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临床之路-鲍艳举-2019-文字版.docx
《六经辨证临床之路-鲍艳举-2019-文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经辨证临床之路-鲍艳举-2019-文字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师承学堂/本书提出六经辨证的诊断标准和清晰指征/并将六经辨证细化为“十大病机”常用方证/列举大量笔者医案帮助读者理解六经辨证体系/生国百性图书出版单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介中医药出版社书提出六经辨证的诊断标准和清晰指征,并将六经辨证细化为“十大病机”、常用方证,还列举大量笔者医案帮助读者理解这个辨证体系,并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提纲,以及经方方证的适应症衔接和互参。作者简介:鲍艳举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临床上倡导“六经铃百病”,临证时无论外感或内伤,皆用六经辨证,同时善于抓主证与辨方证,重视“动态病机”,使病机更细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更精确。著有常见病抓
2、主证与辨方证、独立全解经方实验录医案、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花宝金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中医肿瘤重点专科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第十、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版权信息书名:六经辨证临床之路作者:鲍艳举,花宝金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ISBN:9787513
3、222624品牌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微信读书进彳其IJ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宓究本书简介本书提出六经辨证的诊断标准和清晰指征,并将六经辨证细化为十大病机、常用方证,还列举大量笔者医案帮助读者理解这个辨证体系,并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提纲,以及经方方证的适应证衔接和互参。作者简介鲍艳举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临床上倡导“六经铃百病”,临证时无论外感或内伤,皆用六经辨证,同时善于抓主证与辨方证,重视“动态病机”,使病机更细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更精确。著有常见病抓主证与辨方证独立全解经方实验录医案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
4、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 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常务副 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 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临床优花宝金教授秀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痛垂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中医肿痛重点专科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医师承学堂自序伤寒杂病论距离现代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历代医家无论用或不用,均无人能小觑。我们用当代李可老中医的话来形容仲景学说:读古人医案,常有“覆杯而
5、愈”“效如椁鼓”之描述,一经临证,乃深信经方确有神奇功效。伤寒六经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畴。正是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训I,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证之际,不必在“病名”上钻牛角尖,不但不考虑西医的病名,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入为主之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仲景学说是中医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医圣仲景所创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
