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与创伤书写-J.M.CoetzeeandTraumaWriting.docx
《库切与创伤书写-J.M.CoetzeeandTraumaWritin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库切与创伤书写-J.M.CoetzeeandTraumaWriting.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库切与创伤书写J.M.CoetzeeandTraumaWriting作者:邵凌作者简介:邵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英国现当代小说。原文出处:当代外国文学(南京)2011年第1期第36-44页内容提要:创伤书写几乎贯穿了南非作家J.M.库切的创作生涯。库切对创伤的关注与他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是后殖民、后现代两股思潮相互碰撞的产物,与20世纪西方文化的创伤情结相映成趣。库切敏锐的目光洞察了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遗留下来的创伤记忆,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自由言说精神有机链接,谱写出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的创伤叙事。创伤气息弥漫在库切作品中,不仅涉及主题与人物塑造,还在小说
2、的意识与结构中融入了创伤的节奏、过程与不确定性。创伤书写对于库切作品研究有着特殊意义。TraumaisathemethatrunsthroughoutCoetzee,sbestnovels.Hisobsessionwithtraumaisnotonlypertinenttohispersonalexperiencesandacademicbackground,butalsotothehistoricalandculturalcontext,namely,theimpactofpostcolonialismandpostmodernism.Inhisre-writingofSouthAfrica
3、nhistory,Coetzeeconfrontsthetraumaticmemoriesofapartheid,exploringtheinherentconnectionsbetweentheanti-colonialprojectofpostcolonialismandpostmodernism.ThispaperexaminesthewaysinwhichtraumahasaffectedCoetzee,sfictionintermsoftheme,characterization,andstructure,emphasizingthattheimportanceoftraumainC
4、oetzee,swritingshouldbeapproachedindepth.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1年07期关键词:库切/创伤记忆/种族隔离J.M.Coetzee/trauma/Inemory/apartheid1987年,JM.库切在接受以色列文学奖耶路撒冷奖的讲话中谈到南非文学:在殖民主义下产生的、在称之为种族隔离状态下加剧畸形而得不到正常发展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反映为畸形而得不到正常发展的精神生活。南非文学是奴役中的文学充满了无家可归的感情和一种无名的自由的渴望。正是你认为在监狱里的人写出来的那种文学。(转引自王家湘6)种族隔离状态下的心理畸形、人际关系扭曲与人的精
5、神无法自如地舒展,在他的作品中确有大量地呈现,笔者将之概括为“创伤”的种种表征。创伤书写可谓贯穿了库切的创作生涯。他对创伤的关注与其独特的成长背景有关,库切目光敏锐地洞察了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遗留至今的创伤记忆,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自由言说有机地链接起来,谱写出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的创伤叙事。创伤气息弥漫在库切作品中,不仅涉及主题与人物塑造,还在作品的意识与结构中融入创伤的节奏、过程与襁定性。目前,国内的库切研究大都聚焦在作品的后殖民或后现代性上,鲜有文章从创伤角度诠释他的作品。鉴于创伤书写对于全面研究库切有着切实意义,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切入,探析作家创伤心理的缘起,尝试对其创
