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全册教案(上下册).docx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全册教案(上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全册教案(上下册).docx(7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学期六年级社会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小学品社教材从第本册开始,侧重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和了解。本册指导学生开始认识和学习祖国的百年屈辱和抗争的有关内容,认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艰难历程,了解和认识我国在建设赋予强大的民主国家的历程中进行的探索和发展,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和感受我国在走向富强国家的步伐和历史任务。本册的第一单元是“屈辱与抗争”,共三课。着重介绍百年屈辱和先辈对救国之路的艰难探求。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祖国近代史的初步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第二单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在了解百年耻辱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探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
2、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的历程。第三单元是“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共2课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祖国走向富强.教学内容本学期共教学三个单元,八课。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二、 教学目标1、研究学习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2、继续学习和探究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优秀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希望。3、感受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步伐。三、 教学重、难点1. 在世界历史环境中,理解中国近代衰败的史实,深入探讨和理解造成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的原因。2.
3、 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感受带领人民球解放和求富裕强大的历史功绩。3. 学会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基本权利和义务,感受民主国家的管理方式和祖国走向富强的前进步伐。4. 学会胸怀历史,感受和增强初步的历史责任感。四、 教学进度本学期上课20周,实际授课18周,每周上课2课时,共计36课时,3课时为机动。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表周次内容第一周血泪国耻血泪国耻第二周血泪国耻血泪国耻第三周血泪国耻悲壮的抗争第四周悲壮的抗争悲壮的抗争第五周悲壮的抗争悲壮的抗争第六周探求救国之路探求救国之路第七周探求救国之路探求救国之路第八周探求救国之路来到嘉兴南湖第九周来到嘉兴南湖来到嘉兴南湖第十周来到嘉
4、兴南湖来到嘉兴南湖第十一周追寻先辈足迹追寻先辈足迹第十二周追寻先辈足迹追寻先辈足迹第十三周追寻先辈足迹开国大典第十四周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第十五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第十六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第十七周人民当家作主祖国走向富强第十八周祖国走向富强祖国走向富强五、教学措施1.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材的知识结构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 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3. 从学生年龄出发,教学力求生动活泼,趣味性强。4. 注意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5. 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6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
5、习动态,以便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一、单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帮助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激发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2、激发学生对投降卖国行为的憎恨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仇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3、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变化,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窕中国近代历史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2、学习搜集
6、、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历史问题。知识1、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一些光辉史实。2、了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3、初步了解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4、发解近代史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1、血泪国耻主题目标:1、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清政府禁烟的原因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2 .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危害等。3 .了解英法联军、人闲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蒙受这些取辱的原囚4 、引导学生分
7、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 .通过了解中国人民抗英等斗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材简析:“血泪国耻”设“屈辱的开端”和“火烧圆明园”两个主题活动。“屈辱的开端”主题活动利用学生熟知的“虎门硝烟”为切人点,引领学生探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等。在探究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及中国人民深受其害的社会现状;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的壮举;清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对敌人的屈1服、妥协退让是造成我国屈辱历史开端的主要原因。教科书利用师生对话情境提出研究问题:为什
8、么英国要向中国输人鸦片?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这是众多研究问题中的两个点,对学生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便于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引发探究的欲望教科书利用小博士的话及大量真实的数据资料、珍贵的万史图片、资料一阐明了当时鸦片在中国的横行及人染.毒瘾后的巨大危害。但鸦片给我们带来的危寿远不止这此,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历史书籍等途径.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交流,进一步揭露英法等帝国仁义的罪恶。面对帝国仁义的罪行,有志气的中国人不堪屈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教材选取了历史上有名的林则徐禁烟及三元里抗英斗争等素材。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以讲故事的形工进行,也可以采用观看影片的形式
9、进行,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及浩然民族正气。教材通过小博士的话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并提供了南京条约的部分内容。教学时可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这部影片,然后配合着南京条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认识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既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间,又使学生的情感在探讨中升华,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爱国热情。屈辱的开端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
10、中国战争的史实。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能力目标: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伙和唯利是图的木质。2、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3、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光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师生准备: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及多种媒体资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导入毒品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它是人类犯罪的根源之一。它不但危害着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使许多家庭因它而家破人亡,同时它
11、对国家、社会的危害了极大。禁绝毒品已成为国际性的大事。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也下大力查禁毒品。实际上中国受毒品的危害并非近几年的事,早在150多年前,鸦片这一毒品已深深地危害到中国社会,并且爆发了以鸦片命名的中外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鸦片翻开了中国近代历史。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是怎样开始的。4、教师小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活动一:1、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2、各小组选典型材料班组交流,并将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
