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1.l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1.2 基本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任务1.3 环保工作全面深入,减排执法成效显著1.4 污染态势日益复杂,环保工作压力巨大2 十二五环境保护形势研判2.2 环境保护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2.3 未来的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与指标1.1 指导思想1.2 基本原则1.3 规划目标4 十二五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4.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创环境友好模范4.2 全面落实减排措施,大幅削减排放总量4.3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保持优良环境空气4.4 综合整治水体污染,改善水体环境质量4.5 强化噪声污染监管,营造安静生活
2、环境46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促进废物综合利用4.7 加强放射源头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4.8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体系4.9 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4.10 保障环境公共安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5 十二五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6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的效益分析7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7.1 建立环保一岗双责,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7.2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7.3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规范强化环境执法监督7.4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7.5 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加快环保产业发展7.6 强化环境服务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7.7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3、防治区域环境问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厦门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性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快速增长,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化率水平快速提高,资源环境需求压力继续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面临巨大的压力。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是根据国家环保部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厦门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二五
4、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厦发改综合20108号)要求编制的,是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和实施该规划,对改善我市的环境质量,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服务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1“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厦门经济特区由厦门岛扩大到全市行政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厦门市作为龙头城市,已初步形成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科学发展模式,并对如何在一个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快速增
5、长、建城区不断扩大、工业项目大量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成倍增长、污染物产生量直线上升的情况下,厦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解决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为着眼点,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强化一岗双责和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五大环保工程,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厦门市最具魅力之所在,也是厦门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果体现。十一五期间,厦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二年超额完成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6、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油烟噪声扰民等突出问题有效缓解;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饮用水环境质量基本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和主要交通干线噪声基本保持在功能区标准范围,生态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警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名列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巩固和深化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成果,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厦门市成为宜居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夺冠等创建活动作出了积极的贝献。口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政府集中力量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致力于让人民
7、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环保活动,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逐步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值为98.1%,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主要污染指标均可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耍求,污染物浓度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从2007年开始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污染物浓度的上升趋势基本得到遏制;酸雨发生率及降水总离子浓度基本不变,综合污染指数总体下降,环境空气质量
8、呈现好转趋势;北溪引水、坂头水库和汀溪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与十五期间相比基本持平,地表水体水质基本稳定,仍然呈现有机污染,海域水质无明显变化,呈现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全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基本稳定,总体水平较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7.75%,医疗废物处置率IO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9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5.95平方公里,覆盖率27.49%,建成区绿化覆盖总面积92.9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40.4%,建成区绿地率达35.8%,人均公园绿地达11.5平方米;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资源丰富。1.2基本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任务(
9、1)国家、省级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全面完成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市全面完成了国务院、省政府和环保部十一五”期间下达的各项指令性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污染物减排任务,高质量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并获国家表彰,汽车尾气控制和液化天然气推广实施工作进展顺利。(2)环境保护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成效凸显总体来说,“十一五环保规划中各项环保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多数工程已按计划完成或即将完成,为改善厦门市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有少数项目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明显进展,如厦门工业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处理场尚未建设;环保系统能力建设尚未全面达标;部分镇、街道尚未设立环保
