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可靠性与文学真实性-NarrativeReliabilityandLiteraryAuthenticity.docx
《叙述可靠性与文学真实性-NarrativeReliabilityandLiteraryAuthenticit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述可靠性与文学真实性-NarrativeReliabilityandLiteraryAuthenticity.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叙述可靠性与文学真实性NarrativeReliabilityandLiteraryAuthenticity作者:江守义作者简介:江守义,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叙事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97o电子邮箱:1654766598。原文出处:文艺理论研究(沪)2020年第20201期第156T67页内容提要:叙述可靠性侧重具体的文本策略,文学真实性侧重总体的呈现效果。就修辞学路径而言,叙述可靠性通过叙述者体现出隐含作者的修辞策略,让文学真实性在叙述层面获得保障;就认知学路径而言,叙述可靠性有赖于读者的视角机制,文学
2、真实性是读者形成视角机制的潜在基础。如果考虑真实作者的因素,依靠隐含作者修辞或读者认知的叙述可靠性又会出现新的情况,这些新情况导致文学真实性的多样化。由于叙述可靠性和文学真实性的着眼点不同,叙述可靠性与文学真实性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或者是叙述可靠但给人感觉不真实,或者叙述不可靠但给人感觉真实。此外,随着接受语境的变化,叙述可靠性和文学真实性自身也会发生变化。Narrativereliabilityfocusesonspecifictextualstrategies,whiIeliteraryauthenticityhighlightstheoveralleffectofpresentatio
3、n.Intermsofrhetoric,theformerreflectstherhetoricalstrategyoftheimpliedauthorthroughthenarrator,sothatthelattercanbeguaranteedonthenarrativelevel.Intermsofcognition,narrativereliabilityreliesonthereader,sperspectivemechanism,forwhichliteraryauthenticityservesasthepotentialbasis.Consideringthefactorof
4、therealauthor,newsituationsregardingthenarrativereliabilityoftheimplicitauthor,srhetoricandthereader,scognitionwillarise,whichleadstothediversificationofliteraryauthenticity.Giventhatthefocusofnarrativereliabilityandthatofliteraryauthenticitydiffer,acomplexitybetweennarrativereliabilityandliteraryau
5、thenticityemerges:thenarrationiseitherreliablebutunrealistic,orunreliablebutrealistic.Ontopofthat,narrativereliabilityandliteraryauthenticityaresubjecttothechangeofreceptivecontext.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20年08期关键词:叙述可靠性/文学真实性/修辞/认知/Na门ZtiVeRCIiabiIity/LiteraryAUthentiCity/Rhetoric/CognitiOn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6、“明代历史小说叙事伦理研究”项目编号:16BZWO36的阶段性成果。在叙事学研究中,叙述可靠性问题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从修辞叙事学或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但二者的分析由于立足点不同,很难调和。如果撇开修辞角度或认知角度的纠缠,从文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叙述可靠性,它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涉及文学真实性的问题。只不过,叙述可靠性针对叙事文学而言,它直接关涉的是叙事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在小说修辞学中论述叙述者距离的变化”时,布斯提到了叙述可靠性问题:”当叙述者为作品的思想规范(亦即隐含的作者的思想规范)辩护或接近这一准则行动时,我把这样的叙述者称之为可信的,反之,我称之为不可信的