12、片。问题的研讨结果记录下来。学生结合自己的资料在班级交流研讨结果。活动二:L学生交流收集到的鸦片有什么危害等资料2.学生朗读炮子谣,思考:炮子谣告诉我们什么?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研讨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研讨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鸦片输人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5.教师小结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罗瑞抑大将参
13、观虎门时说过:“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教师总结:鸦片是一种用罂菜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鸭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严格限制国内消耗,但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非法的鸦片贸易靠摧残人命来赚取白银从而充实英国国库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鸦片贸易比奴隶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还折磨着他们的肉体”)4 .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5 .研讨:鸦片输人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灾难。6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活动
14、三: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协有志之士和清政府做法方面的资料2.学生班级交流3 .出示林则徐虎门硝烟的视视频资料,了解虎销烟的经过、结果等4 .学生研讨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研讨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有志之士和清政府分别是怎样做的研讨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板书设计屈辱的开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课堂检测L学习了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六、教学反思火烧圆明园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结果等2、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1 .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
15、象的能力。2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其领会史学对历史学习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沦结合3 .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又、渗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下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4 .了解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5 .通过引导学生从西方列强侵华策略和清朝内部政局的变化两个方面,思考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出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2 .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
16、力。3 .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唯利是图本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4 .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师生准备:教师学生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雨果诗句。师: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2.教师播放火烧圆明园中圆明园被焚烧场景视频资料学生交流:雨果的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活动一:圆明园今昔对比1.学
17、生交流收集的圆明园今昔的图片学生交流收集的圆明园今昔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师小结:圆明园被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几千年丽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爱国不等于爱政行,爱国是一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推翻它,改变它!在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由一个人间奇迹变成了一片废墟。英国是侵略战争的主角和先锋,法国是积极参与者,美国是积极的追随者,沙俄更是帮内和趁火打劫的强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
18、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圆明园的残恒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文字资料2 .学生小组交流3、课件出示“圆明园40景”学生欣赏4 .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5 .教师小结(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这样描述圆明园:)活动二:观看录像、感受历史6 .学生观看7 .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8 .思考: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呢?活动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故事会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故事资料9 .分析思考:这此故事说明了什么?10 学生班级交流11 教师小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研讨,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起止、进玫路
19、线等。知道第二次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与危害。板书设计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课堂检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六、教学反思2、悲壮的抗争主题目标:1、通过了解邓世吕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 .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洁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争给中国人民带未的屈辱与危害3 .通过引导学生思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以卖国行为的憎恨,培养爱增分明的思想感情。4 .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义,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教材简析:“悲壮的抗争”由“寻访刘公岛”“刘公岛上的深
20、思”两个活动主题构成。教科书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以寻访家乡的刘公岛为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重点通过“甲午海战”了解到更多悠壮的抗争故事,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养来灾难.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寻访刘公岛”主题活动设计,意在引领学生查询资料、实地参观、观看影视资料等形式,了解到刘公岛的地理位段、历史遗迹等,进而知道威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由于一个天然的优良军港。当年清政府的北洋海军基地就设在这里,北洋海军提督衙门就建在刘公岛上。在查询收集北冰洋海军基地及甲午战争博物馆馆藏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仁义对中国发功的侵略战争这。这次战争包括平壤战
21、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和旅顺战役。黄海战役是最激烈的一次海上战役,在世界海战史上也是空前的。因此教科书选取这次战役。.把战役的经过以及英雄人物的资料作为重点详加叙述,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侮辱的,黄海大战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洁政府的腐败无能“寻访刘公岛”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的是黄海战役后,清政府采取的妥协退让政策,使驻守在威海卫军港释的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败后,清政府吏是投降卖国,被迫签订厂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教材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一项项列举,让学生清醒地i人识到清政的软弱无能和日本侵略者的狼本性。这此历史事件都再一次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活
22、动时间:3课时寻访刘公岛教学目标:1.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2. 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3. 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4.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能力目标:1 .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2 .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师生准备教师、
23、学生收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曾是个灾难深得的民族。在近代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活动一:黄海大战1 .教师谈话:哪些同学去过刘公岛,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呢?2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或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自己自的所闻与感想。4 .教师播放电影甲午风风云片段,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战争的时间,战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人民 品德 社会 六年级 教案 上下册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9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