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EvolutioninNewChina'sSeventyYearsofLiteratureTheoryfromanAncient.docx
《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EvolutioninNewChina'sSeventyYearsofLiteratureTheoryfromanAncien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EvolutioninNewChina'sSeventyYearsofLiteratureTheoryfromanAncient.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EvolutioninNewChina,sSeventyYearsofLiteratureTheoryfromanAncient-modernandChinese-westernPerspective(1949-2019)作者:曾军作者简介: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从事文艺学和文化理论与批评研究。原文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0195期第42-49页内容提要: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按“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展开其文
2、论话语形成、转型和发展的演变轨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承担贯彻国家文化战略的文艺政策、明确指导新中国文艺的创作与批评实践的重要功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论在西方文论的巨大影响下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新世纪文学形态和格局的剧变与文论界的自我反思成为新世纪文论话语建设的发展动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赋予文论建设的特殊内涵。EvolutionofthenewChina,sliteraturetheoryinseventyyears,fromanancient-modernandChinese-westernperspective,
3、needstobetrackedfromtheanewChina(includingthe4CulturalRevolutionPeriod,)literarytheory,totheunewperiod(includingthe4post-newperiod,)literarytheory,andtothe“newcentury(includingthe4newera,)literarytheory,includingtheformation,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literarydiscourse.ThediscoursesystemofnewC
4、hina*sliterarytheory,markedbyMaoZedong,sliteraryandartisticthoughts,hastheimportantfunctionoftheliteraryandartisticpolicywhichcarriesoutthenationalculturalstrategiesandclearlyguidesthecreationandcriticalpracticeofnewChina,sliteratureandart.Inthenewperiodofreformandopeningup,Chineseliterarytheoryunde
5、rtheinfluenceofthewesternliterarytheories,haspromotedtheconstructionofMarxistliterarytheorydiscoursesystem.Thedrasticchangesoftheliteraryformsandpatternsofthenewcenturyliteratureandtheself-reflectionintheliterarytheoryhavebecomethedrivingforcefor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Theconstructionofthediscour
6、sesystemof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rytheoryhasbecomethespecialconnotationofliterarytheoryinthenewera.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20年Ol期关键词:古今中西/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文论话语体系/anancicnt-modnrnandChineSe-WOSternpersp。Ctive/newChinaSIiteratUretheoryinthePaStSeVCntyyears/th。discourseOfIitOrarytheories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194)。中
7、图分类号:I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2019)05-0042-08一、作为今中的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从个体的角度来看,70年已是一段漫长岁月;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当中,70年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作为一个在古老东方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无法孤立于世,她必须在以中西关系为主导的世界中的中国”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古今中西的视角,在为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进行更为精确的定位的基础上,描述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从大的方面来看,对人文学术的观察视角无夕呼古今中西。它们又可组合成今中今西古中和古西四个象限,从而建构起我们审视中国文论发展的总体性认知框架。
8、如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文论可以被自然划归古中”象限,特指1840年之前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西方文论曾不言而喻地指20世纪之前的世界各国文论思潮,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属于古西“象限。当代中国文学一般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发展历程,因此属于今中象限。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古今中西在时间划分上并不一致的情形:西方并无一个明确的当代概念,而只有若干个被称为modernity”的历史时期,如通常我们将文艺复兴之后视为欧洲进入了现代文明;也经常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也有的把十月革命作为现代”开端的。因此,当我们以今中来匹配今西时,往往会将之简化为20世纪的西方。在中
9、西问题上也同样如此,从“帝国时代的华夷之辨到“转型时代的中西之争,以中国”为出发点的世界想象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总体性的认知框架中,“今中”便面临着诸多认知上的“断裂与错位:在今中与古中之间,存在一个近现代中国的中间地带;在今中与今西之间,存在一个20世纪百年和1949年为标志的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巨大时差。与此同时,此前的古今边界也不再是一个稳定的约定俗成的二元结构,无论是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五四百年,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代表的近代一百七十年,都正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历史化和传统化的过程。从小的方面来看,新中国70年也已构成了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在其内部也包含着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历史化
10、过程。如中国文学研究者曾经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实践区分为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这种三分法正是一种立足于“当下(即言说者对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的认知)的历史化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用以区分新时期”的自我描述方式一后新时期;进入21世纪之后,面对网络文学的兴起,当代文学研究者开始形成新世纪文学”的自觉;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新时代”则成为对正在发生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下,今中的历史性维度已经和正在呈现其历史总体性与内在多样性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一方面承接了鸦片战争以来“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古今”剧变,另一方面
11、也包含了新时代”这一包含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趋势的未来”指向。面对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这一命题,我们一方面需要以一种整体性方式来把握其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内在多样的复杂关系中显示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不同特点,并在这两方面相统一的新中国70年”的框架下,展开今中与古中、古西和今西”的对话。具体而言,作为今中的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其中新时代文论构成了今中”所特有的当代性或者当下性。二、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文论话语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古今中西的问题曾经出现了一系列相关表述,如古为
12、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东风压倒西风”,等等,代表着新中国在处理古中今西和古西的思想资源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立场。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即是明确以今中为立场,以是否对今中”有用来作为判断古西价值的标准。厚今薄古和东风压倒西风也是在古今“中西的二元中,明确今之于古、东之于西的价值优先性。于是,在文论领域,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寻求自身的理论建设的同时,也以文艺民族化作为文艺政策来推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论遗产。这一举措一方面有着发展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对古代文论思想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理论阐释和当代改造。同样,基于“中西意识形态的对立,当代西方
13、文论中的绝大多数理论思潮也都被归之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成为批判对象。因此,在新中国初期的文论话语建构中,“今中”始终处于与古中古西和今西”的相对紧张的对立状态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今中的优先性(即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及对其他理论资源的改造/批判。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批判性继承与改造”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文论话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座讲话)以及更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和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的发展。所不同的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成为新中国文艺
