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检测规范.docx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检测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检测规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13.320CCSA91H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334XXXX代替DB33/T334-201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检测规范Testspecificationforsecurityandtechnicalprotection(system)engineering(报批稿)XXXX -XX-XX 发布XXXX-XX-XX实施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弓情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检测规则25前端检测46传输检测67终端检测78安全检测149监控中心16附录A(规范性)工程检测项目表19附录B(资料性)检测设备技术性能20附录C(资料性)视频监控主观评
2、价方法22附录D(资料性)分析统计法24参考文献25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标准代替DB33/T334201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检验规范,与DB33/T334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术语和定义“竣工自检”“验收检测”(见3.3、3.4,见2011年版3.1、3.2),新增了“系统检测”“高风险保护对象”“运行检测”(见3.1、3.2、3.5),删除了“周期性测评”“语音传输指数”“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见2011年版的3.3、3.4、3.5);b)将“检验规则”更改为“
3、检测规则”(见第4章,见2011年版的第4章),将“检验原则”更改为“总体要求”,并更改了相关内容(见4.1,见2011年版4.1),将“检验类别”更改为“检测类别”,并更改了相关内容(见4.2,见2011年版4.2),更改了抽样原则的要求(见4.3,见2011年版4.3),将“检验流程”更改为“检测流程”,并更改了相关内容(见4.4,见2011年版4.4),删除了“判定准则”(见2011年版的4.5),将“检测报告”更改为“报告编制”,并更改了相关内容(见4.5,见2011年版的4.6);c)将“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楼
4、宇对讲电控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数字传输网络”更改为“前端检测”“传输检测”“终端检测”“安全检测”(见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见2011年版的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d)删除了“控制功能”(见2011年版的5.1、6.1)、“报警功能”(见2011年版的5.2)、“其他功能”(见2011年版的5.10、6.6、7.6、8.7、9.4、10.8)“显示功能”(见2011年版的6.2.2)、“监视范围”(见2011年版的6.2.3)、“记录功能”(见2011年版的6.3.1)、“记录信息”(见2011年版的6.3.2)、“检索回放”(见2
5、011年版的6.3.3)、“系统管理”(见2011年版的6.5)、“信息采集”(见2011年版的7.2)、“存储信息”(见2011年版的信4.1)、“管理功能”(见2011年版的7.5、8.6、9.3.1、9.3.2、9.3.3、9.3.4)、“系统功能”(见2011年版的8.D、“执行机构”中的部件要求(见2011年版的&3.1)、“基本功能”(见2011年版的10.1)、“语音传输指数”(见2011年版的10.2.2)、“主备电源切换”(见2011年版的13.2.3.2)、“泄漏电流”(见2011年版的13.2.5)、“防雷设施”(见2011年版的13.3)、“工程工艺性和施工质量”(见2
6、011年版的第14章);e)将“挡车器基本功能”更改为“车辆识读”,并更改了相关内容(见5.5.3,2011年版的9.1),更改了探测范围的检测方法(见5.2,2011年版的5.9),增加了探测灵敏度中的振动式探测器、视频图像探测装置的检测方法(见5.3.4、5.3.5)、增加了人脸信息识读的检测方法(见5.5.4);f)增加了无线传输线路和网络传输性能的检测方法(见6.2.1、6.3);g)增加了时钟同步的检测方法(见7.11),将“报警反应速度”更改为“响应时间”(见7.2,2011年版的5.7),将“存储连续性”更改为“视频存储连续性”,并更改了相关检测内容(见7.5.1.1,2011年
7、版的6.3.4),将“存储容量”更改为“视频存储时间”(见7.5.1.2,2011年版的6.3.5),将“车位管理”更改为“车位状态识别”,并更改了相关内容(见7.7.3,2011年版的9.3.5),将“报警功能”更改为“楼寓对讲报警功能”,并更改了相关内容(见7.6.5,2011年版的10.4),更改了图像分辨率的内容(见7.4.4.2,2011年版02.5.3)、图像实时性的检测内容(见7.4.4.5,2011年版的6.2.6)、其他报警检测内容(见7.6.1.2,2011年版的6.4.3)、巡查报警功能检测内容(见7.6.2,2011年版的7.1)、出入车辆识别检测内容(见7.7.2,2
8、011年版8.2),增加了图像水平清晰度测试连接图、车底图像分辨率、人脸识别、智能视频分析的检测方法(见图1、7.4.4.6.7.7.4、7.8);h)增加了信息安全、绝缘电阻和辐射限值的检测方法(见8.2、8.3.3、8.3.4);i)将“电压和频率”更改为“电压和频率、电源适应性”(见9.2.1,2011年版13.2.1.1)、“电压畸变率”更改为“电压波形畸变率”(见9.2.L3,2011年版13.2.1.2)、“备用电源容量”更改为“备用电源供电时间”(见9.2.3,2011年版13.2.3.1),更改了显示分辨率的检测方法(见9.4.1,2011年版13.5.1),增加了防静电地面系
9、统电阻、稳态电压偏差、稳态频率偏移、断电切换时间、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零地电压、拼缝和拼接误差的检测方法(见9.1.5、9.2.1.4、9.2.1.5、9.2.1.6、9.2.1.7.9.2.L8、9.4.5、9.4.6);j)将“表A.1”和“表A.2”合并为“表A.1”,增加了运行检测的相关内容,删除了抽样原贝J,更改了实施检测的项目(见附录A,2011年版的附录A);k)增加了检测设备技术性能(见附录B);1)将“附录B视频监控主观评价方法”更改为“附录C视频监控主观评价方法”(见附录C,2011年版的附录B),将“附录C分析统计法”更改为“附录D分析统计法”(见附录D,2011年版的附
