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语言艺术原点-——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docx
《回到语言艺术原点-——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到语言艺术原点-——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回到语言艺术原点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ThreeTransformationsinChineseEstheticsandLiteraryandArtsTheoryafter1978andIntertextualCharacteristicsofCurrentChineseLiterature作者:王一川作者简介: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文出处:文学评论(京)2019年第20192期第13-21页内容提要:文艺美学是伴随改革开放时代而兴并引发争议的学科,先后经历美学论、文化论和语言艺术论三次转向。当前重建语言艺术论范式需要在若干层面同时推进:一为文归于艺和文以导艺,二为文异于
2、艺和文先于艺,三为文入于艺、文为艺魂,四为文入文化、文导文化;还需深探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重新认识在艺成文、文为艺心及艺导文化等文学特性。今日文化应成为语言艺术引导的语艺文化。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9年07期关键词:改革开放时代/文艺美学/语言艺术原点/文学的间性标题注释: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艺发展史与文艺高峰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文艺学这个二级学科下面的伴随改革开放时代而创立、成长并引发争议的一个新兴学科方向。它汇聚了改革开放时代初期文艺学学者的变革热情和创造性能量,吸引一批又一批学者投身其中,推
3、动文艺学及时实现关键性突破和创新,并随后在学科体制改革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实绩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文艺美学遭遇学科方向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的持续困扰。从改革开放时代40年这一视角回看这门三级学科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重新考察它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向,相信对于把握文艺美学学科本身以及重新理解它所从属于其中的文艺学学科,都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一缘起:跳出文艺美学视角后的旁观凡是从事(过)文艺美学研究的学者,想必都了解这一基本的学科史实:文艺美学是在1980年6月于昆明召开的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上,由当时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胡经之首倡而随后在各方支持下迅速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他那时提出
4、:高等学校的文学、艺术系科的美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哲学美学原理,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198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刊物美学向导登载他的专门论述文章文艺美学及其他,正式将“文艺美学”的学理阐述公之于众。简要回顾这个历史并不悠久但也不短暂的学科的历程,不免颇多感慨:似乎这近40载光阴真的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学科变迁之魔力,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让文艺美学学科走上了一条与其诞生之初心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的学术道路。该学科建立时的初心在于,让文艺或文学从“文革时代”为政治服务转而回归于其审美的本位或本体,但后来的文艺发展进程却又不仅自觉地日益远离这种审美本位,还重新发现其发展无法脱离其当初曾竭力挣脱
5、的政治性,并且把从文艺的审美本位中重新发现其隐秘的政治诉求作为学术创新的方向。如何把握这种学科历程的曲折性呢?其原因又在哪里?如此,文艺美学就难免自动暴露出与自身建立时的初心已然相悖的学科发展困境。而当前如何理解并走出这种困境,也就作为一种学科发展疑难提出来了。笔者2007年以来主要投身于艺术学及艺术学理论,而内心又始终萦绕着浓烈的文艺美学情怀的经历,从各艺术门类及艺术学科视角时时返身回看被列于文学学科门类的文艺美学的发展状况,竟见出文艺美学的某种新东西它在当前需要实施自身的第三次转向即语言艺术论转向了。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缘起之一。二美学论范式:文艺美学的第一次转向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6、,中国学位及学科体制刚复苏,处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文艺学还亟待变革:如何摆脱“文革年代由文艺为政治服务”引导的极端政治化偏向的桎梏,回归于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本心,是T牛令人颇费思量的事情。