7、。(布斯,小说修辞学178)布斯的结论,是在反对现代小说讲究展示和客观性的四个普遍规律”的基础之上得出的,这意味着,即使是强调展示和客观性的现代小说,不仅无法忽视叙述者的声音,也无法忽视隐含作者的存在,所有的作者直接叙述也好,间接言说也罢,都是以隐含的形式登场,作为处于一切小说体验之中心的读者的对话伙伴”(布斯,修辞的复兴8)0叙述者声音是否可靠,主要看它和隐含作者的意图是否一致,二者一致则为叙述可靠,二者不一致则为叙述不可靠。这看似一个叙事研究的技术问题,但考虑到布斯的研究背景,不难发现技术问题背后还涉及文学观念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是新批评的天下,新批评重视文本的技术分析,对文本
8、背后的意义相对忽视,布斯对此有所警觉,他重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修辞学传统,采取权宜之计。一方面,修辞讲究修辞格,这与新批评重视的文本细读相契合;另一方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定义,修辞术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亚里士多德,修辞学145),修辞的最终目的是劝别人相信自己说的话,修辞讲究劝说效果。从修辞的劝说”效果出发,柏拉图认为诗人通过修辞将某个事物吹得天花乱坠,用修辞来蛊惑人心,修辞使某个事物听起来像真的一样,但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还应该展示一种劝说的威力,从而将修辞学上升到一种伦理的高度,成为古希腊第一门知识学科(修辞的复兴4)o无论
9、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表面上观点对立的背后,都意识到修辞的伦理功能。在布斯那里,他显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观点,并将修辞的伦理力量发挥到极致:修辞学是发掘正当信仰并在共同话语中改善这些信仰的艺术。(5)这样看来,布斯从修辞学的角度提出叙述可靠性问题,最终是为其文学的伦理之维服务的。他的”叙述可靠性是作为小说中作者的声音”出现的,“作者的声音”是小说和读者交流的重要基础,小说只有作为某种可以交流的东西才得以存在,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让小说中高人一等的道德“产生影响(小说修辞学436-41)o而文学的伦理维度,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与文学的真实性联系在一起。诗学主张: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
10、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25)诗人通过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让诗比历史更有“普遍性”,这里的“普遍性”是因为“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其可然律或必然律,所以是可信的(45),而历史上某些已发生的事不合乎可然律,是不可能的事(47),因而是不可信的,换言之,诗比历史更真实。布斯始终强调文学的伦理力量,也是基于文学真实性基础上的伦理力量。但布斯对文学真实性的用心被其表面的叙述可靠性所掩盖,加上后来的叙事学研究过于关注文本,让叙述可靠性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叙事学问题,似乎和叙事文学的真实性没有关系。无论是对叙述可靠性的修辞学阐释还是对叙述可靠性的认知性解读,都将焦点放在“可靠性上
11、。但可靠性归根结底又与“真实性”不无关系。从修辞学阐释看,无论布斯还是费伦,都强调隐含作者的作用,至于叙述是否可靠,是修辞策略的结果。所谓可靠不可靠,就是说叙述者的叙述是否能让人相信它是真的,从而接受它,叙述可靠性由此成为与文学真实性密切相关的一种手段。布斯的观点很明确:当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一致时,叙述可靠,反之则不可靠。布斯不像后来的诸多叙事学者用心于不可靠叙述,而是对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一视同仁。如果说,布斯对不可靠叙述的讨论引发了叙事学中一个长久被关注的话题,他对可靠叙述的关注则体现出他对文学伦理价值和文学真实性传统的继承。布斯始终关注文学的修辞及其伦理功能,它们也是保障文学真实性的条件。
12、要增强文学真实性,叙述可靠性显然是一个重要途径。小说修辞学第七章专谈可靠议论,列举了提供事实、塑造信念等可靠叙述的方法,在第八章和第九章中也多次提及可靠叙述者”的具体表现,这和布斯反对客观作者”的宗旨一致,他认为隐含作者总是会通过叙述者来表达他的意图,叙述者要想传达隐含作者的意图,简便的做法就是和隐含作者保持一致,通过可靠叙述,隐含作者的意图得以传达,文学真实性在叙述层面就可以获得基本保障。或许由于叙述者和作者的“一致比较直白,可靠叙述没有多少深入挖掘的空间,文学真实性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布斯以后的叙事学家讨论得最多的是不可靠叙述。作为布斯的学生,詹姆斯费伦基本上继承了老师的叙述可靠性的修
