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docx
《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作者:罗钢作者简介:罗钢,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100084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12年第1期第5-21页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意境”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意境范畴史”。实际上,这些“意境史”都是现代学者依据王国维等提供的理论范式,利用中国古代诗学的思想素材所进行的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同时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歪曲和遮蔽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境”、“境界”、“意境”都是一些高度语境化的术语,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术语所从出的语境,才能对它获得一种历史性的理解。尽管在中国古代诗学史
2、上出现过各种以“境”论诗之说,却不存在一种今人所谓的“中国古代意境说”。这种“意境说”乃是一种“学说的神话”。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印年04期关键词:意境说/3说的神话”/中国古代诗学史/历史语境新世纪伊始,北京某高校的一位研究生选择意境”为题撰写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在研读中他发现,尽管人们在“意境”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有关意境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为数很少的共识中,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意境、境界是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这种共识是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才最终达成的。在时间上,我们可以把20世纪的“意境研究”大致
3、划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建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开端,经由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中国现代美学家持续的深化和推进,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一个新的理论范式得以确立,并在文学和艺术批评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要使“意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仅仅依赖理论的建构仍然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看到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又有一批学者投身于意境理论的历史建构,他们努力地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为“意境”建构起一个自成起讫、系统完整的思想谱系。通过他们的工作,许多中国古代著名的文艺思想家,许多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和诗学理论,都被吸收、容纳和安置在“意境说的历史谱系之中。这
4、种历史建构与王国维等人的理论建构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如果在中国美学和诗学史上找不到内在的历史依据,那么所谓意境”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的命题,就如同一座建筑在沙滩上的大厦,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所以我们发现,在蓝华增、刘九洲、林衡勋、古风、薛富兴、夏昭炎等人关于“意境”的专著中,都会将相当可观的篇幅留给所谓“中国意境范畴史”的讨论。本文将集中讨论“意境说”的几种历史建构方式,并将尝试证明,这些建构都只不过是一种学说的神话”。所谓“学说的神话(mythologyofd。CtrineS)是当代英国学者昆廷斯金纳(QuentinSkinner)提出的f概念。斯金纳指出,研究思想史的学者常常陷入一
5、种两难之境(dilemma)。其原因是,在研究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借助某些思想模式和先入之见来组织和调整我们的感知和思考,它们自身构成了我们思考和蝴对象的决定性因素,”这样在我们试图扩展自己的历史理解的过程中,一个持久的危险在于,我们对于某T立思想家的言行的预期,会使我们误以为这位思想家在做某些他没有甚至不可能做的事情,并把这种原本子虚乌有的事情作为事实加以陈述和接受下来。斯金纳把这种情形称为“范式优先性(priorityofparadigms),换言之,某种先验的理论范式使我们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期待,即某一位思想家在某一思想主题上应该说些什么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诱使我们在他的思想中去寻
