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NewConstructionofaNovelResearchSystem.docx
《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NewConstructionofaNovelResearchSystem.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NewConstructionofaNovelResearchSystem.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NewConstructionofaNovelResearchSystem作者:陈大康作者简介:陈大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200241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沪)2023年第20231期第89T02页内容提要:研究都有相应的系统为支撑,其性质取决于研究者的设想与思路,反之,该系统包含的元素及其间相互关系,决定了研究进展与最后成果形态。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数以万计,绝大多数为作家作品分析类,或由其组合而成的宏观研究,它们都由同一类研究系统所支撑。其实,古代小说可研究的内容相当丰富,相应的研究系统也应多样化。以已有研究系统的调整与重组、情节主线外信息的
2、系统构建,以及跨越作品的零散信息的系统构建等为例,可以对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进行探索。期刊名称:中国占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3年06期关键词:古代小说/系统构建/小说元素DOI:10.16382ki.l000-5579.2023.01.009以往古代小说研究多可分四个方面:作家生平与时代背景、作品思想倾向、艺术特色及其传播与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它们还须再作分解,如艺术特色中含有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结构设置与语言风格等要素,相应分析时都得再作分解,如论及人物形象塑造,须得考察其言谈、举止、交往、在不同场景中的应对及其思想和变化等等,综合那些相关分析,便是对某人物形象较全面的研究;比对作品
3、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归纳作家人物刻画特点与成败得失;进一步综合情节安排、结构设置与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其分析也需细化分解),便可完成艺术特色的研究;若再进一步综合其他三方面的分析,整部作品研究便已完成。这类研究的积累已形成固定的研究模式,后来的作家作品分析均依此而行。这是作家作品研究系统及其四个子系统,以及它们各自所含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子系统相对于上一层次系统则为其元素。子系统或元素间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系统则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考察人物形象刻画时,离不开相关情节进展的分析,也不可忽视语言的运用。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的运用,都是在作家创作思想指导下进行,其形成又与他生平经历密切相
4、关。各部分间的联系须得照应,不应也无法抽取某部分作孤立的研究,这便是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整体性原则。同时,系统整体的相关性原则还要求将研究对象置于更高层次的系统中考察,梳理它与周围系统间的联系。这时研究对象成为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相关考察可使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运动规律更全面地显示。大量成果得益于作家作品研究系统的支撑,同时三种须正视状态也因此形成:一是研究空间已被极度压缩,随着研究推进,未被涉及的作家作品数量不断递减,剩下的都是难以研究或被判为价值不高者,它们在人们观念改变前难以进入研究视野。二是研究出现大面积雷同与高密度重复。如1950年至2000年51年里,明清小说研究论文的87.