那时节,由何其芳的遗作毛泽东之歌(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引发的“共同美讨论,激发出更大范围和规模的全国性美学热潮。就连年逾八旬的朱光潜先生也撰文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载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积极加入讨论中。美学一跃而为当时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热的显学之一。关心美、谈论美学,成为当时各学科大学生和学者的共同话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艺学学科领域学者们那时的
7、高度关切点。一次看起来偶然的阅读经历,成为文艺美学学科在改革开放时代创立的导火线。1978年的一天,胡经之读到台湾学者王梦鸥出版于1976年的书文艺美学,被其书名文艺美学本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即产生了灵感:应当在中国语言文学下文艺学学科中新建立一个与哲学学科下的哲学美学相区别而又特别契合文艺自身特性的分支或交叉学科,这就是文艺美学2。王梦鸥(19072002)是如何想到“文艺美学”这一名称的?尚不得而知。但从有关传记材料可知一二: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来赴日本任教。在出版文艺美学前的1968年至1970年,曾到广岛大学任客座教授。他受到过日本学术的相关启发,这个可能性较大。该书体现了以美学视角去观
8、照文学现象的学术思路。全书分上下两篇,共计U章。上篇的7章论述自古希腊至20世纪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下篇4章论述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者并没有对“文艺美学”作为学科的对象、性质、内容、范畴、方法等等做系统论述,其新学科创立意图并不强,没有大陆学者胡经之那种学科创立者的迫切性和明确性。但他却明显对运用美学或审美视角去论述文学问题,具有清醒的自觉意识。在下篇第一章“美的认识中,他继援引韦勒克和沃伦的名著文学理论中的“艺术副员务于特定的审美目的下之符号系统或符号的构成物”后,又强调指出:倘依此定义来看,则所谓文学也者,不过是服务于特定的审美目的下之文字系统或文字的构成物而已。它之不同于其他艺
9、术,在于所用的符号不同,但它所以成为艺术品之一,则因同是服务于审美目的。是故,以文学所具之艺术特质言,重要的即在这审美目的。反之,凡不具备这审美目的,或不合于审美目的,纵使有文字系统或构成,终究不能算作艺术的文学。3他高度重视文学作为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目的,强调舍此不能算作艺术的文学,从而体现出以文学的“审美目的为基本观察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倾向。这或许正是该书之所以吸引胡经之的重要原因4。不过,在汉语学界率先标举“文艺美学”名称的却并非王梦鸥,因此其最早源头也很可能并不直接来自日本。早在1935年,李长之(1910-1978)就在自己的文章里使用了“文艺美学,而且其含义与王梦鸥和胡经之所赋予其中
10、的含义大致相同。他认为,文艺批评家通常需要三种学识:一是基本知识,二是专门知识,三是辅助知识。而在论述专门知识时,他就明确指出:什么是文艺批评家的专门知识呢?这是只有文艺美学(LiteraraeSthetik)或者叫诗学(Poetik).文艺美学者是纯以文艺作对象而加一种体系的研究的学问。例如什么是古典,什么是浪漫,什么是戏剧、小说、诗从根本上而加以探讨的,都是文艺美学的事。这是文艺批评家的专门知识。这是文艺批评家临诊时的医学.5稍后在讨论文艺批评中的艺术理想时,他又特别指出,对文艺创作态度的理解,需要引入“美学视角:这是美学所要解答的。特别是文艺美学,也就是德人所谓诗学里所要解答的.6由此可
11、知,李长之的“文艺美学实际上就是德国人所谓“文学美学或“诗学,也就是那种有关文学的系统研究的学问。这样,李长之的文艺美学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就研究对象而言,为文学这一艺术门类,而没有其他艺术门类;第二,就研究手段而言,采取了体系的研究手段,也就是系统研究手段;第三,合起来看,作为文学的系统研究的文艺美学,包含对美这一概念和审美的这一主体态度的整体研究。所以,文艺美学可以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作家的创作态度需无所为,即没有外在的实际目的而只以创作本身为目的;二是读者的鉴赏态度需超乎利害之上而只专注于审美;三是作品本身需合乎一般艺术原理,也就是符合下列五项原则:统一、调和、驾驭工具
12、、技巧富于个性(风格)、内容与形式统一刀。李长之在做了如上分析之后,又进一步补充指出,他的文艺美学体现出如下三条基本原则:(一)美学原理可以应用到文学上去;(二)文学的美不限定在文字的音,色;(三)美善不当侧重,倘若侧重,我宁重美。8这个归纳颇为关键,由此可见李长之的文艺美学正是指美学原理在文学这一艺术门类上的运用,即把美学中的美及审美视角运用到文学这一艺术门类。进一步说,在他看来,文学的美既在于其形式(美),也在于其内容(善),而假如必须有偏重时,宁愿偏重形式(美)。他说:文艺批评的背后,是美学。作美学的根柢的是哲学。即以新兴的文艺批评而论,其背后便是所谓科学的艺术理论,这是什么呢?不过是美