6、找和发现那些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与这位思想家的著作实际表达的意义并不一致,于是思想史研究就成为了脱离自身历史语境,依据某一理论范式所进行的人为的、主观的建构,斯金纳把这种建构的结果称之为学说的神话.斯金纳指出,学说的神话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之一是将某种思想观念实体化。它的建构过程是,事先确定某种思想观念的理想模型,然后根据这一理想模型在思想史中寻找材料和证据,以建构一个朝向这种理想模型不断接近的思想过程,这种理想模型同时也就成为了我们评价古代思想家的标准。过去的思想家仅仅根据他们看来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我们的观念而受到褒奖或批评。这里所谓的“实体化”是指把思想观念描绘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内
7、在生命的有机的实体。它像有机生命一样,具有自身萌芽、发展、壮大、成熟的自然的过程,通过这种描述,思想史研究中研究者的主体性和历史建构的人为性便被巧妙地掩藏起来了。从思想史的角度,让人们把意境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来接受并非易事,如果我们仅仅依赖境、境界、意境这样一些术语,很难在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史上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些概念最早进入中国诗学是在唐代,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诗学已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先后迎来了先秦与魏晋南北朝的两次繁荣。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就贡献了诗言志、比兴、温柔敦厚”,道家也贡献了“自然这样一些贯串整个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观念。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8、,更出现了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崂的诗品等一批成熟的、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的理论著作。这两次繁荣,为中国古代诗学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塑造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品格,要抛开这一段历史,建构一个据称是中国诗学“中心范畴”的意境论,是很难取信于人的。因此,意境论”的历史建构就不可能采取一般观念史研究通常采用的方式,通过追溯境、境界、意境”这些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的观念意义的流变,构建一个历史的知识谱系。而只能如斯金纳所说,采取一种范式优先性”的方式,即依据某种预先确定的理论范式来决定历史的去取,来决定哪些历史思想可以进入意境说,哪些思想不能进入意境说,而境、境界、意境”等观念并不构成这种选择的
9、必要条件。对于意境史的建构来说,这个理论范式唾手可得,这就是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人建构的意境理论。尽管篇幅不长,蓝华增的论文古代诗论意境说源流刍议却是试图在中国诗学史上为“意境说建立一个贯穿始终的历史系统的最初尝试。在文章开头,蓝华增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写道:”一部诗的美学史,就是一部以意境说为审美理论核心的诗学史。”他把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即:1 .潜匿期:周至两汉。蓝华增指出,在这一时期,诗歌理论为儒家诗学所统治,任何诗的审美经验都为其所压制,不能形成理论上的概括,所以称为“意境说”的“潜匿期”。2 .孕育期:魏晋南北朝。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几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
10、中陆机的文赋”是TP以形象思维(想象)统贯全部理论的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意象一词是意境说的先声。而钟蝶的诗品则接触到意境范畴的若干审美特征。这几部著作共同孕育了“意境”观念。3 .形成期:唐代。这一阶段有三位批评家被重点论列。其中,王昌龄的贡献是“提出诗境这一诗的审美范畴的理论概念。皎然”对诗境作出了条分缕析的理论升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意义则是把难于把握的意境理论形象化通俗化了对以后以意境说为核心的诗美学的传播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4 .发展期:宋代。蓝华增指出,严羽的“兴趣说是意境说”的发展和深化,兴趣就是意境作者写道:沧浪诗话集南宋以前诗的意境说之大成,推动意境说发展到一个新
11、的高峰.蓝增华把兴趣说和意境说联系在一起,是以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有关论述为基础的,但他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和王国维略有不同,王国维是把境界和兴趣作为不同的概念来看待的,在他看来境界是本,而“兴趣、神韵等只是末。王国维认为境界的本质是观,他依据叔本华关于直观与想象的解释来界定境界”与兴趣,于是便有了“本末”之说。而蓝华增认为意境的实质是形象思维,即想象。他称赞严羽的兴趣进一步描述了诗境的想象性特征”。根据这种理解,兴趣和意境就完全合二为一,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意境说发展中的某一关键的环节。蓝华增认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最后一个时期是明清。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意境说的“总结期,其代表性的成果就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蓝
