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视域下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脉络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视域下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脉络探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教材视域下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脉络探析中学语文新教材收录鲁迅作品共12篇,其中初中部编教材7篇,高中统编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有5篇,这些名篇是语文教材几经更替后的保留篇目。除此之外,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还有一部朝花夕拾散文集。足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现当代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但是,直到今天,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仍然大多围绕作品内容打转,课堂充斥着公式化的文本解读和脸谱化的人物分析,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思想僵化,缺乏有效的语言学习和创作审美,鲁迅作品的教学功能和思想意义也就无从发挥。互文性理论提出,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
2、、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摆脱鲁迅作品单篇教学的情况,本文试图通过理清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脉络,搭建起文本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中学鲁迅作品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发挥鲁迅作品的教育教学功能。Ol梳理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脉络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都选编了鲁迅作品(如表1所示),内容上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生活开始,到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到敬重的人和事,再到典型文学形象;文体上从轻松自然的散文到思想相对深刻的小说和议论文;单元组元在总体上按照从内容到文体的方法,教学安排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鲁迅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保证阅读感
3、知的完整性和阅读速度,结合自身经验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为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培养兴趣和打下良好基础。要注意的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收录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写鲁迅和评价鲁迅作品的文章有很多,但是描写鲁迅的回忆性文章为数不多,萧红的这一篇是其中最好的。在这篇文章中,萧红以女性的视角为世人呈现了一个生活的、温情的鲁迅,这无疑是联结学生和鲁迅精神、作品之间的通道,让学生看到,鲁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开玩笑、有个人喜恶的常人,而常人的血肉之躯扛起民族精神的重担则更显伟岸。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教学中将鲁迅神化陌生化,也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鲁迅完全世俗化,从而消解了鲁迅
4、作品的价值意义。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和八年级上册的藤野先生都是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是具有时间线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在叙事,应从叙事的方式、角度和结构方面来开展教学。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则在叙事中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长妈妈“藤野先生形象深入人心,在文学历史上熠熠生辉。七年级语文教学不强调文体,主要训练各种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从八年级开始,语文教学有了文体要求,所以通过藤野先生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八年级下册的社戏、九年级上册的故乡和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均选自呐喊。社戏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一单
5、元以民俗主题组元,民俗的价值和作者的情思与表达是教学重点。故乡和孔乙己所在单元都以“小说文体组元,故乡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明确要求以小说文体教学的第一篇鲁迅小说,集中体现了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教学中要凸显小说的文体性,在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中探讨、理解作品主题。孔乙己的教学在故乡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在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和鲁迅语言特色方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与社戏相比,这两篇小说都展现了明显的社会批判的意义,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体会。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选编于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以“议论文文体组元,是初中阶段以“议论文组元的第二个单元,教学中要
6、注意对原来的议论文文体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这篇课文也是初中教材中第一篇鲁迅杂文,需要在根据单元导读完成议论文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杂文的特点,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见表1)。书册单元作品文体作Ift集七年级hW第二单兀(学习生活)从白草园月二味书屋)散文朝花夕祭名居读朝花夕拾散文集七斗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阿长与山海经”散文朝花夕擀八年级卜.册第一单兀(回忆性散文、传记)一野先生散文朝花夕拾八年级下册第哗元欣俗)社戏小说(呐喊)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故乡小说孙由第五单元(议论文)中国人失抻自信力/叫)杂文(且介亭杂文九午级HW第一单元(小说)孔乙己小
7、说潮阳表1高中语文教材仍旧选编了鲁迅的经典篇目,文体涵盖杂文、小说和散文(如表2所示)。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相比,其思想深度更进一步加深,拿来主义中的怀疑精神、现实精神;祝福中鲁迅笔下剥削阶级的形象;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对于革命牺牲的态度;阿Q正传中对阿Q们参加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思考等,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虽然只有5篇,显得单薄而有些零散,这是与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群紧密相关的,可以以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基础,围绕目标任务开展鲁迅作品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鲁迅作品本身并没有明确