6、医学集大成之扛鼎之作,是中医学不朽的里程碑,其包含理、法、方、药、脉、证、病、外感、内伤、杂病等,在书中所述条文言简意赅且包罗万象,中医由此而成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正是由于医圣仲景这面大旗,中医的各个流派,以及民间的各种中医手段、技法才得以在千百年来的战火、灾乱、饥荒、山河破碎中顽强传承下来,并且汇成精彩纷呈、不被湮灭的中医薪火。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圣仲景之书的文辞深奥、古语行文、字简意略,就像是意蕴深厚、境界高妙的国画艺术品,多有大篇的“留白”,即不着笔墨的空白和空间。条文中还有不少的省文(仲景常常在此省略,如果不通篇联想和印证,很难弄懂此处所示所指)、倒装句、插入笔法等。再加上经过多
7、代人传抄,甚至可能有些医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过一些删改、添加以及前后顺序的挪动。如胡希恕在讲解伤寒杂病论时,也找到了多处疑似后人添加删改而造成的错误。而现在流彳亍于世的伤寒杂病论版本,也许并非是仲景原汁原味版的伤寒杂病论。但是,认真阅读这本书,可以看到书中让人如梦初醒的点睛之笔,都散布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条文之中,其中的理论精髓,需要下很深的阅读功夫,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以前后相关条文互勘的方法来发掘整理。由于以上原因,很容易让现代的初学者懵懵懂懂,甚至摸不着头脑。更由于近百年来的西医理论、病名、诊断治疗手段以及西医对疾病的语法表述习惯,使人们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因此,现代的中医学子们在
8、理解、消化这部经典时,很容易陷入迷茫,无法学以致用。市面上注解伤寒杂病论这本经典著作的书籍汗牛充栋,多是在一方一法和文字上下工夫,很少从六经辨证整个体系着手,以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应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把医圣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留白”填补和提炼出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呈现给大家。想要学习经方,我以为必须弄通弄懂六经辨证、望闻问切后,要知道患者是哪一经、哪两经甚至哪三经出了问题,以及各经病的先后主次。然后是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归属,当然包括八纲细化的病机(气滞、气虚、血虚、血瘀、痰饮、水湿、食积、津液虚、阳虚、阴虚)、证机。最后辨方证、药证,采用单方、组方或合方的方式遣方
9、用药,以达到见病知源、药到病除的最佳效果。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言简意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面对医圣张仲景千百年来毋庸置疑的六经辨证提纲,让如今的中医学子们去对照现代人各种各样的疾病,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习惯了西医的病名以及西医的语言方式,有没有一种浅显易懂的六经辨证理论,能够把仲景高妙境界的六经辨证“留白”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言提炼出来,便成了
10、我多年来临证思考想要解决的问题。结果经过多年的临床和思考,逐渐整理出这样的六经辨证标准和体系。太阳病的诊断标准:恶寒、恶风;脉浮;头痛、身痛、腰痛、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眼睑及面部浮肿;身痒,皮肤粗糙,或有渗出物(湿疹、麻疹)。阳明病的诊断标准:口干;脉滑或数;大便干。少阳病的诊断标准:口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脉弦。太阴病的诊断标准:大便偏稀;胃腕部胀满;畏寒、肢冷、疼痛;脉沉弱无力。少阴病的诊断标准:脉沉细无力;恶寒、恶风,汗出,低热或无低热;周身关节疼痛;鼻塞、流涕。厥阴病的诊断标准:有里证的热证,包括里实热、痰热、湿热、瘀热、
11、水热互结证,以及半表半里热性证;同时又有里的虚寒、水湿、实寒、血虚、气虚、阳虚证。当然,见到上面的各种症状,还不能就认定是某一经证的问题,必须结合脉象、舌象以及各种其他症状进行综合辨证,去伪存真,分析筛查,确定是一个经证还是两个经证或三个经证合病。如果有合病,主证在哪个经证,是分而治之走一步看三步,还是同时治疗。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在望闻问切中,见到一派虚寒之象能不能否定里实热的存在?见到一派烘热之象能不能否定有里虚寒的存在?体弱之象的人能不能用大黄?胃寒之象的人能不能用生石膏?生石膏、附子能不能在一张处方里出现?吴茱萸、生石膏能不能在一张处方里出现?脉沉会不会有太阳表证?除了少阴病