5、72%集中于三国演义等七部名著,有关红楼梦6,863篇,占44.36%。研究系统单一,时间与精力又置于较少作品,论题雷同与阐述重复便成难免之事。套路式研究若不改变,研究格局失衡状态必将延续。三是一些与古代小说相关的重要问题不在作家作品研究系统之内,一直无人关注。如小说史上那些创作空白,因没有作家作品,那一研究系统对此毫无用武之地。如果突破原有思路的束缚,可发现古代小说研究领域里有待耕耘的园地还相当广袤,而那些问题的解决,须得突破将已有研究系统固定模式化的藩篱,根据问题的特点,构建新的研究系统。一已有研究系统的调整与重组古代小说中相当一批作品,因人们的价值判断而被搁置。刘大杰先生认为明代中篇传奇
6、在这一时代已经失去其重要性,只好从略了,此重要性就是价值判断。拘囿于前所述的研究系统,这类作品思想与艺术确实都难以分析出有价值内容。可是中篇传奇为何在元明两朝不断出现,出版者与读者的兴致为何会如此之高?这一流派为何攀至繁盛巅峰后又突然悄然隐退?它在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又如何?这些问题已体现了其价值与地位且不可回避,可是却在原有研究系统之外,人们甚至还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调整与重组研究系统,可使这类问题得到解答。万字以上中篇传奇小说现存十六种,已佚四种,另有据原本改编的荔枝奇逢,若加上篇幅近万字者,实际数至少当在四十种以上。这些作品以浅显文言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异于一般的文言小说或通俗小说
7、;篇幅长于通常的文言小说及宋元话本,却又明显短于长篇通俗小说。首开风气的娇红记问世于元代,余者都出于明代,尤集中于嘉靖朝前后。万历朝通俗小说创作繁荣后,便未见其新作,它在小说史上只是短暂一现,数量也远少于通俗小说与一般的文言小说。这类作品很为封建正统土人不屑:”本莺莺传而作,语带烟花,气含脂粉,凿穴穿墙之期,越礼伤身之事,不为庄人所取,但备一体,为解睡之具耳。”这是明清时对中篇传奇唯一的评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方有对部分作品的单篇讨论,但不涉及思想或艺术,内容限定于问世年代、作者或篇中诗词出处的考辨。创作雷同也是人们不愿留意于此的重要原因,各篇人物形象塑造几乎是按同一模式,”本莺莺传而作“
8、不仅是指形式承袭与题材相类,同时也包括情节安排与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模仿。主要情节相似给研究带来难题:依据通过人物、情节、结构及语言等分析,从而归纳作品艺术特色的研究模式,确可较周全地作一番论述,若对所有作品都这样分析,那些论文便会构成系列性雷同,同时也模糊了该流派研究应把握的要点:主要情节相似,同时在创作发展过程中又有所变化。如果将各篇情节及其表现方法作为要素构建系统,关注其间联系,观察各篇情节同中有异的变化过程,从而可把握其创作流变态势,这可视为原有研究系统的调整与重组。以主要情节为考察元素,中篇传奇便与莺莺传等唐传奇挂上了钩。按时顺排列那些作品,可以发现新情节逐次出现,它们又为后作所承袭。在
9、情节增添替换过程中,作品营造的氛围与男女主人公结局也发生变化。莺莺传描写女主人公几经犹豫后突破封建礼教束缚,最终又遭抛弃,中篇传奇开山之作娇红记同样也描写爱情悲剧,前半部分如一见钟情、诗简往来、王娇娘开始时恪守礼法、见申纯思念成疾后又以身相许等情节都是模仿莺莺传,而申纯进士及第后求婚遭拒等情节则是新增添。尽管一些关键情节承袭前作,具体描写却有差异,男女主人公性格也迥然不同,特别是娇娘敢于主动约申纯夜半幽会,并以事败当以死继之相激励。申纯顾虑不亦危乎是因“钟情”而为娇娘设想,异于张生只以占有莺莺为目的,娇娘也因钟情”而勇敢决断。后半部分这对恋人因家长不允与帅府逼婚双双以死抗争,既不同于莺莺被抛弃
