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x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倒立的小丑【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准备单元,本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要素,在这个单元中,通过对“倒立的小丑”的研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提出可以进行探索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利用实验来对假设进行检验,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为后面单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了准备工作。【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已经有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索经验,学生们对“倒立的小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可
2、以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属于发散性的,其中有一些问题已经超过了学生目前的研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出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用实验来收集证据,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目标】(I)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从小丑视频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对所提出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作出假设。(3)探索发现使小丑倒立更稳固的方法,从实验中感受平衡的原理和现象。(4)培养学生参加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关于“倒立的小丑”的问题来研究,并作出假设。难点:根据做出的假设进行实验,并
3、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走钢丝杂技表演视频、小丑卡片、磁铁、棉线、剪刀、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视频。2 .提问:“在刚刚的视频里,你都看到了什么?”答:走钢丝!3 .交流:那请问下同学们,杂技演员是怎样走钢丝的呢?预设1:走钢丝时他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棍子。预设2:演员是把棍子一会歪向左,一会歪向右。预设3:演员不是把棍子举高,而是放得很低。4 .讲解:感谢杂技演员精彩的走钢丝表演。其实这些杂技表演正是应用了降低重心的原理。走钢丝的演员为了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平衡,手里往往都要拿一根长长的杆子,这样相当于延长了手臂的作用,演员掉下来的
4、时间就会变长,就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姿势,使重心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另外这根杆子不是被举起来的,而是尽量放低,这样身体的重心就下移了,重心低于支点时才更为稳定。5 .实验演示,引出研究目标:倒立的小丑。瞧,有一位小朋友,他也想来学杂技,它想先学着让自己倒立在钢丝上不摔下来。(出示课题:倒立的小丑)(实验方法:请两名学生将棉线拉直,让小丑头向下,然后将人头张开的部分放在棉线上,再将棉线上下调节,这样,小丑就能倒着走了。然而,小丑却摇摇欲坠,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二、提出问题1.关于这个“倒立的小丑”,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预设1:小丑为什么能倒立在棉线上?预设2:怎样制作倒立的小丑?预设3:怎样
5、才能让小丑更不容易从钢丝(棉线)上掉下来?预设4:小丑的头部为什么要开一个口?预设5:怎样才能让小丑在棉线上自由滑动?2.挑选出课堂上可探究的科学问题。(1)提问:哪些问题是科学问题?哪些问题是在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2)讲解: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并且问题难度不能超出我们现有的研究能力。(3)交流:挑选出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的科学问题,并汇总。(4)记录: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写下来。三、猜想假设(1)讲解:假设要有依据,可以从问题发生的条件或原因等角度思考。例如:如果,那么(2)针对我们挑选出的科学问题,说一说自己的假设,并记录下来。四、实验(1)针对假设,
6、从材料超市中选取实验材料。(2)写出实验步骤(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3)针对假设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五、得出结论根据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给小丑的手掌对称的地方各贴上一样多的环形磁铁,小丑更稳固。六、总结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和假设不一定正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要勇于调整自己的观点。七、拓展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加强重心达到稳定目的的例子吗?预设:不倒翁、落地扇厚重的底座【教学反思】在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前教师要讲解小丑走钢丝时手拿长杆子的原因,也就是降低重心更稳固的原理,有助于学生提出有依据的猜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一一验证学生假
7、设,建议教师鼓励同学们课下做好其他假设的验证工作。测量气温【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提出问题”为主要探究目标,能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提出想要探究、能够探究的问题。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教师要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从现象到问题,利用相关工具进行观测。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活动,许多活动需要去室外观察,教师需组织好学生,注意安全。【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已经有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索经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出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用实验来收集证据,最后得出结论