12、,其他经证会不会出现脉微细?脉沉细弱会不会有阳明腑实证?所有这些“留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如李可老先生说的:“胸中不存一丝先入为主之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少犯错误。”初学这个六经辨证体系,最好养成以下五个习惯或者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临证。1问诊时要把六经辨证的标准在头脑中都过一遍。不能靠患者自己说一句胃不舒服就去往阳明病或太阴病上去靠,要问问患者没有说出来的各种症状,比如食纳、二便、睡眠、恶寒恶风、口干口苦口渴、气力汗出等情况。2 .望诊时看清楚患者舌质、舌苔、面色、神态、语态。3 .认真号脉,
13、从脉象大致确定患者症状的寒、热、温、凉、表、里、虚、实状态,对照患者问诊时的表述,去伪存真,抓住病机所在。4 .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六经辨证,确定患者属于哪一经证的问题,还是哪几个经证的问题。是单一经证病变,还是两个或多个经证的合病、并病,抓住主证和主要经证,确定是先治单经病症,还是两经、三经同治,是“走一步看三步”还是“一步到位”。5 .辨方证、药证。选择最适合的方剂,或单方或合方,都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每味药的药量,有些情况下还要加上合适的“专药”。这五个习惯和步骤的养成,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好的习惯一定会有好的收获和结果。阅读本书,除了熟记六经辨证提纲和各经证的诊断标准,还要结合书
14、中列举的大量医案来理解这个辨证体系,并与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提纲以及书中方证的适应证衔接和互参。通过本书,希望初学者能够较快找到中医入门的感觉,都说中医难学,如果不掌握一套通俗易懂的辨证体系,总是在一方一法上打转转,看看这本书讲得不错,那本书讲得也挺深刻,多少年来都在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看病开方,有效果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效,没有效果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下一步该怎么辨证。而熟练掌握了这套六经辨证体系,你就会心中有底,面对患者,通过望闻问切,就知道能不能治,上手后效果不明显,还可以马上根据完整的体系来重新调整辨证思路。简要来说,先辨六经,再辨八纲(病机),后辨方证。六经与病机完全对应。如果把
15、中医比作一棵大树,体系就是树干,不经过树干,学习中医,很难收获果实。患者或许也可以通过本书明白自己的问题大概出在哪儿,应该怎样向医生表述自己的症状,应该找什么样的中医来给自己遣方用药。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会欣慰自己的笔耕在墙里墙外都能发芽抽枝开花。推出这本书,也期待与同道们相互交流,也许这个六经辨证新思维还有瑕疵和错漏,希望在以后的相互交流及临床实践中,能使这个六经辨证体系更加成熟、完备、易懂易上手。中医要传承要发展要创新,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思考中医、相信中医、选择中医;中医的振兴需要一代代中医人士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医这座大厦增砖添瓦!最后,要特别交代的是:从踏入中医殿堂以来,
16、笔者陆续坚持跟随著名中医临床家抄方、学习,先后师承花宝金、冯世纶、张磊、高雨等中医名家。其中,笔者在经方领域,尤其得益于经方家冯世纶和张磊老师的倾囊相授和悉心教导。笔者的博士生导师花宝金教授一直鼓励自己“转益多师是吾师”,并对本书给出了高屋建甑的诸多指导。若读者有所收获,首先要感谢本书的联合作者花宝金教授。当然,本书由本人具体执笔,尤其是“我的思考”和“笔者医案”部分。若有不足之处,笔者文责自负。鲍艳举2019年1月18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一太阳病辨证指南自从学医以来,我总有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太阳病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以前提到太阳病,我就知道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
17、强痛而恶寒。”感觉太阳病大多都是外感病的范畴。后来接触到了一些患者,有太阳病的表现,比如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痛等症状,但是按照太阳病的治法效果却不好,有些病例反而加重了。有时候读一些医案,我感觉医案中的患者明明是内伤病,没有很明显太阳病的表现,但是医案的作者用了一些疏风解表药,效果也是不错的。所以这些貌似矛盾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我才逐渐对太阳病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什么时候能够治疗一个发烧的患者,“一剂知,二剂已”,服药后“汗出热退身凉”,多么过瘾。上学期间,我也确实看过几个发烧的病人,有治好
