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六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1.我们常用的工具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尝试在实践中更方便地解决科学问题(拔钉子和螺丝钉),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有计划地开展进一步研究。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工具的研究感兴趣,很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启发自己对工具更多的认识。3 .科学知识:能向别人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点、使用方法和优势用途。【教学重点】通过拔钉子和螺丝钉的探究活动,引导发现提出以及进一步有计划地研究问题。【教学难点】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器材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调查表、计划表)、各种常用的工具(螺丝刀、剪刀、钉锤、老虎钳等)。教师:精心制作一套组合工具、在同一木块上钉一颗铁钉
2、和拧上一颗螺丝钉。【教学建议】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工具研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用多种工具去取螺丝钉与铁钉,细细体会不同工具的作用(省力费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研究计划在本单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况且本课时是教材的第一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建议研究计划的指导与制定在课内完成。【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可以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的组合工具:两根标有刻度,中间打孔,一边有斜口的正方体小铁棒)1.让学生说说,用这一根小铁棒能做些什么?再加点什么又能干什么?(尺子、起子、加块小铁块又可变小榔头等)(回忆:生活中的每一
3、项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如果用两根小铁棒能当什么?还能干什么?(这部分要让学生意想不到两根小铁棒能干这么多事,而且组成的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让学生马上联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精心一点,组合要灵活一点,关注学生的回答,突出回答中所提到的工具。把回忆与创造性的思维同步推进)2.揭示课题:我们常用的工具。二、说说常用的工具1 .说一说曾经还使用过哪些工具,我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分组讨论,互相介绍、互相启发。2 .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手册的记录表。3 .全班交流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1)一种工具能干好
4、多事情。(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2)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3)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镶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4)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常用的工具,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样的省力快捷呢?三、选择合适工具1 .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你想到几种工具,选择哪种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组内交流)说说分别做这两件事你所选择工具的理由。2 .观察木块中的螺丝金丁与铁金丁,逐一
5、试用自己的工具,同时体会感受,并选出最适合的工具。观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提?要告诫学生,在试用工具的过程中注意安全。3 .尝试、交流体会,发现有哪些工具最容易起出螺丝和铁钉,并作解释。4 .对刚才的尝试感受你有问题吗?(上述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提炼出值得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注重课堂生成为主)四、制定研究计划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一起来筛选。1 .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怎么研究?与同学交流。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可以向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计划。)(1)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2)
6、这一工具能这么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你的猜想是什么?(3)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4)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3.讨论交流研究计划,并作进一步完善。2、打开盖子的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科学知识: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和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教学重点】认识掌握杠杆上的三个点。【教学难点】找到杠杆的支点。【器材准备】学生器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
7、镣子等)。教师器材:空油漆桶或胶桶,铁片(或钢尺),玻璃饮料瓶及开瓶器等。【教学建议】1 .教师准备的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学生观察。2 .用开瓶器打开饮料时要强调两点: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顺着开。3 .为控制实验的有效性,材料中的玻璃瓶饮料需教师在实验前分发。4 .现代化教学设备较缺的学校建议用本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请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块大石头搬到一旁去?2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今天我们来研究“打开盖子的工具”。(板书)二、实验观察、探究新知1 .打开油漆桶(1)实物展示:一个空的油漆桶。提问:如果要打开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
8、简单、方便?(2)学生讨论。小结:用铁条这种工具最简单、方便。(3)分组实验。用铁条打开油漆桶,并仔细观察记录盖子及铁条各部分位置的变化。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拨:向下压铁条的一端时,插入盖子底下的另一端为什么会向上翘起来?(4)演示后揭示:像打开油漆桶的铁条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把物体撬起的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铁条上人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5)再次实验并找出杠杆上的三个点,F(力点)、L(重点)、E(支点)。(6)画一画示意图,并在图上用字母标出三个点。2 .打开玻璃瓶饮料(1)教师提问:你观察过用开瓶器开饮料瓶的过程吗?(2)简单讨论实验要求
9、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开瓶器和盖子的运动过程并记录下来。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提问:开瓶器是杠杆吗?如果是,你知道它的重点和力点在哪里吗?能把它画下来吗?板书反馈(3)讨论:打开油漆桶的铁条和打开饮料瓶的开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结合画的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4)小结:相同的是都有三点和能节省力量,不同的是支点位置不同。三、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1 .师生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2 .你能说出这些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吗?3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这些杠杆,你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吗板书设计:3、杠杆的研究【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
10、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3 .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教学重点】能够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教学难点】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器材准备】学生材料:白纸、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各种杠杆图片。【教学过程】一、记录杠杆尺的不同时候的状态1 .让学生画一幅跷跷板草图,让学生指出这其实是个杠杆。2 .(出示杠杆尺)让
11、学生观察。问:这是杠杆吗?跟我们平时的杠杆相比,它有什么特点?3 .老师在杠杆尺的两端各挂2个钩码,并讲解使用方法:首先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就是支点。4 .学生根据杠杆尺的状态,让学生画出草图。6 .老师出示表格,请大家根据这张表格上的要求,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钩码,并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草图的形式画在“杠杆尺的状态”这一栏中。7 .实验后,老师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8 .师生交流得出:左边的钩码数是2,格数也都是2,右边的钩码数也是2,但格数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当两边的钩码数、格数都相同时杠杆平衡。二、改变钩码的
