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依据教育现代化2035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学有优教为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教育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促发展、谋未来的理念,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为经济社会高质
2、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2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行动计划,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渐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基本建成。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3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扩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有各级各类学校3500在校生100万人比2015年增加4.3万人;有8所,在校学生11万人,比2015年增加2.7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4%,超出规划目标4.5个百分点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8%o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健康保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全面而有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4 .教育综合改革迈出新步伐。充分利用重大平台先行先试。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零择校及中小学研学旅行、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等多项改革试点。先后被列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试点地区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权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为根本目的,把满足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 .教育品牌优势逐步凸显。建立起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课程体系,建成教育特色学校,建成教育e平台,中小学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智能教育发展初见成效,被确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人文交流,缔结友好学校125个,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二)面临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关键时期,教育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向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亟需
5、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问题。1 .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教育优化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改革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化,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迫切需要教育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为所有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到2025年,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将面临更大压力。2 .新时代的改革需要教育创新探索。紧密结合产业、就业、人口等布局调整,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聚集、思想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弘扬、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本地转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3 .现代化教育需集聚新优势。积极
6、把握数字时代发展趋势,在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教育理念、重塑教育结构、优化教育治理、变革教育模式、发展教育新业态等方面展现新作为,构筑新优势,引领和推动站在未来教育前沿。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各级各类的教育发展对照人民群众的教育新期待还有差距、教育对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略显滞后、对标教育内部各级类别的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义务教育离优质均衡还有较大差距;普通高中教育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能力建设和保障体系不足;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师资队伍有待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应度不够;投入水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7、仍有较大差距。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打造美好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各种关系,科学制订目标和任务,切实提出保障政策和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建设,加强统领作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办学方向,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坚持质量为本
8、。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改进教育评价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每个环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教育队伍建设,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优质公平。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工作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整体提升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健全特殊群体教育体系,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多样、适合教育,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办学品质。全力推进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强化优质教育体系构建,培育学校特色,塑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内涵,追求教育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促进
9、学校自主、科学发展,提升办学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公平优质。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高中阶段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的特色多样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保障,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10、,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持续提升。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开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争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多样发展。坚持有教无类,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机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保教质量明显提高。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健全各学段衔接、各学科融通、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德育体系,实施大中小学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制度机制、教研科研四大创优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
11、育工作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建设一批思政精品公开课。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抓住节日以及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网络阵地建设,统筹开展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中小学生素养提升项目,提升课程质量,加强校园文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公民权利义务和青少年权益保护,广泛开展教育和体验活动。建立健全特殊学生专业辅导、行为矫治和帮扶机制。(二)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城市、社区、学校资源条件,组织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积极推广启
12、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抓好教师素质、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索差异化教学形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建立学情会商制度,深化分层、分类、分流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健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教、学、研、评一体化教研管理机制。培育推广精品课程、高效课堂、优秀教学法和优秀教学成果,争创教学改革实验校和实验区。(三)提升学生健康素养。1.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突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
13、康观念,养成良好日常卫生习惯,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根基。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持续完善分学段、符合学生特点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卫生运动。在中小幼各学段师生中全面普及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多种方式配齐中小学校医。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考核,打造市级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数据平台,联合开展近视防控知识培训、视力健康筛查等活动,依托专业医院入校对学生视力进行监测,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体系,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落实学校师生心理健康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健
