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结合”是山水画创新唯一途径论点的分析-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IstheOnlyWaytoInnovateLandscapePain.docx
《对“中西结合”是山水画创新唯一途径论点的分析-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IstheOnlyWaytoInnovateLandscapePai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西结合”是山水画创新唯一途径论点的分析-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IstheOnlyWaytoInnovateLandscapePain.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对“中西结合”是山水画创新唯一途径论点的分析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IstheOnlyWaytoInnovateLandscapePainting作者:顾伟玺作者简介:顾伟玺,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原文出处:大美术(南京)2019年第20198期第76-79页内容提要:所谓“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不可能消解“民族性文化特质”。在中国画“救亡图存”过程中,“中西结合”曾被奉为艺术创新的惟一正途。文章通过对现当代艺术大家的成功经历和作品分析,阐明了“中西结合”并不是中国山水画创新的惟一途径。期刊名称:造型艺术复印期号:2019年05期关键词
2、:山水画/创新/中西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至五代两宋,奠定了在中国画中的主流地位,成为绘画十三科之首。它既成为中国人观照世界,阐释人生的重要载体。更以其瑰丽的画卷,记录了T伟大民族探索美的漫长历程。其间,有“标程百代光耀千古”的辉煌,也有“渐趋式微柔靡萎顿”的低谷。山水画艺术包蕴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在时间和空间延展中,逐渐凝结成璀璨的明珠,照亮人类前行的心路,留下履痕,成就永恒。在新的世纪的时空条件下,回首历史的灿烂和辉煌,山水画要创新发展,其路在何方,成了旷日持久的探索过程和激烈论争的话题。当然,创新是惟一的出路。那么,怎么创新,路在哪里!山水画的创新呈现出山水画艺术的生命形态,创新又标志着一
3、种新的风格意境的创生和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的本质改变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西学与中国文化的碰撞。这种骤然间的短兵相接首先带来的不仅仅是所谓文化的融合,而是新的价值观的逐渐形成和对传统价值观不断否定的过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对中国社会形成的冲击和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既体现了中国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由那种为世界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国地位,经清末民国的衰落而成为落后于世界文明进程的所谓东方睡狮,也正因为处在相对于技术落伍”的地位。因此,面对外来文化的“进入,常用“冲击侵略等词语来描述。这一方面反映一种传统文明古国的优越地位在心里的定势,以及由这种定势所产生的对外来文
4、化的排斥,另一方面则反映出面对强大西学冲击”时的内心虚弱和恐慌,以及由这种内心虚弱和恐慌而生出的对自我的自暴自弃”式的盲目否定。值得欣慰的是,中华泱泱大国,既有汉唐时处于世界文明的领袖地位时的“海纳百川与世界对话的雍荣大度,也有处于技术或某些显见的领域的落后时的坦溺口胸襟。这种坦溺口胸襟,首先表现在中国政治家们的雄滔大略,”是他们从意识形态和行政策略上使中国对外开放与“世界融合成为可能,成为政策,成为事实。另一方面,有几千年文明血统的国民,则由对西方文明的了解,继而产生迎头赶上的动力。惟有中国的思想精英,产生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国学的反思和用西学改造的激烈讨论。当然,基于这种文化思考的讨
5、论又是一个非常大而复杂的命题。值得提出的是,对中国画的否定和改造的呼声,即源出这种新文化运动中,由二十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等对中国画的改良和革命”的主张,产生了身体力行的一批“兼融西学”的画家,其中代表人物是刘海粟、林风眠等。它们的艺术风格成因是复杂的,有人将他们的成就完全归结到中西融合”上。认为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画的改造必须用西方改良,西体中用,并断言中西结合是中国画创新改良的惟一途径。下面本文对这一论点进行分析,值得重点提出的是,绘画大师傅抱石和李可染,则完全是以传统的水墨,形式上也是传达中国绘画传统的精神要义,他们同样成为T弋宗师和巨匠。因此,我们试从所谓中西融合派”刘海粟、林风眠;
