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汉族女袄的领襟结构及流变.docx
《明代中后期汉族女袄的领襟结构及流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中后期汉族女袄的领襟结构及流变.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明代中后期汉族女袄碘瞟S构咫融领襟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衬托人面部和颈部的作用,处于整件衣服的视觉中心。在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中,领襟结构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符合规、矩、绳、权、横五中原理”1的交领右衽制深衣,其领与衣襟相连,形成独具中式特色的领襟连属形制,折射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内在底蕴。明代是几千年汉族传统服饰史中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其服饰传承与创新共存,尤其在明中后期,服饰审美更是新奇多变、华丽多彩。袄作为明代中后期女子穿着最频繁、广泛的服饰之一,其领襟结构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的服饰艺术特色。目前对于领襟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衣领与门襟形制和流变,以及近代民间
2、服饰的衣襟形制发展与演变方面,针对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女袄的研究涉及较少。文中以各地出土或传世的明代中后期女袄领襟结构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形制与结构变化特征,并对其流变原因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对明代服饰文化与审美心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1明代中后期女袄领襟结构形制领,亦称衣领,衣服上的领子,通常和衣襟相连,藉此以承颈项。”2其位于人体脖子周围,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尔雅释器:衣毗谓之襟。”3即衣服的开启交合处为门襟。从汉族传统服饰的角度观察,它正处于衣领下端、与衣领密不可分,所以领子的造型也制约着衣襟的形制。明代中后期女袄适用范围广、款式变化多样,领襟结构的形制也十分丰富。通过时各地博物馆馆
3、藏的明代中后期女袄实物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可知:就服饰领型与衣襟的配伍而言,明代中后期女袄的领襟主要有交领大襟、竖领大襟、竖领对襟、圆领大襟、圆领对襟、方领对襟,具体形制如图1所示。1.1 交领大襟交领,亦称交衽曲衿,形制为长条状,下端与衣襟相连,穿着时左右两襟交叉相段于胸前,被称为交领。根据其交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左衽和右衽,明代初期的容像中常可见女子若交领左衽袄,但是明代中后期的交领女袄基本都是右衽。而根据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大襟”的释义:服装襟式之一。衣衽右掩。纽扣偏在一侧,从左到右,盖住底襟。2即右衽也作大襟,为方便区分,文中大襟皆指右衽。通过容像和出土实物可以看出,明代中期交领
4、大襟女袄的领宽较宽,沿袭了前代的高交领。衣襟采用直线斜襟,末端固定于腋下,左右襟交叉点较高,保暖性更强。由于领宽较宽,为了保护衣领不被磨损或者变脏,会在领口加上护领,便于拆换。护领宽度比交领窄,并且大多为白色。图2为明代“丁鹦妻王氏像轴”4。图2中王氏身着交领大襟长袄,衣领处有白色护领。明代中期以后,女袄中交领的使用逐渐减少。1.2竖领大襟、竖领对襟竖领亦即明制立领,是明代女装新发展出的领式,领型呈直立状,与颈部贴合。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从画像和实物来看,应当是从缀纽扣的交领与直领发展而来,并逐渐成为女性便装的主流款式”5明代中后期女袄的竖领边缘通常没有镶边,不做过多装饰。领子瘦高,两领角呈方
5、形,领外口通常有12粒金属扣,闭合时领子呈圆柱形,两领角可外翻。明中后期竖领女袄的领襟组合形式主要有两种:竖领大襟,领襟皆无缘边装饰,造型简洁流畅;竖领对襟,正中两襟对开,直通上下,用绳带、搭样或纽扣系连,穿脱方便,对襟两侧有装饰缘边。1.3 圆领大襟、圆领对襟圆领,亦作“员领”,又称“团领”,因其造型为圆形,故称圆领。明圆领沿袭唐制,初时作为官服领型,后用于女子服饰并开始流行,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员(圆)领工明代中后期女袄上的圆领是平圆领,穿着时露出中衣领,使颈部更有层次感,领口可加缘边装饰。圆领袄的领襟组合形式同样有两种:圆领大襟,根据容像和出土实物来看,圆领大襟袄的领开口一般在肩侧至颈
