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任务与情境.docx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任务与情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任务与情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任务与情境新课程着力推进任务驱动性学习。它的底层逻辑,在于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到能力、从学科中心到实践中心的转移。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无论是对于语文学科的学理探索,还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策略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中,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因其更切合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认知实际与心理状况而受到广泛欢迎,渐成共识和常态。经典名著阅读的难点:一是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与动力,真实的阅读难以发生;二是经典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时空距离与文化距离,真实的体验与思考难以发生。没有真实的阅读与思考,阅读的学习价值就难以实现,阅读在学生的文化发育与精神
2、成长中的价值也难以达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便有了独特的、显性的价值。任务往往指向具体的产品或行为,成果外显,目的明确,目标清晰,指向性强,操作性强,对于阅读与思考的驱动作用也更为显著与直接。但是,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完成具体的任务,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知识构建与能力养成,即解决学习意义上的诸多问题。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疑问式表达,体现的是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理解与定位。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在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是绕不过去的问题,为了推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任务1:如果让你在唐僧师徒四人中选一个人做你的
3、伙伴,你会选择谁?设计这个任务,主要是为了解答“唐僧师徒四人的精神特质与性格特征”这个问题,至于选择谁来做伙伴,只是一个模拟性的任务一一通过这样一个合乎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层级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西游记,并深入分析和把握四个形象的性格特点。选择谁来做自己的伙伴,至少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以此来确立选择伙伴的标准;二要了解师徒四人,进而选择一个合适的伙伴。应该说,这个任务的设计,既指向文本的理解,又指向学生的自我反思,算是一个不错的设计。通过任务来推动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任务与问题的关联与匹配。像上面这个任务,如果仅止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对人物做概
4、览性了解,那么,这个设计算是合适的,可能也是有效的。但细究起来,这个设计还比较粗糙,难以驱动学生真切的、有深度的思考伙伴”的内涵很宽泛,有的伙伴重在情感交流,有的伙伴重在合作做事,有的伙伴重在彼此提携,有的伙伴则重在相互监督。显然,条件不同,动机不同,诉求不同,选择伙伴的标准也会不同。宽泛的任务,引发的多是随意的联想与散漫的思考,很难有思考的准确性与清晰度,且不同观点之间也难以形成真正的交锋与对话。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说:“清晰性与明确性不是真理的标准,但隐晦和含混之类的东西却可能象征错误。同样,连贯性不能确立真理,但是不连贯性和不一致性却能确立谬误以这样的任务驱动课堂教学,看起来很热闹,而实
5、际上焦点不清,边界不明,思维过程必然大而化之,讨论也会不着边际。结果是,“热闹”稀释了课堂的内涵。为了改变任务设计上的这种粗疏与随意,我们可引入一个新的要素,这就是“情境”。将任务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情境的设置来限定思考的方向与边界,推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拓展,这是优化任务设计的主要策略。譬如任务1,我们可做这样的优化:任务2:如果在唐僧师徒四人中选一个人做你的创业伙伴,你会选择谁?任务2引入了“创业”这个要素。选择一个创业伙伴,任务的内涵就具体而清晰多了。在今天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身边不乏各种各样的创业者和酸甜苦辣的创业故事,中学生对此也不会完全陌生。将这个社会热点融入任务
6、设计,有助于学生介入生活与体验角色。创业不同于守成,一般说来,它需要更远大的志向、更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自然也需要更强大的风险承受力与挫折耐受力。选择创业伙伴,必然要考虑创业的种种特殊性。有了“创业”的限定,教学讨论就不会因为话题过于宽泛而散漫浮泛。这样的课堂,热闹程度可能逊于任务1,但在思考的深度与清晰度的掘进上,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在“选择伙伴”这个任务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创业”替换成其他生活情境,比如学习、竞选、种地、经商等。甚至,我们还可以对这些情境再做进一步的限定。还是以创业为例。开一家淘宝小店,或者开一家美容美发店,对伙伴的要求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可从创业的
