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阐释论-OnPeremptoryInterpretation.docx
《强制阐释论-OnPeremptoryInterpretatio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制阐释论-OnPeremptoryInterpretation.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强制阐释论OnPeremptoryInterpretation作者:张江作者简介: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文出处:文学评论(京)2014年第20146期第5T8页内容提要:强制阐释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之一。各种生发于文学场外的理论或科学原理纷纷被调入文学阐释话语中,或以前置的立场裁定文本意义和价值,或以非逻辑论证和反序认识的方式强行阐释经典文本,或以词语贴附和硬性镶嵌的方式重构文本,它们从根本上抹杀了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导引文论偏离了文学。其理论缺陷表现为实践与理论的颠倒、具体与抽象的错位,以及局部与全局的分裂。当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必须坚持系统发育的原则,在吸纳进步因素的基
2、础上,融合理论内部各个方向和各个层面,建构出符合文学实践的新理论系统。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印年01期从20世纪初开始,当代西方文论以独特的理论力量和影响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彻底颠覆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理论传统,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能冲击、解构了历史和理论对文学的认识。一些重要思潮和流派、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以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就?口推出无数优秀成果,为当代文论的发展注入了恒久的动力。但回顾百年历史,我们体会到,当代文论的缺陷和遗憾同样很多。一些基础性、本质性的问题,给当代文论的有效性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割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否定相邻学派的优长、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3、以及轻视和脱离文学实践、方法偏执与僵化、话语强权与教条等问题,随处可见。特别是在最近三十多年的传播学习过程中,一些后来的学者,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机械呆板的套用,乃至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极度放大了西方文论的本体性缺陷。对此,许多学者已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然而,当代西方文论的根本缺陷到底是什么,如何概括和提炼能够代表其核心缺陷的逻辑支点,对中国学者而言,仍是应该深入研究和讨论的大问题。本文提出“强制阐释”的概念,目的就是以此为线索,辨识历史,把握实证,寻求共识,为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强制阐释是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
4、阐释。其基本特征有四:第一,场外征用。广泛征用文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理论,将之强制移植文论场内,抹杀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导引文论偏离文学。第二,主观预设。论者主观意向在前,前置明确立场,无视文本原生含义,强制裁定文本意义和价值。第三,非逻辑证明。在具体批评过程中,一些论证和推理违背基本逻辑规则,有的甚至是逻辑谬误,所得结论失去依据。第四,混乱的认识路径。理论构建和批评不是从实践出发,从文本的具体分析出发,而是从既定理论出发,从主观结论出发,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场外征用场外征用是当代西方文论诸多流派的通病。弗莱说过,在他看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托马斯主义、自由人文主义,还是弗洛伊德学
5、派、荣格学派,或是存在主义,都是以文学之外的概念框架来谈论文学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致的统计,从20世纪初开始,除了形式主义及新批评理论以外,其他重要流派和学说,基本上都是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自己的体系,许多概念、范畴,甚至基本认知模式,都是从场外拿来”的。这些理论本无任何文学指涉,也无任何文学意义,却被用作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基本范式和方法,直接侵袭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本体意义,改变了当代文论的基本走向。特别是近些年来,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革,一些全球性问题日趋尖锐,当代文论对其他前沿学科理论的依赖愈深愈重,模仿、移植、挪用,成为当代文论生成发展的基本动力。场外理论来源的大致