10、机构。(3)主要指标已经完成,部分指标有待推进在十一五环保规划中确定的26项指标中,根据2010年数据的测算,万元GDP能耗、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生态型零排放普及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保护区域覆盖率、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环境应急系统建设、重点环保项目落实率等13项主要指标己达到规划要求;创绿活动、环境优美镇占建制镇的比例等2项指标已基本达到规划要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试验区、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城
11、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再生利用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保能力建设以及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等11项指标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1.3环保工作全面深入,减排执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坚持又好又快、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积极自觉探索生态文明,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立生态立市的理念,选择集约发展的路子,注重城市环境的提升。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环保工程,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多项环保指标领先国内乃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
12、期间,厦门市积极推进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认真落实管理减排措施。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龙头,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以优化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手段,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即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2010年厦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4.498万吨和4.67万吨,较2005年削减33.56%和15.92%,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7.2%和11.2%的指标任务,厦门市成为全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之一。(2)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得国家表彰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厦门市认真对辖区内所
13、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等进行了污染源普查,全面准确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政府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工作出色,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和同安分局还同时被授予国家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余5个分局也都获得了省、市级表彰。(3)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为了让厦门人民能喝上干净水,厦门市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严密防控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组织编制了厦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并适当调整了厦门市
14、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完成了厦门市镇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二是基本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应急预警体系,新建坂头水库、汀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完善了北溪引水江东取水口自动监测站;三是深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查处了坂头、汀溪水库违法行为,关停了库区违法排污企业和养殖场,拆除了重点饮用水源违章建筑,进一步规范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四是基本完成坂头水库许庄搬迁;五是厦门市环保部门与九龙江上游相关市、县环保部门开展联合巡查、联合监测、联合治理专项行动,加强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交接断面排污总量控制责任制试点工作;六是
15、全力推进北溪引水和坂头水库右干渠明渠改暗涵工程的实施,完成了重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边界界碑设置和保护性设施建设,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奠定了基础。(4)重点水域质量较大改善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湖边水库、赏雪湖、马銮湾、杏林湾、同安东西溪等重点水域的污染综合整治工程,改善水体水质。通过湖边水库环境综合整治,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现已基本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成为岛内备用水源。东西溪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水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基本实现。为进行海域生态修复,在全国率先实施海堤开口等重大海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高集海堤、集杏海堤开口工程已全面启动和施工,厦门海域水环境质量和水动力有
16、望大幅提升;大崂海堤和钟宅海堤已经打开,加上滩涂清淤整治,实现了内外湾水体的交换;杏林湾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园博苑和集美新城的建设,不仅彻底清除了湾内水产养殖,而且基本实现污水全面截流和处理;完成赏筲湖周边各排放口围堰、截流、设置闸门,使黄雪湖水域环境有较大改善和提高。(5)排污企业得到全面监管厦门市采取了”确定重点、制定预案,加大投入、重点治理,全面稽查、确保安全”等措施,强化了重点污染源监管。通过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落实整改措施。以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基本建立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警体系。厦门市制定了厦门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
17、行动实施方案,把集中整治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重点行业环境污染、工业园区环境违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历年挂牌督办企业遗留问题等5个方面问题列为厦门市整治重点。同时,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通过37+l”行动强化一线现场执法和环境稽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了排污费征收和行政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排污成本,促进了企业治理达标。(6)农村环境整治全面铺开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创建生态村、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厦门市规模化畜牧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基本完成,各区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和养殖区”划定工作完成。岛内生猪禁养得到巩固,并进一步开展了海沧区全区生猪禁养及集美
18、区生猪清退工作。集美、同安、翔安等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其实现生态型零排放”模式已经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在全国推广。深化以奖促治,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岛村模式治理流域周边农村直排污水试点工作,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创建3个生态乡镇和6个生态村,其中2个生态镇和4个生态村达到国家级标准。2009年起,全市结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全面开展了四个一案的河沟治理,即“一村一案、一沟一案、一(排污)口一案、一(污染)源一案”的四个一案。环保、建设、市政、科技等部门联合开展污染源调查,并制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因地制宜,逐步开展农村污染连片整