13、学的别名;而这种美学的根柢,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9可见,文艺美学作为一个运用美学原理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研究的学问,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由李长之提出,但限于当时战争年代的具体历史条件,没来得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体制的环节。至于他是直接从德文LiteraraeSthet汰翻译过来,还是受到日本学者的启迪,就不得而知了。1980年,在全国的美学热潮中,有赖于当时国家学位与学科体制恢复和学科改革意识的强烈复苏,特别是胡经之的个人主张和多方争取,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报经国务院学位办!比准,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文艺学二级学科下面再设置文艺美学学科点(相当于三级学科)10。回顾文艺
14、美学作为学科的诞生历史,正是文艺学中的美学论转向,催生了文艺美学学科。文艺美学的第一次转向,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艺理论力求摆脱文革年代那种过度政治化的束缚而回归于审美的圣殿之时,这标志着文学研究范式从政治论范式而向美学论范式转型,文学随即被几乎窄化到只愿承认审美属性而情不自禁地排斥正统的政治性的地步。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那时的文艺美学学人大都天真地相信,文艺学只有摆脱政治束缚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家园一个人的精神圣殿即审美,误以为文学研究可以真的脱离政治的控制而成为无政治的自由美学学问。其次,那时的无政治的美学化倾向其实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政治,即非政治的政治,以审美为政治的政治。人们以
15、满腔的热情拥抱美学而抛弃政治,其实是在把审美这种无政治的政治当作抵消往昔极端政治化偏颇的政治去运用。这就形成一种自反性悖论或自我解构效应:自以为审美可以摆脱政治的束缚,想不到到头来还是把审美当作自己原本要反对的政治武器去加以运用。最后,看起来成功地摆脱了政治的文学研究,其实并没有找到可靠的精神家园,反而发现自身陷入一个无家可归的精神困境中。这是由于文学研究归根到底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ll不过,文学研究的美学论范式的追求和建立,确实给当时的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文艺美学的第一次转向取得以下暂时的成果:第一,文学的核心品质或属性无疑是审美。文学作品中的无论是政治的、伦理的还是科学的属性(假如
16、有的话),都不能被像在政治学、伦理学或科学著作中那样直接指出来,而是必须巧妙地通过其特有的活生生的审美形象及其属性呈现出来;第二,文学的审美品质或属性植根于人性的完整体中,离不开人生体验,代表人生价值的生成;第三,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赖以生成和呈现的核心地带,它是审美体验内容与审美形式之间完美融合的结晶;第四,文学的审美本质可以代表并且通向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本质,从而文艺美学完全具有整个艺术门类美学的代表者资格。三文化论范式:文艺美学的第二次转向文艺美学的第二次转向,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盛行于整个90年代至21世纪之初;已然成为独立学科的文艺美学力求走出自己曾一度追求和痴迷于其
17、中的无政治的纯审美圣殿,而面向更加广阔而又丰富的文化原野开放,这代表文学研究范式的文化论转向。文艺美学的文化论转向的理论资源及学术基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生于西方的”语言论转向”;它强调文学及文化都可被视为语言并运用现代语言学模型去加以阐释,其代表性理论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等。此后,文学研究范式被泛化到似乎文学这一门艺术竟有资格代表所有艺术门类去说话并承担艺术的文化内涵的程度。这次转向与80年代末与90年代之交的多方面变化相关,特别是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所引发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潮的强力拉动有关。首先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氛围都发
18、生了深刻的转型,促使中国语言文学界学科专家们在经历一番冷峻思索后,从以思想启蒙为重心而转向了更加深沉蕴藉的学理化道路。其次,在政治成为微妙领域时,具有中性特质的语言、文化及其传统领域就成了他们争相耕耘的一个理想园地,于是,有中国文化热或传统热的兴起。再次,从学术资源看,持续的开放条件涌入的西方语言论文论与美学思潮产生了学术启蒙作用,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语言论美学、文化研究、后殖民理论、新历史主义、大众文化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等学术思潮或流派。最后,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思潮、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等的相互激荡的实际看,以往被奉为神圣的文艺审美特性,此时不得不被迫让位于它的非审美特性,如政治的、