13、辞学观点,但有所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叙述者和叙述内容的关系入手,将布斯对不可靠叙述的分析从两个维度(事实/件轴、伦理/评价轴)推进到三个维度(增加了知识/感知轴);其二,从叙述者和隐含读者的关系入手,将不可靠性分为疏远型不可靠和契约型不可靠;其三,对叙述可靠性的谱段分析。就第一个方面看,无论是布斯已经关注的事实/事件轴、伦理/评价轴,还是费伦后来明确的知识/感知轴,都强调了叙述者由于错误或不充分导致的不可靠误报,误读,误评,不充分报道,不充分解读,不充分评价(赫尔曼主编42),这些不可靠叙述让作品的真实性打了折扣。就第二个方面看,不可靠叙述既可以疏远读者和叙述者的距离,让读者
14、觉得叙述不可靠,也可以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让读者觉得叙述可靠;同样是不可靠叙述,却可以造成不同的真实性感觉,这是费伦对叙述可靠性的新发现。第三个方面是从人物叙述产生的情感和伦理效果出发,在疏远到亲近之间的一个谱段上,从左到右,亲近感逐渐增强,依次有六个段位:错误;不充分报道、错误/不充分评价、错误/不充分阐释、受限制的叙述、交汇叙述、面具叙述,左边三个是不可靠叙述,右边三个是可靠叙述(费伦,可靠、不可靠87-92),暗含的意思是,随着亲近感的增强,叙述带来的真实性也随之增强。这也意味着,布斯所说的可靠与不可靠,在费伦这里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随着叙事进程发生变化的。叙述可靠性的修辞学阐释着眼
15、于隐含作者的修辞策略,从读者认知的角度看,这过于晦涩,因为读者难以了解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雅克比和A纽宁由此开启了对叙述可靠性的认知学解读。雅克比从隐含作者的批判入手,认为叙述可靠性不是隐含作者的修辞产物,而是一种“阅读假设,是读者依据相关关系临时归属或提取的一种特征(Phelan等,当代叙事理论104),叙述可靠性有赖于读者的“视角机制,读者能够将事实、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各种不一致性解释成叙述者与作者不协调的症候(106),虽然叙述可靠性最终的依据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是否一致,但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又由读者的“假设”来决定。读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心目中形成一个假设的作者的规范和目标Q21),以
16、此来衡量叙述是否可靠。读者究竟如何来形成自己的“视角机制,文学真实性的考量可以说是一个潜在的前提。读者阅读一部叙事作品,在理解叙述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想知道叙述者的叙述背后所隐藏的作者意图,作者意图和叙述者叙述的结合成功与否,是作品真实性的基本保障。在这样的前提下,读者可以说是以文学真实性的要求为指引,来形成自己的视角机制。读者相信从自己的视角机制出发,可以对作品加以正确解读,可以发现该作品之所以有文学真实性的内在原因。但问题在于,由于读者的个性化和随意化,如何保证某个读者的视角机制有问题或没有问题,都是很难说清的事情。或许为了解决认知叙事学的这一根本问题,A纽宁从两个方面对此加以解决。一是就
17、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布斯认为小说中的描写最终作用于现实的伦理世界,小说之真指向伦理之善;纽宁则把小说理解为读者对现实的具体理解(Hansen238),小说之真缘于读者之思。这样一来,读者的理解决定小说的真实性就有了理论上的支持。二是将个体读者与“框架联系起来。纽宁援引卡勒的归化”思想,认为可靠性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归化,一个是指代框架的归化,另一个是文类框架的归化。这样,个体读者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就消融于有公约性的框架之中,框架的公约性决定了它的可信度,读者可以以框架为标准来理解叙述可靠性。这样一来,纽宁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框架。就指代框架而言,它依据的假设首先是文本指代真实世界或至少是
18、与所谓的真实世界兼容,使我们能够按照叙述者的行为与真实世界的规范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可靠性(Phelan等,当代叙事理论指南92),真实世界的规范让作品看起来是否像真的一样,是文学真实性的基本要求,用真实世界的规范来衡量可靠性,也可以理解为将文学真实性作为检验文学可靠性的前提;就文类框架而言,文学的一般惯例、文学体裁的程式和模式、文本间的参照框架”以及作品本身建立的结构和规范都可以作为叙述可靠性的依据(93),同样的叙述在不同的文类规约下,其可靠性会有所不同,读者阅读一个现实主义角度下不真实的故事,在科幻叙事中可能会被认为是真实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一样,都受到文类规约的约束。综观纽宁对框架的理解,不