19、治工作。(7)城市宜居环境日益优美厦门市曾因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等荣誉称号而蜚声海内外。十一五期间,厦门又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并被全国30多万网民推举为全国最宜居城市。为了巩固和发展厦门的环境优势,创造优美的城市宜居环境,厦门除了在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等诸多方面继续提升和扩展,在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扬尘、整治餐饮娱乐加工维修业油烟噪声扰民、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厦门市把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严格排放标准、率先实行双怠速法检测、推行环保标志管理、加强路检年检环保检测、加快公交车、出租车等营运车辆的报废更新
20、等措施,促进车辆加强尾气污染治理,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运用综合手段改善空气质量,效果良好。厦门市采取了“人工增雨降尘、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推行简易机扫、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实施污染治理代执行制度”等综合手段来扼制空气质量下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集中经营、强化管理的原则,加大对噪声扰民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工业噪声防治,控制建筑施工噪声,加强社会噪声污染监管,推进“安静小区”建设。对产生油烟、噪声扰民行为的餐饮娱乐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关停取缔,积极推进餐饮业集中区建设,并将建筑施工、五金加工、汽车维修业等可能产生噪声扰民行为的行业也列
21、入了治理规划,利用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的契机,从法律上对此类行业的开办地点加以限定。逐步规范和加强固体废物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部固废处理中心等一批环卫设施建设,后坑垃圾发电厂稳定运行,厦门垃圾处理方式从以填埋为主转变为以焚烧发电为主,全年完成发电量3237万度,垃圾处理量达16.6万吨,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东孚卫生填埋场扩建工程、环卫综合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工程、西柯污泥处理利用工程、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和海沧、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餐厨垃圾(泊水)利用工程建设等陆续开展。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专项调查,监督各个工业企业和医疗机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处
22、理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危险废物产生处置等环节环保监督管理,严格查处各类危险废物转移处置违法行为。积极促进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和管网建设不断完善,完成了翔安污水厂建设和污水处理二厂、同安污水厂扩建;加快了城市污水管网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对湖边水库、杏林湾实行全面截污,并加大环岛路、松柏湖等水体截污治理力度;污水收集和处理率有较大提升,处理率比“十五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至J90.04%。(8)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十一五伊始,厦门市就形成了厦门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并批准了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
23、和任务,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正确引导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了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并大力开展生态建设。20062008年厦门市委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合作开展建设生态文明屋门的实践与经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了厦门市25年来建设和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做法,提出了我国首部“生态文明(城镇)指标体系”,为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做了理论铺垫,标志着厦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从行动实践上升到了理论总结。厦门发展模式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和示范,求是杂志2008年第13期沿海开放地区的成功实践厦门发展模式理论思考专门做了介绍。“十一五期间,厦门市通过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先行先
24、试,创造了许多新做法、新经验。实施了百家企业节能工程、百家企业节水工程、百家规模化生态型畜禽养殖场,并推动同安区、集美区开展创建生态示范区工作,开展环境优美村镇建设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安静小区的创建。中水(尾水)回用和污水上山灌溉绿地工程全面启动。在废水深度处理再利用和“零排放以及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方面,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示范项目。污水资源化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与“山体贫瘠化矛盾和园林绿地行道树的需水问题找到了新路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1.4污染态势日益复杂,环保工作压力巨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25、,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重大转变,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出现了双下降。但是,由于自然环境脆弱,人口众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监管滞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污染处于高位水平。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下降,地表水环境呈流域性污染态势,大气区域复合性污染呈现,土壤环境质量退化,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厦门市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态势下,厦门市环境污染同样呈现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耦合型的特点,环保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近岸海域和地表水水环境
26、功能区达标率仍需提高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低于20%,杏林湾水库、湖边水库、域辽水库、后溪、深青溪、瑶山溪、过芸溪、东溪、西溪、东西溪合流段、康头溪、官潺溪、九溪均未能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多数为劣V类水体,近岸海域和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仍需提高。全市农业面源(化肥、农药等)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是厦门市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都集中在厦门岛内进行,但是岛内部分区域管网仍不完善,老城区雨污合流,全市中水回用率低。历史上,岛外绝大部分区域都没有环境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加快岛外建设开发力度,十四个工业区都集中在岛外开发建设,呈现
27、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岛外污水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滞后,许多生活、工业污染源的污染物顺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这些水体水质迅速下降。此外,厦海域背景水质下降和九龙江流域的氮、磷输入也是厦门海域水质无法达到功能区要求的重要原因。(2)环境空气质量与公众期望仍有差距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0%99.45%,优良率水平较高,但随着机动车的大幅增长,厦门市空气逐渐呈现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并存的复合型污染形态,机动车尾气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一是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排放标准低,道路堵塞,尾气排放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导因素