14、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全面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制度。配齐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2022年年底前,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四)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挖掘整合学科美育资源,推进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持续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结合地方文化设立特色美育课程。完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支持中小学与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开展合作,推进学校艺术团建设,开展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
15、活动,支持中小学聘请高水平专业艺术人才任职教师,打造美育工作室,积极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五)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大学生劳动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中小学生要围绕劳动意识启蒙、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技能、职业体验等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场所,遴选一批优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职业体验,养成尊重劳动、热爰劳动的品质,引导师生崇尚勤勉敬
16、业的劳动精神,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加强劳动指导教师配备,加大劳动教育评价,提升劳动育人功能。(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学校和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家社协作,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促进全社会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密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功能,常态化开展家访、家长会、学情分析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发挥各类文化机构的主体作用,深化校社合作,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公益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鼓励英模、名家、大师
17、进校园上讲台。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进一步完善市级统筹、以区(市)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创新供给方式,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拓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逐步控制幼儿园班额。实施优质园发展计划,推进学前教育镇域一体化发展,深化联盟办园改革,推广优质公办园十分园、镇街中心园+村办园+民办园等办园模式,着力提高农村园和民办园办园质量,加大培育和认定力度扩大省、市示范幼儿园规模。发挥游戏活动实验区(园)的示范作用,深化游戏活动研究与实践
18、,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幼小衔接实验,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完善幼儿园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2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城乡学龄人口变化,动态优化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继续实施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全面达标。整合优质资源,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镇村一体化办学,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差异
19、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指导。完善市县乡校四级联动教研体系,加强教师教研能力培养,鼓励研发并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推动中小学绿色评价。常态化精准化做好控辍保学工作。3 .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落实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高位推动、审慎稳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依法规范、防范风险,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建立作业统筹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
20、务实现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面保障,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长效机制,严格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管。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将双减工作列入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追责问责。全面排查双减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加强风险防控。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先试,稳妥推进,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4 .构建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格局。着力构建贯通招生、培养、评价、管理等环节的体制机制。加强课程和学科基地建设,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优化选课走班教学,高质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实施综合高中改革计划,加快构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管理模式、评价机制。深入推进高
21、中阶段职普融通、联合育人,健全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资源互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机制,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推进高中阶段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执教。指导各高中学校加大优势学科培育力度,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特色学科骨干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普通高中由分层办学向分类办学转变,推动普通高中立足人才培养需要和自身办学实际,以特色学科培育为主抓手,改革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形成鲜明办学风格。5 .推动特殊教育内涵提升。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加强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建设,建立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就学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
22、教育相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5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随班就读儿童占适龄入学儿童比例不低于60%,完成义务教育且有升学意愿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加强学生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支持接收5名以上儿童、少年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办好自闭症教育资源中心。建立适龄特殊儿童数据共享、动态跟踪机制和特殊儿童入学评估标准,提升学生评估认定、教育教学、康复训练有效性。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和培训I,强化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培训。(二)构建融合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共同体。深化产教
23、融合,主动加强与行业及地方龙头企业的衔接,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扩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覆盖面,打造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工程。组建一批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鼓励龙头行业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立足工业园区,畅通入职即入学等继续深造路径,服务一线劳动者学历提升和职业成长。鼓励职业院校
24、通过自办企业、技术服务、对外培训、成果转让等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提升职业院校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实施职业教育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立政府部门与行业企业联动的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预测制度和人才培养规划,实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加强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健全职业教育专业质量评价、重点大类专业评估排名公示和预警机制。探索职业院校综合办学模式,鼓励建设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基地、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三)构建质量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1 .扩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25、支持和引导高等教育机构相对集中的区域打造科教园区。高标准建成康复大学,加快推进科教园区、产教融合基地等项目。完善高等教育机构规范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制定分类支持政策,促进引进高校可持续发展。支持高校高精尖和紧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市属高校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市属高校内涵化、特色化发展。2 .全方位增强融合发展能力。引导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主动融入城市重大战略部署,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强高水平应用研究,培育和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推动高校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参与国家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弓I导高校优化学科设置,重点培
26、育符合产业布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专业,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发展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实施高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计划,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支持引导高校面向社会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体育场馆等设施资源。深入实施结对高校联合育人计划,发挥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高校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支持高校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四)构建丰富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加强推动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统