6、方向是,第一,与文学理论直接相关的哲学、史学、语言学等传统人文科学理论。特别是哲学,成为当代西方文论膨胀扩张的主要资源。一些重要的思潮和流派都是由哲学转向文学,借助文学实现、彰显其理论主张。德里达就承认:我常常是在利用文学文本或我对文学文本的分析来展开一种解构的思想.罗蒂也指出:所谓文学理论,就是有意识地、系统地把这种功能政治化的企图”。第二,构造于现实政治、社会、文化活动之中,为现实运动服务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的实践和先锋意义,它们被引进场内,为文学理论打开新的方向。女权运动生发了女性主义批评,反殖民主义浪潮催生后殖民理论,法国“五月革命”驱动罗兰巴尔特由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性别问题挑起
7、同性恋批评,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反推生态批评不断高涨。第三,自然科学领域的诸多规范理论和方法,因其严整性和普适化,也被挪用于文论场内,淬炼成文学批评的有力武器。符号学移植数学矩阵方法,生态批评使用混沌理论概念,空间理论以天文和物理学时间与空间范畴为起点,等等,均属此类。场外理论进入文论场内的方式大致为三种。一是挪用。这在一些与符号学有关的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格雷马斯曾用数学的方法,设立了叙事学上著名的符号矩阵: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其内部元素都可以被分解成四项因子,纳入这个矩阵。矩阵内的四项因子交叉组合,构成多项关系,全部的文学故事就在这种交叉和关系中展开。二是转用。伽达默尔的解释
8、学文论就是由其哲学解释学扩展而来。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为了建立与19世纪方法论解释学相区别的本体论解释学,伽达默尔把目光转向了文学和艺术。他说:艺术的经验在我本人的哲学解释学起着决定性的、甚至是左右全局的重要作用。它使理解的本质问题获得了恰当的尺度,并使免于把理解误以为那种君临一切的决定性方式,那种权力欲的形式。这样,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把我的注意力转向了艺术经验.就此,有人评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的思考显然不是出于一般艺术学学科研究的需要,而是他整个解释学大厦的一部分。很明显,伽达默尔是为了构建他的哲学解释学而转向文学的,其目的是用文学丰富和扩大哲学,用艺术解释证明哲学解释。三是借用。空间理论借
9、用的色彩极为浓厚。作为地理学家的迈克克朗,用地理学的观念和方法讨论、认识文本的另外意义,主张在文学文本内部探究特定地域和特定空间的分野,这些分野见诸作者对小说情节的构思以及作者的性格和自传文本创造了纯地理性的家或故乡的感觉,构成了一个基地,由此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帝国时代?口当代世界的地理。就是用这种方法,他重新阐释了古希腊史诗奥德赛,阐释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指出文本当中的空间意义,以及对文本的地理学认识。他认为雨果的这部小说通过地理景观揭示了一种知识地理学,即政府对潜在威胁(贫穷市民的暴动可能性)的了解和掌控,所以,它也是一种国家权力地理学”。场外理论与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批评有很大区别。把场外理论
10、无缝隙、无痕迹地运用于文论场内,并实现其理论目的,需要许多技巧。这些技巧既能为理论包装出文学能指,也能利用文学为理论服务,其本身就是一种很高超的理论和艺术追索。概括起来,大约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话语置换。这是指为贯彻场外理论的主旨诉求,将批评对象的原生话语转换为场外理论指定的话语,可以称作再生话语。这个话语既不是文本的主旨话语,也不体现作者创造的本来或主要意图。为适应场外理论的需要,征用者暗调背景,置换话语,将批评对象的主题锁定在场外理论需求的框架之内。二是硬性镶嵌。这是指搬用场外理论的既定方法,将批评对象的原生结构和因子打碎分割,改变其性质,强硬镶嵌到场外理论所规定的模式和程序之中,以证明场
11、外理论的前在判断和认识。所谓硬性,是指批评对象的原生结构和因子并不符合征用理论的本意和指征,使用者单方强行编码,将它们塞挤进既定范式之中。三是词语贴附。这是指将场外理论既有的概念、范畴、术语直接贯注于批评对象,无论其原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都要贴附上去,以创造一个场外语境,作出文本以外的专业评述。这里,贴是粘贴,意即将场外理论的术语粘到批评对象上,使之在表面上与场外理论相似;附是附加,意即将场外术语变换为批评对象的内生含义,使批评对象依附于场外理论,获取自立的意义。四是溯及既往。这是指以后生的场外理论为标准,对前生的历史文本作检视式批评。无论这个文本生成于何时,也无论文本自身的核心含意是什么
