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表现手法.docx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表现手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中的表现手法一、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二、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如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荽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
2、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四、对比两种不同事物的比较。如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五、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
3、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姜子牙)曾在渭水的磺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
4、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奋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形。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中举长矢兮射夭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阅读 中的 表现手法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9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