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x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四年级共有学生29人。本班大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较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能开展基本的合作学习。从了解调查后,发现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虽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学生比较喜欢,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
2、,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面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二、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奋斗目标:1 .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
3、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3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
4、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4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教学任务1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2 .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3 .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4 .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
5、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三、教学措施:1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2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3 .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4o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教学进度: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目的要求: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
6、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教学重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教学准备: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播放动画:看地图找家乡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能正确运用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板书:看地图找家乡)、交流通过询问父母、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面积、人口等情况。活动二从我的家乡到你的家乡、他的家乡1 .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
7、地区的小朋友,然后让大家在地图上找找这些小朋友家乡的位置,用磁铁或彩色笔标记出来。2 .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把自己的家乡和另一个同学的家乡标示出来,并连接起来,根据比例尺测量一下它们的实际距离。也可以多测几处,借此增进不同家乡的孩子之间的了解。、小结:看地图时,可别忘了先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确定方向才能确定地图上某一地点的方位;知道比例尺才可以量算出图上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了解图例才能读懂地图上表示的内容。活动三画家乡1,出示家乡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和熟悉家乡地图的轮廓,知道家乡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地。3 .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家乡地图的轮廓,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使用这
8、个颜色,从而将家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4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家乡的地图像什么,从而加深对家乡的印象。活动四地图知识小游戏1 .猜谜语:课前准备510个谜语。(如:两个胖子,打一省会一一合肥;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一一武汉)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2 .猜车牌: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纸质机动车牌(如:晋A30215、川D50314)。设问:假如你们是一个交警,你所管辖的地段发生了交通事故,首先你应该知道肇事车是什么地方的车?板书设计看地图找家乡我的家乡(学生作品)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比例尺第二课时活动一认识家乡的地形播放动画:我国主要的地形引导学生
9、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找五种地形,并结合中国政区图了解他们的大概位置。进一步了解这些地形和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重点说说自己家乡的地形特征。(板书:家乡的自然环境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活动二尝试做一个家乡地形模型1 .教师预先出示一张家乡地形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颜色,初步使学生明白家乡地形的特点。2 .、信生先画一张空白的家乡轮廓图,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利用橡皮泥的不同颜色及可塑性,在空白的家乡轮廓图上捏出有起伏、有颜色区分的地形。板书设计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地形图家乡地形实景图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第三课时活动
10、一找老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文,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介绍自己户口本上写的祖籍,通过比较居住地和父辈的出生地是否一致,理解“老家的含义。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称那里为老家。交流自己是否回过老家,介绍一下回老家的路线和乘坐的交通工具。家乡还有哪些亲人,那里是什么样子的,回去前会做哪些准备,回去后要注意哪些礼仪等。(板书:我的老家)活动二小采访1 .如果班上有来自外地的同学,可以特别请他们为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家乡。2 .老家还有亲人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课前用书信或电话的形式,向老家的亲人进行一次采访,并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之情。家中有爷爷奶奶等老人的,也可以听老人讲
11、讲老家的故事,并了解一下老人远离老家的感受。3 .整理好自己的采访记录,课堂上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使同学们在情感上获得共鸣。4 .ft,大家可在班内做一期题为“我的老家的墙报,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为自己的老家画一张地图,再配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一篇图文并茂的小文章,贴在墙报上。5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古诗回乡偶书,引导孩子体会那种故土难离的情感。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12、。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教学重点:1.亍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6 .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难点:能而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2 .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一看,说一说。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2 .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13、?3 .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4 .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二、演一演,猜一猜。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5 .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6 .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7 .Q粒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三.画一画,评一评。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2 .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