19、难发现他是以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框架的基础,文本叙述是否可靠,与读者对作品真实性的感受相伴相随。但纽宁知道,这个看似“标准的框架是复杂多变的,因为按照这一个批评家的道德规范观念去衡量属于非常可靠的叙述者,可能在另一些人眼里是相当不可靠的(Phelan等,当代叙事理论指南91),因此完全用读者的框架来衡量叙述可靠性或许是不可靠的。为此,他接受了费伦“叙事交流”的观点,即叙述可靠性源于作者(无论隐含与否)、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循环互动的关系QOO),力图将认知方法和修辞方法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决定一个叙述者是否可靠,最终要看作品本身建立的、作者动因设计的结构和规范以及读者的知识、心理状况和价
20、值规范系统.(100)对纽宁的综合,申丹认为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修辞方法和认知方法的阅读位置难以调和,前者从理想读者出发,后者从真实读者出发,两者相互之间的排他性(申丹133),让任何综合两者的努力注定徒劳无功。但纽宁的综合带来一个启发:无论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认知角度,可靠性都离不开读者这一维度,而真实性则正是从读者角度加以提炼的结果,叙述可靠性与文学真实性之间应该有内在关联。具体说来,无论是修辞方法所主张的理想读者还是认知方法所主张的真实读者,只是具体技术分析层面的问题,它们都属于文学真实性所出发的读者之维。换言之,叙述可靠性是具体的文本分析,文学真实性则是总体的阅读感受,前者只注重文本体验,后
21、者还兼顾到(文本之外的)文学理想。由于叙事学注重从文本出发,对叙述可靠性的分析也立足于文本,真实作者基本上被排除在外。但在实际创作中,真实作者的动机和处境对创作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真实作者的参与,让主要依靠隐含作者修辞或读者认知的叙述可靠性出现了新的情况,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让文学真实性又表现出多样性。从修辞的角度看,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一致时,叙述是可靠的,不一致则不可靠,叙述可靠性看起来非常清楚。但当真实作者参与进来后,情况就复杂多了。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突出的体现,原因在于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有强烈的说教意图。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一致,但真实作者创作意图的强烈干预,让叙
22、述显得前后矛盾,而作品总体上又显示出内在的真实性。在前七国孙庞演义中,孙膑在学成法术后,由于注重同门情谊,被庞涓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毫无觉察,即使刖足被囚也仍然相信庞涓,但当别人告诉他一切都是庞涓对他的陷害后,孙膑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他不仅洞悉庞涓一切行为的意图,甚至在庞渭还没有采取行动时,他也能借助自己的法术知晓庞涓将要采取的行动。这样明显的矛盾在小说的叙述情境中却显得非常自然,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并没有产生冲突。但同样是身怀法术的孙膑,前后反差如此巨大,其叙述的可靠性显然是个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真实作者写孙庞演义的故事不是为了展示他们之间的较量过程,而是通过较量显示不同人物身
23、上的道德品质和“善恶有报”的说教目的。孙膑的表现前后不一,让叙述显得不可靠,但孙膑始终又是“怀仁尚义的,小说整体上并没有违背文学真实性的要求。第二种情况,是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不一致,但由于真实作者的介入,这种不一致得到消解,叙述并没有让人产生不可靠的印象,但真实作者明显的价值取向让文学真实性打了折扣。祷机闲评通过魏忠贤的故事来斥奸扬义,但在叙述过程中,魏忠贤发迹之前多有义举,即使在发迹之后,虽然恶迹斑斑,但对待自己人很有人情味,他和客印月的感情纠葛更让小说透露出浓厚的世情色彩,叙述者还通过小说的果报结构,让魏忠贤等人的恶行成为复前世之仇的结果,这一切让魏忠贤在叙述者看来并不那么可恶,这和隐含作者
24、显然不一致。即使魏忠贤等人在正文的叙述中并没有什么奸恶行为,回目中却不时出现的斥奸大奸劾奸媚奸等反复提示,显示出隐含作者先入为主的鲜明倾向。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不一致,并没有导致叙述不可靠,因为真实作者在一开始的总论中就明确了本书写一个小小阉奴,造出无端罪恶(祷机闲评2),无论叙述者怎么将魏忠贤等人看作常人,真实作者在写作前的盖棺论定让所有的叙述都笼罩在隐含作者的倾向之中,即使叙述者给魏忠贤等人以理解,但他们的行为早已被认定是罪恶”的,他们都是祷机(怪兽),叙述者的叙述成为这些待机罪恶的记录,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不一致被真实作者强扭为一致。这种“强扭虽然消除了叙述不可靠,却让小说的文学真实性显得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叙述 可靠性 文学 真实性 NarrativeReliabilityandLiteraryAuthenticity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