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研究现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钩研究现状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辎研究现腾述关于带钩的著录早已有之,宋人吕大临的考古图1、清人吴大澈的古玉图考中便有与带钩相关的图示和考证2,阮元在其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中亦收录了几件铭文带钩3。对带钩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根据目前整理的相关资料,可将关于带钩的研究分为名称及用途研究、总述性研究、区域性研究、专述性研究、图录资料、玉带钩专题研究六类。一、有关带钩名称及用途的研究首先,“西伯利亚”名称的由来4、关于鲜卑早期历史及其考古遗存的几个问题和犀比鲜卑西伯利亚从楚辞二招描写的带钩谈到古代文化交流6等文章围绕带钩的不同名称展开了讨论。其次,带钩起源问题再探一文亦有对带钩名称的相关论述,认为“师比”“鲜卑”“胥细”“犀毗”
2、“私头”等称呼皆非今之带钩古名7,而可能与装饰有动物纹牌饰并以带系结的北方草原民族所用带饰有关。战国墓内带钩用途的推测依据带钩在战国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对其用途及中原式带钩的来源问题做出了推测8。古代带钩用途考实讨论了带钩的流行时限与地区,并分析了带钩的用途和使用方法9。中国金石学概要根据带钩尺寸差别对带钩用途进行了分析10。以上研究辨析了带钩的名称问题,并将带钩的用途总结为系结衣物、钩挂配饰及招吉辟邪等,为带钩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二、有关带钩的总述性研究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带钩开始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与研究。从时间跨度来看,有关带钩的总述性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20世纪306
3、0年代,王国维先生观堂集林之胡服考对带钩做了详尽论述,提出诸侯用带钩的时间早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11。日本学者曾对“鲜卑郭落带”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这些学者有白鸟库吉12、江上波夫13、藤IIl丰八等14。20世纪40年代,长广敏雄所写带钩G研究较为重要,该著作收录了包括私家收藏和馆藏的280余件带钩,但缺乏可靠的时代和出土地点。文中介绍了带钩的型式划分情况、装饰手法、纹样特征以及春秋时期至汉代的带钩文化研究历史与美术史背景15。时隔20年后,他又在其戟国式带钩仁XiiiXlVT中对之前的带钩研究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同时对铁质带钩也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对50年代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山西侯
4、马、河北邢台、四川成都、湖南长沙等地出土的战国时期带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尤其“郑州样式”说法的提出,为战国时期带钩的分区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16。瑞典学者高本汉(BemhardKarIgren)于1966年在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馆刊第38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两个瑞典人收藏的600多件中国带钩,并且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类研究17。(二)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关于带钩的总述性研究以王仁湘先生的带钩概论为代表,该文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带钩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最早文章。该文对当时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带钩进行分类、分期,并对其起源、发展和传播、名称及用途进行了分析,对带钩所蕴含的整体信息
5、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尤其文中划分的八种类型成为后人研究带钩的重要标尺性参考18。此外,带钩及其演变一文以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简略阐述了带钩从其出现、鼎盛到衰落的演变过程19。广川守春秋载国时代中原L:扮Crtf带钩G编年Tha)使用形态(上)介绍了中原地区带钩的分类与编年,对发现的琵琶形、长牌形、棒形、匙形、兽形、鸟形带钩进行了详细分式,根据不同带钩的断面信息分析了其型式变迁情况,并列出了中原地区出土带钩的详细表格20;此外,在其春秋戟国时代中原仁扮Crtf带钩G编年Th使用形态(下)中介绍了中原地区出土带钩的墓葬情况、带钩出土位置及使用形态,并将错纹带钩与当时错纹青铜器进行了对比分析21。(
6、三)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关于带钩的总述性研究有了显著发展。中国古代的带具从服饰的角度对带钩的使用方法、来源及异名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带钩是由早期革带上与环相系结的绦带演化而来的22。腰带上的艺术一带钩考识在谈及带钩起源问题时对胡服骑射、山戎说、山东蓬莱村里集发现的带钩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带钩的发展流变、材质、形制、纹饰、铸造及收藏等问题23。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认为战汉时期带钩的流行主要受儒家文化兴起的影响,但前期却和胡人的装束有关;指出胡人装束中这种带与钩的组合形式,因使用方法便于战国以前华夏族的绅带束腰装束,且束腰也易于系挂佩饰显示身份,所以在战汉之际于上层阶层流行开来,