10、录C);m)增加了“参考文献”。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浙江省公安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公安科技研究所、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大合检测有限公司、浙江中浩应用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福禄克测试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科工广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方圆智能技术检测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庄君丰、詹德佑、焦庆春、徐力、蔡锋、赵静岚、方文俊、邱宇
11、亢、刘晓明、尹岗、孙宏、徐慧、魏平、郑嘉俊、党桥桥、吴参毅、邓志吉、张元锋、吴淳杰。本标准及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01年首次发布为DB33/T3342001,2011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为适应在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情况下,传统安防边界不断拓展,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呈现前端一体化、传输网络化、应用数字化、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变化,对系统功能和性能以不同子系统划分进行描述的方式不仅容易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同时也无法满足现有技术变化的检测需要。修订的思路和方法是调整为以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原理框架结构中的前端、传输、终端等主要构建环
12、节,配以安全和监控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出检测规则和检测方法,以适应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检测的需要。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检测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的检测规则、前端检测、传输检测、终端检测、安全检测以及监控中心检测的方法O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的竣工自检、验收检测、运行检测。其他用于安全防范目的的智能化系统检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2887
13、2011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3785.1电声学声级计第1部分:规范GB/T57002008照明测量方法GB/T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21671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LAN)系统验收测试方法GB/T262702010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测试信号GB/T2844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314882015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B/T324202015无线局域网测试规范GB/T5031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39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48201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T50525-2010视频显示屏系统工
14、程测量技术规范GB5502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55029安全防范工程通用规范GA308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T13362016车底成像安全检查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1711-2020安防监控中心电磁环境控制限值和测量方法SJ/T107962001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YD/T1381IP网络技术要求一网络性能测量方法ISO12233摄影电子静止图像成像分辨率和空间频率响应(PhotographyElectronicstillpictureimaging-Resolutionandspatialfrequencyresponses)RFC2544网络互联设备基准测试方法(Benc
15、hmarkingMethodologyforNetworkInterconnectDevices)GB50348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系统检测systemtest按照程序确定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的一种或多个特性的活动。来源:GB/T270002023,5.2,有修改a)高风险保护对象highriskprotectedobject依法确定的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和防范恐怖袭击重点目标。来源:GB503482018,2.0.18竣工自检COmPletionself-test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安装调试完成后,由施工单位组织对系统功能、性能进行的检测。A验收检测testof
16、systemacceptancecheck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验收前,由检验检测机构对系统功能、性能进行的检测。运行检测testofsystemoperating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交付后,由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对系统运行一段时期的功能、性能进行的检测。来源:GB503482018,条文说明9.1.7,有修改4检测规则A1总体要求1.1.1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的检测内容应符合国家法规及GB50339、GB50348、GB55024、GB55029、GA308等标准的规定。1.1.2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的检测项目应覆盖工程合同、招投标文件、深化设计文件及工程变更文件的主要技术内