10、的悲剧,更异于据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的大团圆,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倾向。作品结尾处又写一对鸳鸯在两人合葬墓上飞翔,寓意式的浪漫手法增添了情思与韵味,也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同情与肯定。虽是悲剧,但已不是因为才子抛弃佳人。入明后,李昌祺对娇红记颇有非议,其作贾云华还魂记中有郎君观此书,得无坏心术乎”之语,可是该篇重要情节,如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互通诗简,娉娉先恪守礼法但终于又与魏鹏私下结合都与莺莺传娇红记相仿,而魏鹏进士及第,求婚遭拒等则是袭用娇红记。作品开始处称魏、贾两家曾指腹为婚,显然是为男女主人公私下结合寻找合法依据,冲淡了与封建礼法的尖锐矛盾。贾母不愿爱女远离,拒不履行!g约,致使贾云华忧郁身
11、亡,这完全是个悲剧,但李昌祺又加上一截光明的尾巴:贾云华借尸还魂,严格按封建礼法,以处子之身与魏鹏成亲,且后来魏鹏历居高官,贾云华也受诰封,所生三子也均列显官。这是套用唐传奇李娃传大团圆结局,进一步冲淡爱情故事的反封建意味。用虚幻的和谐解决现实的尖锐冲突,既维持了一定的悲剧气氛,同时也表现出中篇传奇创作向大团圆喜剧的转化。因程朱理学的强力推行与相应的禁毁政策,小说创作在明初后跌落萧条,直到成化末年钟情丽集问世,中篇传奇创作才打破七十年的沉寂。此作前半部情节承袭娇红记贾云华还魂记,后半部分却写瑜娘以死抗争父亲决定的婚事,辜辂携自杀未遂的瑜娘逃回琼山举行婚礼。官府判此婚姻非法,瑜娘被其父领回幽禁,
12、欲令其自裁。辜辂又携瑜娘逃回琼山,再次举行婚礼。瑜娘之父无可奈何,只得承认他们的婚姻。封建正统士人斥责此作淫猥鄙俚,尤倍于稹,但作品并无淫秽笔墨,即使描写定情结合,也以蕴藉雅致的语言叙过,对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男女青年追求幸福时的心态把握得较为准确。尽管多数重要关目承袭前人,但后半部是极为出色的突破:男女主人公以不屈不挠的抗争,迫使封建家长承认他们的婚姻。赞扬冲破封建礼法禁锢的忠贞爱情,肯定争取婚姻自主的抗争是作品精华所在。这出真正的喜剧尽情宣泄对程朱理学思想长期禁锢的逆反心理,与正蓬勃兴起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相适应。其时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开始萌生,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变化,使中篇传奇创作的情节设置
13、出现关键性突变。中篇传奇创作从此都以喜剧结局,不过后来的作者却不能接受钟情丽集展现的对封建礼教的激烈抗争。此后最先问世的怀春雅集承袭前作时情节设置出现重要修正:潘玉贞与苏道春依封建礼仪定亲后,作品便浓墨渲染世俗享受和欢乐。以往中篇传奇叙及性行为时的含蓄喻示开始变成露骨描写,作者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手续已经完备,这只是增添了一段风流佳话。潘玉贞的母亲撞见青年人的私合,但没有严厉苛责,而是赶紧择吉完亲,使其纵情行乐合法化。自娇红记以来,守护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父母始终是青年男女感情发展的障碍,抗争或悲剧也往往由他们直接促成。怀春雅集开创了撤去这层障碍的故事模式,此后作品中父母辈或懵懵僮懂毫不
14、知情,或谅解同情乃至主动成全,或干脆在故事中不见踪影。另一情节变化也十分重要:先前的作品都在赞美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专一与坚贞不渝,怀春雅集后半段却出现苏道春与多名女性的感情纠葛,宣扬一夫多妻的合理。描写一男数女的故事从此成了中篇传奇的通共格局,人们认可这一情节突变,则应是晚明世风使然。不过同是宣扬一夫多妻的合理,创作却出现两个走向。一类着意宣泄情欲,寻芳雅集通篇都在描写“寻芳主人吴廷璋的艳遇,甚至还津津乐道于他与王氏姐妹二人同床纵欲的描绘;天缘奇遇中祁羽狄的放荡淫乱已超出常人想象,作者竟还毫无顾忌地赞赏。情欲的汹涌澎湃,已无任何道德堤防可以阻挡。这类作品为年轻土人描绘了理想图景:既一见钟情、自由