12、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1 .在这里我们发现在左右两边的格数、钩码数相同时杠杆尺出现了平衡的状态,这说明这时杠杆尺两边的力是相等的。那么,如果在左右两边不同的格数,挂不同的钩码数,他们会平衡吗?2 .想试一下吗?3 .老师出示表格提要求:(1)小组每试一次就记录一次。即使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也要记录下来。(2)仍然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记录。4 .学生实验。5 .师生交流。老师从中归纳出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杠杆就会平衡。6 .验证。老师出题,让学生算一算要使杠杆尺平衡应放多少钩码,老师演示验证。左边的钩码情况右边的钩码情况杠杆尺的状态(图示)我们的发现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
13、数1 82 44 28 10.516学生会发现右边的格数比左边的格数小的话,钩码数就要比左边的大。如果我们右边的钩码要挂得少的话,右边的格数就要多。那么格数就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就是我们用的力,就是说用力点离支点越远的话,用的力就越少。7 .在这些情况中,哪些时候我们可以用少的钩码撬起多的钩码?为什么?引出如果把左边当成重物,即力点(右边的钩码)距支点远,重点(左边的钩码)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如果把右边当成重物,即力点(右边的钩码)距支点近,重点(左边的钩码)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不省力的。老师借此引出格数越大表示距离支点越远,用的力越少,就越省力。8 .得出结论,老师顺势点拨,
14、怎样的杠杆是省力的?怎样的杠杆是不省力的?三、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1.说说生活中看见过或使用过的哪些杠杆是省力的和不省力的,画出那些杠杆的示意图,并标出重点、力点和支点。3 .既然有的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而是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4 .课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是省力杠杆,哪些不是省力杠杆。4、螺丝刀里的科学【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能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发现轮轴能省力的原理。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3 .科学知识:通过科学实验,认识到使用螺丝刀比较省力,知道轮轴在生活中的运
15、用。【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轮轴省力原理。【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每组螺丝刀2把、细绳2根、钩码6个、矿泉水2瓶、支架台1个、不同大小的轮2个。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组合形螺丝刀、演示文稿。【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你在生活中使用过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帮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一、引入1.(投影出示一块有螺丝钉的木板)老师这里有一块木板,这块板上有一个螺丝钉,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工具把它取下来?(学生回答各种工具)2 .(出示螺丝刀,把刀柄去掉)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它的头是与螺丝钉相配套,你能把它取出来吗?3 .看来我们很难把它取出来?(给刀杆加个柄)那我
16、们给它加一个柄试试吧!4 .(学生演示)哟!很容易就起出来了!看来螺丝刀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哪!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螺丝刀里的科学”。二、看一看1 .要研究螺丝刀,我们应了解一下螺丝刀的构造。2 .(课前每小组两把螺丝刀放在抽屉)老师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两把螺丝刀放在抽屉里,请大家把它们拿出来,看一看螺丝刀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3 .学生讨论交流。4 .归纳: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粗柄和一个较小的细杆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5 .你能说出螺丝刀这个轮轴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粗柄是一个较大的轮,细杆是一个较小的轴)三、玩一玩1 .下面我们就先来玩玩螺丝刀吧!2 .我们用螺
17、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怎么吊呢?老师向大家介绍三种吊法!(边讲边演示):第一种吊法是把矿泉水系在轴上,用手转动轮,将矿泉水吊起;第二种吊法是把矿泉水系在轮上,转动轴,将矿泉水吊起。第三种吊法用毛巾裹住轮,还是把矿泉水系在轴上,用手转动轮,将矿泉水吊起;3 .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4 .学生小组合作玩游戏;5 .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得出:转动轮省力,转动轴费力;轮越大就越省力。)四、做一做1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在应用轮轴时,把力用在轮上会省力一些,把力用在轴上会费力一些,如果我们把轮轴的轮扩大,我们就会感到更省力!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轮轴!2 .老师这里有一个轮
18、轴,你知道哪部分是它的轮?哪部分是它的轴吗?3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教师先出示一个装好轮轴的装置,在轮上挂一个钩码,在轴上也挂一个钩码。4 .猜测:如果现在老师把手放掉,你认为会怎么样?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猜一猜)一一根据学生猜测,教师渗透平衡概念。5 .那我们就来观察一下!(教师放手)为什么会这样呢?6 .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做?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大家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必须把轮轴左右两边调平衡!并思考:你是怎样把它调平衡的?为什么这样调会平衡?7 .学生自主实验。8 .交流汇报:你是怎样把它调平衡的?(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两个)面对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它们挂在不同的位置,一边挂
19、在轮上一边挂在轴上,说明轮上能省力,轴上比较费力)9 .现在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再套上一个轮,与刚才的轮轴比较,你发现这个新轮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轮变大了,轴是一样的)10 .现在如果老师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小组实验)11 .交流得出: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三个。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轮越大越省力)12 .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学生猜测,教师演示)五、整理:1 .老师有一个问题:我看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的轮子,这是为什么呢?出示方向盘图片。2 .在我们周围还有
20、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3 .穿插进行分析:圆轮的自来水龙头、一字型的自来水龙头、门锁把手。5、动滑轮和定滑轮【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3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
21、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课件、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教学建议】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时,同时演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出它们的区别,形象生动,而且免去使用实物组装的麻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2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3 .如果把滑轮看成是一种杠杆,让学生找出杠杆的三个点,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这是本课中的难点,特别是动滑轮更加难找,在农村小学中建议本部分内容可做机动安排。【教
22、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2 .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3 .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二、旗杆顶部的轮子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3 .
2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4 .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1)学生讨论。(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3)在绳的一端挂2个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5 .分组实验。6 .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7 .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三、会移动的轮子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8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