6、中点之间,领边缘通常会用与衣身同质料的贴边,而大襟处一般无装饰,直通至腋下,系带固定;圆领对襟,左右两襟对称,施有装饰缘边,闭合时两领襟相对并不叠压。1.4 方领对襟明代中后期方领女袄,其形制左右领角为方形,领中开口,分别与左右襟相连,垂直而下,两襟处装有缘边。穿着时左右两襟为平行式不交钱,用纽扣扣合。“定陵出土的大部分女式上衣的领口都呈长方形,是由一条绣片折住缝制而成.6图3为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方领袄的领襟部分。由图3可以明显看出其形制:方形领角,领后中无断开,由与衣身相同的面料缝合而成,领上施绣,用一组金属对扣闭合。2女袄领襟闭合方式及组合搭配2.1 明代中后期女袄领襟闭合方式明代中后期
7、女袄的领襟结构形式多样,在承袭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交领右衽形制服饰领襟的同时,又创造出极具明代特色的竖领扣式领襟形制。而不同的领襟结构也有着与之搭配的闭合方式,不仅具有扣合领襟的实用功能,还有装饰领襟的审美功能.通过对明代中后期不同时段的女子容像和出土实物的梳理,发现明代中后期女袄的闭合方式主要有两种:种是系带:另一种是纽扣。2.1.1 系带又称结带,是指由两根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带状物相互连接的一种闭合方式。明代中后期女袄上使用的系带一般是由布缝制而成,用在衣内及腋下部位,其上无装饰,只有固定衣襟的实用功能,而后逐渐成为内穿女袄的闭合形式。2.1.2 纽扣是指连接衣
8、襟的扣子,也作纽扣。其形制多样,起初多以布条编结而成,故纽字从系。但从文字记载看,明代之前对“纽”字的解释都没有明确涉及到“衣扣”之意。直至明代,“纽”字才有纽扣的意思,张自烈在正字通中称:凡物钩固者皆曰纽,由此看来,金属纽扣到明代才得到广泛使用。明无名氏如梦录(孔宪易校注)记载:在明代开封城中,有牙子(即牙签)、铜锡簪扣等铺,可见当时的商品流域中,已把纽扣作为重要的一类小商品,也说明铜扣、锡扣在民间已普遍流行。”7从出土实物和容像上看,明代的金属纽扣最早是用在霞帔及披风上,而后转向袄衫,进而开始流行。明代中后期女袄上的扣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布质的圆头纽拌扣;另一种走由金属(比如金、银、铜、锡
9、)或者玉质材料制成。后者金属纽扣“是由别致的动植物造型单体通过子母套结式结构扣合而成,仿佛雌雄二体的结合方式,既能承载服饰门襟的闭合功能,又可作为精致雅丽的首饰,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8,其工艺精湛,造型多样,有的素金饰纹,有的点嵌宝石,十分精美。出土的明代中后期女袄上金属扣的题材主要有:蜜蜂、蝴蝶、花朵、童子、鱼、元宝、如意云纹、万字纹等,由边部与中心部分搭配,组合成蝶恋花、蜂赶菊、童子捧花、鱼戏莲等纽扣形式。“两种形式的纽扣或单独使用,或两者兼用,如在领口有时钉两对金扣,下部却又为纽神扣.”9定陵出土女袄上所用的“嵌宝石人物纹金纽扣”10如图4所示。图4中纽扣边部是童子骑羊造型,一边连着花瓣
10、形状的孔,一边与花心相接,扣合时形成一朵完整的花形,属于典型的人物纹题材的金属纽扣。2.2 女袄领襟结构与闭合方式的组合搭配根据明代中后期女袄的领襟结构在不同时期的主流闭合方式及其组合搭配的不同,将其分为系带式、综合式、纽扣式。2.2.1 系带式指在女袄领襟上只用系带实现闭合功能的方式。这种闭合方式由来已久,通常用在交领大襟式女袄上,分内系带和外系带。内系带在左侧内襟,一般只有一组,固定内襟于衣身上;外系带有两组,位于大襟与右侧腋F0系带式是中国传统衣襟闭合方式,初时应用较多,但后期随着新的闭合方式的盛行以及女袄领襟结构的变化,其在女袄尤其是外穿女袄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2.2.2 综合式指
11、女袄领襟上同时使用系带和纽扣两种闭合方式。这种闭合方式出现在女袄上使用纽扣的初期,领部使用纽扣,衣襟部位以系带闭合。在圆领大襟和立领大襟式女袄上通常会用这种闭合方式。不同的是圆领大襟式女袄一般只在领开11加一粒圆头布纽扣,也只有闭合领开口的实用功能:立领大襟式女袄则是在领头上用12粒金属纽扣,此时的纽扣形制开始多样,同时有了实用和装饰两种功能。2.2.3 纽扣式指领襟上单纯只用纽扣进行闭合的方式。这种闭合方式在明后期应用较多,纽扣的材质和花样也更加丰富,这与当时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奢靡之风的盛行以及铸造工艺的发展等因素密不可分,此时外穿女袄的领襟形制也逐渐以圆领对襟、立领对襟、方领对襟为主,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代 后期 汉族 结构 流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