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TheAestheticReformationandTheoryEnlargementofNewMediaArtinDigitalTechnolo.docx
《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TheAestheticReformationandTheoryEnlargementofNewMediaArtinDigitalTechnol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TheAestheticReformationandTheoryEnlargementofNewMediaArtinDigitalTechnolo.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TheAestheticReformationandTheoryEnlargementofNewMediaArtinDigitalTechnologyEra作者:陈旭光作者简介: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影视理论与批评(北京100871)o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1年第20214期第180-188页内容提要:网络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会消减和割裂艺术,而会为以数字化影像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带来发展契机。与此同时,技术发展变革引发的媒介文化变革,对以经典艺术为主要诠释对象的艺术理论体系和美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新媒体艺
2、术的发展,艺术理论也应随之发展、不断扩容,以解决艺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而深化美学和艺术理论体系。文章从影像世界本体、创作生产主体、作品或媒介本体、观众受众主体等几个维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数字技术带来的关学与艺术理论变革,进而提出在媒介文化构造和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我们也应在媒介文化变革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索,在原有经典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艺术理论体系。期刊名称:艺术学理论复印期号:2021年06期关键词: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艺术理论/电影美学/工业美学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8ZDI3)。中图分
3、类号:G206;J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21)04-0180-09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生产、传播、接受等全产业链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高新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新媒体艺术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其中就包括美学观念与艺术理论的变革。广义的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影像为媒介,包括被艺术系统接纳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作为第八艺术的电视?口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以及诸多与影视艺术相关的艺术形式,如3D影像、VR影像、影游融合影像等。新媒体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模式。正如马克汉森所说:新媒体已经带来了审美体验的根本改变从自足的客体感
4、知占支配地位的模式向以具体的情感强度为核心的模式转变。新媒体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内部机能运动起来,从而再次证明了它们本质上的创造力。”一、数字技术带来新媒体艺术美学变革数字技术的进步为影视媒介与影视艺术提供了发展契机,也对包括影视艺术和其他新媒体艺术的整个“大艺术理论体系造成强劲的冲击。艺术发展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艺术理论不断“扩容”的过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影像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带来的新美学,开启了影视艺术与影像文化的新纪元,为以经典艺术(电影)为主要诠释对象的原有艺术理论体系和美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就以作为新媒体艺术核心的影像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数字技术发展和媒介革命对经典艺
5、术提出的挑战,以及在此过程中艺术理论的扩容和变革。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自诞生起就对艺术理论构成了挑战,早期电影理论家德国的敏斯特堡、匈牙利的巴拉兹、法国的巴赞、德国的克拉考尔等人都探讨过电影不同于文学、戏剧、造型艺术的新美学、新心理、新文化与新思维。这种呈现出加速度态势的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化的新电影相对于经典意义上的影院、胶片、银幕大电影的新;二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艺术相对于电影艺术的新。赫伯特里德曾谈过现代艺术的新变:一直就有艺术史上的变革。每一代都有变革,而且大约每一世纪都周期性地产生一种更广泛或更深刻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就被认为是一个时期十四世纪,十五世
6、纪,巴罗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等等。但我认为,我们已能看出,当代的变革有着不同的性质:它并不是暗示倒转、甚至倒退的变革,而是解体,是退化,有些人会说是崩溃.当下,源于数字技术的媒介变革所引发的艺术巨变远超当年。TS认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开启了电影数字化制作的新纪元。罗德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命中曾经提到这一新纪元几个里程碑式的节点:1979年:卢卡斯电影有限公司建立了计算机动画研究部,开发动态画面的特效;20世纪80年代:在电视广告和音乐视频制作中,数字摄影处理与合成日益盛行。史蒂文乔布斯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学和魔术公司作为电影数字
7、成像方面最具创新性生产者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开始迅速取代机械式施藤贝格音像合成工作台作为行业编辑标准。从1995年起被接受为通用标准;20世纪80年代后期:清晰度近似35毫米胶片的数字摄像机试验成功;1989年:詹姆斯喀麦隆的深渊(TheAbySS)在真人实景电影中制作出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数字动画人物一伪足肖恩库比特认为:当代全球化、网络化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伦理。这种伦理可以理解为一种美,我们对此新伦理或许只能作此理解。在这个时代,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人们对于那些仿佛遥不可及、云里雾里、隐晦迷离的东西的乌托邦式的渴求无一不是源之于美。”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这一历