8、。【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2. 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学习正确的识读温度计3. 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段的气温,观察并测量有效的数据资料4. 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5. 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气温计、记录册。(2)活动场地:阳光直射处和阴凉通风处。【教学过程】提问:“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里,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回答:“热!很热!非常热!”提问:“你们所说的热指的是什么呢?”回答:“温度”“气温”提问:“很好,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感觉都是不准确的,就像这个太阳一样,有的时候看上去很大,有的时候会看上去
9、有点小,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太阳的大小是不变的。所以我们需要对温度进行规范准确地描述,你们知道怎么描述温度吗?”回答:“加上单位”“用摄氏度”度”“华氏度”提问:“非常好,我们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那你们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据此引出摄氏度。C就是生活中的温度,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华氏度F=32摄氏度X1.8”提问:“我们之前已经知道长度的单位是厘米、分米、米,测量的工具是尺子,那么测量气温的工具又是什么呢”引出气温计的答案后适当总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气温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仪器J,同时给出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气温计有几部分组成以及目前读数,引导学生将
10、读数记录下来,接着由教师将气温计放置在窗外,太阳直射处。安全提示:观察气温计时要轻拿轻放。如发现温度计破裂,要立即向老师报告。提问: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气温计的组成吗?回答:(上台为大家介绍)我发现了背板是塑料板。玻璃泡和玻璃管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有红色的液体就是液柱。液柱是可以变化的,用手轻轻捂住玻璃泡,液柱就会升高。刻度在旁边,像尺子一样。测量单位在最上面,好像一个符号。师:说的真全面,还把自己的小发现和大家分享了,真棒!还有谁要补充吗?这个小符号谁认识?回答2:”这个符号摄氏度,我是看课外书知道的。”提问:“你知道的真多!表扬你!左上角一个小圈,右边一个大写的C,这就是摄氏度的符号,还有
11、没有其他发现?”回答3:温度计的刻度和尺子不太一样,尺子的都是从零开始的。温度计的刻度O在中间,后面还有数字。回答4:“我知道!O以下就是零下多少多少度了,天气预报里常常这么讲。”提问:“大家太棒啦!是的,零的上面是零上某某摄氏度,但是我们一般可以省略“零上”不说,零以下就是零下某某摄氏度了,“零下”不能省略的。全班同学这么快就完成老师的挑战了,那我再出两个附加题考考大家,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注意了,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温度要怎么念呢?”回答:“这个温度计最高可以测到40摄氏度,最低可以测到零下50摄氏度。”提问:“真聪明,直接看最上和最下的温度数,就是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那每一个小格子
12、又代表什么呢?”回答:“每一个小格子是1摄氏度,因为刚好10个小格子是10摄氏度!”提问:“算得真快,很棒!温度计有很多种,其中专门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也叫气温计。全面认识了温度计以后,我们去看看刚刚放置的气温计的读数把现在的气温吧。”回答:“放置在外面的气温计读数明显升高了”提问:“非常好!接下来老师这里有一张其他小学的气温变化图,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一天中白天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邀请小组回答得出:一天当中的气温变化趋势:8时至14时气温上升,14时至16时气温下降;气温最高的时间是14时,气温是23摄氏度。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1、气温用什么仪器测量?单位是什么?2、气温计读数时需注意什
13、么?得到本节课重点: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Q气温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仪器。2、气温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平齐【教学反思】实际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全天候的温度记录,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次就以室内气温与室外气温做对比,借此解释气温计的原理,有条件的情况应安排2课时进行连续的气温观察。辨认风向【教学目标】(1) 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能够辨认方向来表示风向(2) 知道风向标是用来测定风向的科学仪器(3) 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向标的制作(4) 知道可以用风向标来测定风向,并记录结果(5) 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辨认
14、方向来表示风向并知道风向标是用来测定风向的科学仪器。难点: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向标的制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中借东风视频片段、安全剪刀、吸管、硬纸板、铅笔、大头针、指南针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借东风视频片段Q提问:“在刚刚的视频里,你都看到了什么?”回答: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提问:说的很好,刚刚视频里播放的就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最后周瑜火烧曹操80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完成以少胜多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借到东风。视频里的诸葛亮厉害不厉害?想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回答:想提问:很好,诸葛亮是我国历
15、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看来大家都志向远大哈,但光有远大的志向可不行,还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起码你得先学会如何辨认风向。二、提出问题1.关于这个“借东风”,什么样子的风是东风呢?回答1:从东边吹过来的风回答2:吹到东边去的风2.揭示正确答案提出“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并再次举例其他风。提问: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刮的是什么风呢?此时引入科学仪器:风向标,并作简单介绍三、猜想假设邀请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利用生活常识先自行判断今日风向,记录下来。再介绍风向标,“风向标是测定风向的科学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指向就是当前的风向。”四、实验引导同学按书中步骤开始制作风向标。安全提示:使用剪刀、大头针等尖