12、华增说,这部著作“对我国古典诗词意境说作了一个历史性的美学总结。蓝华增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意境”这个概念,他把许多从未使用过“意境概念的批评家如陆机、刘勰、钟煤、严羽等人都纳入这一思想系统,这就为将意境”塑造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中心范畴”提供了广泛的历史基础。与此同时,他也将斯金纳描述的“学说的神话的若干思想特征表现得淋漓而充分。第一,在蓝华增笔下,意境”变成了一个似乎具有自然生命的思想实体,它像有机体一样,经历了隐匿、孕育、形成、发展、完结的完整过程,作者叙述的似乎是纯粹客观的历史事实,而在其背后研究者的主观选择和建构则被悄然地遮蔽起来了。第二,蓝华增描述的“意境史是一种目的论的历史,它预设了王
13、国维的“境界说作为这种历史的终点,而王国维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一步一步地趋近这一最终的目的。蓝华增把这一最终的目的形象地称为高峰。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国诗论史上曾流行一时的兴象、意象、兴趣、情景、境、境界、神韵等概念,仔细加以考察,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意境的别名或与意境相关的概念,实际上都是古代诗学家攀登意境高峰留下的脚印。王国维最后正名为意境,我国古典诗美学才攀登到高峰。”蓝华增写作的“意境范畴史,是一种“逆向写作的历史,他先从王国维等人的意境理论中提炼出一种理论范式,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他说:一切文学艺术都要用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由于形象思维的作用,情与景的统一,意
14、与象的统一,形成意境。”依据这一理论范式,他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寻找和选择那些他认为与之相吻合的历史资料,然后对这些历史资料加以排比和组织,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最终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完成了他对中国古代意境史的历史建构。尽管兴象、兴趣、神韵”等等作为诗学概念在历史上从未和“意境发生过任何关联,但蓝华增认为,既然它们都是形象思维”在中国诗学中的体现,那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意境”大家庭的一员。蓝华增这种历史编撰方式为绝大多数意境范畴史”的写作者所采用,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由于人们在理论上对意境”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换言之,他们所预设的理论范式并不统一,于是就出现了意境范
15、畴史的种种不同的版本。例如,古风对中国古代意境史的描述便与蓝华增不同,古风认为“人与自然的审美统一,是意境的审美本质(11)。从这种立场出发,他认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主旋律不应当是形象思维,而应当是情景交融。他在意境探微一书中写道,历代中国诗人在超时空的舞台上,共鸣互应,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旋律,这就是情景交融(12)。以此为据,古风提供了意境史的另一个版本。书中的目次大致可以反映他建构的这个新的历史秩序:一、刘勰为意境理论奠基。二、王昌龄首创意境范畴。三、皎然的“取境说。四、司空图的“意境”形态论。五、普闻论意句与境句。六、谢榛论情景之合。七、陆时雍的“情境创造论。八、王夫之论情景交融。九、梁启超
16、的新意境”说。十、王国维的境界”说(13)。如果把它与蓝华增勾勒的“意境说的思想谱系作一比较,就会发现,许多在蓝华增的历史叙述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如陆机、钟蝶、严羽等人都在古风的名单中消失了,即使被保留下来的人物,如刘勰,其历史地位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在蓝华增的版本中,刘勰是意境孕育期的代表,但是在古风的叙述中,却成为了“意境说”的奠基者。刘勰并未使用意境”论诗,何以成为“意境说”的奠基者呢?古风的回答是,刘勰的奠基作用就表现在“他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心与物的关系,从而为情境交融的意境论奠定了理论基础(14)。古风同样十分关注在文心雕龙里出现的意象一词,认为虽只一见,意义却非同寻常。但跟蓝
17、华增将其解释为形象思维不同,古风认为这个词的意义在于在刘勰以前,意与象是分开用的。刘勰第一次将两字合铸成一词,创构了意象这个术语,而且第一次运用在文艺理论中。它是心物交融的产物,对后来中国的诗学和美学、特别是意境美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15)但仅从文本考察,此处刘勰所说的“意象是否具有心物交融的意义仍然是存在疑问的。如敏泽就指出:文心雕龙由于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意象实际上是一个偶词,其内涵实即一个意字。(16)退一步说,即令意象真的具有古风所说的那种心物交融的含义,它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也没有发生过实际的影响,更谈不上产生任何革命性的意义。其实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较之意象,兴象一词更早获得一种稳定的