8、程更像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它引领了一种新美学、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今天我们在影视新媒体领域可以看到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经典艺术理论无法圆满解释的现象,而这些现象都与电影影像的数字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例如,在电影生产过程中,演员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后期制作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处理方法日益增加的使用实际上已经使得演员的身体黯然失色,在某些情况下完全重塑了演员的身体。电影演员已经成为弗兰肯斯坦式的混血JL: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合成的。导演的主导性地位也急剧下降,甚至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仿真合成的拟像”化的场景地位大为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电影艺术电影生存艰难,作者性风格等传统电影必备元素成为稀
9、缺之物。这些现象或者说问题无疑是时代性的,源于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某种根本性的媒介革命。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从艺术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是必要而紧迫的。正如拉塞尔所说: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种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技术已全面介入人类现实生活,成为“日常生活化”的媒介现实和人类生存现实。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互相依存,数字技术发展不仅催生众多新媒体产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推动了影像生产与传播的剧变,增大了影像的时代影响力。就电影而言,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新媒体
10、介入其生产制作与传播(包括宣发、营销、购票、舆评、打分)之后,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业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场覆盖面甚广的影视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媒介革命是全方位的。这一媒介革命使影视新媒体艺术的创意、创作、生产、制作、传播、发行、观影及后产品开发产生巨大变化,也给电影美学?口艺术理论带来剧烈冲击。这些变化带来了许多应该阐释也必须阐释的新课题,艺术理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那么如何在一个体系性的框架内较为系统地考察这场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种种美学变革与理论挑战呢?艾勃拉姆斯设置的文学四要素图式涉及文学的世界(物)、生产主体、作品本体、接受主体四个重要维度,关注多维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系统地呈现了一个文学
11、研究的理论体系。刘若愚在艾勃拉姆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侧重于展示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四要素循环排列成先后有序、互有贯通的四个阶段,从而构成艺术的整个过程。笔者试图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构建电影四要素(或称电影四维度)图式,以客观呈现各要素之间承续又共生的关系,进而建构起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体系构架。新媒体艺术的生产过程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生产过程,所以新媒体艺术可以看作由上面四个互相关联、彼此依托的要素组成。因各环节自身或环节之间关系产生的理论问题几乎涵盖了大部分重要的艺术理论问题,所以从上面四个维度阐释相关艺术理论,即可全面系统地阐释由技术变革产生的理论问题。当然,客观上这四个要素/维度并非绝对孤
12、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有渗透的,所以我们的研究和探索也不应一维障目,不见整体。以不同维度切入问题虽是研究的需要,但必然会对整体分析造成伤害。二、影像本体的颠覆与重构对电影艺术本体即电影影像实质的认知,是一个有关电影与现实关系的观念问题。就艺术与其表现(或再现)的对象而言,无论是再现论、反映论抑或表现论,都设定艺术表现对象是一种物质性的本体存在。同样,就电影影像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而言,电影理论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都强调影像具有真实性,这实际上是文学艺术理论中再现论传统在电影中的体现。而这也是巴赞、克拉考尔等电影理论家经典电影理论的核心。巴赞理论体系的基点是影像与被摄物(客观对象)的同一,即现实客
13、观对象是摄影的本体,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则是电影的基础。这与摄影的客观性有关: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这是巴赞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影像的自然属性源于摄影机具有的本质上的客观性,电影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臻完善事物的影像第一次映现了事物的时间延续。而摄影的这种特性使得电影可以实现总体现实主义,完成反映完整世界的神话。在巴赞看来,电影的本性是复制和还原现实。电影的本体论就是一种影像的逼真性特征。电影是
14、用运动、空间、声音和色彩去最大限度地逼近现实,再现世界。从哲学层面看,巴赞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现实性原则是一种莱布尼茨式的事实/影像关系,机械且唯物的关系世界是电影想象的世界,同时,它并不与理智世界割裂,观众的主动情感与意志行动正如同理性直观知识那样,也如同巴赞强调将影像交给具备理性主体的观众,以此揭示出影像直接材料的原始存在这也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巴赞的真实观”。与巴赞观点相近的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11),电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擅长于恢复物质现实的原貌的手段
15、。它的形象使我们第一次有可能沉醉于组成物质生活之流的各种物象和事件(12)。这些理论言说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伊朗新电影等,均为电影艺术领域现实主义理论的印证和表现。但在数字虚拟技术普遍运用的今天,作为拍摄对象的物质世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影像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远,甚至可能不发生关系。这一趋向对电影影像本体论构成了冲击:因为数字艺术没有实体,因此也不能轻易将其等同于客体,所以媒体类别本体论也就难以对其进行定位。因为数字艺术最终都可以还原为相同的计算符号,所以它提供的表达都是同一的。所有再现的基础都是虚拟性:都是数学抽象,它提供的所有符号都是等价的,无论它们出召可种媒体。数字媒体既不