12、,都要用后生的场外理论予以规整,以强制姿态溯及既往,给旧文本以先锋性阐释,攀及只有后人才可能实现的高度。生态理论的一个批评文本很能说明问题。厄舍老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一个古老家族的一对李生兄妹住在一座令人窒息的幽暗古屋里,妹妹疾病缠身,哥哥精神分裂。妹妹病笃,哥哥活埋了妹妹。雷雨之夜,妹妹破棺而出,冲到哥哥怀里,哥哥就此吓死,古屋在风雨中倒塌。这原本是一部恐怖小说。小说诞生以后,对这一文本的无数阐释尽管形形色色,众说纷纭,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大致相同,应该说符合文本的原意,符合作者的意图。但在一百多年后,有人用生态批评理论对这部小说作了另外方向的阐释,得出了与生态和环境有关的结论。
13、这里的手法和技巧,首先是话语置换。小说原本讲的是人和事,无关生态与环境,但批评者却把原来仅仅作为背景的环境描写置换成主题,将小说变成一个生态学文本。其次是词语贴附。把文本中散在的情境描写集中起来,连缀演绎为生态符号。比如,古屋不是房子,而是能量和嫡;古屋倒塌不是砖瓦的破碎,而是宇宙黑洞收缩;主人公的生活是一个星球的日渐冷却;主人公怕光的生理表现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再次是硬性镶嵌。按照批评者的需要,把精心挑选的意象镶嵌到整个生态理论的图谱中,最终完成对原有文本的重构和改造。最后,小说诞生时,还没有出现生态理论,生态批评者却用当下的认识对前生的文本进行强制规整。这就是溯及既往。很明显,这种脱离文本和文
14、学本身,裁截和征用场外现成理论,强制转换文本主旨的做法,不能恰当地阐释文本,也无法用文本佐证理论。如此阐释,文学的特性被消解,文本的阐释无关于文学。这样的阐释已经不是文学的阐释。这里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各学科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已成为历史趋势,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学征用场外理论难道不是正当的吗?我们承认,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种姿态和做法扩大了当代文论的视野,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和方向,对打破文学理论自我循环、自我证明的话语怪圈是有意义的。但同时也应承认,理论的成长更要依靠其内生动力。这个动力首先来源于文学的实践,来源于对实践的深刻总结。依靠场外理论膨胀自己,证明当代西
15、方文论自身创造能力衰弱,理论生成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在文学和文论实践过程中凝聚、提升的场内理论。近百年来,新旧理论更迭淘汰,从理性到非理性、从人本主义到科学主义、从现代到后现代,无数场外理论侵入和张扬,当代文论的统合图景却总是活力与没落并行。场外理论的简单征用挽救不了西方文论不断面临的危机。当然,指出场外征用的弊端,并不意味着文学理论的建设就要自我封闭,自我循环,在僵硬的学科壁垒中自言自语。我们从来都赞成,跨学科交叉渗透是充满活力的理论生长点。20世纪西方文论能够起伏跌宕,一路向前,正是学科间强力碰撞和融合的结果。但必须强调的是,文学不是哲学、历史和数学。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心理的曲折表达。文
16、学更强调人的主观创造能力,而人的主观特性不可能用统一的方式预测和规定。用文学以外的理论和方法认识文学,不能背离文学的特质。文学理论在生成过程中接受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前提和基础一定是对文学实践的深刻把握。离开这一点,一切理论者B会失去生命力。其必然结果是,理论的存在受到质疑,学科的建设趋向消亡。盲目移植,生搬硬套,不仅伤害了文学,也伤害被引进的理论。20世纪末出现的索卡尔事件应该给我们以警醒。有人把这个事件归结为文学理论史上的十件大事之一。索卡尔是物理学家,他杜撰了一篇“诈文,投给了一个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这个杂志没有发现索卡尔有意捏造出来的一些常识性科学错误,也没能识别出索卡尔在后现
17、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捏造的”联系”,发表了这篇“诈文,引起了知识界的轰动。索卡尔写这篇诈文”的目的,是对文学理论界尤其是法国理论界滥用数学物理学成果表达不满。索卡尔事件证明,文学理论向场外理论借鉴的,应该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对现成结论和具体方法的简单挪用。特别是一些数学物理方法的引用,更需要深入辨析。强制性的照搬照抄只会留下笑柄。第二,新的理论一旦形成,能否运用这个理论重新认识和改写历史文本?这是一个关于解释学的老问题。几经轮回,终无定论。历史地看,文本永远是即时的,这个观点从尼采开始就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把它推上了巅峰。解释只是添加意义而并非寻找意义”(11),由此,对
18、文本的理解永远是漂移的,居无定所。新世纪初兴起的“当下论,对抗有鲜明历史主义倾向的新历史主义及文化唯物主义,主张更注重文本的当下意义,以区别于注重历史意义的历史主义方法(12)。我们赞成对文本作当下理解,并通过使用文本更广泛地发挥文学的功能,但是,对文本的历史理解与当下理解是不同范畴的实现过程。对文本历史的理解,也就是对文本原生话语的理解,是一切理解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当下的理解才有所附着,才有对文本的当下理解。对文本的当下理解可以对文本原意有所发挥,但是不能歪曲文本的本来含义,用当下批评者的理解强制文本。用新的理论回溯旧的文本更应警惕,可以用新的眼光认识文本,但不能用今天的理论取代旧日