27、筹协调发展,强化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健全城乡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建立社会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开展继续教育服务,完善开放大学弹性学习制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丰富学习资源供给,构建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模式。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和企业职工全员培训I,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途径。培育老年教育多元举办主体,加强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作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加快推进学分银
28、行建设。加强终身教育服务保障,健全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打造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终身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大规模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教育服务。五、提升教育服务区域新发展格局能力(一)统筹各类资源提供多元优质教育服务。1 .实施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完善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相适应的教育设施网络体系和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教育设施配套标准,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优化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强化精细化导向,有序实施老城区校(园)舍改造,提升校内空间利用品质,有效增加优质学位供给。统筹现有优质资源和政
29、府、社会力量才隹动区市间、校际间教育合作,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2 .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依法管理、享受同等地位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差异化扶持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举办非义务教育学校,支持社会资本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区域民办教育发展联盟。落实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政策。依法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和办学行为,建立教学常态化指导、评估机制。健全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民办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推动民办教育信息化智能管理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提升民办教育服务监管效能。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3 .促进
30、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融通共享。推进体教融合,将学校体育与健康、体育强市建设有机结合,推进体育特长人才跨学段、跨体系贯通培养,实现学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推进文教结合,充分利用艺术院团、社会艺术场馆等社会资源,拓宽美育途径,健全有序衔接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质量、系统化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教育、卫生健康、残联等多部门联动的儿童、少年医教结合服务模式,实现发现、教育、康复、保健一体化跟踪服务。鼓励支持中小学利用高校及其他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二)探索系统化特色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 .探索基础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严格落实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特别保障音乐
31、、美术、体育、综合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正常开设,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或缩减规定课程、课时。积极推进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学习,统筹课时安排,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分学段、分学科修订课堂教学常规,支持教师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教学个性等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案例。积极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打破学校的传统边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孵化培育与推广应用,命名建设一批市级教学改革实验校、实验区。健全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供给制度,坚持公益普惠方向,将课后服务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范畴,施行一校一案,鼓励支持幼儿园、
32、小学将课后服务时间适当延长,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建立学情会商和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形成述评报告,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2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技术进步趋势和国际先进标准,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和大型智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需求。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综合高中课程的贯通与衔接,深化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深化国家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开
33、发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3 .构建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引导高校调整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推进工业互联网教育学院、研究院、产业学院建设,开展紧缺人才培养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先进计算等关键性重大技术跨学科研究、标准研制、产品研发、应用推广等工作。加大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型企业。健全与人工智能、信息化领域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合作机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三)强化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建立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论坛机制和教育现代化合作研究机制,加强
34、校际合作和专项领域合作,打造师资培训、学科发展、学生实训、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等区域教育协作项目,推动建设教育合作联盟等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扩大与教育发达省市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大学校间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科研项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力度。细化教育帮扶机制,提升教育帮扶精准度和实效性。实施校际结对帮扶、教师支教和跟岗培训项目,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协作工作。六、全面激发教育活力(一)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1.完善学校评价制度。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建立中小学、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评价的诊断、改进作用,坚决纠正单纯依据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做法。健全幼儿
35、园办学基本规范,促进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坚持特色发展、精致管理、品质立校的发展路径,制定促进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激发学校内生活力。强化职业学校德技双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评价。完善高校服务贡献度评价制度。2 .深化学生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制度。系统推进中考改革,完善分数带录取政策,健全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考招生制度。完善分类考试招生为主、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积极创建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完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评价机制,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开展中小
36、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3 .改进优化教师评价。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健全师德师风、教学水平、育人能力、科学研究、专业发展等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幼儿园教师保教实践能力评价。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健全以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二)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1.夯实智慧教育基础。加强基础应用环境建设,实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提升工程,加强网络接入增速、校园网改造、无线网络覆盖、云计算保障能力、云桌面应用、网络安全保障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网络指挥中心建设,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
37、平台。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多媒体终端、移动终端配备,提升中小学普通教室信息化配置水平。加快智慧(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智能化改造,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智慧校园环境,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试点建设智慧(数字)校园标杆校。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加快建设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在线课堂、虚拟实训环境、数字场馆、智慧学习中心等智能学习空间。2.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治理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利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
