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TheOriginandProblemsofContemporaryWesternProductiveLiteraryCriticismTheory_1.docx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TheOriginandProblemsofContemporaryWesternProductiveLiteraryCriticismTheory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TheOriginandProblemsofContemporaryWesternProductiveLiteraryCriticismTheory_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TheOriginandProblemsofContemporaryWesternProductiveLiteraryCriticismTheory作者:阎嘉作者简介:阎嘉,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64)o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19年第20192期第202-212页内容提要:“生产性文学批评”概念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和资本在全球扩张的背景中,其主旨是将艺术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视野中去考察,将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路径得到了欧美具有马克思主
2、义倾向的和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理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和视域对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进行了拓展与发挥,分别开拓了关注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及其创作活动、文艺文本生产过程中的艺术生产力或艺术技巧、文艺生产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文学文本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突破审美自律论等方面的论域。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这些趋势的助推下,出现了从文学理论到“理论”的转变、新作者观、从文学作品到文本的转变、从诗学模式走向解释学模式、探索马克思主义生产性文学观的内在理路等新趋势和新问题。关注并研究这些趋势和问题,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9年08
3、期关键词:艺术生产/生产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意义生产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71)中图分类号口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9)02-0202-ll一、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语境资本主义从1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在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世界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封建王权统治的社会形态和状况。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新格局,资本主义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到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的轨道上,包括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活动。资本追逐利润的运动和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日益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今天,尽管不同
4、的国家或地区存在着物质发达程度的差异,但它们都以不同的竞争方式参与到资本扩张的全球化运动之中。资本的全球化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扩张进程,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在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实现了国际化,完全相互依存的经济口。正如齐格蒙德鲍曼(ZygUmmBauman,19252017)所言,如果在这种必然的历史趋势下坚持本土化,将是一种被社会剥夺和贬黜的标志。更有甚者,资本的全球化现在已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意图,这一事实确证了马克思当年的预见:即资本扩张的最终目的在于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因此,资本的全球化不仅包括从宏观上理解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信息
5、互动、生态平衡等问题,同时,它也深刻影响到全球范围内每个个体的衣食住行及其社会生产活动。资本的全球化已然成了我们考察人类社会生存语境最重要的视域。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几乎都被资本的全球扩张所带来的交往关系所覆盖。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关系,经常不自觉地被裹挟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及其原创性理论家的理论,率先对资本主义改变人类社会历史状况、在工业革命助推下展开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贪婪和剥削的本质以及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并以此为前提提出了“艺术生产”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向具有锐利的社会批判和政治经济批判锋芒,其理论基础乃是历
6、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最初,艺术生产”在马克思的思考中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关注点,它只是马克思作为阐释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他从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出发,断定精神生产从其开始便与物质生产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艺术生产与其他为数众多的精神生产形式一样,仍然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被加工形成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明确说明: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4然而,正是由于艺术生产”在政治经济学上的阐释与发现,马克思最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确立了“艺术生产”这一基本概
7、念,并分析了“艺术生产”所具有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性。一旦艺术的生产之谜被揭开,这就意味着存在着一个可能的艺术市场,因为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与相关性,与“艺术生产”相对应的是艺术消费。由此,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理论为批评家对人类艺术活动的理解与阐释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受其影响,20世纪的瓦尔特本雅明(WaIterBenjamin,1892-1940).皮埃尔马舍雷(PieITeMacherey,1938-)x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8-)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出一些与社会生产、生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作用相关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些理论的要