28、;二是重点燃煤型、重污染工业企业改用清洁能源工作进展较慢;三是建设项目多,建筑工地多,部分建筑工地不落实文明施工措施,工地、道路扬尘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四是道路和生活小区机扫普及率低。空气质量变动还受气象条件等其他因素影响。(3)污染扰民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环境污染投诉率不断下降,但是相对于其他领域投诉率还是较高,投诉热点主要为油烟污染、噪声扰民和有机废气污染。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厦门市民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较高,另一方面污染扰民问题源于规划布局与噪声扰民行业的特点,难以一时得到解决。商住楼中的餐饮娱乐加工维修业带来的油烟和噪声扰民问题是投诉的重点和难点,而集中区建设还不能达到
29、餐饮娱乐业发展要求;扰民项目多、分布散、涉及面广、执法难度大。近年来,厦门市政府通过法规、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疏堵整治,但仍无法短时间集中解决。(4)工业固废处置亟须加强目前厦门市尚没有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大多由企业自行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经常出现工业固体废物露天焚烧,简易处理的现象,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和跨区危险废物处置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原因:一是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化水平亟须提高;二是电子垃圾处理处置不规范;三是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能力不足,使得零散、小规模、低成本处理处置固体废物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四是有资质
30、的处置单位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和管理要求;五是多部门管理,监管力量不足,执法不能到位。(5)环保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厦门市环保能力建设尚未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辐射安全监管机构缺失,工业固体、危险废物专设管理机构和人员尚未落实,现有环保队伍规模仍处于十五期间水平,无法适应厦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要求。2“十二五”环境保护形势研判“十:五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期,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为此,国家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
31、十大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环境保护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厦门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落实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生与社会事业投入均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大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在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岛内外一体化格局、“致力先行先试、构建和谐社会”上实现新跨越。这一发展目标一方面为厦门市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组织政策保障,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和环境监管”一岗双责的落实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但是另一方面,厦门自然资源匮乏,环境容量非常有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水、能源等资
32、源的需求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大幅增加,环境承载力将面临更大的压力。2.1 环境保护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环境保护已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综合国力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绿色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新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1)突出海西建设龙头示范作用,促进环保事业的大发展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重要
33、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福建省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将进一步发挥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全面发展。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有利于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助于提升厦门在对台交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将为厦门市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改善厦门市环境质量提供新的平台。(2)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利条
34、件全面实施“二三产共推进产业发展战略,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以上,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促进产业提升。制造业保持平稳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形成二三产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厦门市人均GDP将超过2.0万美元,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3)岛内外一体化推进,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契机全面推进岛内提升、岛外拓展的城
35、市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重大产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镇、村内零散的工业、物流等企业向工业集中区、商业城、物流园区等产业聚集区转移集中,推进岛外农村生活聚集区使用天然气、实施污水收集等加快城市市政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十二五”期间,厦门将建设和创建低碳试点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改善厦门的环境质量提供了新途径。(4)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高涨,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
36、积极性和热情日益高涨,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5)落实环境监管“一岗双责”规定,提高环境综合监管水平按照福建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要求,明确各企事业单位是其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对其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负责;政府及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主体;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是对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履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应当互相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的情况应当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领导班子领导能力的
37、评价依据及提拔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没有完成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或发生环境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员实行行政问责,并在环境保护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2.2 未来的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二五期间,厦门市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全面实施岛内外一体化、二三产共推进、内外需齐拓展和惠民生促和谐战略,随着地区生产总值(GDP)继续快速增长,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化率水平快速提高,未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1)水资源供给面临较大压力根据厦门市十二五经济和人口发展规模,在现有供水水平条件下,北溪引水和石兜一坂头水库群采用“以蓄补引供给方式,到“十二五”未,全市在保证
38、率乃枯水年份将缺水5498万m3,占相应需水量的7.3%,保证率95%特枯年份将缺水8500万m3,占相应需水量的10.8%,主要缺水区域为同安区和翔安区。(2)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巨大厦门市十二五”期间厦门经济总量的增长,仍需依靠工业的大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到2015年底,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将分别达到4200亿元、7300亿元,均为2010年的2倍左右,全市污染物排放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要改善厦门的环境质量和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厦门市不仅要把十二五期间产生的污染物增量全部削减,而且要削减历史上产生的污染物存量,而在十一五”期间厦门市通过工程减