6、所谓传统派一傅抱石和李可染的作品和成功之路,简单分析他们风格形成的原因,从中论证中国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或生存发展是否必须借鉴外来文化,进行与外来艺术形式的融合。我们先看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刘海粟和林风眠。刘海粟在艺术上最集中的成就在山水画上。有人将刘海粟晚年的泼彩和泼墨,完全归结到对西画的融合和吸收”,特别是刘海粟同时作油画创作,而且早年主要从事油画创作,因此,这种论断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我们试从他的作品和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刘海粟有方印章:昔我师黄山,今作黄山友,与黄山亦师亦友的关系,实际上明确昭示了由“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的艺术风格陶练熔铸的过程。
7、黄山的奇伟瑰丽,激发了艺术家的才思和灵感,不可否认,刘海粟在“浓烈色块的运用中,吸收了西画的用色方式。这一点在他的画语中也有明确的记述:黄山和荷花的泼彩、运笔,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蓬那等强烈的色彩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刘海粟画语我的墨葡萄、墨牡丹、泼墨山水等等,没有颜色就有颜色,这是用墨用水的尝试,先泼墨后来到泼彩,我的泼彩黄山是从泼墨的基础里出来的,没有泼墨也就无所谓泼彩。我们在这两段文字中,除了证明他对西画的借鉴和影响,但最关键的还是对于西画某些元素的融化吸收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不照搬和融化吸收是关键词。另一
8、段文字:先泼墨后泼彩,没有泼墨也就无所谓泼彩。实际上所谓西学影响的色彩是“有意无意中就在笔墨中出来了.这些色彩完全服从了刘海粟笔墨的需要。是他的“墨色”的一部分,一个构成的元素。这一点从他具体的作品中即可感知。首先他几乎所有的泼彩作品,都是先勾勒、泼墨、再泼彩。坚凝的线条勾勒出山势的雄浑和阔大,水墨则铺垫出山的体量和气韵。而浓烈的色彩,则进一步廓出山的活力、生命的律动.在这里,色彩”已然仅仅是造型元素的一部分。是中国画笔墨的一部分。这里的色彩和西画的色彩看起来似乎相似,但其在作品情境中的语言特质,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西画作品中,色彩是其主要的绘画语言。它的红色在画面中仍然是红色,它构成了与其
9、它色彩的复杂构成,并常被赋予一些形而上观念。因此,刘海粟的山水画,从其构图设境到线条、气韵完全是地道的中国气派,他只是吸收了西画中的一些色彩因素,并洋为中用,化洋为中,使其变成了中国画语言,完成了其对西画语言元素的消化和吸收。这一点也正如西方一些大家对中国画线条的学习,借鉴和使用一样。刘海粟的山水画成就我们可以归结到以下几方面。首先,他的山水造型设境构图方式,完全是中国画的“高远和散点以及由画面经管的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情境。其二,他的线条,明显地得力于对传统书法的研习,凝炼成沉雄高古,苍辣生拙的线条。其三、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他的浓烈的色彩,只依附于线所建构的山水情境,因此色彩正是笔墨的一
10、部分。由以上几点,我们应该发现,刘海粟的山水画吸收了西画中色彩的视觉张力。究其本质,是中国画吸收西画的色彩元素,融汇入中国画的造型语境中,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或所谓“救中国画“,绝不是照搬西画的东西可以办到的。刘海粟作品风格的形式,也不仅仅是吸收了西画的色彩形成的,他自己也说:先泼墨后来到泼彩没有泼墨也就无所谓泼彩。而且,他的泼墨作品并无一点色彩,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即是绝好的证明。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画的革新家们,对于那些嚷着要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专家学者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我们再看被公认的所谓中西结合画风成功的另一位大家林风眠。林风眠的作品,弥漫着典型的东方诗情,他将看似单纯热烈的
11、色彩,以东方式简洁平实的平涂,依托宣纸细腻纯朴的质地,创造出冷寂旷寥的情境。他成功地将色彩,经由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笔、墨特质,创造出另一番情境。与刘海粟异曲同工的是,林风眠将中国的水墨和由水墨的晕化所产生的韵味借鉴到对西画色彩的语言整合中,使其合于东方水墨的静穆与从容。这是林风眠了不起的地方。我们再看他的作品的构图设境,无论其块面线条,以及点的运用,无不体现中国画一笔画的特质。作品的静宓、舒畅和流动的韵味更加突显出中国画写的意味。虽然有些画面似乎采用了西画的“构图方式”,但仍由画面中线面的组织,产生出“虚实相生”的境界。他的人物画与一些浅渚、苇草的描写则极地道的体现出中国画的笔墨线条。具有显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 结合 山水画 创新 唯一 途径 论点 分析 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IstheOnlyWaytoInnovateLandscapePain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