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史识·胆识(其四)-——“鲁迅与顾颉刚”续篇(下).docx
《学识·史识·胆识(其四)-——“鲁迅与顾颉刚”续篇(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识·史识·胆识(其四)-——“鲁迅与顾颉刚”续篇(下).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识史识胆识(其四)“鲁迅与顾颉刚”续篇(下)1.earning,HistoricalInsightandAudacityiLuXunandGuJiegang作者:王富仁作者简介:王富仁,遗作原文出处:现代中文学刊(沪)2017年第20174期第18-39页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历史观念、学术思想、荣辱观念(面子观念)和所谓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事件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和顾颉刚矛盾和分歧的内在文化意义,指出鲁迅和顾颉刚的矛盾和分歧实际是在鲁迅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观念与顾颉刚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现代学院精英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差异和矛盾中形成的。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
2、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7年11期关键词:鲁迅/顾颉刚/“整理国故”/疑古主义史学三十七林建刚最近有一篇文章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其中谈到在上世纪50年代初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有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其一是积极批判的知识分子类型,以郭沫若、艾思奇、李达、王若水、胡绳等左翼知识分子为代表;其二是被迫批判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是胡适的好友与学生,以前与胡适的关系多是平生风义兼师友的类型,这类知识分子以顾颉刚、杨振声、贺嶙、金岳霖、冯沅君陆侃如夫妇、周一良、罗尔纲为代表;其三是保持沉默型,以钱锤书、周作人、吴哈、千家驹、陈衡哲夫妇、曹诚英等为代表。说顾颉刚是被迫批判,并不完全准确,因为
3、胡适对他的疑古主义史学早就表示过异议,顾颉刚对胡适的这一转变是不满的,两个人的关系已经不像此前那么亲密,但要说不是被迫批判,似乎也不恰当,因为若没有政治的压力,顾颉刚是不会公开撰文批判胡适的。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上世纪20年代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是在精英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但他们的“精英意识又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既是学术精英,也是政治精英,我们可以统称为社会精英,在现实社会有着最广泛的影响力。胡适、傅斯年、罗家伦属于这种类型。一类则只是“学术精英,对于现实政治并没有实际影响力,也不得现实政权的重视?口重用。顾颉刚则属于后一类。中国学院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是在求学过程中自然形
4、成的,但在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一个学院知识分子实际的“精英地位却离不开国家政权的承认和重视,这不仅因为中国学院知识分子总是被组织进国家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独立影响作用的,同时也因为中国文化的落后,广大中下层社会群众对学院文化需求的贫乏,使任何一个学院知识分子也不可能独立地拥有更多的社会群众,现代学院文化分工的细密和学院知识分子内部的竞争关系也大大削弱了学院知识分子的整体社会影响力。在中国,只有国家政权才具有作用于全社会的力量,所以也只有得到国家政权的承认和重视的学院知识分子才能够有超越于专业范围的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精英知识分子。这到了顾颉刚身上,就看出他与胡适、徐志摩、陈西潼
5、、傅斯年、罗家伦这些有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经历的知识分子的区别了。胡适等有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经历的知识分子,不但对自己的“精英地位有着十分清醒的意识,而且他们的“精英地位也是得到当时国家政权的承认和重视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相敬如宾的关系,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作为五四新文化领袖的胡适,不论在1927年之前的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还是在1927年之后的国民政府时期,都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在先,曾得到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的接见;在后,曾得到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的接见。美国政府和蒋介石本人都曾试图提名胡适为总统候选人,胡适也曾实际出任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傅斯年不但曾得到蒋介石的接见,
6、并且可以说与蒋介石私交甚密;罗家伦更是一生从政,曾在国民政府出任驻印大使等各种要职。也就是说,他们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学术本身的影响,其知识精英”的地位并不仅仅建立在学院学术的成就上。(实际上,直至现在,真正读过他们的学术著作的人很少,而单纯崇拜他们的“名声和地位的人则极多。)顾颉刚则不同了。不论是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还是在民国政府时期,抑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都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教授。现实的国家政权没有特别看重他的理由,也没有特别看轻他的理由,他享有的是一个著名的学院学群口教授在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所自然拥有的精英地位。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顾颉刚与胡适等有英美等发达资本