7、具体内容的角度,对任务2做进一步优化:任务3:如果在唐僧师徒四人中选一个人做你的XX创业伙伴,你会选择谁?类似的限定还可多维度进行。譬如在不同区域创业,政策背景与文化环境不同,伙伴的选择也不可同日而语。任务4:如果在“一带一路”沿线的XX地区(或XX国家)创业,你会在唐僧师徒四人中选择谁做你的伙伴?从,伙伴,到“创业伙伴,再到“XX创业伙伴”,情境的设置越来越具体,限定的因素越来越细,兼顾的要素越来越多,学生不得不进行全面、综合和系统的分析与论证,以免造成疏漏与偏颇。抽象地讨论问题,最容易榨干人的诚实与深刻;在具体情境中做判断,我们才能在思辨的荆棘路上不断掘进。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以此为例,是为
8、了阐发任务设计与情境设置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任务设计越复杂越好。任务设计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合乎学生的实际,看它能否有效地推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否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所以,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而言之,任务设计与情境设置本身不是目的,问题的解决才是教学的目的。问题是本体,任务设计与情境设置是手段;问题是“体”,任务与情境是“用二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在我看来,这也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问题、任务与情境的基本关系。问题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它源于文本,基于课程,还须以学生为本位。在特定意义上,没有问题,就没有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
9、中,问题是关于文本的,但文本自身不会生产问题,问题的生产者只能是读者。但并非每个读者都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的,是那些具备了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人;能在教学意义上发现问题的,只能是那些具备了课程与学科素养的人。我们常常鼓励学生“敢提问。但也许“能提问”才是根本一一多数学生不是不敢,而是真的提不出什么问题,因为他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发现真正的问题。整本书阅读尤其如此。我们应该直面一个事实:在阅读教学中,问题主要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担一个责任:在阅读教学中,问题应该主要由教师提出来。这不是否认学生提问的价值,也不是漠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的意义,而是说,没有必要为
10、学生不会提问而焦虑,这本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就像我们常责备中小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一样。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思考尚且不会,何谈“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进而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跟独立思考一样,可以期待而不必焦虑。郭华教授的“深度学习”提供了这方面的理论支持。郭华教授指出,教学总是将最新的人类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不必让学生再去做艰苦的原始积累,这一点恰恰构成了对知识生产的“倒转”。她写道:“学生并不依循人类知识发现(或发明)的过程,由低到高、由错误到正确、由片面到全面去重新经历一次,而是直接学习某一内容的最高成就,从人类认识的终点开始。把人类认识的终点作
11、为学生认识的起点,既是教学优势之所在,又是教学赖以存在的根本J教学的价值,正在于引领个体,穿越人类探索中的无数个“雷区”和“陷阱”,直接面对人类知识的“最高成就”,将前人探索的终点当作自己的起点,进而推动知识的积累与文明的传承。譬如红楼梦教学,就是要将红楼梦阅读中那些最合理的理解与学术研究中那些公认的成果传达给学生,而不必像一代又一代读者及学者那样,在反复的试错甚至循环的错误中兜圈子,步履蹒跚。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当汲取红楼梦研究中的“最高成就”,要从红楼梦认知的“终点”来设计教学内容。那么,谁有可能掌握了知识的“最高成就?谁更可能站在认识的“终点”?答案只能是教师而非学生
12、。有了这个知识优势,教师才能提出合乎教学目标的问题。这恐怕也是教师“赖以存在的根本”0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发现,只是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而未必是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以学生的人生体验、文化积累及阅读能力看,他们远没有达到能够触摸“人类认识的终点”的高度,他们的体验与认知不仅带有个体的先天不足,还带有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局限。他们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但并非每一个问题都有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有时候,我们可能和学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实际上,因为彼此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差异,问题的内涵可能相差很远。学生的问题往往基于某种直觉,或者与某些认知局限关联在一起,这正是需要教师辨析与厘清的地方。在三国演义的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教学 中的 问题 任务 情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