14、来。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4 .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5 .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四.说一说,唱一唱1 .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你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吗?2 .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4 .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5 .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五.小结第二课时一 .上节回顾。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二 .新授1 .启发谈话: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2 .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
15、家乡。3 .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4 .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三.评议1 .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2 .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4 .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5 .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四.说唱。1 .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你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吗?2 .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3 .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4 .展示
16、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五.活动:我是小导游。第三课:浓浓乡土情教学目标:1.考察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2.探索家乡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课时安排:四课时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课件(1)各地区不同民族风情的画面(2)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2 .教师准备MTV3 .学生准备家乡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第一课时:调查活动1.学生分成几个考察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解家乡文化中的不同4方面。2 .通过观察家乡人们的一些生活现象(文化艺术)
17、,提出思考的问题。3 .根据收集的资料,按类别归类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师生互动,引入话题师: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教师用不同的方言向大家问好。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老师讲话中,你感觉哪一种话听起来最熟悉?师:是啊,听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一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那是身在异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师:同学们,我们同是家乡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二、了解家乡文化渊源师:那你们知道家乡文化艺术是怎么形成的吗?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进行了了解,谁能给我们介绍
18、一下。(个别学生介绍,教师询问他是怎样了解到的,对于他的学习态度、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家乡文化的渊源。(播放课件:家乡文化史)师:从刚才的这一段资料片中,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师:勤劳智慧的家乡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并一代一代地继承发扬下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呢?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了活动小组,分别对我们家乡的音乐语言、舞蹈、戏曲及手工艺品等艺术进行了考查,要求大家制作一份我眼中的家乡文化艺术宣传册,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好,现在我宣布,家乡文化艺术节现在开始。第三课时:
19、课堂表演一、上节回顾二、新课学习三、家乡文化节活动师:下面,我们举办一个家乡文化节活动,各小组准备一下,分别展示具有家乡特色的文化艺术。1.家乡语言艺术展示。(以说、唱的形式展示)2 .家乡音乐艺术。师:我们家乡的语言说起来干脆有劲,我们家乡的歌曲唱起来也是喷亮动听。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找到了一首歌曲,就是根据家乡音乐中的一种加工创作的,老师今天把它带到课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它的魅力,好吗?(播放:有特点的家乡歌曲)师:大家听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家乡还有哪些音乐艺术呢?谁能给我们再展示一段?(学生展示活动)3.家乡戏曲。A、学生先介绍。B、教师播放家乡剧片段。学
20、生谈感想。4 .家乡的手工艺品。A、生展示照片、图片,并配以解说以及学生自制的手工艺品。B、师:感谢这些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看得我眼花缭乱。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我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做得当然比较的简单,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一起去瞧一瞧民间艺人的杰作吧!(出示手工制作的录像)C、师:这么多的工艺品,你喜欢吗?家里有吗?(体会,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美,这美又装点了人们的生活。)5 .家乡舞蹈。师:我们的家乡人不仅心灵手巧,还能歌善舞。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家乡的舞蹈艺术。A、学生介绍家乡的舞蹈种类。B、播放摆手舞的场面。C、师生共同感受愉快的摆手
21、舞。师:我发现,好多同学都被这热烈的场面所吸引,被这欢快的舞蹈所感染,家乡的孩子们,来,让我们一起溶入家乡的音乐,一起跳起家乡的舞蹈吧!四、交流体会,升华情感。第四课时:办一份“家乡手抄报”一、师:今天,通过学习交流,我们看到了勤劳朴实的家乡人,他们乐观向上,辛勤耕耘,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艺术,让我们赞叹,让我们佩服。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有许多的问题,有许多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学生交流,谈感受)二、把你的感受用手抄报的形式表示出来三、分组办报,教师巡视。四、展示作品。五、全课总结。师: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踏一方土,饮一江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山山水水给
22、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力量。你们瞧,在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创造,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灿烂的文化,每个人绽放的笑脸,每个人唱出的歌声,都表达出了浓浓的乡土情。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能基本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3.知道农、牧、渔、林的生产都是农业生产。4.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增强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的真实感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调查请学生在课前通过询问家长、网上查询等方式调查了解:1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哪些农产品?2
23、我们餐桌上的食晶,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3了解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获?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追根寻源一日常用品找“老家1 .通过童谣引入课题。学生根据提示:(1)人每天饮食、起居需要,,(2)学习需要,,(3)出行需要,在书上列出所需用品2 .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列出用品的名称。3 .请学生给生活、学习需要的物品分分类,帮它们找找“老家”。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领会各种物品的属性和类别。(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列出的物品是从哪里来的。(2)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分类,说理由二、到农村去看看不同的农产品1.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增加一幅林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下册 品德 社会 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