14、创作、批评和理论实践的指导思想。因此,新中国文论话语的形成具体化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一是以“延座讲话”为代表,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的发展,最终在“延安文艺中上升为党的文艺政策指导思想的发展过程;二是以延座讲话”为核心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如何完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代名词的;三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延座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党的文艺政策的形式内化为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转化到具体的当代中国文艺创作、批评和理论思潮的具体展开之中,成为国家文艺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有鉴于此,我们聚焦于毛泽东
15、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文论话语形成的三个关键问题展开:延座讲话”的特殊性、第一次文代会”的标志性意义以及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思潮的关系。首先,为什么是“延座讲话?尽管从20世纪之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以译介的方式进入中国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和传播历程便开启了,但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文艺思想的译介与传播还处于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自发性努力之中,还主要集中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艺问题思考的政治主张中,以及部分作家、批评家在文学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中。前者如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指出的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根于现实生活上及见之文学美术者,曰写实主义,曰自然主
16、义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中所说“我们所需要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3,后者如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学的阶级性,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瞿秋白的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等等。这些议题分别涉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阶级等诸多命题。从这些角度来看,毛泽东延座讲话”中所讨论的其实也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如毛泽东对反映论”的强调,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再如,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是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以及
17、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著名判断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4,等等。这些思想体现了“延座讲话”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性质和核心命题。但延座讲话”与此前所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最大不同,就是它不是从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工具的层面来着眼的。以“延座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某位文学研究者或者文学界知名作家的文学思想的根本性差异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所要提供的不是俄国形式主义以陌生化为代表的手法,也不是英美新批评以细读为特点的读法,也不同下白明翰文化研究学派探讨的识字的用途的用法。毛泽东关心的,是“文化战线”(作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文武
18、两个战线之一)中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要解决的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并最终归结为Y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关心的是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因此,以“延座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属性。以“延座讲话为基础,并将之上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指导思想,形成了被命名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其中包含以“文艺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为核心的从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到文艺组织、文艺活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艺术风格、审美趣
19、味以及文艺本质等问题的系统性的文艺观念体系。其次,为什么是第一次文代会?理解了延座讲话”的特殊性,我们便不难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学理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确立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地位,而1949的7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正是这一指导地位正式确立的标志性的事件。正是在这个会议上,通过毛泽东的莅临会场,通过周恩来、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的工作报告,明确了毛泽东“延座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指导思想的地位。如周恩来重点讨论的“团结问题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改造旧文艺的问题文艺界要有全局观念的问题和
20、组织问题”的这六大问题,正是与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一脉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思想体系,它既包括”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和浪漫主义诗人对于文艺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也包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文艺问题的方针、政策以及创作思潮”,当然也还包括后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化阐释和体系化建构。5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创作思潮等的集合体,毛泽东文艺思想奠定了这一时期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批评再到理论建构的思想出发点、研究问题域以及相应的文论话语型。因此,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思
21、想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标识性思想体系。将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来看待,把握其文艺观念的基本取向以及与中国文艺传统和本土资源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新中国文论话语的主要途径。再次,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具有极为密切的同频共振关系。正因为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体现出与中国文艺传统、文艺现实密切联系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以及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工农兵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执政党实现文化战略的文艺方针政策的特殊属性,使得毛泽东文艺思想最终在结合中国本土经验和现实需要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俄苏的列宁
22、一斯大林主义的文艺观,并最终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相对独立的一个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许多重要的文艺运动就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如对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还有一些问题的讨论虽然并非由毛泽东亲自发动,但也大多是在学习贯彻毛泽东延座讲话”以及其他关于文艺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被具体化为文学理论问题展开的,如对肖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关于“两结合”问题的讨论、关于中间人物论小资产阶级形象等问题的争鸣,等等。总之,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坚持马
23、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经验实际,承担贯彻国家文化战略的文艺政策功能,明确指导新中国文艺的创作与批评实践,聚焦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方法问题等文艺活动中的现实问题而展开。三、西方文论引入与新时期文论话语的转型新时期文论在纠正“文革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以及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以现代化”作为文论话语转型的目标。正如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中所强调的: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m肾示准。具体到文学领域,文学和文论的“现代化”就是重新向西方文学和文论思想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今 中西 视野 新中国 70 文学理论 演变 1949 2019 EvolutioninNewChina sSeventyYearsofLiteratureTheoryfromanAncien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