7、主义国家留学经历的学院知识分子在“精英意识”上的不同特征。他们都是在精英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感觉的,但二者又有不同。胡适等有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经历的学院知识分子,不论在其实际上,还是在其意识中,作为一个“文化精英,都是有超越性”的。他们的文化意识不是在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中完成的,而是在更先进的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中完成的,这使他们对于中华民族有一种超越感,不但超越于更广大的中下层社会民众,也超越于中国现实政治和中国现实社会的政治领袖人物。但是,他们尽管在意识上具有对中华民族、中国现实政治的“超越感”,但他们却不是像康有为、梁启超刃解的政治改革家,更不是像孙中
8、山、毛泽东田僻的政治革命家,他们的超越性只是意识中的,并没有实践性的品格。他们本人仍然是中国的一个学院知识分子,一个“学术大师.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但这种声望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现实政治和政治领袖人物对他们的赏识与重视,其自身并没有号召群众的力量,在政治上更不握有实权,无法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现实,无法发挥扭转乾坤的历史作用。他们与现实政治和现实政治领袖人物的关系更像是在两种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树木,各自都有自己的超越性,但在实际上却既不是一个主宰一个的关系,也不是一个排斥一个的关系。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看,他们倒是相敬如宾”、相互扶持”的。顾颉刚的“精英意识却没有这种超越性。他的
9、精英意识”与我们这些从小学到大学在国内完成自己的学业从而成为学院学者和教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一样,是在一级一级地淘汰了自己的同学?同事、将他们留在社会的中下层而自己则进入社会上层空间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主要依靠我们的智商和品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智商”保障了能够通过一级一级的考试而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而在学校毕业之后则有足够的知识承担我们的本职工作,并有超于常人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品行”不但保障了我们在任何一发展的阶段上都不会被社会强行从现有的台阶上推下去(例如被学校开除),并且能够保障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我们也有超越感,但这种超越感”是对本民族广大
10、社会群众的超越感,而不是对我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整体的超越感,不是对现实政治和政治领袖人物的“超越感”。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一直是在本民族整个社会的关怀和保护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国家政治的关怀和保护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越是那些“学而优者、越是那些在求学的道路上得到顺利发展的“尖子学生,这种感觉就越是强烈,因而我们在下意识中就是将自己的前途与本民族的现实社会、与本民族的政治现状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的“精英意识”中,还很自然地包含着这样一种因素,即我们的精英意识”中不但包含着对广大中下层社会成员的超越感,同时也包含着对那些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与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政治的要求产生分歧、发生摩擦的知识分子
11、的“超越感。这种超越感使我们感到在这个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群体中,我们也属于忠于我们的民族、忠于现实社会、勤勤恳恳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极少数最优秀、最精华的分子。我们的这种“精英意识,使我们很自然地就与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划清了界限,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又使我们带有某种保守主义倾向,而对那些像鲁迅、胡适一样因为各种原因而与现实社会、现实政治的要求产生分歧、发生摩擦的知识分子采取不合作、不支持乃至敌对、敌视的态度。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精英意识,但在社会上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相对独立的社会追求和文化追求所致,这在从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之后的急剧变化着
12、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历史上,就不能不表现出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看到,顾颉刚的精英意识”,就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征:在上世纪20年代,他之走到了鲁迅的对立面,一个方面因为他对胡适的崇拜,但鲁迅之与现实社会、现实政治的矛盾关系,也分明是他敢于挑战鲁迅的主要原因之一;1927年,尽管他与国民党的“清党毫无关系,但当国民党的“清党”对鲁迅的存在构成了实际威胁的时候,他还是愿意利用现实政治的力量教训”一下这个对现实政治怀有二心”的鲁迅;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又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现实社会、中国现实政治的形势,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则极其明确地宣布了胡适是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这个新政权的文化
