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ocx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1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团体标准T/CMEAXX-202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Unifiedstandardfortheapplicationofmunicipal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s(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2023-XX-XX 实施2023-XX-XX发布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发布1总则1.0.1为规范和引导信息模型在市政工程全生命期应用的技术要求,制定本文件。1.0.2本文件适用于市政工程全生命期内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1.0.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
2、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市政工程信息模型Municipal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市政工程信息模型,是指市政工程全生命期或部分阶段的几何信息及非几何信息的数字化模型。市政工程信息模型以数据对象的形式,组织和表现市政工程及其组成部分,并具备数据共享、传递和协同的功能。2.0.2建筑信息模型元素BIMelement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2.0.3模型精细度IeVelofmodeldefinition表示模型包含的信息的全面性、细致程度及准确性的指标。2.0.4几何信息geometryinformation体现模型元素的外观尺寸、构件组成
3、、空间位置的属性信息。2.0.5几何表达精度levelofgeometricdetail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衡量指标。2.0.6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yinformation除几何信息外其他反映模型元素属性的各类信息。2.0.7模型信息深度levelofinformationdetail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衡量指标。2.0.8现状模型currentstatemodel不构成工程实体但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的工程临近场景模型。3 基本规定3.0.1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宜贯穿全生命周期,也可根据工程需求应用于某个阶段或环节。3.0.2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在应
4、用前应进行策划,并遵照策划进行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3.0.3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目标及范围应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应用要求、成本效益以及各参与方的技术、管理现状等因素综合确定。3.0.4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应用宜建立统一的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工程项目相关方宜基于平台进行协同工作、信息共享。3.0.5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的工程项目相关方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体系。3.0.6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1模型创建应采用一致的地理坐标定位系统和高程基准,线形工程应考虑大地坐标;2模型应具备一定的精度和深度;3宜统一各应用阶段模型的命名规则、编码及交付格式;4应定期统筹协调信息模型
5、的维护与更新。3.0.7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在传递和共享过程中应保障信息完整及信息安全。4模型结构与命名4.1 一般规定4.1.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的分类编码应符合现行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7027中的线分类法。4.1.2 信息模型数据的存储与交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GB/T51447相关规定。4.1.3 模型结构应具有可扩展性,扩展不应改变原有模型结构,并与原有模型结构协调一致。4.2 模型结构4.2.1 模型结构由资源数据、共享元素、专业元素组成,可按照不同应用需求形成子模型。4.2.2 子模型应根据不同专业或任务需求创建和统一管理,并确保相关子模型之间信息共
6、享。4.2.3 模型拆分原则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模型拆分原则分解层级厂(场)站工程线性工程第一级项目整体项目整体第二级按照空间区域布置进行划分,若所有建筑物都在一个区域内则可省掉这一层级按照标段进行划分,若所有工程都在一个标段内则可省掉这一层级第三级按照区域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划分按照标段内的单位工程进行划分第四级按照专业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划分按照专业对单位工程进行划分第五级按照楼层或相对标高对建筑物或构筑物各专业进行划分按照按里程桩号对单位工程的各专业进行划分第六级宜分专业按照构件功能进行划分宜分专业按照构件功能进行划分4.3 模型命名4.3.1 模型单元及其属性命名应符合
7、下列规定:1宜使用汉字、字母、数字、半角下划线和半角连字符“的组合;2字段内部组合宜使用半角连字符,字段之间宜使用半角下划线分隔;3各字符之间、符号之间、字符与符号之间均不宜留空格。4.3.2 模型命名宜由工程阶段代码、专业部分名称、提交日期、软件版本等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阶段代码宜采用工程阶段简写(方案设计一FS;初步设计CS;施工图设计一SS;施工深化设计一SH;施工阶段一SG;当前阶段DQ;竣工验收阶段一JG;运维阶段YW);2专业部分名称用于描述模型文件所对应的专业或工程部位信息,宜采用英文或拼音。3提交日期宜用8位阿拉伯数字描述;4软件版本宜用建模软件完整版本号。4.3.3