19、的文本。或许文本中有批评者希望存在的理论一致,但偶然的认识巧合、碎片化的无意流露,不是自觉的理论,不能作为作者的主导意念而重新定义作品。生态主义对厄舍老屋的倒塌的批评就是很好的说明。爱伦坡的写作时间是19世纪中叶,那个时代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基本空白。硬把百年后兴起的自觉理论强加到作者头上,不是科学的态度。中国魏晋时代的陶渊明隐逸山水之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可以说他是自觉的生态主义者吗?他比梭罗早了很多,我们可以说他是环境保护主义的伟大先行者吗?这显然是荒唐的。用新的理论认识旧的文本可以,这是批评者的权力,但是,改写不行文本的存有与他人的理解不能等同。一旦改写,理解就不是文本的理解,而
20、是理解者的理解。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存有在先,理解在后;存有生发理解,理解依附存有;失去存有就失去理解。二主观预设主观预设是强制阐释的核心因素和方法。它是指批评者的主观意向在前,预定明确立场,强制裁定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主观预设的批评,是从现成理论出发的批评,前定模式,前定结论,文本乃至文学的实践沦为证明理论的材料,批评变成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理论目的的注脚。其要害有三。一是前置立场。这是指批评者的站位与姿态已预先设定,批评的目的不是阐释文学?口文本,而是要表达和证明立场,且常常为非文学立场。征用场外理论展开批评,表现更加直白和明显。其思维路线是,在展开批评以前,批评者的立场已经准备完毕,批评者依据
21、立场选定批评标准,从择取文本到作出论证,批评的全部过程都围筋口服从前置立场的需要展开。批评和阐释选取文学文本,只是因为文学广泛生动的本体特征,有益于提升前置立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前置模式。这是指批评者用预先选取的确定模板和式样框定文本,作出符合目的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这个模式是普适的,具有冲压一切文本的可能,并据此作出理论上的指认。当代西方文论的诸多流派中,符号学方法,特别是场外数学物理方法的征用,其模式的强制性更加突出。通过这种方式,理论和批评不再是人文表达,文学抽象为公式,文本固化为因子,文学生动飞扬的追求异化为呆板枯索的求解。三是前置结论。这是指批评者的批评结论产生于批评之前,批评的
22、最终判断不是在对文本实际分析和逻辑推衍之后产生,而是在切入文本之前就已确定。批评不是为了分析文本,而是为了证明结论。其演练路径是从结论起始的逆向游走,批评只是按图索骥,为证实前置结论寻找根据。在历史文本的解读上,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站在女性主义的前置立场上,带着女性解读的模式,对诸多作品强制使用她的前置结论,无遮蔽地展现了主观预设的批评功能。在阐释奥菲利亚:女性、疯癫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责任中,肖瓦尔特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一反历史和作品本意,推翻以主人公哈姆雷特为中心的批评立场,提出要以奥菲利亚一莎士比亚剧中的一个配角,重新布局。她认为,奥菲利亚历来被批评界所忽视不是偶然的,而是男权征霸的结果。文学
23、批评无论忽略还是突出奥菲利亚,都告诉我们这些阐述如何淹没了文本,如何反映了各个时代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征。(13)但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个角色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她历数以往的批评历史中对奥菲利亚的多种解读,锋利地表达了不满:女性主义批评应该怎样以它自己的话语描述奥菲利亚?面对她以及与这个角色一样的女人,我们的责任是什么?Q4)”要从文本中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就要按我们的目的重塑她。(15)肖瓦尔特的追索是鲜明的。第-,必须改变以往的批评标准,以女性主义的既定立场重新评价作品。在这个立场下,无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作品的原生话语如何,都要编辑到女性主义的名下,作品是女性主义
24、的作品,作者是女性主义的作者。不仅这部作品如此,以往的文学史都要如此,要按照女性主义的企图重新认识和书写,女性经验是衡量作品以至文学价值的根本标准。对女性主义批评家而言,这个立场是前置的,是开展全部批评的出发点。离开这个立场,女性主义的批评将不复存在。第二,要重新评价人物,就要按我们的目的重塑她,让以往被忽视、被曲解的角色,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站到前台,站到聚光灯下,集中表达对男性父权制的反抗。第三,为此,必须重新设置剧目的主题,其中心不是哈姆雷特的故事,而是奥菲利亚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段被再现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作者有意识的书写,是莎士比亚反抗男性中心主义的证明,也是文学史中女性主义早已存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强制 阐释 OnPeremptoryInterpretation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