6、伤书写的发展与走向形成整体把握。创伤(trauma)一股指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理损害。该词最早用于外部事件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牛津英语词典的早期版本就把身体作为它唯一的指涉对象,即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19世纪晚期,创伤一词的使用出现了从身体到精神/心理的转向。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研究描述中包含“延宕”概念,强调受伤者对原初经历或记忆、意象的追踪,从而在时间上产生了一种断裂,这对当代创伤研究的专家凯西卡鲁斯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创伤的理论性研究始于90年代初期美国,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创伤隐含的文化与伦理意义,凯西卡鲁斯主编的创伤:记忆的探询和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恢复被视为创伤理论的经典著作
7、。卡鲁斯在沉默的经验中首次提出“创伤理论”这一术语,她将创伤定义为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性的、无法回避的经历。人们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它闯入方式反复出现。QD卡鲁斯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把一个关于个体的复杂的精神分析概念运用于研究人类历史暴力事件的讲述,从而揭示其对于集体性进程的影响。(转引自柳晓69)目前,创伤研究的重心已经从个人心理创伤的动因探寻与防治向文化研究层面转移,发展为涉及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口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由于创伤事件超出了人的常规体验尺度,并且具有骤发性与毁灭性的特点,对受害者的身心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创伤体验难以用文字表述
8、。另一方面,叙事有治疗的功能,受害者可以借助这一方式整合体验帮助自身走出危机。因此,创伤体现了叙事与反叙事的张力,表现为外力作用与(主体)理解、大量涌入与同化吸收之间的距离。(Luckhurst7980)心理分析与文学能够应对内在于创伤体验的叙事与反叙事的悖论,是对创伤的负载与释放。一战前后崛起的现代主义小说见证了第一波创伤叙事的兴起。它不仅在主题上表现创伤,而且在形式上采用了意识流等全新手法潜入人物内心,书写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战争带来的创伤感。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涌现了新一波的创伤叙事,而在文学批评领域,创伤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意义也凸现出来,运用创伤理论透视当代小说应运而生,将文学研究与
9、创伤研究结合起来的思路已成为美国文学研究界的主要趋势之一。创伤叙事和创伤理论何以在20世纪西方国家走俏?首先,20世纪是一个灾难频繁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多场地区战争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多起种族屠杀事件(如二战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非洲卢旺达种族屠杀事件等)留给幸存者难以磨灭的创痛记忆,也引发了关于人性的深层思考;此外,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者与少数族裔争取民权的运动蓬勃发展,掀开了基于国家、性别和种族压迫的血泪往事。创伤历史已经是20世纪世界史的一条主要线索。有学者甚至提出,值得谈论、值得珍存的记忆,是创伤记忆.”(Luckhurst2)此话虽有些偏颇,却也反映了
10、当下西方文化里深深的创伤情结。作为受人尊敬的文学家,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两度摘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与他的创伤书写有着密切关系。库切作品的创伤气息离不开南非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作为非洲殖民主义权力机构与种族歧视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漫长的种族隔离史给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族群带来不堪回首的苦难。白人处于权力的顶峰,享有全部政治话语权与经济资源,在以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制度庇护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其他人种特别是黑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受到歧视。种族矛盾长期困扰着这个国家,特别是在隔离制度废除前的10年间,矛盾空前激化。白人政府动用部队镇压黑人的武装反抗,造成多