18、的病例,当时令我感到异常兴奋,只不过这些病例都是零散偶然的,没有系统治疗过,对于发烧的患者,还是不能有确切的把握。2009年硕士毕业,我留在了广安门医院发热门诊工作,当时就想好好用中医特别是经方治疗一下发热,看看效果怎样。当时发热门诊的其他大夫用中药治疗发热的不多,大多都是抗生素合退烧药,有时候再用上中成药和院内制剂的中药,而自己开处方治疗发热的大夫较少。所以我用中药治疗发热就比较慎重,更多的是紧张感,心里也没有底。所以每个开方的发热患者,我都留下他们的电话,同时也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他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也可以随访他们,以便观察中药治疗发热的效果。经过一个月的随访,我心里大概就有
19、底了。3Q5(一)太阳病的重要性,什么是太阳病经过我开方治疗过的发热患者,配合一些常规的治疗,退烧率至少有80%,没有退烧的患者中,大部分是没有掌握住熬药和服完药后调理的方法。本来我在发热门诊治疗的应该是外感病,但是随着我在发热门诊的门诊逐渐增加,从20多个直至80多个,有时候一整天的门诊有120多个,这些患者中大部分已经不是外感病了,而是内伤病。因为很多患者感觉我给他们开中药退烧的效果不错,退烧以后就继续调理身体的其他问题,这样一来,患者群和门诊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外感病和内伤病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治疗外感病其实也是在治疗内伤病。有了在发热门诊的这些经历,我逐渐对太阳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更好
20、地阐释太阳病,我就先从以下几个医案谈一下太阳病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太阳病。【笔者医案1】刘某,女,58岁。主诉:发热1月余。1月前,患者照看孙子,情绪急躁,加之劳累,出现咽痛、口干等症状,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急诊,行血常规检查示:WBC12.5109L,N%86.2%,L%5.7%,余正常。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下肺炎。在急诊输了7天利复星,10天头抱嗖眄,仍低热不退,每天下午高热,最高达38.5C,服用退烧药后烧退,几个小时后又发热。这样反复发热1月余。后来家属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遂来我院发热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定时下午发热,体温最高至38.5C,轻度恶寒,口干口苦,咽干,偶有
21、咳嗽,咳黄痰,大便偏干,12日一行,纳差,眠差,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略有浮象。接诊大夫开的方子是小柴胡汤,加上了板蓝根、连翘、瓜萎等清热化痰之品,吃了7剂药,咳嗽较前缓解,但患者仍发热,故又来发热门诊就诊,当时正好是我的门诊。我看了一下上次大夫开的方子,感觉开的方子不错,为什么效果不好呢?我想可能还是辨证上有点问题。于是,我又重新搜集了一下患者的整体症状。刻下症见:仍旧定时下午发热,体温最高至38.5C,轻度恶寒,周身酸痛,口干口苦,咽干,偶有咳嗽,咳黄痰,大便偏干,一日一行,纳差,眠差,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且仍有浮象。我对患者进行了重新辨证,患者定时下午发热,轻度恶寒,可以考虑为太阳病,
22、亦可以考虑为寒热往来之少阳病。但仅从“定时下午发热,轻度恶寒”我们不能确切地判断是太阳病还是少阳病,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患者脉象略浮,周身酸痛,故考虑“定时下午发热,轻度恶寒”有太阳病的一部分原因。患者口干口苦,咽干,脉弦滑有力,纳差,加上患者病程日久,外邪传入少阳病的可能性非常大,故考虑“定时下午发热,轻度恶寒”亦有少阳病的一部分原因。中医辨证就是这样,有时候需要“但见一症便是“,更多时候需要综合分析,前后对照,才能得出可靠的辨证。患者偶有咳嗽,咳黄痰,口干,大便偏干,一日一行,舌苔黄腻,脉滑有力,考虑为痰热内蕴之阳明病。(一)太阳病的重要性,什么是太阳病眠差一症,不是辨证的关键症状,因
23、为任何一经出现问题都可以引起眠差,所以,这里的眠差可能是三经的病症共同造成的。综合分析,该患者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治疗上,我就在上诊大夫处方的基础上加入麻杏石甘汤。柴胡25g,黄苓10g,清半夏10g,党参10g,生甘草8g,生姜10g,大枣10g,桔梗20g,连翘20g,瓜萎15g,板蓝根20g,生麻黄8g,杏仁10g,生石膏45g。7剂,水煎服,日1剂。结果:患者服完3剂后,口干口苦大减,恶寒、周身酸痛消失,下午发热未再超过38,纳食增加,大便通畅,一日一行。继服4剂,发热未再发生,咳嗽大减,纳食增,口干口苦大减,二便调。该患者本是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上诊大夫辨证出了少阳阳明合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经 辨证 临床 鲍艳举 2019 文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8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