16、是视觉的,也不是文本的和音乐的一它们是仿真的。(13)实际上,数字技术虚拟影像对奠定经典电影理论基础的摄影本体论造成了冲击,作为电影再现手法基础的摄影处理方法受到了挑战。罗德维克认为电影摄影影像和数字技术下影像的不同是“类比再现与虚拟现实”的不同,类比再现以原始影像向物质同构的转换作为基础,与此不同,虚拟再现则是通过数字操控来获得力量类比艺术基本上是一种凹雕的,或者说加工事物的艺术一在原始胶片上用强和弱的光进行如实雕刻,胶片变化的密度产生出可见的影像。但是在电子及数字艺术中,事物的变形发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子记录器上,并在一种不同的概念领域中进行。正如宾克利所说,类比媒体记录事件的轨迹,而数字
17、媒体生成的是数字记号:在此,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作图工具被笛卡尔几何学的计算工具所取代。(14)究其根本,即便是纪实主义美学的电影或纪录电影,银幕上呈现的真实,也是电影导演通过技术手段生成的影像,而并非真实的存在。数字技术电影不仅可以增强现实,还可以虚拟现实。在虚拟现实中,观众可以像侏罗纪公园中的人物那样回到史前文明,也可以置身于外太空世界,去经历曾在梦境中经历的一切。艺术强调想象力,现在的数字技术可以使电影中的虚拟世界超出现实生活的逻辑。在美学层面上,当下虚拟性、假定性的美学观念受到高度推崇。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引进,并催生了一代人的想象与消费,就是完全无中生有的,跟现实没有关联的这是一种想象力的消
18、费.Q5)想象力消费是指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16)。想象力消费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关,其对现实主义、真实论等构成鲜明的挑战。在想象力消费时代,导演更像是魔术师和游戏玩家,而非真实”的记录者。观众相信假定性”的观片原则,与电影达成一种契约关系”。电影中的这种超现实或非现实的“假定性既可以表现为故事情节的夸张奇特,也可以表现为色彩、影像构图的梦幻化和银幕形象的怪异、玄幻和魔幻。在电影史上,如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吸血鬼“诺费杜拉科学怪人卡里加里博士、暮光之城中吸血鬼”家族、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魔戒中土世界”中的精灵、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师等,这些形
19、象、场景与现实有一定关系,但不都是真实的再现,不妨说它们都是人的想象力臆想”出来的虚拟的艺术形象。当然,其中少不了无所不能”的数字技术。从根本上说,在想象力消费”电影中,与其说影像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单纯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不如说二者是似真似幻的平行关系,或者说没有关系。鲍德里亚曾说:海湾战争从未发生。当然,这只是鲍德里亚强调海湾战争是通过媒体报道发生”的,媒体(影像)可以让一些实际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发生。鲍德里亚认为影像与现实有四种关系:影像作为现实的反映;影像篡改现实;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影像与真实没有关系,是自己的“仿像.(17)从某种角度而言,虚拟影像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影像与现实四种关
20、系中的最后一种。数字技术抹平了影像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颠覆了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等观念,虚拟成为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总之,在数字技术深入介入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主体与世界、影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在经典艺术理论中,艺术世界(体现于影视中时,则指的是影像)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似乎很清晰:艺术家通过影像反映世界,现实世界通过影像再现、被反映。而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虚拟影像世界却颠覆了反映论、模仿论及艺术真实”等传统艺术理论。这样的现实倒逼我们对艺术理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正如同罗伯特威廉姆斯的发问:”虚拟现实技术的稳步改进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创造令人信服的幻觉的能力这些革新也促使人们
21、对艺术的目的和本质进行更加意味深长的重新思考。并且这个过程不可能脱离我们对技术整体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是什么的重新定义。在我们似乎已经到达的后人类世界中,艺术将扮演什么角色,它又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呢?(18)三、主体的降解与对作者论”的挑战传统艺术对科技的依赖性不强,比之媒介、语言、形式来说,更强调艺术作品内容和意义的重要性。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其主体位置和主体性作为艺术家个体的深层结构而独立存在,其创作理念影响艺术作品内容和意义的生产。艺术家个人的心理、性格、趣味等,即与主体个性关系密切的风格,会明显地印在其创造的艺术作品上,这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诗如其人类似
22、。这种评判标准及与之相应的“人格化”的艺术理论,强调艺术家的主体地位与功能。虽然与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家相比,电影导演的主体地位有所下降,但在电影发展史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强调电影导演在电影生产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电影导演主体性的“作者论”是电影史上的重要观点。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认为,电影应该匕口说更具个性,应该像忏悔日记,具有自传性质,导演可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情感。(19)新浪潮”电影导演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而且在实践中践行了作者论的观点,他们在影片中化身为诗人、小说家、画家来进行创作,力图体现自身风格。作者论”的提出,是当时电影艺术家们强调导演主体性,力图提高电影艺术地位的
23、结果,对于鼓励导演追求自身风格进行艺术创新起过积极作用。然而,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影,全面体现出其制作技术强化、媒介性突出、艺术家创作灵感和个性因素被最大限度压抑的特点。数字技术介入影视创作后,电影制作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CG技术、动漫技术等的优长,让以往的艺术创作技术望尘莫及。加之团队协作、长时间分时段生产等特点,电影创作中技术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加剧了艺术家主体性地位的降低和降解。作者电影体制内的作者制片人中心制”电影工业美学”等或许是对创作主体压抑的一种有限度的抗争”。导演的创作主体地位明显被弱化,电影甚至不再是人的仓蚱,而是摄影机的创作,在导演中心制中居于辅助性地位的电影制片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 技术 媒体 艺术 美学 变革 理论 扩容 TheAestheticReformationandTheoryEnlargementofNewMediaArtinDigitalTechnolo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