11、人死亡。库切的小说铁器时代、迈克尔的生活与时代正是以此为故事背景,书写了白人与黑人的创伤经历。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南非白人政权走到了尽头,在国内外压力的作用下,长期被囚禁的曼德拉获释,并在南非首次举行的多民族参与的大选中当选新政府的总统,民主制度从此得以确立。但是,漫长的种族隔离史与根深蒂固的创伤记忆无法在短期内随着新政权的确立而烟消云散。个体与群体的创伤体验经过时间的发酵堆压在黑人族群的心头,形成集体无意识,随着权力的更迭向外释放暴力,造成新一轮创伤的历史重演。耻刻画的正是这样一幅后隔离时代的创伤图景。库切生在南非、长在南非,对种族隔离制度深恶痛绝。他将南非社会总结为主奴社会”,在这样
12、的社会里,奴隶不自由,主人同样也不自由。(Coetzee,DoublingthePoint96)在他看来,种族隔离是一种教条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它在白人的精神存在里刻下伤痕,同时又削弱和降低了黑人的存在。(Coetzee,nTaIesofAfrikaners9)库切对创伤的关注由来已久,甚至可以用持之以恒来形容。他不仅在访谈中,还在小说里、批评文集中多次谈及这个话题;创伤叙事贯穿了他写作的始终。之所以如此,始于作家本人的心理创伤体验。库切的三部自传体小说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帮助读者走近作家的内心世界:在男孩中,库切用写实的手法回顾了不公的制度给包括自己在内的阿非利肯人(南非白人的主体,种族隔离制度
13、的推行者)带来的精神伤痕:在白人孩子舒舒服服地上学时,10多岁的混血孩子就离开学校到外面去给自己挣面包了;童工艾迪因为想家私自从雇主家逃走而遭到英国人的毒打;当库切在“地球咖啡馆招待小朋友享用甜点时,窗外出现了几个衣衫褴褛的混血小孩眼巴巴地瞧着他们:在那些孩子脸上,并没有看出一丝嫉恨的眼光,本来他倒是有那种心理准备,他和自己的伙伴大把撒钱之际,人家正是一文不名。相反,他们却像是进了马戏场的孩子,看人胡吃海喝,尽情享受,眼睛里什么也没放过。如果换了别人,也许会叫那个涂着满脑袋生发油的葡萄牙人一地球咖啡馆”的老板一去把窗外的孩子赶开。驱散乞儿是常有的事儿。你只消做出一脸暴怒的样子,挥着胳膊喊道一什
14、么野东西,滚开!滚开!然后转向看热闹的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向他们解释一他们专门盯着看有什么可偷的。他们是一帮贼。这会儿如果他站起来,走向那个葡萄牙人,他该怎么说?他们毁了我的生日,这不公平,让他们这么盯着看,我很受伤害.是否该这么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不是该撵走他们,都已经太晚了,他的心已经被刺伤。他想,阿非利肯人向来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那是因为他们的心受到了伤害。他想,英国人不会把自己弄得肝火大盛,他们呆在围墙后面把心守护得很好。(77)笔者认为,用主体间性来观照上段引文就会对库切的创伤心理产生深刻的认识。库切对于自我/他者关系的解读受到交互作用下的主体哲学的影响,认为自我不是一个
15、传统意义上的理性的一成不变的主体,不是一个自我生成的封闭而孤立的系统,而是处于与他人和事物的动态联系中。主体与他者不是绝对分离的对立二元,而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与他者的交互作用中携带了他者的影子。这样一来,对他者的恶就会反作用于自身,损害自身的道德性与心灵的完整。以主体间性观看种族隔离制度下的主奴关系,库切得出了这一不人道的制度降低了黑人的存在、令白人心灵蒙羞的结论。库切在创作中念念不忘耻”的道德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丑陋的种族隔离的社会现实留给他的后遗症。另一方面,由于对祖国、对阿非利肯民族身份难以认同,青年时期他逃离南非远渡重洋来到文化母国英国,却沉浸在无法融入的痛苦与迷茫
16、中,而他一心想要忘却的家乡却始终徘徊在他意识的边缘。萨义德用“流亡”概括这一情景:流亡存在于一种中间状态,既非完全与新环境合一,也未完全与旧环境分离,而是处于若即若离的困境。(45)库切在青春中再现了文化失根的苦闷的青春期,为他的创伤书写做了很好的注解。文化创伤标志着某一群体身份的丧失,或者社会结构的瓦解对群体凝聚力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库切这样的流散者来说,流散使他与本土文化断裂并且由于前宗主国的不接纳形成身份的分裂。此外,库切博士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以言说创伤闻名于世的后现代文学大师塞缪尔贝克特。笔者认为,库切关注创伤、书写创伤绝非偶然,文学创作在一定层面上是他对创伤体验的艺术应对。南非创伤的历