8、点在于:将文艺创作视为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活动或某一类特殊商品的生产活动,是一种与其他形式的活动并存、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的生产形式。比如,在本雅明看来,批评家在追问一部文学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的关系之前,更应该关注的是使文学得以产生的创作技术。“技术”在本雅明的用语中可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指作家,艺术生产者”个人的创作技巧,如表达习惯、语言风格等;二是指生产力革新下的科学技术,如机械复制技术”。这两层含义的“技术在本雅明的论述中都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要素而发挥作用的。不同时代的艺术生产力”会受制于该时代的艺术生产关系”,与此同时,这种关系也会影响艺术生
9、产者在表达其价值立场时所选择的具体方式。不同维度上的艺术生产力会导致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对艺术生产力”的重视,就在于发现“艺术生产”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它们主导着不同人群对艺术的接受与理解。因此,本雅明断言:”一件孤立的艺术品完全没有什么用处。它必须被放在活生生的社会关系当中。7从文艺批评和理论的角度看,19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传统及其所倚重的理论资源:以认识论的经验论为基础的英国实用主义理论传统,以艺术经验和创作为基础的法国批评理论传统,以哲学观念论为基础的德国形而上学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其理论批判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其重要
10、意义不仅仅在于从此开创了文艺批评的社会生产性维度,更在于突破了文艺批评和理论长期局限于文艺、各种理论和观念自身的传统,拓展了文艺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广阔视野,既增添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纵深感,又彰显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社会性逻辑起点,尤其是改变了文艺批评和理论囿于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的局面,将文艺批评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语境之中。生产性文艺批评的这种突破和创新的意义,在今天看来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二、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发展趋势“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理论家的首创,从19世纪中后期至今,一直得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和外部理论家们的呼应、补充和不断推动,产生了大量富有启示性
11、和建设性的成果。以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1895-1973)、阿多诺(TheOdOrAdomO,1903-1969)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1918-1990)x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1901-1991)为代表的法国学派,以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加特(RiChardHoggart,1918-2014)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派,以杰姆逊(FredriCJameSOn,1934-)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以卢卡奇(CeorgLukacs,1885-1971)等人为代表的东欧学派,以哈维(DaVidHarvey,1935-)
12、、索亚(EdWardSoja,1940-2015)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艺术生产”和生产性批评理论作出过贡献。他们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亚文化?口通俗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空间的社会生产问题的探索,都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将文艺批评及其理论理解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艺术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包括从宏观层面上对艺术的社会生产全过程如艺术生产活动的要素、艺术流通的过程和机制、艺术消费和意义再生产活动的全方位考察,也包括从微观层面对文艺文本的内部形式、文艺技巧与文艺意义的生产过程的细致考察和研究。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
13、”理论的框架,生产性文艺批评对艺术生产过程的关注,首先体现在对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及其创作活动的关注之上,即通过对他们生活与创作活动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考察,来把握其创作活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例如,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影响的本雅明、马舍雷、特里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把作家当成创造者,认为作家作为生产者,是一个根据他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来下定义的类型8。这就是说,作家不再是一个可以凭借灵感或者无中生有凭空进行创造的创造者,他们并不拥有代神言说的特权,他们只是一些处在具体社会关系中的特殊个体。这一立场直接构成了对传统“天才论的彻底颠覆。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创作
14、论中,“天才”说始终是艺术创作理论中不可动摇的轴心。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诗人,对此都不抱怀疑态度。例如,在康德眼中,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9。雪莱也认为,诗人的艺术创作堪与上帝创世的杰作相媲美,唯有上帝与诗人才有资格承受创造者的称号。口0但是,这在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影响的学者看来,所有关于艺术天才、主体性原则等话题都是无关紧要的。11对他们来说,文学是生产者以意识形态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产品,作者的主体性或天才在这里至多能表现为具体化的意识形态的生产原料。生产性文艺批评关注的第二个重点是文艺文本生产过程中的艺术生产力或艺术技巧。接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
15、顿认为:艺术家运用某些生产工具一专门的艺术技巧,将语言与经验的材料变为既定的产品。这种制造没有任何J理由比别的制造来得神秘。口2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本雅明认为,既然作家被看成生产者,那么,他的工作就从来不只是对产品的工作,而同时总是对生产工具的加工。口引从属于生产者个人的表达技巧、行文风格,到艺术生产者对机械复制技术、电影技术的利用一即生产工具的革新与融合,不仅弥补了传统艺术生产的缺陷,同时也改变艺术传播的方式与范围。对于艺术生产者来说,生产工具的变革意味着一种广阔的艺术民主化的社会空间的产生。就文艺作品本身而言,尤其是对文艺形式和技巧的重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文艺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强烈关注。生
16、产性文艺批评关注的第三个重点是文艺生产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强调文艺生产所属的社会语境中的历史传统、经济生活、资本运作、商品生产、政治形态和生活、种族、属性、性别特征、阶级分层、宗教信仰等因素在文艺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支配作用。西方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中的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批评流派,都力图揭示文艺生产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与社会语境、意识形态语境之间的对应或背离关系。以马舍雷在文学生产理论中的观点为例,他认为文学是作者借助语言对一般意识形态通过虚构而产生的。通过虚构”所建构的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只不过文学的意识形