8、规定哪些是初中学习的、哪些诗高中学习的,高中阶段可以结合初中阶段学过的作品进行比较和提升的教学,或者对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深度挖掘,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书册单元作品文体作品里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论述)(拿来卜:义杂文(且介亭杂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小说)祝福小说彷徨选扑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革命历程)记念刘和珍散文华盖集续编为了忘却的记Q散文南腔北调集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兀(小说)(阿Q正传小说呐喊)表202提炼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主题脉络一个作家的作品固然是从其精神世界里走出来的,但是又不可能是其精神世界的完整体现。尤其是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其作品众多,创作思
9、想深刻而复杂,即使业界评论各家也常有不同意见。中学语文教学不可能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一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二是囿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生活体验。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想从中提炼出一点思想精神的框架来,必须做一些简化处理,需要在他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世界中撷取那些适合学段学情的部分,提炼出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主题脉络。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他的病根何在?这是鲁迅一生都在思考的三个问题,正是对这三个问题的苦苦追问,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创作的鲁迅。鲁迅认为当时中国的症结是缺少爱与诚,因缺少爱而麻木、残忍,因缺少诚而无视和回避现实,善于遗忘。麻木不仁和精神胜利是鲁迅概括和批判的“国民劣根
10、性。这反映在其作品中,就构成了鲁迅作品的基本母题:爱一一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死一一生命无辜的毁灭;以及反抗一一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总体上来说,初中阶段的鲁迅作品以反映爱的母题为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对自然和童年生活的热爱;阿长与山海经写出了一种对近乎母爱的感恩与怀念;社戏中描写了淳朴的乡情和真诚、浓郁的友谊;藤野先生表达了对关爱我的日本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狗猫鼠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关爱;故乡和孔乙己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等等。即便是无常中无常这个鬼物,在鲁迅的描述下也呈现出可爱和亲民的形象。高中阶段的鲁迅作品更多是对“死的思考和对反抗的表达。比如,祝福中祥林
11、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我对于死亡问题的困惑;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对于死的价值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无辜的年轻生命被戕害与毁灭的无比愤懑,以及在绝望中不放弃“反抗的决心;阿Q正传中以戏谑的笔法写出于阿Q对贫苦低贱的命运的反抗和被杀头时的糊里糊涂与恐惧无措。爱死和反抗的基本母题,反映鲁迅是站在人民和知识分子立场上进行创作。一方面,他对劳苦大众给予极大的同情与爱护,对知识分子的求索和苦闷表达共情;另一方面,对于愚昧、麻木的民众,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努力压抑心胸中的“热,对其进行冷静、无情的批判;对于剥削、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他毫不犹豫地予以揭露和迎头痛击。03理清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时
12、间脉络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各有独立的表达与姿态,但它们各有所属文集,与所属文集有一个共同的调子。所以,把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放到它们所属的文集中去看,更能深入理解鲁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创作特色,这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社戏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4篇小说选自呐喊,这部小说集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创作的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代表,其中的狂人日记堪称新文学的高峰。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对于这个前现代社会,则抓住其中的死结:吃人,。所谓,吃人,即作为个人的从生存到发展的各种权利,全然遭到剥夺;用马克思对专制社会的概括,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狂人日记可以说是鲁迅小说的总纲,定下了批判的
13、基调,含有鲁迅小说的大部分母题。其他小说大多是对吃人主题的延续。因此呐喊必定是心灵的呐喊,是呼唤新人、塑造新人的呐喊。鲁迅在写小说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为了启蒙国民,才开启了白话文小说创作之路。因此,呐喊中有忧心、有绝望,但忧心中有积极的思考,绝望中勇于追寻希望。祝福选自彷徨小说集,是其中的第一篇。彷徨收录了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止匕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已经退却,鲁迅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充满寂寞与悲伤。1933年,鲁迅送给日本友人彷徨小说集时在书上题诗回忆了当时的心情,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鲁迅在彷徨中的知识分子身上映射
14、了自己的身影,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解剖与怀疑,作品中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困境也是鲁迅自己的苦闷与困境。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和青年时光中重要的人和事的回顾,镌刻着他青少年时期所有的欢欣与苦痛,较少掺杂现实的批判,展现了鲁迅生命创作中难得的暖调,仿佛作者在激烈战斗的偷闲中吟唱的怀曲。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属一篇课文,该单元以革命历程组元。但两篇文章选自不同的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而这两本文集收录的是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华盖集续编是鲁迅1926年在北京与厦门时期
15、的作品,与朝花夕拾属于同一时期创作,南腔北调集则是鲁迅在1932年至1933年间的创作,属于上海十年间的创作。教材中课文的学习提示指出要注重对两篇课文异同的比较,尤其是异质比较,其实主要就是两部文集体现的创作不同时期语言和思想的比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它收录了鲁迅在1934年创作的杂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创作时间最晚的鲁迅作品,体现了鲁迅如何看待事物和发现矛盾的思维方式。在上海的十年,是鲁迅创造力迸发的十年,他以个人之力将杂文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体。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鲁迅30年代的杂文创作手法更加纯熟,文章信手拈来,臻于化境,无人能出于其右。在这一时期,鲁迅还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风格迥异,手法独特,以对历史和一切庄严事物的解构,反映历史本质,显示了极强的思想深度。对新教材中鲁迅作品脉络的分析和整体把握,是开展教学、发挥鲁迅作品精神感染力的有效手段。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语文教材应该承载和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的大教育背景下,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钱理群老师说:把鲁迅精神在孩子心上扎根。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期许。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