39、排已经建成了主要污染源的减排设施,可以挖潜的空间不大。厦门河流短小,随着上游开发强度的加大和水利、河岸整治工程的建设,河流生态补水不足、生态净化能力减弱;厦门地处九龙江口,近岸海域内湾众多,在海岸工程的累积影响下,海域水动力进一步减弱,消纳污染的能力下降。“十二五期间,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增加将使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九龙江污染输入也对厦门近岸海域水环境改善带来巨大压力。高楼日益密集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下降,而工业生产规模翻番、机动车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带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小颗粒物等污染物大幅增加,大气空气质量改善的难度加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40、也越高,噪声(工业、交通、社会)影响和油烟扰民矛盾将更加突出。(3)环境安全隐患等问题亟待解决九龙江北溪引水作为厦门市主要的供水水源,供水量约占城市总用水量的80%,其水质受上游区域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坂头水库、汀溪水库饮用水源受农业面源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全面达标。部分区域和行业重金属产生量和排放量较大,增长较快,环境风险加大。在工业固体废物方面,目前厦门市尚无处置场所,大量产品类废弃物和废水、废气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危险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放射性污染源的增加等均会造成环境安全问题。在生活垃圾处置方面,现有的处置场所污染处理设施未能同步完成建设并运行,水污染物排放达
41、不到国家的要求。(4)农村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农村环境环保工作仍然十分薄弱。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垃圾随意排放;乡镇企业及农村家庭式的各类小型加工厂布点分散,存在废水、废物无组织排放问题;畜禽、水产养殖布点分散且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和养殖废水污染物排放成为厦门市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之一。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明显不足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公众环境需求的增长相比,现有的环境综合管理机制、行政执法手段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远不能满足环境综合和污染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宣传教育等工作的需要,环境
42、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等能力建设未能达到国家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排污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健全,公众参与渠道不畅、能力不强。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与指标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构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为方向,以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为宗旨,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基本途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环境监管,逐步实现环保公共服务城乡均等
43、化,为厦门市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3.2基本原则落实职责,明晰事权:坚持政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通过指标和任务规范各级政府环境事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导作用,对社会、市场、企业提出引导性要求。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坚持源头预防,政策、规划研究制定时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做到科学决策;坚持生产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相结合。和谐发展,民生优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公共资源,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
44、高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坚持全面谋划,统筹考虑近远期、城乡间的普遍性环境问题,全面部署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抓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和焦点问题,集中资源攻关,率先取得突破。创新机制,综合治理:坚持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加强部门协作,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X3规划目标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空气、水、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法
45、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和环境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满足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3.4规划指标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详见表Io厦门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现状值规划值1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比例%97.596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381003地表水环境质量/17个水体中JV类水体占17.6%lV类水体占5.9%,劣V类占76.5%。持续改善4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2个监测点位,四个季度监测结果
46、中,水质类别占比为二类6.8%,三类4.6%,四类15.9%,劣四类72.7%o持续改善5声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八)56.068.856706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5.7-7.1-22.6-15.3-157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2.473.58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69.7585注:(1)地表水环境质8t按地表水各水体分别评估水质类别,逐年改善水体水质,促进各水体水质从低类别向高类别提高,逐渐提高高类别水质水体比例;地表水指湖边水库、块辽水库、新丰水库、杏林湾水库、后溪、瑶
47、山溪、深青溪、古楼水库、过芸溪、域头溪、官河溪、东溪、西溪、东西溪合流段、九溪。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按近岸海域全年监测样品分别评估水质类别,逐渐提高高类别水质监测样品比例:(2)到2015年.电点防控区域克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削减15%.4“十二五”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创环境友好模范发挥厦门市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制定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使环境保护成为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促进经济转型和保障民生改善,推动厦门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方向发展,促进厦门市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达到社会文明繁荣、经济高度发达、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居住环境适宜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目标。4.1.1 创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和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城市建设低碳化、交通运输低碳化、市政建设低碳化、农林发展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清洁能源使用率,单位GDP用水量逐年下降,万元GDP能耗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目标以内,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培育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