17、史与文化为库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想象空间,国际化的求学背景使他能够超越南非本土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思辨精神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言说。库切的小说常常采用隐喻的寓言形式,突出了令人感到极度痛苦的意识状况,而将当代南非的压迫与斗争的物质因素”放到次要位置,一度受到南非左派的批评。(Gary351-57)在种族隔离时期,政治斗争的有效性和对历史事实的真实再现是主宰南非小说创作的主导标准,在此背景下,库切坚持个性化创作,拒绝成为“代言文学的一分子。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元小说的特点,与南非普遍的现实主义小说路线相去甚远,部分作品甚至不以南非作为故事的背景,
18、被人诟病也就不足为奇。然而,任何忽视库切作品现实批判意义的做法都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有失公允,何况寓言本身就是一种摆脱审查机构的鹰眼实现现实批判的迂回方式。笔者认为,左派对库切的批评(如突出了令人感到极度痛苦的意识的状况)恰恰点出了库切对创伤书写的热忱。库切亲眼目睹了种族隔离时代白人政权的冷酷与铁血以及后隔离时代暴力的轮回,他本人又经历了反霸权、反中心、重视边缘、倡导对话精神的后现代思潮的洗礼。克勒然认为,库切的小说”代表了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时刻,在那里后现代和后殖民因素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和地点相会,即被历史地分裂和仍具分裂性的南非历史之中。(转引自段枫142)在分裂的时空中写作的库切在作品中流露
19、出创伤情怀,有其必然的走向:作家痛苦的生命体验与他的使命感交织,令他具备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又会加深他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创伤书写蕴涵了库切对历史与当下的思辨,作品的美学价值建立在一种洋溢着历史意识的深刻的道德关怀之上。创伤小说既是一种表现创伤性重负的方式,也是努力释放这种重负或者说对这一事件精心掌握和控制的方式。(Macarthur11)创伤叙事还体现了社会变革的诉求。对于库切而言,在种族隔离的南非,无论是释放重负、掌握和控制创伤体验还是诉求社会变革,都落实到解构殖民主义合法性、颠覆种族隔离制度这一先决条件上来。在他看来,种族隔离制度作为一种非人性化的社会实践,造成两败的局面:社
20、会关系是扭曲的,人的精神也是扭曲的,无论是白人、有色人种还是黑人都受到这一制度的毒害。书写创伤,既可以有效地揭示殖民主义、种族隔离制度的罪恶,又能借用多样化的个体叙述对抗宏大历史叙事宣扬的终极真相。创伤书写在库切的笔下是多维的:对象既不乏个体又有族群,曾经深受奴役之苦的黑人、混血儿和挣扎在历史巨变漩涡中的白人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创伤载体。库切尤其擅于摹写有良知的白人知识分子的内在创伤,它以一种愧疚感、罪恶感栖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使他们的灵魂难以平静。库切一再选取精神世界负载伤痕的白人知识分子作为小说的叙述视角,再现这一群体的精神创伤。可以说,库切透过斑驳陆离的创伤书写审视了创伤这一历史症候,消解
21、和颠覆了压迫性意识形态。鉴于殖民主义思想、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以及库切的创伤书写与这一制度的存在及后续影响息息相关,本文选取了库切的四部小说一幽暗之地、等待野蛮人、铁器时代与耻对他的创伤书写做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库切早期与中期的书写借用了“自我/他者”的二元模式解构殖民主义与种族隔离,故事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白人视角。幽暗之地的第一部分“越南计划”呈现的就是一个深受心理创伤的美国人唐恩的形象。唐恩为美国国防部构思越南战争升级计划,把它称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疯狂地投身于其中。唐恩本人没有参与战争,然而战争的残酷却经由一张张血腥的图片影响着他的神经:我的手伸向照片就像伸向
22、我生命的坟墓就像伸向一次充满羞耻而美妙的邂逅。唐恩对此迷恋不已,如果它们如此让我血液沸腾,正因为我是个男子汉,这些鬼魅般的影像正适合男人!(22)痴迷于暴力和错乱的幻想导致他精神异常、行为异常,最终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弗洛伊德与荣格在探寻心理创伤的作用机制时,都强调了潜在的无意识幻想的作用。他们发现病人常与无意识幻想交流,病人很难区分现实与幻想,这使得创伤变得更具伤害性。在外在创伤结束后,内在创伤却走得更远,弗洛伊德后来把它称作重复性冲动”。荣格认为,对创伤经历的正常心理反应是从受伤的场景中退缩,如果无法退缩,受害人往往采用分离这一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分离,受害人把不能忍受的经历分配到身心的各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伤 书写 CoetzeeandTraumaWriting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