7、并将各类带钩分成10种形态24。在带钩形制分析及地域性差异方面,青铜带钩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收集整理了自春秋至西汉时期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宁夏、河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区发现的带钩资料,并对青铜带钩的分布、分类及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按照长度对带钩进行分类的同时,还指出汉代以后带钩的数量较战国时期变少的原因可能与战国到汉代经济政治中心发生转移有关25。秦汉时期的带钩简要介绍了秦汉时期发现的铜、玉带钩,并对该时期铜带钩的造型、制作工艺、纹饰特点进行了概述26。鄂尔多斯带钩与中原带钩的比较研究从鄂尔多斯带钩的造型纹饰、文化形态及审美取向等方面与中原带钩进行对比分析,并揭示出两种文化背景
8、下的带钩作品所体现的融合与创新27。此外,渡边贵树中国G带钩占Th(D诸相介绍了带钩的研究史及样式,并特别强调了长广敏雄提出的带钩“郑州样式”分类法及玉带钩的相关问题28。关于东汉后期带钩的衰落,带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骤减之原因探析一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带钩出土数量骤减主要是由于受到当时薄葬制度、频仍战争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以及玄学的兴起等因素的影响29。以上关于带钩的总述性研究,主要从带钩的起源、产生的背景、使用方法、秦汉时期的带钩、形制分类与地域性差异及骤减原因等方面展开了讨论,视角全面,探讨深入,对于带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有关带钩的区域性研究有关带钩的区域性研究,主要是指对一定区域出
9、土带钩进行的专项研究,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1 .北方地区目前关于带钩区域性研究的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山东等地。其中,对山西、河北地区出土带钩的研究相对较多,如对侯马乔村墓地、繁峙作头墓地、玉皇庙文化墓地出土带钩展开了详细论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将鄂尔多斯地区收集的36件带钩和毛庆沟墓地出土的16件带钩分为六式,并对该六式带钩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分期30,为长城地带出土带钩的型式划分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准。侯马乔村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将山西侯马乔村墓地出土的561件铜、铁带钩分成13种类型31,这些带钩不论是在出土数量方面,还是在类型的多样化方面皆十分重要,不仅对带钩的型式划
10、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研究带钩出土环境等意义重大。繁峙作头墓葬所出带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将山西繁峙作头墓葬出土的带钩与其他东周时期墓葬出土带钩进行了比较,认为繁峙作头墓葬及其带钩属于三晋文化范围,并指出三晋带钩的传播路线,同时结合与繁峙作头墓葬最为相似的河北临城中羊泉西村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两处墓葬,推断战国时期赵国范围内存在一种以带钩作为主要随葬物的丧葬风俗,最后对繁峙作头墓葬群的主人身份进行了推测32。山西省境内出土的带钩对山西境内出土的带钩进行了分类、分期,并分析了各类带钩的发展演变过程33,为带钩的区域性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三晋两周地区东周带钩研究一文对三晋两周地区出土的带钩进行了
11、较为详细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起了该地区带钩的类型学划分标准及分期与年代序列,勾画了东周时期带钩在三晋两周地区的演进过程,解析了该地区出土带钩所包含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出现的原因,从带钩的视角探讨了其与外来文化因素来源地间的交流与互动34。此外,东周时期三晋地区的北方文化因素根据三晋地区发现的北方文化因素的出土物如铜带钩等,分析了东周时期该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情况,并指出主要发现于晋南运城盆地和洛阳地区墓葬中那些年代较早的具有北方文化因素特点的带钩主要来源于冀北山地的“狄人”文化遗存35,为探讨这一地区带钩的来源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玉皇庙文化青铜带钩研究对玉皇庙文化青铜带钩的发现、类别及型式特点进行了研
12、究,分析了典型带钩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就其地域分布、用途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玉皇庙文化的青铜带钩在春秋时期已呈现出成熟形态,而且应该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带钩36-37。甘宁地区东周时期西戎墓地出土腰带饰研究将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的天水地区及固原地区西戎墓地出土的带钩进行了分类阐述,并从形制、材质和纹饰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以马家城为代表的天水地区和以杨郎青铜文化墓地为代表的固原地区,出土的带钩形制、纹饰上虽然存在诸多相似性,但同时也拥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指出其与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地区、斯基泰地区的带钩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关系38。山东临淄商王村战国墓出土的铜带钩、带扣考述对临淄商王村两
