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课《诗词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26课诗词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家作品;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 .感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和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领悟诗歌的意境。3 .整体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语感;学会品析名句,体味诗人的感情。4 .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难点:品析名句,体味诗人的感情。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音乐是艺术的最高极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阅读诗歌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诗歌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
2、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词五首,去感受古诗的魅力吧。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一)作者简介。(二)背景介绍。饮酒(其五)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分五路讨伐后秦。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刘裕故作推辞。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
3、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三)明确体裁饮酒(其五)是一首五言古诗,朗读节奏为“二三二三”的节奏。三、学习饮酒(其五)。(一)初读,练习背诵。1.学生初读原诗,读通读顺,把握节奏韵律,反复练习,然后试背原诗。2 .练习背诵,同桌互相监督,相互指点,交换进行,教师巡视。3 .全班齐背这首诗后,指名试背,学生点评,教师评价效果Q(二)细读,概括主旨。1 .学生细读原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4、。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2 .学生再次细读原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括诗歌主旨。3 .指名概括主旨后,教师小结归纳。明确:饮酒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三)精读,赏析原诗。师述: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因为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时,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
5、自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四、课堂小结,教师概述。师述:饮酒(其五)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
6、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五、布置作业,巩固加深。1.背诵默写原诗。4 .课后写出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赏析。总结与板书叙事一一对比一一引出疑问(自豪)议论一一设问一一心境高远(自足)饮酒(其五)联想一一实虚一一物我合一(自得)厌恶官场描写一一景物一一返朴归真(自然)热爱农村抒情一一感受一一得意忘形(自由)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雁门太守行教学流程:一、学习春望。(一)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
7、多集于杜工部集。(二)背景介绍。春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三)明确体裁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朗读节奏为“二二*TZ11一O(四)初读,练习背诵。1 .学生初读原诗,读通读顺,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反复练习,然后试背
8、原诗。2 .练习背诵,同桌互相监督,相互指点,交换进行,教师巡视。3 .全班齐背这首诗后,指名试背,学生点评,教师评价效果。(五)细读,概括主旨。1.学生细读原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明确: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4 .学生再次细读原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括诗歌主旨。5 .指名概括主旨后,教师小结归纳。明确: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六)精读,赏析原诗
9、。师述: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首联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
10、“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尾联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七)写作手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板书设计国都破一一草木深:心生伤痛花溅泪一一鸟惊心:离愁别恨触景生情春望烽火连一一家
11、书难:眷家思亲凄凉之景、家国之恨白发短一一不胜簪:忧国伤时寓情于物二、学习雁门太守行。(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后人誉为“诗鬼:著有昌谷集。(二)背景介绍。雁门太守行有两种说法。一是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三)明确体裁
12、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朗读节奏为“二二三,二二三、(四)初读,练习背诵。1.学生初读原诗,读通读顺,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反复练习,然后试背原诗。2 .练习背诵,同桌互相监督,相互指点,交换进行,教师巡视。3 .全班齐背这首诗后,指名试背,学生点评,教师评价效果。(五)细读,概括主旨。1.学生细读原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明确: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4 .学生再次细读原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
13、括诗歌主旨。5 .指名概括主旨后,教师小结归纳。明确:雁门太守行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六)精读,赏析原诗。师述: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
14、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三、板书设计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2 .课后自己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J3 .用自己的话把“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诗词五首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赤
15、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流程:一、学习赤壁。(一)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有樊川文集。(二)背景介绍。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三)明确体裁赤壁是一首七言绝句,朗读节奏为“二二三,二二三(四)初读,练习背诵。1 .学生初读原诗,读通读顺,注意把握韵律和节奏,反复练习,然后试背原诗。2
16、.练习背诵,同桌互相监督,相互指点,交换进行,教师巡视。3 .全班齐背这首诗后,指名试背,学生点评,教师评价效果。(五)细读,概括主旨。1.学生细读原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明确: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4 .学生再次细读原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括诗歌主旨。5 .指名概括主旨后,教师小结归纳。明确:赤壁抒发了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六)精读,赏析原诗。师述:本诗开头两句意为当时被折断的战剑沉在泥沙中到现在并未腐烂,自己将它磨洗后认
17、出是前朝遗物。沙里沉埋着断剑,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剑沉沙却未腐烂,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这就使得诗人思绪万千,进一步引发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这句由写景转入叙事,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板书设计二、学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
18、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背景介绍。渔家傲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从词的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可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她举家南逃,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无疑,她的生活面扩大了,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三)明确体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一首宋词。(四)初读,练习背诵。1.学生初读原诗,读通读顺,注意把握韵律和节奏,反复练习,然后试背原诗。2 .练习背诵,同桌互相监督,相互指点,
19、交换进行,教师巡视。3 .全班齐背这首诗后,指名试背,学生点评,教师评价效果。(五)细读,概括主旨。1.学生细读原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明确: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2 .学生再次细读原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括诗歌主旨。3 .指名概括主旨后,教师小结归纳。明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
20、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六)精读,赏析原诗。师述:词一开头就绘画出一幅仙境般的壮丽景色。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因为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
21、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词的下片,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路长嗟日暮”,出自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J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她的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七)小结,教师概述。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板书设计三、课堂训练,强化记忆。学生反复朗读这两首诗词,练习背诵默写。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课后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三题和“积累拓展”的第五题。陶渊明(约365年一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济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作品有陶渊明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