16、锐工具时要注意安全。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做好巡视。具体步骤如下(1)在吸管两端纵向剪出长约1厘米的缝隙。(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尾翼,将它们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中,并固定好。(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的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上的橡皮中,使吸管能自由转动。提问:哪位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制作小经验?回答1:用大头针扎吸管的时候觉得很不好扎,于是我用橡皮垫着就好多了.回答2:我的风向标扎了针以后不怎么转得动,我觉得可能是大头针磨到了吸管,所以我用铅笔头把针孔扩大了一些,现在好多T!教师:做好了自己的风向标,将制作工具收拾好,我们就可以去操场上测一测风向啦,几个小提示:记得带上自己的指
17、南针,不然测出来也不知道方向,测定风向时,需多测几次,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最多的风向作为观察结果;同时大家要保管好自己的风向标,里面有危险的大头针,不可以丢在操场上。10分钟的观测时间,记得要带上记录册记录你观测的结果哦!五、得出结论邀请各个小组分享观测结果,发现不同小组测出的风向可能会不一样。再次强调:“测定风向时,需多测几次,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最多的风向作为观察结果”同时邀请猜对风向的小组分享猜测依据。六、总结本节课了解了什么是风向,制作了简易风向标,并用它测定了校园里不同地方的风向,下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风。七、拓展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不同风向的风对生活的影响吗?预设:顶风骑行、适当风向的风
18、会让教室更凉快【教学反思】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而生活常识中往往蕴含着科学知识。将生活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其全面发展Q判断风力大小【教学目标】(1) 了解风表现出力量的大小是风力,能够根据简单现象估测风力大小(2)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3) 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力计的制作(4) 知道可以用风力大小描述风向,并记录结果(5) 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风力是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难点:能够根据简单现象估测风力大小,同时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力计的制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19、、乒乓球、量角器、棉线、透明胶带、中性笔、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问:“日常生活中,在别人说谎或者说话不根据事实时我们会批评他吹牛,那请大家思考下什么样的风才能把一头牛吹上西天呢?”回答:“从东边吹来的把树吹倒的那种”“从东边吹来的台风”“从东边吹来的很大的风”提问:嗯,大家回答得很踊跃,虽然分歧很严重,但老师从大家的回答中已经知晓大家都有一个这样的共识,不是随便一股风都可以吹牛的,必须是很猛烈很强大的风才可以,对不对?回答:对提问:很好,要想把一头牛吹上西天,我们不仅要知道辨认风向,还得在这节课我们学习下判断风力的大小。二、提出问题1.风既有方向又有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
20、如何判断的呢?回答1:看国旗回答2:看树枝颤动回答3:看地上树叶的速度2.揭示正确答案提出“风既有方向,又有大小。一般来说,风速越大,风力也越大。谁可以来介绍一下具体的风力等级吗”O回答:阅读里有一个对照表的口诀(教师与学生互动游戏作答)提问:科学上一共分出了18级来区分风力的等级,但是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这么细的等级来这么精确的区分风力,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力计,只要可以判断得出微风、中风和小风就可以啦。三、猜想假设邀请同学开展小组讨论,利用生活常识先自行判断今日风力,简述判断依据后记录下来。”四、实验先带领观看制作视频,再引导同学按书中步骤开始制作简易风力计。安全提示:使
21、用剪刀、尺等尖锐工具时要注意安全。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做好巡视。具体步骤如下(1)分别沿着量角器的30度、60度和90度刻度线画一条黑线。(2)将直尺的底边与量角器上90度刻度线对齐,并将直尺与量角器粘在一起。(3)将棉线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另一端固定在量角器的中心点O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保持桌面地面整洁。教师:做好了自己的风力计,将制作工具收拾好,我们就可以去操场上测一测风力,判断一下今天风力的大小是多少?10分钟的观测时间,时间结束后各小组长带队回教室,记得要带上记录册,记录自己观测的结果哦!五、得出结论邀请各个小组分享观测结果,发现不同小组测出的风向可能会不一样。强调:“测定风力和测定风
22、向时一样,需多测几次,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最多的风力作为观察结果”。六、总结本节课了解了什么是风力,制作了简易风力计,并用它测定了操场上某个时间段的风力。研究完了风,下节课我们来研究云,请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七、拓展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不同风力的风对生活的影响吗?预设:行走困难、吹飞衣服【教学反思】用游戏巩固的方式,让学生从阅读中真正得到知识,还能记住知识,让知识不再停留在课本上。本节课和上节课一样,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力计,考虑到学生已学知识,也在材料上做以了简单的改造,有效的降低了出错率,学生也能够更快的完成了。云量与降雨量【教学目标】(1) 知道云量是指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降水量是衡量某
23、地降水多少的数据。(2) 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简易雨量器的制作。(3) 知道可以用云量和降水量来描述天气。【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知道云量是指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降水量是衡量某地降水多少的数据。难点: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简易雨量器的制作。【教学准备】玻璃杯、透明塑料尺、双面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提问:“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里的一些词语,比如晴、阴天、多云,这些词语是什么含义呢?”回答:“晴天就是不下雨”、“云很多”提问:“晴天和阴天就是以能否得到太阳为标准吗?那我们一起来找找,到底这些词语是什么含义。请阅读教材L云量与天气。(学生自行阅读)”再次邀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象 三年级 科学 上册 教学 设计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