13、座战国晚期墓葬出土的8件带钩进行了详细图文描述,并按照其不同造型分为六型39,为了解齐国带钩的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2 .南方地区关于带钩区域性研究的南方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首先,在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中,将楚墓出土带钩分为14型并进行了分期与发展变化的探讨,根据楚墓带钩所出的位置及共存物,推测出楚地带钩主要是用以佩挂,而非束系;其次,结合不同等级墓葬出土带钩情况,得出楚地带钩的使用人群是包括土及其以上的阶层,使用带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与墓葬等级呈正比;最后,对高等级楚墓出土最多的玉带钩、错金银铁带钩和银带钩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三种带钩为高等级楚墓的标志40。重庆库区东周汉
14、代铜带钩的考古发现将重庆库区东周汉代墓葬出土的铜带钩根据整体造型、长度等进行了分型式梳理,从墓葬规模和随葬器物数量分析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认为一些随葬有兵器的墓葬主人当是从武的将士,而部分带钩上铸的,鸟”“蛇,图案可能与古代巴人崇拜有关41。战国秦汉时期巴族地区带钩研究从巴族地区带钩的考古发现、类型学分析、分阶段研究出发,将巴族地区带钩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战国时期、秦汉交际至西汉时期、东汉时期三个阶段,并对巴族地区带钩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以及巴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进行了分析42。试论贵州出土的铜带钩对贵州近年出土带钩进行了型式划分,尤其分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异形带钩及大
15、型错金银带钩,并指出贵州古代带钩的用途主要包括束带、佩器和作为祥瑞之物或显示身份地位的随葬器43。综上,关于带钩区域性研究的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山东、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以山西地区出土带钩研究较多,尤其墓地出土带钩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深入探讨带钩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四、有关带钩的专述性研究关于带钩的专述性研究主要指对某一形制或某一时期金属类带钩的专门研究,因材质及产生背景不同,玉带钩将在下文另行阐述。秦俑带钩浅述一文根据已发表的简报和图录,对秦俑带钩进行了型式划分,并对带钩的用途展开分析44。种类繁多且内涵丰富的秦俑带钩,为带钩形制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
16、关于鎏金银带钩、熊鸟纹及神人抱鱼纹带钩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如设计解析、母题渊源、文化内涵及艺术性等。战国”鎏金银带钩”之设计解析阐述了战国鎏金银带钩设计原理的科学与先进性,并揭示了带钩在变化中寻找“阻力”以达至广勾卡”目标的探索性特征,此外从结构、工艺以及装饰设计的角度对此类带钩进行了介绍,进一步指出带钩S形结构的“曲”性特征与我国文化性格中的“内敛”“含蓄”似有某种内在联系45。战国青铜带钩的初步研究在大量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战国时期的青铜带钩进行了整理,梳理了秦、楚、三晋、燕、齐、吴越以及北方地区和巴蜀地区青铜带钩的分布情况,并在分布、外形等特点探究的基础上,比较各国青铜带钩存在的异同并
17、探讨了当时的文化交流46。固原博物馆藏战国“鸟兽纹铜带钩”母题渊源探究推测鸟兽纹铜带钩中的鸟即是食肉动物兹白,并认为该母题可能折射出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互鉴47。榆次猫儿岭战国熊鸟纹青铜带钩的文化内涵从造型、塑造手法、工艺及纹饰寓意的角度对熊鸟纹铜带钩进行阐释,并推测该主题可能与赵楚缔结盟约而解围邯郸的事件有关48。神人抱鱼铜带钩研究认为神人抱鱼铜带钩的年代范围应在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并指出其造型及纹饰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龙、神人、神人抱鱼、鸟衔鱼等主题,认为其中包含镇邪辟兵、祈福求贵及期盼升仙的寓意,并且折射了汉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仙信仰等内容49。错金银抱
18、鱼铜带钩的年代与内涵认为错金银抱鱼铜带钩源自同一带钩铸造传统甚至可能是出自同一作坊,并推断出这类带钩的制作年代大致在三国时期,其主题图像的构思可能源自古代三苗先民的祖先神,而铭文内容则可能表达了佩戴者希望通过某种魔力以达到骁勇善战的心愿50。战国时期带钩的艺术性研究从战国时期的仿生形带钩、仿物形带钩、几何形带钩,纹样艺术特点和鎏金、镶嵌、错金银、线刻、镂空等装饰工艺角度出发,对战国时期的带钩艺术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其文化内涵和传承创新进行了探讨51。除上述内容外,亦有对国外出土特殊形制带钩的相关研究。日本学者东潮韩占倭G马形带钩一文介绍了古代朝鲜地区马形带钩的发现情况、型式划分、分期、纹样及相
19、关问题等52。韩国出土(D马形带钩O产地推定研究则根据铅同位素分析方法对韩国遗址出土的马形青铜带钩产地及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53。五、有关带钩的图录资料据已有资料,带钩的图录资料,在日本学者和研究机构出版的相关图书中有较多出现。20世纪50年代,梅原末治在其中国古代G宝饰带钩中收录了较多带钩,皆为私人收藏珍品和藏于欧美博物馆的精品54。包括陈仁涛收藏的出土于安徽寿县的怪兽纹金玉带钩,长沙出土的嵌金玉兽纹带钩,RaymondBidwell收藏的嵌石镀金兽形带钩、金银错虺龙纹带钩,A.Stoclet收敏的嵌玉虺龙形带钩,ChristianR.Holmes收藏的金银错虺龙纹带钩、包金银木心兽形蝉纹带