13、上的敌人,所以他虽非出于主动,但还是为了表示对这个新政权的支持和拥护,而公开站到了批判者的行列里。总之,顾颉刚成年之后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与现实社会、现实政治保持一致始终是顾颉刚立身处世的基本特征之一。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是现实社会、现实政治的坚定的拥护者和积极的支持者,但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也不会站在现实社会、现实政治的对立面,对现实社会、现实政治采取公开的批判态度。从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学院知识分子经受了最严峻考验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不论是所谓右翼”的学院知识分子,还是所谓左翼的学院知识分子,都毫无例外地
14、经历过社会的动荡、思想的撞击和生活的颠簸,顾颉刚也不例外。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足以使他离开现实社会、现实政治的要求而独立地面对自己。在这个历史时期结束之后,他并没有像很多与他同代的学院知识分子一样,重新找回他们原来的自己。他没有重新回到当年对胡适学术思想的崇拜和信任,没有重新回到上世纪20年代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去,而是企图用更早些时候的王国维代替胡适在他早年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的位置。他在这时写的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说:数十年来,大家都只知道我和胡适的来往甚密,受胡适的影响很大,而不知我内心对王国维的钦敬和治学上所受的影响尤为深刻。可见,件可事情都不可能只看表面现象的。实际上
15、,顾颉刚之接受胡适的影响,绝对不只是一点表面现象。在当时,他是通过胡适对他的影响而使自己感到已经超越了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其中也包括王国维的学术传统)而将自己的学术提高到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新的历史高度的,也使他能够自觉意识到他绝对不是像王国维那样的一个前清遗老,而是追随着胡适的脚步的具有先锋性质的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关于这一点,胡适在1957年8月19日的日记中说得恐怕更加实在而具体一些。他在引用了顾颉刚给俞平伯红楼梦辨写的序中的一段话之后说:颉刚此段实在说得不清楚,但最可以表示当时我的徒弟们对于研究方法改过来了这一件事实,确曾感觉很大的兴奋无形之中养成了他们的历史观念和科学方法。其
16、实,真正构成了对顾颉刚这代学院知识分子的精神伤害和人身伤害的,既不是鲁迅,也不是胡适,甚至也不是毛泽东,而是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落后,而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落后将极少数学院精英知识分子像一个孤岛一样被围困在广大无文化或少文化的社会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使极少数学院精英知识分子在顺境中总是以国家的精英自足,并不关心最广大社会群众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像鲁迅在理水中所描写的那些“文化山上的学者和教授一样,在国家的特殊关怀中做着与广大社会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关系或甚少关系的学术研究,而在逆境中,这极少数学院精英知识分子又因彼此的竞争关系而既缺乏相互救助的意识、也缺乏相互救助的能力。无产阶级文化
17、大革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学院精英知识分子这种孤岛困境的结束,因而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自己学术道路和人生道路都有了一个完全清醒的意识和完全清醒的总结。在这时,顾颉刚不但仍然低估了胡适思想影响在他一生学术道路上的关键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对他与鲁迅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一个冷静的反思和切实的检讨。实际上,他与胡适的矛盾只是因为胡适在先过高地估计了他的疑古主义史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后则对他的疑古主义史学有了相对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仅仅是学术观点上的,而根本不具有政治立场上的差别和意义;在与鲁迅的关系中,归根到底,是因为顾颉刚像当时绝大多数学院精英知识分子一样,严重低估
18、了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现代文学家在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国现代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独立地位和作用,严重低估了鲁迅在其立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身弱点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他当时是站在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以俯视的态度看待鲁迅及其文化选照口社会选择的。不是鲁迅站在强势的立场上压制和禁锢了他的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而是他站在强势的立场上压制和禁锢着鲁迅的思想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只是因为鲁迅并没有屈服于这些在胡适的旗帜下聚集起来的有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经历的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的思想压力,才在顾颉刚的身上留下了一点历史的污迹,致使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新的社会环境和政治