8、 应按本文件第4.2.3条模型拆分层级原则,进行项目模型架构命名。4.3.4 模型相关电子文件可以文件夹形式分类管理,文件夹命名宜体现项目名称、建设阶段和文件夹类型等信息。文件夹类型可包括工作中、共享、出版、存档、外部参考和资源等六个分类。4.4 编码与存储4.4.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中的信息宜按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各分类表应符合表4.4.2 的规定。单个分类表内的分类对象应按层级划分为多级类目。表4.4“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分类表分类表代码工程类别分类表代码工程类别51道路工程57燃气工程52桥梁工程58供热工程53隧道工程59综合管网工程54水处理工程60综合管廊工程55轨道交通工程61景观工程
9、56环卫工程4.4.3 市政工程的分类代码由表代码和分类对象代码组成,分类对象代码应包含多级类目,各级代码应采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表代码和分类对象代码之间采用连接,分类对象编码相邻层级代码之间用英文字符隔开,应符合图4.4-1的规定。表代码I一类代码II二类代码II三类代码II类代码图4.41编码结构4.4.4 编码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级类编码,前.2位表示表代码,加3位一类代码(首位为标志位,2、3位为编码位)。若有二级类编码,一类代码首位为1,否则,一类代码首位为Oc2二级类编码,前5位与一级类编码相同,加3位二类代码(首位为标志位,2、3位为编码位)。若有三级类编码,二类代码首位
10、为1,否则,二类代码首位为Oo3三级类编码,前8位与二级类编码相同,加3位三类代码(首位为标志位,2、3位为编码位)。若有四级类编码,三类代码首位为1,否则,三类代码首位为Oo4后续多级类目编码规则同上。4.4.5 数据储存应符合下列规定:4.4.6 的持久化存储及模型数据的交换宜以文件形式实现。2模型数据的存储宜包含类型信息、材料信息、几何表达信息及其他信息。3模型数据进行持久化存储时,宜将数据存储为EXPRESS语言文件或XML语言文件。4工程项目相关方应对市政工程项目中所产生的模型信息及应用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及备份。5模型数据的访问,宜根据业务和安全要求建立权限控制措施,访问记录宜能够追溯
11、。5模型创建5.1 一般规定5.1.1 模型创建前,应根据市政工程不同阶段、专业、任务的需要,对模型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总体策划。5.1.2 根据应用阶段及使用功能,模型宜划分为方案设计模型、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施工深化模型、施工措施模型、现状模型、竣工模型、运维模型。5.1.3 模型宜采用多专业协同的集成方式创建,创建后应对各专业模型进行整合,并对模型信息进行校核。5.1.4 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模型创建宜采用数据格式相同或兼容的软件,可通过数据转换标准或工具实现协同工作。5.1.5 各阶段模型创建宜在上一阶段模型交付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修改、完善相关模型元素和信息的方式开展。5.1.6 现
12、状建模资料应通过对项目用地的现状和周边环境进行调查收集,包括地勘报告、工程水文资料、现有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既有管网数据、地貌数据、原始地形点云数据、GlS数据等。1现状建模应结合3D扫描、倾斜摄影、超声波成像等技术手段,提高踏勘数据准确性。2现状模型应包括现场场地边界、地形表面、建筑地坪和场地道路、市政管网等。3现状市政管网,宜采用数据驱动方式进行建模。4水处理、供热、燃气等厂站工程改扩建项目,宜采用激光点云技术辅助项目现状建模。5.1.7 模型颜色表达是指在模型中,相关构件在三维模式下视觉的直接颜色及线型的显现。其中,颜色应采用RGB颜色标准,信息模型中各专业结合经验习惯,合理规划构件
13、所属颜色归类,帮助模型使用者第一时间大致区分各构件所属专业。5.1.8 模型应根据工程对象的系统分类设置颜色,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专业之间的颜色应差别显著,便于视觉区分,且不宜采用红色系;2)功能级模型构件应分别采用从属于专业色系的不同颜色;3)与消防有关的功能级模型构件以及消防救援场地、救援窗口等宜采用红色系。4)地上环境模型、地下建(构)筑物模型、土地模型、地质模型单元颜色宜按照工程习惯颜色表达。5.1.9 模型视图线型应满足以下要求:1模型视图线型表达要求主要针对模型中二维视图的线型。2模型视图线型表达要求包含但不限于线条名称、线条样式、线条颜色和线条宽度等内容。3模型视图线型表达应参
14、考国家或者行业二维工程制图规范执行。5.2模型精细度5.2.1 模型精细度应包含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和模型信息深度。5.2.2 模型几何表达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取适宜的几何表达精度等级呈现模型几何信息。2模型的几何信息应采用尺寸标注或添加属性信息的方式表达,并应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3模型单元不应超过自身的空间占位范围。5.2.3 模型几何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2-1的规定,具体可参见附录A-Ko表5.24模型几何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等级模型几何表达精度等级说明Gl满足二维化或者符号化识别需求的儿何表达精度G2满足空间占位、主要颜色等粗略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G3满足建造安装流程、采购
15、等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G4满足高精度渲染展示、产品管理、制造加工准备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5.2.4模型信息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取适宜的信息深度等级体现模型单元属性信息。2模型信息宜采用添加属性信息的方式表达。3信息深度等级应符合信息生长性的要求,即下一级的信息深度宜包含上一级信息深度的全部内容。5.2.5 模型信息深度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2-2的规定,具体可参见附录AK表5.22模型信息深度等级划分等级模型信息深度等级说明Nl宜包含模型单元的项目信息、身份信息、定位信息等N2宜包含和补充Nl等级信息,增加系统关系信息N3宜包含和补充N2等级信息,增加技术信息、生产N4宜包
