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形成性考核2.docx
《2023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形成性考核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形成性考核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形成性考核21 .相对于道德违规而言,46岁的儿童在习俗违规中表现出更高的权威依赖性。2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增加,4岁以后学前儿童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减少,逐步发展出观点采择能力。3 .学前儿童行为的抑制速度明显比启动速度快。4在个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提出适当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5 .学前儿童的身体活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与其出现攻击性行为或捣乱行为不存在相关性。6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有显著的正相关。7,共同决定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的两个因素是认知水平和意志努力。8 ,外在系统是指对学前儿
2、童发展不直接起作用但间接起作用的环境。9 .强烈的情感共鸣及共情能促进学前儿童主动产生亲社会行为,而在不良的情绪状态或情感氛围下,学前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破坏等不良行为。10 .区域环境创设能为主题教学活动延伸学习的空间平台,但却不能支持学前儿童在区域中持续学习。11 .如果个体总是没有机会和环境互动、展示自己成就,他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自我效能感。12 .移情指一个人(观察者)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感状态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感体验。13 .根据霍夫曼的移情阶段理论,“同情性悲伤”开始出现的时间是2-3岁。14 .学前儿童早期一次只能关注他人的一种情感,还无法意识到他人正在体验
3、复杂的混合的情感。15 .2岁左右的学前儿童就能对两种主要的社会规则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做出很好的区分。16 .个体社会品质形成的首要认知条件是()。A.区分自我与他人B.观点采择C.好动性D.自信心17 .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从认知他人和自我,到认知相互关系B.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到认知心理状态C.从认知身体和心理,到认知社会D.对自我的认知早于对他人的认知18 .学前儿童早期用以辨识他人情感的主要依据是()。A.面部表情B.行为的激烈程度C.情境线索D.移情19 .一个4一5岁的孩子看到同伴在摔玩具,他不会仅仅认为同伴在生气,还明白同伴是因为“玩具坏了不
4、能玩儿”才生气,由此,这个孩子会进行推理:如果玩具修好又可以玩儿的话,同伴就不会再生气了。上述案例表明,学前儿童在认知他人情感时,学会了运用()。A.表情线索B.心理线索C.情境线索D.移情20 .对于年幼的儿童,教师除了使用语言指令引导儿童的行为,还要通过识别其行为信号的方式,及早对其行为进行干预。这主要是因为()。A.学前儿童的行为抑制能力弱B.学前儿童的行为启动速度快C.学前儿童的行为自控能力弱D学前儿童的行为具有不可逆性21.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猛发展的年龄是在()。A.2岁左右B.3岁左右C.4岁左右D.5岁左右22.4- 6岁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会明显增多,是因为(
5、)。A.对社会规则的认知逐渐深化B.对社会关系的认知由简单到复杂C.对人际冲突的认知开始理解D.对道德的认知由片面理解到全面理解23 .下列属于内隐行为的自我控制因素的是()。A.对情感的控制B.坚持性C.独立性D.对动机的控制24 .对“儿童如何对自身动作进行抑制”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认为儿童的心理表象和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对其自身动作进行控制的是()。A.加德纳B.格塞尔C.普莱尔D.埃里克森25 .下列不属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是()。A.具有阶段性B.具有连续性和挑战性C.方式具有多样性D.具有普遍性26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常常因为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与家中相差较大而哭闹,从马斯洛的“需要
6、层次理论”解释,这是由于孩子的()没有得到满足。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爱与归属需要27 .下列不属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四个系统的是()。A.微观系统B.内在系统C.外在系统D.宏观系统28 .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学前儿童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关系属于()。A.微观系统B.内在系统C.中介系统D.宏观系统29 .幼儿园提供的同伴互动背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幼儿园中,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体现为“()A.平行交往B.垂直交往C.本位交往D.对位交往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
7、特点不包括()。A.社会教育目标效果达成的内隐性B.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寄生性C.社会教育活动准备的随机性D.活动过程的经验依赖性与环境依赖性31 .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不包括()。A.时间的连续性B.空间的渗透性C.内容的陶冶性D.方式的单一性32 .社会教育主题教学活动经常需要融合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学习领域,以促进学前儿童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升,这体现了社会学习的()。A.时间的连续性B.空间的渗透性C.内容的陶冶性D.方式的体验性33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品质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模仿而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除了受到主题教学活动、
8、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中一些“显性教育”的影响,还受到通过()的一些“隐性教育”的影响。A.环境渗透B.实践强化C.自我认知D.自我体验34 .个体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这是()。A.自我意识B.自我强化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35 .学前儿童内隐行为自我控制的两个因素是:对动机的控制和()。A.自觉性B.独立性C.自我意识D.坚持性36 .案例一以“勇敢”这一品格为例,幼儿教师可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进行不同主题的社会教育。小班儿童刚进入集体生活,他们第一次步入“小社会”,最需要做的事情是适应集体生活,尝试与同伴交往,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开
9、展“爱,从晨间的问候开始”“我和我的好朋友”峨来试一试”等主题教学活动,帮助小班儿童更好地进行自我服务,让他们学会主动、友好地打招呼,学会结交好朋友,自然地融入集体生活。中班儿童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有了更多参与活动的需要和能力,但是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害怕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害怕凶恶的动物,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上舞台,等等。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开展“我勇敢我快乐”“独特的我”“我做哥哥姐姐了”“坚持,我有办法”“约会对对碰”等主题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知道“害怕是正常现象”,并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变得更勇敢。对于大班儿童,幼儿教师可以开展“挑战主持人”“我是
10、小小兵”“采访高手”“我的毕业我做主”等主题教学活动,满足他们对“挑战”的需要,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感受“勇敢”这一品格的内涵。结合案例一说明幼儿园主题选择的特点是()。A.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相匹配B.与儿童性格特点相一致C.内容选择的生活化D.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多样性37 .案例二何老师观察幼儿园实际生活后发现,大班幼儿比较容易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尽管他们的表达能力比较强,但他们对同伴的评价往往比较片面,这种评价有时甚至是主观的、错误的。例如,在画画时,有的孩子会说“你怎么都用深色来涂色,画得真难看”,这会导致正在画画的孩子不愿再动笔。有的孩子不管同伴是否无意,会说“上次他踩了我一下,我不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电大 学前 儿童 社会教育 活动 指导 课程 形成 考核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8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