废弃混凝土收、运、处、用环节具体要求,建立再生产品强制使用制度。配套建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地方标准,出台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要求等标准和技术规范。生活领域,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思路,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管理政策。针对废塑料等细分类别,制定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推动和回收和循环利用。农业领域出台关于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明确继续支持完善秸秆回收体系,鼓励和推进秸秆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出台畜禽粪便生态还田技术规范,提出畜禽粪便还田过程的技术要求。补贴政策
15、方面,出台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办法,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投资额30%的支持。3 .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凸显。开展固体废物协同治理试点,推进燃煤与污泥耦合掺烧发电技术应用,借助现役燃煤电厂掺烧污泥,促进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推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处里体系建设,聚焦生产者责任延伸、溯源机制、准入管理等,建立300多个动力电池回收网格,建成2个第三方集中型存储网点,建成梯次利用拆建组装试验线和无害化拆解分解平台。创建废酸定向资源化再利用新模式,将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产生的废硫酸进入钛白粉生产企业进行原料替代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成效显著,青浦、临港循环化改造获得国家验收通过。燕
16、龙基荣获国家城市矿产基地。4 .数据收集及统计基础不断夯实。建立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初步搭建可回收物全过程管理平台、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平台。5 .绿色生活氛围日趋浓厚。每年结合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绿色低碳的意识氛围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深入推行,已逐步成为新时尚,居民源头正确垃圾分类率达到95%以上,可回收物回收量、垃圾分出量均大幅增长,干垃圾处置同比下降。共享经济、二手市场蓬勃发展,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广泛践行,主动减少包装物和塑料制品等一次性用品使用的意识不断加强,市民和社会团
17、体积极投身于循环发展领域的宣传。1.2.2问题和困难1.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普遍存在“落地难”、“被调整”困境。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全市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数量持续下降,行业规模化发展缓慢,普遍存在“落地难”、“被调整”困境。一是新增项目落地难。由于资源循环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往往难以满足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关于产值、能耗等门槛要求,再加上这些企业按规定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地方税收贡献相对较小,导致这类企业的项目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较差,与其产业类项目相比其竞争力也较弱,很难取得土地,往往采用租地或租厂房的方式来建设。二是现有企业用地不稳定。本市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中,仅少部分是自有土地,其余企业均需通过租
18、赁进行生产经营,且租赁大多为短期;超一半以上企业落地在104、195、198地块以外,随时可能会被调整。此外,即便已经落地在工业园区的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的邻避效应、经济产出低等因素,地方政府一旦有产业调整计划,也往往首当其冲地就被列入调整范围。三是缺乏规范管理,产业能级低。因土地性质等原因,大部分企业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产安全风险。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用地多为临时或短期租赁,直接限制了企业对可持续生产经营的投入,导致产业能级无法提升。2 .部分领域全域物质流环节脱节或缺位,难以实现系统性循环。从废弃物全域物质流循环角度,需要统筹解决回收、运输、存储、处理等脱节造成的系统性问题:一是
19、湿垃圾亟需统筹土壤改良等稳定出路。目前本市湿垃圾产生量大,现有规划湿垃圾处置设施以焚烧为主,缺乏湿垃圾推广处理技术和产品标准规范,与农林业协同利用的体系和路径尚未打通。二是再制造领域旧件来源存在政策性障碍。目前本市废旧机电再制造领域产能放空,国内旧件市场已不能满足现有处理规模。3 .源头和消费两端缺乏管控,产业能级较为低端。对原材料设计供给、再生产品消费两端管理缺乏管控,造成源头浪费、循环产业在低端领域徘徊。一是原材料设计供给未能充分考虑“控原生资源、鼓励可再生资源使用”。目前本市生活、城建、工业领域对原材料供给无明确要求,如建材产品设计对可再生资源使用缺乏强制要求,制造业缺乏对可再生资源使用
20、的要求,循环经济产业停留在分拣、筛选、拆解流程的低端领域徘徊。二是消费端缺乏可再生产品使用激励机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缺乏上市标准和权威认证,本市湿垃圾处置后产生有机质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尚未打通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渠道,此类产品的出路存在较大问题。由于目前无针对拆房、装修等建筑垃圾处置后产生的骨料及建材产品标准、应用规程等,随着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后产品大量生产,回用压力巨大。4 .循环经济全流程领域宽泛,统计管理体系有待持续完善。循环经济工作涉及面广、环节较多,政府参与循环经济管理能力较弱。二是行业管理体系欠缺。循环经济涉及生活、工业、农业、城建、废旧物资等多领域,生产、流通、收集、运输、处
21、置、利用等多环节,缺乏系统性政策法规要求(东京在上世纪30年代到本世纪,从污物扫除法实施细则、环境基本法到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形成了法律基本框架,制定了全面、综合的环保政策,涵盖各细分领域、全过程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生产和消费领域可再生资源使用、再生产品强制使用和上市标准等规范政策尚无涉及。三是数据统计体系空缺,目前本市资源产出率及各个领域的废弃物利用率都是源自推算和行业汇总,缺乏全市统一的循环经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统计体系。二、经验借鉴2.1 欧盟经验2.1.1 欧盟循环经济发展历程欧盟循环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循环鲤济为社会创造签济新就
22、业突出度弃治攫的耳经济,20X ClWOMWUM,上iOWlIl11M旦里L_rtmM*tc)wwCmva)MM200MK(1)2010年前:突出废弃物治理的循环经济这一阶段欧盟实施的循环经济重点为废弃物治理,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废弃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过程,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废弃物减量和生态环境负荷降低。这一阶段立法能够反映欧盟的关注重点和行动要点。欧盟于1975年出台了同废弃物相关的规章,此后于2008年颁布实施废弃物框架指令,作为一般性法律文件,该指令要求成员国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提出废物管理层次原则:预防、重复使用、循环利用、用于发电等其他目的的回收处置,并
23、明确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理念。此外,欧盟在废弃物框架指令颁布实施前后分别在采矿废物、包装废弃物、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等具体领域也制定了具体法规,对成员国起指导约束作用。(2)2010年至2019年:重新定义循环经济经济由线性变为循环2000年以来,欧盟经济发展有所放缓,特别是2010年欧盟陷入经济危机,其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开始将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经济发展相联系,更多挖掘废弃物中的资源价值,而提高资源效率成为两者的结合点。“欧洲2020战略”指出提高资源效率是改善欧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引擎。在借鉴中国、日本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下,2014年欧盟正式开始制
24、定循环经济综合方案“迈向循环经济一一零废物”的文件,其中综合了资源效率提高和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由于该文件仍没有摆脱传统废弃物治理思路,儿经修改,2015年底欧盟出台了“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计划体现了欧盟重新定义的循环经济,即由原来遵循资源线性流动而关注末端废弃物治理,转向通过分享、修复、再利用、循环等方式使资源和物质变为循环流动,在经济系统中的价值链进一步延长。“闭环”的循环经济不仅能够降低资源的使用水平,还能创造新经济和新就业,它实质表征欧盟发展模式的转变。(3)2019年后,循环经济为社会创造新经济新就业2019年12月,欧洲委员会第2019/640号决议通过了欧洲绿色新政(TheEu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上海市 循环 经济 体系 建设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8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