17、态是在一般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新意识形态。故而,文学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能对一般意识形态进行揭示,另一方面文学的意识形态也为人们逃离一般意识形态的钳制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空间。换言之,文学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机械的“反映论,而文学的产生也不是艺术天才的杰作。因此,一般意识形态与文学的意识形态互有交集,且互有抵梧。这使得这一新的意识形态内部出现了一种“离心”的结构,文学的意识形态内容也呈现出一种“多声部的m口谐状态。在马舍雷的用语中,他将这种文学意识形态的特征称为沉默.沉默即在文学文本中被掩盖了而没有说出来的东西。马舍雷指出,正是这些沉默一被掩盖了的话语,才真正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完整意义。口4批
18、评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症候阅读去发现文学意识形态的“沉默,并将它们带入更深刻的历史一社会语境中去加以理解。事实上,批评家通过“症候阅读”所建构的文本,所体现的则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这些文本同样属于艺术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对文学意义的再生产。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两次世界大战、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与演变的语境中,西方世界的文艺批评及其理论总体上出现了突破传统批评理论的窠臼,朝着以意义生产为核心,以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性别问题、哲学问题、语言问题为指向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20世纪至今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渐次弥漫性展开的特点,甚至演变为后现代时期
19、文艺批评的主流趋势,显现为“马赛克式的拼图样态。值得注意的是,与18世纪以来随着美学学科的建立,所出现的审美自律论和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生产性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旨归完全超出了文艺本身的领域,指向了社会、历史、阶级、性别、种族、革命等传统文艺和非审美的维度。正如韦尔施(WoIfgangWelsch,1946-)在重构美学中所说,在今天,“凡是将审美的概念专门连接到艺术的领地、将它同日常生活和活生生的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的人,无一例外是在推行一种审美一理论的地方主义口5。在生产性文艺批评和理论看来,文艺和文艺创作活动始终都表征着历史变迁、社会转型、阶级斗争和革命、民族主义思潮的起伏、争取性别权
20、利等社会变革的轨迹及其蕴含着的巨大而深广的内容。因而,文艺批评的生产性及其意义生产从来都不会囿于文艺自身的疆界之内,更不会把审美自律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理论诉求。生产性文艺批评的意义生产活动明显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和尖锐的思想批判性,由此导致将诸多原本非文艺领域的概念引入到文艺批评领域中,如资本、意识形态(其正确译法应为观念、思想、观念学、思想形态、观念形态等)、场域、生产、消费、制度、图绘、谱系、认知、异化等等。由于突破文艺疆界和审美自律论的文艺非功利性的主张,文艺批评的变局已然被定格在如今众所周知的跨学科状态,导致在文艺专业圈子内较为流行的审美自律论悄然崩塌或者沦为并无实际内涵的空洞符号。文艺
21、批评的跨学科状态最引人瞩目的结果之一就是文艺批评疆域的拓展,以致于文艺可以同任何一门学科联姻,产生出诸如社会学批评、心理学批评、生态批评、科幻批评、性别批评、文艺经济学、文艺政治学、网络文艺批评等新兴学科领域,更不用说如今甚为流行的各种冠以后学”的文艺批评的分支。实际上,文艺批评的领地从来都不是文艺家、批评家或理论家们自己划定的。它首先受制于文艺创作活动和批评活动本身得以展开的社会语境,而其最根本的存在基础和土壤乃是人类生存的社会与生产活动本身。正因为如此,19世纪以来的各种形式的审美自律论的画地为牢,只不过是一些理论家的自我设想或自我慰藉,同时,也不符合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况。三、生产性文学批评
22、理论的历时性研究19世纪以来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由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为研究的框架和参照系,重点关注西方现当代以来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文学批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理论维度,考察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和理论作为艺术生产的环节之一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征、传承和作用。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理论的框架,根据不同文学批评流派对艺术生产活动的关注重点和理论诉求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西方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以下四个不同阶段或类型,进而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第一,以关注艺术生产过程为主导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类型的批评理论对艺术生产
23、过程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生产者(即文学作品的创作者)的特点及其文学创作活动的关注之上,通过对他们生活与创作活动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考察,来把握其创作活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首先,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影响的本雅明、马舍雷、特里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把作家当成创造者,认为作家作为生产者,是一个根据他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来下定义的类型。这就是说,作家不再是一个可以凭借灵感或者无中生有凭空进行创造的创造者。因而,西方现当代文学批评不再如浪漫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将作家视为凭借某种灵感或神秘力量进行创造的天才,而是将语言、神话、象征、文学形式和意识形态等现成材料加工
24、成新的产品文学文本的生产者。这种立场对艺术天才和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原则具有极大的消解作用,也让文学文本的生产从传统的“反映论或创作论中解脱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决定论”的阐释新传统。比如,受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阿尔都塞、马舍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1921-1988)等人的影响,伊格尔顿将“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其阐释艺术生产的两大基本范畴。这一举动深入地填补了以往的批评家对于现实生活关注的失察,也进一步破除了作者中心主义的神话。他说: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目的是更充分地阐明文学作品;这意味着要敏锐地注意作品的形式、风格和含义。但是,它也意味着把这些形式、风格和含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西方 生产性 文学批评 理论 缘起 问题 TheOriginandProblemsofContemporaryWesternProductiveLiteraryCriticismTheory_1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