19、社会的或伦理的特性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兴起的几股热潮,为文艺美学的文化论转向的实施提供了学术氛围并做了铺垫1990年至1992年间以学人杂志为中心的“学术规范讨论,拉开了有关80年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反思的序幕,其有影响的成果之一为著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以章太炎和胡适之为中心;1992年起逐渐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热,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审美引向了制约审美的那些文化元素如政治、经济、社会、传媒等;1994年读书杂志连载5组有关“人文精神”的论争文章,引发了多家媒体的跟进研讨,持续地强化了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等文化形态的影响力;1995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的异乎寻常的热销乃至脱销,凸显了跨越审美的
20、学术性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论转向背景下,文艺美学学者们纷纷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从纯审美圣殿转向了更加肥沃而丰厚的文化原野,希冀从中找到理解文学乃至全部艺术的奥秘的钥匙。与淡化或放逐审美同时进行的,则是文学的远为宽广的文化特性被强化。属于文化词根的系列词语,如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亚文化、后现代文化、文化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理论、后殖民文化及学术文化等,都成为其时文艺美学领域里使用频率颇高的学术词语。相应地,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相继渗入文艺美学,或者不如说,文艺美学学者主动援引这些学科元素以更新自身12。文艺美学这次文化论转向所付出的学术
21、代价是在执著于理智地阐释文学作品的多重文化内涵、特别是无意识的文化内涵时,一是忽略文学作品的一般审美特性,即为了凸显文学作品的政治、伦理、民族、族群、性别等文化内涵而忽略其语言、形式及感性体验等审美特性;二是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门类特性,即忽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特性,遗忘掉文学首先是艺术门类之一,然后才是文化形态之一这一事实,而往往可能直接地就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去做政治、伦理、民族、族群和性别等意义分析口刃。文艺美学的文化论转向有如下一些新特点:第一,更加专注于文学的文化内涵的语言论阐释及其历史根源研究,而冷淡其直接的审美特性的个人体验;第二,虽然意识里不再明确坚持文学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代
22、表性或引领性,但无意识里实际上仍然相信或部分地相信文学足以代表其他艺术门类。四语言艺术论范式:文艺美学的第三次转向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第一次转向还是在第二次转向,文艺美学研究者(包括笔者在内)的习惯性做法是,直接谈论的是文学或主要谈论的是文学,但却总自以为文学或多或少能代表其他艺术门类发声,而把文学这门语言艺术的独特特性略等同于各门艺术的普遍性;同时,虽然直接分析的是文学文本,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总是忽略其语言艺术特性而集中揭示其更加宏阔的文化意义。这种以文代艺之举,恰恰包含两面性:这既是文艺美学的特长,也同时是其短处之所在。文艺美学的特长在于,可以借助于文学这门语言艺术的特性,不无道理地由此
23、探询其他艺术门类的普遍性,或者至少可以由此探询其他艺术门类普遍性的某些方面。其短处在于,单凭文学这一门语言艺术的特性不能简单地代表其他若干艺术门类的普遍性,因为毕竟各门艺术自有其特殊性。面对这种长处与短处并存的现象,当前探讨中的文艺美学的第三次转向,意味着文学研究范式不得不实施语言艺术论转向,由此重建一种语言艺术论范式。这意味着文艺美学需重新返回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这个现代性的原点上去。所谓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现代性原点,是指清末以来来自欧洲的现代性体制把文学规定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这种语言的艺术又是与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门类一道同属于以唤起人的美感为基本特征的“美的艺术范畴的。直到今天,我们
24、仍在沿用这种现代性体制中的“美的艺术范畴去把握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共同特性,进而把握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的个别特性。这正是今天重新反思文学的特性的现代性原点。回到文学的现代性原点,意味着力求使这种语言的艺术特性重新成为文学研究的主导型范式。这就要求文艺美学把文学重新视为语言艺术门类,再从这一特定视角出发去重新定位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文学的这种基于语言艺术范式在当前的重新定位,意味着文学的如下几层特性需要被重新打量:第一层,文学作为普通艺术门类之一而具有艺术普遍性,也即文归于艺、文以导艺。文学需与其他各门艺术一道共同呈现艺术的普遍特性,而与此同时,文学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又具有一种主导地位。这是传承清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到 语言 艺术 原点 文艺 美学 三次 转向 当前 文学 特征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