18、意义,更早发生实际的影响,但由于意象后来被用来翻译英文的image”-词,而在西方近代诗学中,image”又常常被认为是诗歌的本质,于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意象”便因这种互译性挟洋自重,身价陡增。尽管在文心雕龙中“仅只一见”,却被分别赋予了先声或奠基”这样崇高的历史地位。不过,比较两种意境史的版本,分歧更大的还是对宋以后意境史的建构。古风放弃了王国维暗示的兴趣、神韵的路径,而改采“情景交融这一新的思想路径来建构他的意境范畴史,于是被蓝华增忽略的普闻、谢榛、陆时雍、王夫之等古代批评家便逐一进入了他的视野。四人中,普闻在文学批评史上原本籍籍无名,只是因为在诗歌评论中采用了意句、境句这样的说法而受到作者
19、的青睐,而情景交融也不是谢棒和陆时雍的诗论关注的中心。在这一系列理论环节中,王夫之的诗学就显示出特殊重要的意义。用古风的话说,王夫之从哲学、心理学和诗学的高度,对情、景的关系论述得最为精湛、深刻和系统”,他的“意境美学达到了一个灿烂的高度(17)。然而,王夫之是否能够如此轻易地被纳入“意境美学”的体系呢?古风把他理解的“情景交融定义为人与自然的审美统一,它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种理解与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与朱光潜的“移情遥相呼应,但却并不能代表王夫之的观点。正如萧驰在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一书中所指出的,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基本理解是互藏其宅”。王夫之
20、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Q8)这种“互藏其宅”对应着古代易学的“乾坤并建”的观念,表达的是阴入阳中,阳入阴中,互相容保其精,参伍相杂合而有辩”的观念。在这种观念里,并不存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也不存在将诗人主体的情感注入客观的景物,使之融合为一。如果说从王国维开始,现代意境论者所理解的情景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西方近代哲学主体论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主客观统一观念的文学表达,那么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论述其立论基础”则是作为中国文化特色之一的相关系统论(correlativethinking)哲学。它属于南朝宗炳感类观念发展而来的一派思路。所以萧驰得
21、出结论说:虽然船山是情景交融理论的集大成者,其诗学不惟不能简单纳入意境说的体系,而甚至代表了自李东阳、前七子以来对意境说的反弹。(19)西谚云:”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有多少种对于意境本质的理解,就有多少种古代意境思想史。夏昭炎认为,意境的本质既不是形象思维,也不是情景交融,而是余味曲包。他的历史叙述也是从刘勰开始的,但他不再关注刘勰笔下的“意象一词。他在意境概说一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一书中写道:意境的真正灵魂,其最根本的特征,其实包含在刘勰早就指出的四个字中:余味曲包。(20)如果说蓝华增、古风等人在建构意境史的时候,还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境、意境”这些术语的历史存在,夏昭
22、炎则完全摆脱了这种束缚。他把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基本形成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标志就是刘勰的余味曲包和钟蝶的滋味说。夏昭炎断言:后世的意境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文心雕龙与诗品序所提供的思路和构建的框架。(21)基于这种认识,夏昭炎在建构他的意境史的时候,对人们通常会大做文章的王昌龄的“诗有三境和皎然的取境等一笔带过,而对皎然的“文外重旨”和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主张却倍加赞赏。他对司空图的评价更高,认为司空图关于“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论述,在意境理论上具有总结意义(22)。遭到古风漠视的兴趣说、神韵说在夏昭炎的意境史中又重新复活了,不过它们的意义不再是形象思维”的代表,而是体现了余味曲包的美学特征
23、。夏昭炎特别推重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他在书中写道:神韵是意境的重要特征,对它的倡导,也就是对意境的标举。又引用他人的评论说:王士稹为我国千百年来对于诗的意境美的追求作了一个最丰富、最周全、最突出的理论总结(23)。王士稹在夏昭炎意境史中的历史地位大致与王夫之在古风意境史中的意义相当,他们都代表着王国维之前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最高成就。以这种方式,夏昭炎在中国诗学史上完整地勾勒出一条从刘勰的余味曲包开始,经钟煤的滋味”说,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严羽的“兴趣”说,直至王士稹的神韵说这样一条以余味曲包为主旨的线性进步的思想路线图,古代的意境理论就循着这一思想路线,最终走向王国维的经典概括。需要指出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说 神话 中国古代 意境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