15、恋爱,又享有尚被容忍的风流乐事,再加上少年高第,此生可算圆满无憾了,后来天缘奇遇更增添了得道成仙情节。另一类同情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同时也强调理的规范。刘生觅莲记中刘一春与孙碧莲私期暗约,但始终以礼相待,最后明媒正娶。两人感情发展过程中,情理不断冲突,理始终占据上风,甚至还将克服感情冲动当作修身养性的锻炼。作者厌恶以往诸篇中的婚前私合,竭力将爱情与封建礼仪融为一体,春心悸动严格地囿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框架;而双卿笔记中华国文欲行苟合时,张从则以死相拒,并劝他以义自处。这两篇既写男女之爱,又赞颂对封建礼仪的恪守,同时还宣扬一夫多妻的自然合理,又承袭了以往进士及第、荣升高官的结局。如此处理情与礼的矛
16、盾在中篇传奇中虽是少数,却影响了清初兴起的才子佳人小说。过去寻觅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渊源时,往往追溯到唐传奇。它们确实从中汲取了养分,也有一些情节的模拟,但两类爱情故事却非同类。唐传奇描述的往往都是悲剧,才子佳人小说却已是千篇一律的大团圆,鲁迅曾言: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传奇近似者,而又不相关。从唐传奇到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其故事蕴含出现间断,而增添对中篇传奇的考察,研究系统的构建便具有了齐备性,因为它正是才子佳人小说主要承袭的对象,而爱情故事由悲剧向喜剧的转换正完成于此。中篇传奇的情节安排总体上是逐步变化,但时有某些情节设置的突变,故而首尾差异甚大,若以钟情丽集作划分,前者与莺莺传类似处颇多,后
17、者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相衔接。才子彳圭人小说中一见钟情,诗简传递,才子与佳人别离、经一番曲折后进士及第以及最后生旦团圆的通共熟套,其实就是承袭中篇传奇后期所形成的固定格式,故而王重民先生称其直开后来才子佳人派小说之源”。不过,虽是一些情节要素相同,但中篇传奇往往只是简叙,才子佳人小说则是洋洋洒洒地铺叙,前者偶尔写到的小人拨乱,已几为不可缺少的关目,进而生发出许多曲折与巧合;作者对青年男女心理活动详加描绘,又伴以场景描写与氛围烘托,许多生活细节描写自然地穿插于其间;前者表述以半文半白为主,后者基本上都用白话。篇幅长短也出现明显差异,前者多为二万字左右,后者则为十五万字上下。这许多方面的不同,正是中
18、篇传奇与通俗小说差异的体现。才子佳人小说情节安并湃于以往的最醒目处,是婚前私合被坚决屏除,且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另一不同处是才子多来自小康乃至贫寒人家,进士及第对其重要性远甚于中篇传奇中的处理。清初统治者强力提倡忠孝廉节、敦仁尚让,并厉禁淫词琐语”是这类情节变化的背景。才子佳人小说作者早年多笃志诗书,精心翰墨,后来却被迫放弃科举,其作常是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即让笔下主人公去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已付诸流水的向往与追求,并以此发泄胸中郁愤。他们又很注重理对情的规范,并认为其创作具有教育功用,因为“情定则由此收心正性,以合于圣贤之大道不难矣。
19、清初才布圭人小说可谓是刘生觅莲记的继续发展,而明末清初淫秽小说则是继承了向宣泄情欲方向发展的天缘奇遇。五陵豪长绣榻野史小叙就视该作为仿效中篇传奇之作,”殆扩如意而矫娇红者”;浓情快史中武媚娘读娇红记而情弦拨动,桃花影中魏玉卿读如意君传而思念淫欲,由这类描写不难窥见那些作品与中篇传奇的渊源关系;至于交合时各类心理、姿态的描摹,也多本于痴婆子传等作而又大肆铺陈。若结合中篇传奇与其后才子佳人小说、淫秽小说一起考察,可发现尽管中篇传奇在万历后期开始退出创作领域,但钟情丽集之后道学与风流两类内容不仅在创作领域中继续发展,而且还成为其时风行的创作流派,中篇传奇在内容题材方面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才子佳人小说
20、与中篇传奇的情节设置有很大相似度,但表现手法却明显不同。孙楷第曾归纳中篇传奇表现手法:凡此等文字皆演以文言,多孱入诗词。其甚者连篇累牍,触目皆是,几若以诗为骨干,而第以散文联络之者;下士俗儒,稍知韵语,偶涉文字,便思把笔;蚓窍蝇声,堆积未已,又成为不文不白之诗文小说,因此他称中篇传奇为以诗与文拼合之文言小说。借助诗文推进情节的创作方法始于文言小说正式形成规模与体制的唐代,那时诗笔”与小说创作有机融合,对烘托抒情气氛,抒写人物情绪与创造意境起了积极作用。中篇传奇里诗文却常是机械插入。怀春雅集写苏道春、潘玉贞花园相遇,先让潘玉贞题咏各种花卉,一口气排列了十六首,苏道春不甘示弱,也接连吟赋了十六首。