20、钩,以及藏于柏林国立博物馆、美国弗瑞尔美术馆和卢浮宫的怪兽形嵌玉银错镀金带钩、怪兽抱鱼形铭文带钩等,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皆为佳品。20世纪80年代,中野彻的大阪市立美术馆纪要:中国带钩目录扮AUSh出土数据表详细收录了东周秦汉时期山西、河南、甘肃、陕西、河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区出土带钩的尺寸、图文信息以及文献来源55,因均为出土品,故为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带钩提供了极为翔实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江川淑夫带钩占青铜动物不仅收录了大量东周秦汉时期青铜带钩的图片资料,分析了带钩的东西交流和研究经过、价值和纹样,还整理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与带钩有关的发掘与收集历史、研究成果、文献资料以及
21、作者本人的收集感想56。21世纪初,和泉市久保堰记念美术馆出版的带钩占中国古代青铜器一江川二u(E)as-)图录中收录了江川收藏的各类型式的古代带钩,文中分析了带钩的用途、各部名称、制作、起源及变迁等问题,并以图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180余件带钩的相关资料57,其中大多数带钩的时代为战国至西汉时期,亦有少数春秋或魏晋时期带钩,部分带钩的年代可至明清。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出版的带钩一中国古代金工G美图录介绍了现藏于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的200件带钩等藏品,主要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带钩,还有玉带钩、贝带钩、骨带钩以及带钩陶范等,此外还包括朝鲜出土的青铜马形带钩以及日本古坟时代的青铜绞具及带饰。每
22、件带钩藏品都有时代、图片和尺寸信息58。此外,蒙古国学者额尔敦朝鲁普尔布扎布(ErdeneChUIUUrlPUreVjaV)和额尔敦巴特尔迪玛扎布(ErdenebaatarDiimaajaV)先生合著的天之剑(T3HI_3PHHMHfl)59中亦收录有5件带钩,这些带钩虽有明确的尺寸及时代信息、图片和具体描述,但均为个人收藏品,可备参考。六、有关玉带钩的专题研究关于玉带钩的研究,主要以良渚文化玉带钩、汉代玉带钩及宋至清末玉带钩的相关研究为主,方向包括发展脉络、演变、地域及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等。4000年前的系衣束带方式一良渚文化玉带钩探讨了良渚文化的10余件玉带钩的制法、形制以及它们的原始形态
23、、起源与用途,还将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鹿角钩、鸡骨钩与带钩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它们之间可能有内在的演变联系60。古玉带钩浅谈指出了玉带钩的发展脉络,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晚期是玉带钩的萌芽期,战国至西汉是兴盛期,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衰落期,而元明清三代的玉带钩则可能为玩赏器61。玉带钩的演变及特征指出早期玉带钩的钩纽多靠近钩尾,随着时代的发展,钩纽有渐离尾部而向钩体中部靠近之势,长度亦渐趋加长,且汉代成为玉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期,而东汉以后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与流行腰带带头形制的变革有关62。汉代玉带钩的特征及文化意义研究从玉带钩的起源与发展、汉代玉带钩的地域分布特征、汉代玉带钩的艺术特征
24、、汉代玉带钩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寓意等方面进行展开,分析得出汉代玉带钩集中分布在山东南部与江淮地区、两广一带、陕西关中地区及两河地区,确认了玉带钩的革带功能、佩饰功能、陪葬功能,并从汉代政治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玉带钩的文化寓意63。宋至清末龙首玉带钩研究分析了龙首玉带钩中龙的造型特征、玉带钩的玉料特点以及带钩的出现、用途及与服饰的关系等问题64。良渚文化遗址内出土的若干件玉带钩年代最早,与东周秦汉时期流行的金属带钩在形制特征及时代序列方面皆有差异,二者之间可能并无源流之关系,但仍可作为探讨带钩起源及使用等级等问题的重要资料。七、有关带钩研究的一点认识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带钩的相关研究
25、日渐增多,并取得一定成果,对带钩的名称、用途、形制划分、分期、地域特征以及特殊形制或装饰的金属带钩、玉带钩等问题均有所涉及,初步建立起了带钩的分类标准并大体梳理了其形制的发展演变趋势。结合上文的梳理,本文认为关于带钩的研究在以下方面仍待进一步补充完善。1 .由于部分考古发掘资料如出土大量金属带钩的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墓地等考古报告还未出版,故在全面探讨带钩的形制特征、分布地域、文化属性及传播辐射等相关问题时存在一定缺环。2 .虽然考古发掘报告或简报中对某一地域或墓地出土带钩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探讨其形制演变,但不同发掘报告对带钩的分类标准及型式划分不尽相同,对其演变规律的探讨带来了一定难度。3 .目前对于带钩的总体演变规律及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等问题,尚缺乏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有关带钩与墓葬整体之间关系的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如墓葬形制、墓主人、伴出遗物及出土环境等因素与带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探索带钩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