19、环境中陷入到某种程度的被动局面。即使如止匕,在这个全新的历史环境中顾颉刚所遭受的精神伤害和人身伤害,也已经不是鲁迅亲自加于他的,而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内部的竞争关系中由那些像他当年那样习惯于利用外部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压制和禁锢竞争对手的知识分子所加于他的,他与鲁迅的矛盾和冲突只是做了这些人刻意贬低他的价值和意义的手段和工具,正像当年他用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是为了刻意贬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价值和意义一样。直至晚年,他仍然没有在整体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基础上反思自我人生命运和学术命运的意识和能力,仍然希望仅仅在知识分子内部的人际关系中重新找回属于他个人的尊严,重新找回他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
20、。他没有对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做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说服力的整体的分析和判断,没有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做出实事求是的反思和检讨,他甚至连那些在这个历史阶段对他造成了实际的精神伤害和人身伤害的人也没有正视的勇气,而将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归结到始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个人出现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鲁迅身上。鲁迅当时对顾颉刚的反抗始终是以知识分子个人的力量进行的反抗,而不是以任何一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权力对顾颉刚实施的压迫,在其事实上也并没有损害顾颉刚个人的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意欲重新找回自己个人尊严的时候,就只能在过
21、往与鲁迅的个人关系中来寻找。其结果也必然是这样:他越是要找回个人的尊严,越要更严重地损害鲁迅的个人尊严;而当他仍然像当年月瞬损害着鲁迅的个人尊严的时候,也就再一次暴露出鲁迅当时曾经讽刺和挖苦过的他的那些弱点,从而也使他难以重新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没有直面现实和直面自己的勇气,而又要维护个人的“精英地位、个人的“面子”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必然陷入的一个文化的怪圈。事实上,当他作为一个终生都孜孜石乞石乞地从事着学术研究的“学术大师”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已经意味着他再也不可能像青年时期那样无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而仍然将其看作是剿袭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的
22、学术腰品,而当他仍然将这个稍有学术头脑的人都不会接受的结论作为为自己当年的错误辩白的理由的时候,反而再一次严重破坏了他以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已经在后代学人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公信力。至少,仅仅在这一点上,他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态度:当他为了不影响政治领袖毛泽东在中国广大社会群众中的崇高的社会威望而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却又要利用鲁迅个人婚姻生活中的不幸而将鲁迅的个人形象丑陋化的时候,也就再一次暴露出了鲁迅在铸剑中曾经讽刺和挖苦过的他的好做“小动作、好玩小聪明”的特点,而所有这一切,又无非是要维持自己在别人眼里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形象,挽回当年在与鲁迅个人关系中所失掉的一点
23、个人的“面子而已。“精英意识,亦即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子观念,实际成了顾颉刚终其一生都没有完全摆脱掉的一个思想的累赘儿。三十八“精英意识,以及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子观念,实际成了顾颉刚终其一生都没有完全摆脱掉的一个思想的累赘儿。这个累赘儿”,正像鲁迅在其理水中所讽示的那样,是对其学术研究有或明或暗的负面这种“负面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严重干扰了顾颉刚作为一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建立和确立。顾颉刚是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学家,在这里,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历史以及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就有了一个关键的意义。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正像中国
24、古代文化中并不缺少文学、并不缺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中国古代文化中也不缺少史学和杰出的历史著作;与其说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史学较之西方古代文化中的文学、史学更加贫乏,不如说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史学较之西方古代文化中的文学、史学更加繁荣和发达。与此相联系,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学意识、历史意识较之西方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学意识、历史意识不是更加薄弱和淡漠,而是更加强烈和充沛。我认为,正像建立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思想基础上的屈原的诗学思想即使放到当今世界的诗学思想体系中也有不可动摇的思想价值一样,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述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思想,即使放到当今世界历史学的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识 史识 胆识 鲁迅 顾颉刚 续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