38、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提高在课堂中的使用率。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试验,开展过程性记录与评价,探索形成大数据应用于个性化教与学的成熟方案并逐步推广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X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实现智慧作业在3-9年级全面应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一体化信息化应用。完善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标准才隹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数据上云入湖,促进数据整合共享和服务。(三)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1.完善
39、清单治校模式。围绕放权、用权、监权,优化治校机制,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重大决策事项、自主管理事项和涉及师生权益事项的工作规则和监督机制,建立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定期评估和调整制度,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检查、评估、评价清单管理,严格控制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重复检查、评估、评价,建立进校园活动清单和公示制度,大力精简、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减少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2.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治校(园)标准体系,加强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健全合法处理机制,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水平。开展新一轮章程修订,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中小学依章程
40、自评和章程执行监督机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教职员工参与治理制度,健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治理组织常态化运行机制。完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四)健全多元参与教育治理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渠道和机制。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放办学,推动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学校治理。实施重大教育决策和政策出台前咨询、公开征求意见制度。鼓励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研究和质量评估。完善教育舆情监测应对机制,推动热点问题及时纳入教育决策议程。加强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能力建设,引导社会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重教师创造发挥。七、全面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建设(一)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41、队伍。1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规范、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推广服务品牌,广泛选树、大力宣传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的首要要求,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畅通监督渠道,规范教师职业行为。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继续实施委托高校培养师范生制度,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加强高素质教师培养。构建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完善教师个性化培训机制。加强新任教师、乡村教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比武,实施青年教师菁英计划,培育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完善高层次教育人才
42、引进、培养、支持、服务体系。培育10个教师教育基地和100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依托企业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按照每年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3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加强公办中小学、幼儿教师配备,完善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多元化教师招聘补充机制,提高学科教师补充的针对性,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建立教师人才储备库。拓宽高水平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通道。优化中小学、幼儿园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落实教师比例、岗位设置管理和乡村教师倾斜政策,教师评审应放尽放。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绩效工资分配
43、机制。健全教师退出机制。4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完善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求,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特点的教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乡村教师、支教教师补贴标准。严格清理规范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负担,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完善教师礼遇政策和优待政策,持续开展优秀教师休养活动,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二)全面推动新技术赋能教育。1 .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推进5G等新技术应用,实现全部中小学万兆接入教育城域网和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基于数字教育场景,拓展智慧体验课堂、智能教室、智能实验
44、室、智能场馆、智能安防等建设应用,实现数字智能技术对学校运行的全面管理、动态跟踪和实时监控,创建智慧教育建设应用模式。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以新技术促进教学形态重构和教学模式改革,深化基于大数据和信息环境的因材施教、学习分析和学业评价。2 .提升数字教育治理和服务能力。依托教育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和创新应用,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管理、评价、监测体系,构建教育治理、服务新模式。强化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和移动端适配能力建设,促进数字资源汇聚共享,探索基于云平台的网络资源弹性扩展机制,实现优质资源个性化精准推送。依法培育网络课堂、在线培训等教育新
45、型消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教育建设,开发在线教学系统、学习系统和学业辅导系统,发展教育服务新业态。3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机制,加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培养100名首席信息官、300名专家型校长和500名专家型学科教师。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智库。开展学生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培养信息技术小专家、小院士不少于2000人。推动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创建100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学校,依托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平台,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策划承办全国性人工智能学生竞赛等活动。(三)加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
46、系。加强学校保安护学岗护校队建设,健全校园安全网络化管理和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教育系统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实现互联网+校园安全风险综合防控系统、外来人员身份识别与预警管理系统全覆盖。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监管和执法,完善校舍安全、校园欺凌、校车安全、预防溺水等联防联控工作体系和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家校互动,建立学校尽职、家长尽责、社会支持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和食堂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中小学校食堂标准化全部达标和食品安全明厨亮灶全部覆盖。强化学校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八、规划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协同推进的规划实
47、施机制,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逐项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和年度实施计划,强化保障、要素支撑和政策协同,推动规划落地。做好教育规划与人才、科技、产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各区(市1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本单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形成一地一策、一校一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局面。(二)鼓励改革创新。聚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集中攻坚和改革试点,鼓励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及时总结提炼、推广有效做法和创新经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发挥教育智库作用,深入开展教育战略、政策、制度、标准研究,为破解教育难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三)加强评估考核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多种形式,分任务、分阶段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整规划部署,更好地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四)营造良好氛围。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发布制度,主动向同级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布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进展,树立教育典型,讲好教育故事,传播教育声音,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不断凝聚全社会支持推动教育发展的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9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