17、容。A9检测类别4. 2.1竣工自检工程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和招投标文件要求组织自检,必要时可委托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5. 2.2验收检测6. 2.2.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工程验收检测前,系统应至少试运行30do4.2.2.2验收检测应由具有安全防范系统检验检测资质且检测能力在资质能力授权范围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4.2.3运行检测4.2.3.1高风险保护对象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进行运行检测,检测频次由行业主管单位或使用单位确定。4.2,3.2运行检测应由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组织实施,必要时可委托检验检测机构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检测。4.2.4检测项目4.2.4.1根据不同
18、类别的检测要求,按照附录A规定的项目内容进行检测。检测所需设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参考附录B。4.2.4.2对定量检测的项目,在同一条件下每个点应进行3次以上的重复测量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果。A1抽样原则抽样除应符合GB503482018中9.1.5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抽样母体数为各设备类型或型号的总数量; 抽样应覆盖各防范区域; 高风险保护对象中的重点部位应全数检测。AA检测流程4. 4.1验收检测5. 4.1.1细则制定实施检测前,应根据工程合同、招投标文件、设计要求与相关标准制定检测实施细则,细则应包括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内容及方法、使用仪器、检测步骤、测试方案、检测数
19、据记录表及数据处理方法、检测结果评判等内容。必要时可摄取现场照片、视频图像等资料留存备查。6. 4.1.2资料审查应对工程资料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资料可包括:工程合同、工程正式设计文件(方案)、工程变更文件、设备清单、主要设备的检验报告或3C认证证书、产品合格证书、系统施工图、平面布防图、网络拓扑图、配线表、机房布置图、隐蔽工程验收单、系统试运行报告、初验报告及竣工报告等。7. 4.1,3配置检查根据工程设备配置清单对主要设备进行配置检查。8. 4.1.4检测实施依据检测实施细则对系统各项功能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出具检测报告。9. 4.2竣工自检和运行检测参照验收检测流程实施。44报告编制检测
20、报告基本信息应包含项目名称、检测类别、委托单位名称及地址、建设(使用)单位名称及地址、施工单位名称及地址、检测日期、检测地点、检测依据、检测项目、项目描述、检测结论等内容。4. 5.2抽样信息检测报告应包含系统前端设备的总数量、测试数量、抽样比例、抽样范围及安装位置等内容。4.5.3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内容应包含检测依据、判定依据、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按照附录A要求)、单项检测结果、实测数据等内容。5前端检测K1概述前端检测是指针对安装于前端使用的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设备在运行状态下的特性测试。K5探测范围在设计最大探测范围边界处至少选择3个测试点(开关式探测器除外),模拟探测触发条件,检查报警状态。E
21、1探测灵敏度5.3.1室内报警(被动红外、多普勒微波、超声波)探测器采用步行方法在设计探测范围内分别以低、中、高的速度移动,检查报警状态。本试验应在设计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点进行。注:以正常步行幅度为基准,低、中、高的移动速度可分别以三秒一步、一秒一步、一秒三步的速度参考。5. 3.2室外报警(主动红外、多普勒微波)探测器采用直径200mm及以上且长度能充分遮断射束的圆柱形装置,在设计探测范围内以低、中、高的速度移动通过,检查报警状态。本试验应在设计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点进行。注:以一次遮挡伸缩动作为基准,低、中、高的移动速度可分别以三秒一次、一秒一次、一秒三次的速度参考。5. 3.3开关式探测器
22、打开装有开关式探测器的门、窗,开启门隙不超过60mm,检查报警状态。5. 3.4振动式探测器使用普通机械工具在探测范围内施加加速度2200/S?的外力引起机械振动,检查报警状态。本试验应在设计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点进行。5. 3.5视频图像探测装置按照操作说明在视频探测区域内人为模拟触发,移动速度应符合5.3.1的要求,检查报警状态。本试验应在设计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点进行。5. 3.6其他特殊探测器可按照操作说明采用相应的模拟设备模拟报警事件,检查报警状态。试验应在设计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点进行。耳d故障及防拆报警5. 4.1故障报警在任何撤/布防状态下,故障报警功能的检测按照以下方法进行:一对有
23、线传输系统中的报警信号传输线路进行开路、短路及并接其他负载模拟操作时,检查控制设备的报警状态和手动复位情况;一对有线传输系统中的探测器和防盗报警控制器主要电源模拟切断,检查防盗报警控制设备的报警状态、显示线路故障信息以及手动复位情况;对使用数据网络传输报警信号的系统,模拟发生网络传输故障或信息连续阻塞超过30s,检查报警控制设备报警状态。5. 4.2防拆报警5. 4.2.1探测器防拆在任何撤/布防状态下,打开探测器外壳或触发探测器防拆触点,检查控制设备的报警状态、探测器地址信息以及手动复位情况。5. 4.2.2控制器防拆在任何撤/布防状态下,打开控制器外壳或触发控制器防拆触点,检查控制设备的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技术 防范 系统 工程 检测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