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docx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作者:孙小林作者简介:孙小林,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o原文出处:教育视界:智慧教学版(南京)2021年第20211期第13-17页内容提要: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古诗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饱含的情意景趣、家国情怀、品格精神等,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认同感、归属感。教学中采用吟咏诗趣、品悟诗情、展现诗境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浓厚的文化意蕴中品味人与自然共处的情趣,感悟真善美,体验为人立世之道,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期刊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21
2、年07期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吟咏诗趣/品悟诗情/展现诗境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JSQZ0128)的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有效的途径。古诗文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蕴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
3、位,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师既要把握好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如此才能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笔者将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归类、传统文化彰显的价值及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三方面来探讨。一、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归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复合体。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礼仪道德、文化思想、精神观念、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和自然科学等,都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们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具有很高的价值及传承意义。古诗文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精
4、读课文中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其中经典古诗词60篇,文言文13篇。73篇古诗文意境深邃,融入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笔者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属于精读课文的古诗文做了归类,详见表I0二、传统文化在统编教材古诗文中的价值彰显(一)写景言趣古诗文,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体验写景言趣的古诗文在浮阶段占比较大,分散在各个学段。低学段是赏自然景趣,比如,鱼戏莲叶间”展现了鱼在水中嬉戏的活泼场景,”不解藏踪迹勾勒了孩童偷采白莲的纯真可爱,旨在触发学生似曾相识的回忆,从而去亲近自然;中学段是观察自然景趣,那“飞燕子睡鸳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那梅雪三分白一段香的对比妙趣横生,旨在引领学生发现大自然的妙趣
5、,从而去喜爱自然;高学段对自然的触摸更深一层,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生态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江清月近人中的人月合一,两山排网送青来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领悟天人和谐的传统观念。写景言趣的古诗文,可以唤醒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学生触摸自然的体验感。(二)述理言志古诗文,引导学生感悟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和名诗佳句中的传统文化观念言志述理的古诗文集中在小学中高学段,需要学生有一定理性认知的基础。文以载道诗言志,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体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和志,比如,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诗人借石灰言坚贞不屈的志向,任尔东西南北风”是诗人铁骨铮铮高尚人格的写照,学生感受
6、着高尚的意志品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不识庐山真面目向学生诠释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至理,铁杵磨成针”的成功取决于坚持不懈的意志品格。品读古诗文的同时,学习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拥有的高尚品格,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优秀文化的熏陶,自然形成对文字传达出的高尚精神的认同。(三)抒情言怀古诗文,增强学生对乡土、祖国、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抒情言怀古诗文带着情感的温度散落于整个统编教材,家园乡情、爱国情怀贴近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低头思故乡”的直抒胸臆,那是思乡情的表达;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赤子之心,那是爱国心的彰显;”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豪情满怀,那是家国责任的体现。学
7、生在接受着传统文化润泽的同时,更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对本乡本土、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三、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一)吟咏诗趣,唱诵传统文化之韵味朱熹对读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小学阶段的古诗文以趣、情、理为主,传统文化元素也以各种方式融入诗文的趣、情、理中。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吟咏方能得其韵味,在吟咏中浸润传统文化是首要的教学策略。1.多样朗读。一些古诗文最初是用来唱的,韵律感很强,这是传统文化语言艺术的精髓。教学中要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感知诗歌节奏的音乐美、韵律美。引读合节拍。教师引读,学生接读,自然发现朗读时要适当停
8、顿,如江南何采莲。较难的可据义断音,如登/鹳雀楼,停的是节奏,合的是节拍,感知的是语言艺术。范读感韵律。比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范读中展现天一日莲一荷碧一红的对称美,教师范读出韵律,学生三海中自然勾画着景色,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感知诗文之美。比读知意韵。比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可在比读中感知山间美景,感知清泉与明月、竹林与浣女、莲花与渔舟那动静对比带来的舒缓与明朗的意韵。文字读在口,美景入于心,从而引导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 .巧妙吟诵。诵于口方能吟于心,通过巧妙的吟诵方式,更能把古诗文蕴含的情趣意蕴根植于学生心间,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的
9、生活。景物串联诵。比如山行中的“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作者用寥寥几笔,勾勒的却是一幅深秋时节山林美景图。教学时可以先欣赏相关画作,再运用串联景物吟诵,画面感极强,盎然秋意在串联吟诵的想象中越发彰显。画面想象诵。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跳珠极具画面感,学生想象着画面吟诵,感受着大自然的奇丽景象,接受自然美的洗礼。情景再现诵。比如教学伯牙鼓琴,可以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将古文变成小情景剧的台词,在音乐中边表演边吟诵。吟诵的是一篇优美的古诗文,感受的是一段深厚情谊,诠释的是一种相交于心的友情观。3 .创意咏叹。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咏叹,是抒发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教学 渗透 传统文化 有效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