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
《教学设计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校:毓文中学学设计小组负责人:王也丹课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型新授设计人王也丹课标(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要(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开展的重大意义。求考纲考点: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性、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特点。应注重对传统文化解的正确态度以及站在今天看新文化运动这个角度。读标内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1、新文化运通过创设新通过新文理解对新文化文化运动兴化运动的学新文化运动动兴起的概况.2、新文新文化运运动背景、起主体内容习,培养学生化运动前期内容;3、后动的背景,内
2、容的史的情境,的爱国主义情以及对辛料分析,培启发学感和社会责任亥革命的养学生运生讨论对新感,以及为拯马克思主义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概批判性与用史实论文化运动的救国家、改造继承性。证问题的认识。社会不断追求传播况及成果能力。真理的精神。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主要内容。难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性;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泼、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对图文并茂、真实性的历史有着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真正的理性和全面性。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完本钱节课教学,这
3、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开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一、课前导学及提问(附h导学案):二、导言方案:播放配乐情景再现: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袁世凯称帝,质疑:中国出路在哪里?导言:当中华民族徘徊、迷茫之际,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由此一段激情岁月燃烧了整个华夏大地。今天就让我们重新Pl味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导入新文化运动)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策略:(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屏幕展示史料,师生互动,共同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得出结论:材料一:五人民蠢秘之n) 六人民*住徒之口 m 七人民有彷
4、It之U由 笫七人民有MHJ2之Nt 第八修人民*(烫行ttRK./ 九修人K有诉 RsnME 第十脩人艮at於直业&律制H: 十一人民W费常考M之M材料二:(袁世凯)为了称帝,通令全国要“尊崇孔圣”,“务 以孔子之言为旨归”。材料三:1915. 5.9日本强迫中国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材料四:先进知识分子奋起还击共案个案在分析讨论根底上得出结论:(1)政治根底:辛亥革命后,列强侵略,军阀专制,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2)经济根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开展。(3)思想根底: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专制统治,还在思想
5、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4)领袖推动: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推动。进而师生探究: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们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站在今天看,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是什么?(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概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梳理教材。(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指导思想是什么?宣传阵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2)学生答复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说1915年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屏幕展示史料,师生互动,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材料1:“
6、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一一陈独秀材料2:“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一一陈独秀敬告青年材料3:打倒“孔家店”一一吴虞材料4:“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一一鲁迅狂人日记材料5: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进刍议材料6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共案个案师生互动的根底上,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四提倡四反对在此,弄清楚以下概念: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男女
7、平等、个性解放等。(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屏幕展示材料,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阔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送,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一一李时岳材料四: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一一毛泽东在分析材料的根底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8、A、进步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开展,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根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宣传发动作用。B、局限性: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没同广阔群众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或否认。进而师生探究:站在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与国学的对立关系看,你如何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案附页:共案个案(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新开展)师生共同梳理教材之后总结出:1 .第一阶段:李大钊先行号召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拟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9、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2 .第二阶段:广泛传播新青年出版讨论“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出现一批先进马克思主义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出版面向工人的进步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 .第三阶段:政治成果一一1921年中共诞生四、问题探究与解决方案建议:探究一: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们是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站在今天看,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
10、根底上,达成共识:新文化运动是根本否认辛亥革命的成果的,这与今天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站在今天应看到新文化运动是继辛亥革命之后,思想领域出现的深刻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与开展。探究二:站在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与国学的对立关系看,你如何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达成共识: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又要看到新文化运动使国人出现了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极大危机,这种认同危机一直持续所带来的影响。探究三:当今国家提倡振兴国学,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各抒己见。不必达成共识。五、小结与知识梳理(附2:知识树教案附页:共案个案六、课后练习:材料一:新文化
11、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二3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请问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重大影响?参考答案:区别:材料一是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与科学,材料二是宣传向俄国学习,走俄国的道路。联系:都主张学习西方拯救
12、中国政治的黑暗,所以,材料二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新开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七、课后作业设计:以今天的视角,就整个新文化运动说说你的看法。八、习题补充与知识拓展(分层次教学)“儒学的历史与现状”。(小论文、手抄报)九、每课小测(附3:每课一练)十、单元检测中难经典试题积累(附4:单元习题库)教案附页:板书设计15球:化运动与马克愚主义的传播ttttMfiS*Br1MR.*Il1.MWM.十月”胜利Oeflhft*AflI2.MM*.fiMiMMI*2.2*的,2g3jmmfiwmJHJIlt,先E文化导聂第二财段,广出9AMi电心地l-1
13、4.1HW珏,文学T文”,PQII,三WHR政治威事教学后记一、本课特色与可取之处二、本课缺乏之处及改进方案三、学生反应与小测中常见问题四、备课组交流与反思附h导学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根底知识填空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经济上:一战期间经济进一步开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经济根底。政治上: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实行,准备O思想上:一方面掀起逆流;2、兴起概况兴起标志:年,创办,并发表一文;代表人物: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方针,推动新思想在传播、等成为主要干将。主要阵地:和O号:先生和先生,即和。3、内容前期:提倡和,反对和;提倡反对,提出口号;提倡反对,也是一切革命。后期:
14、以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竭力宣传,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时期。4、评价r前期性质:积极影响:A.动摇了统治地位(最重要的影响)B.人们的思想尤其的思想得到空间的,也为传播奠定了思想根底,是又一次运动。C.推动了中国的开展。(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但并不影响其作用。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背景:1917年,俄国爆发。2 .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和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旗帜。1919年,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主编的刊登了李大钊的,比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 .影响:一批研究出现;、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他们开始用马克思
15、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重要概念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那么和科学精神。重难点知识解析一、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那么。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具有为封建政治效劳
16、的本质,正如陈独秀一针见血所指:“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可见反对旧道德在本质上是撤除封建专制势力的精神保护伞。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因为只有新文学才能更自由地表达新思想。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新道德是为民主与科学效劳的,由于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儒学旧道德的根底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新道德成为广阔民众自觉的日常行为标准。新文学和白话文,是传播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的载体。民
17、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主体,而新文学和新道德那么是达成反封建目标的必要保障。二、比拟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新文化运动运动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对被封建统治改造过的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绝对否认,以期彻底扫除旧制度。考点串讲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对封建思想的冲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18、度等问题,进行了剧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二、高考试题中表达的对新文化运动的学术评价1.关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1)龚书铎在辛亥革命与文化中认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应该说
19、是辛亥革命时期文化革命的继承和开展。”这样就把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指向辛亥革命,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总体性的理性批判”。(3)欧阳哲生在试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一文中,联系了明代以来的古籍整理和反传统的思想源流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根源。2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1)耿云志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奉献表达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人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第二,呼吁为科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爱真
20、理的人文精神。第三,对近代科学事业的开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营造了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的大好机遇。(2)李刚、陈勤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三大奉献:一是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寻求现代化的中国开展范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四大近代思潮的依次推进,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开展的主流和方向。前两种思潮仅仅说明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后两种思潮又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人在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二是这场运动所激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完全摒弃了“华夏中心观”,突破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困局,开始形成一
21、种健康开放的泱泱大国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形态,不仅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开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使中国的现代化保持了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性。三是首次触及了人的现代化问题。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无疑指明了现代化进程的着力点。此外,王元化等也把追求个性解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王元化更是认为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是“五四”首要的精神和成就,而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它的次要精神和成就。3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缺失。(1)王元化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激进主义、庸俗进化观、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等四大缺失。他认为激进主义是指态度偏激、思想狂热、趋于极端、喜爱暴力的倾向,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 15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传播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