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仕女画中团扇的意蕴.docx
《明代仕女画中团扇的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仕女画中团扇的意蕴.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明仕女画中团扇的蠲(摘要)中国的扇子,可谓异彩纷呈,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扇子更充满着审美、身份认同、表达情意等多种文化意蕴。而在中国古代仕女画中,团扇是出现得比较频繁的元素,除了装饰绘画的需求外,团扇在仕女画中成为情感表达的一种寄托。仕女画发展到明代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面貌,在明代,纨扇仕女画的出现成为男性创作者对女性形象观看的新角度。本文通过对纨扇仕女画的赏析,探寻团扇在明代仕女画中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关键词)团扇;纨扇仕女画;审美意蕴一、团扇的功能性转变在日常生活中,扇子主要用来扇风纳凉,大多具有实用价值。心理学界更是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会出现情绪波动,用手摇扇可以怡情消遣,调节
2、血液循环。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扇子也因其形状和功能的多样性被分为不同的种类,产生较早的扇子是羽扇,它一般出现在谋士的手中,如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就喜欢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扇子轻轻一摇,计谋顿生脑海,羽扇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在古代,扇子常用来为帝王遮阳避沙,成为权力的象征。而闺阁仕女经常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为女性平添了几分娴雅文静之态。在一些小说、影视中,扇子又成为一种兵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拥有巨大的风力可以用来熄灭火焰,济公的破烂蒲扇拥有法力可以救人于危难之中。不同的扇子在不同的作用形式下被赋予了不同的表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竹扇、蒲扇、折扇相继出现,而真正受到人们欣赏喜爱的是团
3、扇,团扇更是成为艺术的载体。团扇一旦离开了日常生活进入文学艺术中就与美丽多情的女子相遇了。西汉时期,汉成帝独宠赵飞燕后,失宠的嫔妃班婕妤日渐寂寥,秋风乍起之时,班婕妤用不合时宜的团扇比作不被帝王需要的自己,并创作了怨歌行,用团扇将自己的落寞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团扇郎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传情诗词,此时的团扇成为象征美好爱情的标志,用团扇传达对情郎的爱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团扇歌,借助于团扇的外在形象,抒发宫女年老色衰,遭君王抛弃的悲惨境遇。可以看出,象征“悲情”和“唯美爱情”的团扇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为此后团扇和女性之间解不开的情结埋下了伏笔。二、团扇在明代仕女画中的审美意蕴战国时期的人
4、物龙凤帛画可以说是最早出现仕女形象的绘画,东晋时期的女史箴图烈女传仁智图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为了表达“明劝诫,著升沉”的伦理要求,但这些仕女画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直到唐代,仕女画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达到发展的顶峰。唐代仕女画摆脱了对女性的道德说教的功用,画面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洛神仙子,所呈现的都是现实中的女性。不同于雍容华贵的唐代女性,明代的仕女没有了体态丰肥的形象,而大多是柔弱消瘦之态,团扇的意象也更加地趋向于女性化,世俗化。明代的市民阶层伴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而兴起,与此同时,普通平民的身份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市民阶层对画作的需求代替了此前对服务于宫廷的仕女画的要求,此时的仕女画
5、更倾向于世俗化。在明代的仕女画中,纨扇仕女的艺术形象大量出现。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中的湘夫人的形象来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而画作中刻画了衣袂飘飘的两位女子,人物体态轻盈,此图画面简洁,没有任何背景修饰,作者只对人物本身进行刻画。画作中纨扇的艺术图式增加了女子的个性特征,以纨扇来寄托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画家将这种前途无望,命运凄凉之感反映在手执纨扇的仕女身上,湘君、湘夫人的形象来自神话人物,画家将其世俗化,使其更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识,画家在女神的形象中仅仅加入了代表女性特征的纨扇,没有复杂的背景衬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画中的女子就是作者内心情感更深层次的表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代 仕女 团扇 意蕴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