21、作者竭力显示其风雅与炫耀自己的诗才,但密密麻麻排列三十二首诗,既未推动情节发展,也无助于人物形象刻画,只是令人生厌与导致体裁不纯。此作篇幅不足二万五千字,诗词插入高达213首,平均千字有近9首诗词。此非中篇传奇中个别现象,钟情丽集中诗文插入篇幅占全篇54.32%,龙会兰池录的比例则是51.67%o这与当时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学思潮密切相关,故还得到时人赞赏。简庵居士对钟情丽集长咏短咏,以写一时之情状”大为推崇,金镜也称赞该篇词逸诗工,且铺叙甚好(11)。那些作者也视诗文创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故怀春雅集开篇诗云:百岁人生草上霜,利名何必苦奔忙。尽偿胸次诗干首,满醉韶华酒一觞。”钟情丽集等作之
22、后,诗文插入比例逐次下降,后来篇幅占比一般都在20%左右,远低于先前。下降趋势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所承接,该流派中最早问世的玉娇梨平山冷燕中,前者诗文篇幅仅占5.08%,平均千字含诗词0.89首,后者则为5.45%与0.73首。合中篇传奇与才子佳人小说而观之,诗文插入递减是发展大趋势。随着创作发展与经验积累,人们对小说作用、地位及创作方式的认识逐渐深化,小说为独立文体的意识也不断增强,非小说创作所必需的诗文孱入自然会相应减少;通俗小说繁盛基础是读者范围的扩大,不像文言小说只供士人阅读。多数读者关注情节进展,并不在乎诗文的绮丽甚至厌烦诗文的大量插入,他们的阅读期望也迫使诗文孱入程度的降低。排比分析
23、主要情节设置及其表现手法变化可勾勒发展的大趋势,若只限于中篇传奇或才子佳人小说,那只看到该趋势的局部,无法作出符合整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将唐传奇中莺莺传等篇、中篇传奇小说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视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既合理也有必要,它打破了只以流派为研究系统的固有之见,且不同于以往以作品分析方式构成的系统。这里是直接将作品所含某些要素作排比归类,确定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位置,并分析其间联系。这是对已有研究系统的调整与重组,据此可清晰展示一些文学现象,而分析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则可合理解释那些文学现象的发生与走向。当然,这类系统并非可随心所欲地臆造,其构建推动力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以及某些要素的同类性。二情
24、节主线外的信息梳理与系统构建一些经典之作中,常有不少与情节主线似无直接关系的描写,它们在作品多次删改后依然存在,应是作家某种创作意图的体现,虽未紧扣情节主线,却或是照应先前情节,或为后面情节展开伏笔,或是故事进展合理与有序的逻辑支撑,忽略它们会影响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汇总这类描写,可发现其间包含极其丰富的信息,但它们并非即时地伴随情节发展现身,而是零散地分布于作品,呈无序杂乱状,但作归类分析后,却可构建某种系统,相应的研究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处借助红楼梦作具体阐述。作品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的人物有数十位,其间关系错综复杂,大小事件发生又接连不断,可是在作者笔下,大家族生活的维系及情节进展却纹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说 研究 系统 构建 NewConstructionofaNovelResearchSystem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0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