16、含和补充N3等级信息,增加资产信息和维护信息等6数据互用与交付6.1 一般规定6.1.5 信息模型应满足工程项目使用需求,同时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1.6 数据互用应明确模型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应考虑接收方互用数据的准确性。6.1.7 模型数据格式宜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共享模型元素应能被唯一识别,可满足各阶段、各专业和各参与方之间共享、交互和应用。6.1.8 每个实施阶段提交的模型成果应满足项目同期实施进度的要求,并应根据实施阶段节点提前交付。6.1.9 各阶段交付物在提交前,交付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超越使用需求的冗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6.2 数据互用与交付6.2.5
17、 数据互用与交换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以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正确解析和处理数据。6.2.6 定义数据传输方式,以确保数据能够安全、可靠地传输,信息传递应符合信息安全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6.2.7 确定数据质量标准和检验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及时性。6.2.8 制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损坏或滥用。6.2.9 建立数据管理和维护机制,包括数据归档、备份、恢复、迁移等方面,以确保数据长期可持续使用和价值保持。6.2.10 交付前,应明确交付方式、交付物格式、储存方式、存储硬件和运行搭载软件的类型。6.2.11 交付物应按约定的形式和计划交付,并提供纸质版本的移交清
18、单,移交清单须包括文件名称、格式、描述、版本、修改日期、验收评价情况、其他等内容。6.2.12 交付物应按移交清单逐项组织接收,并核查验收评价情况,保证各阶段交付物的完整性和合规性。6.2.13 交付方与接收方应共同签订移交接收单,附移交清单、搭载交付物的存储设备、纸版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7模型应用1.1.1 一般规定7.1.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实施宜贯穿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维阶段。7.1.2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应根据各阶段、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模型应用的基本内容、深度以及成果。7.1.3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应能实现建设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1.1.2 策划7
19、.2.1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与工程项目整体计划协调一致,应由各阶段各方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制,涉及各阶段协同工作的应由相关方集中编制。7.2.2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的编制,应充分考虑落地性、软硬件条件、成本和效益等因素。7.2.3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对涉及的相关参与方各自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工作进度、协同方式等提出明确约定。7.2.4 应用策划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深度进行动态调整。7.2.5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2编制依据;3应用目标;4进度计划;5应用内容及流程;6人员组织及职责;7软硬件配置;8建模标准;9协同工作;10模型质量控
20、制;11模型交付要求;策划书模板见附录L07.2.6 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策划应根据实施反馈情况做适当调整,并及时告知相关参与方。7.2.7 项目市政工程信息模型应用成果交付时,成果应满足相关标准及策划书要求。1.1.1 应用7.3.1 设计阶段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设计阶段BlM应用实施宜贯穿整个设计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2设计阶段宜采用BlM模型进行全专业协同设计,应建立基于Bl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包括协同设计工作流程、专业模型资料互提、模型整合协调、模型设计校审、模型及成果归档和交付方式等内容。3设计阶段BIM应用内容宜满足表7.3要求。表7.31设计
21、阶段BIM应用框架序号应用项应用子项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1方案比选设计方案比选及优化O2可视化应用虚拟仿真漫游3可视化校审O4场地分析场地分析O5设计交底管线搬迁、道路保通模拟O6厂站建构筑物复杂节点模拟OV7环境模拟日照模拟O8风环境模拟O9热环境模拟O10光环境模拟OV11声环境模拟O12节能分析OV13舒适度分析O14碳排放分析OV15性能仿真分析性能模拟分析OVO16结构受力分析-OV17交通仿真分析-O18消防疏散分析-O19路面性能分析-O20抗震性能分析-O21抗风性能分析-OV22灾害作用性能分析-O23工艺模拟仿真-O24空间分析-O25模型出图设计表达V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政工程 信息 模型 应用 统一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