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外访演讲稿一组-ASetofSpeechesforCaoYu'sForeignVisit.docx
《曹禺外访演讲稿一组-ASetofSpeechesforCaoYu'sForeignVisi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禺外访演讲稿一组-ASetofSpeechesforCaoYu'sForeignVisit.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曹禺外访演讲稿一组ASetofSpeechesforCaoYu,sForeignVisit作者简介:译者:田露田露,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邮编300387。原文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20年第20203期第1-28页期刊名称:舞台艺术(戏曲、戏剧)复印期号:2020年05期译者按:曹禺一生曾两次出国访问演讲。第一次是1946年与老舍赴美访问演讲,关于这次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顾钧教授根据曹禺全集所附曹禺生平年表提供的信息,找到了刊登在1946年第7卷第1期学术建国丛刊上的曹禺的英文演讲稿,并做了相关考证与介绍。第二次是1980年与英若诚等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先后访问英、法、美等国并做演
2、讲,关于这次访问,译者因参与新版曹禺全集的编辑工作,得到了由曹禺后人提供的两篇英文演讲稿。1946年曹禺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并对现代话剧隼路蓝缕的诞生、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1980年的访问中则细致梳理了新中国话剧的进展与变化,客观诚恳地反思了其中的问题。几篇文章结合起来,可以看到曹禺整体的戏剧史观,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曹禺不同时期的批评眼光。现将以上英文演讲稿全文译出,以供研究者参考。因译者学力有限,如有错讹,还请方家谅解指正。曹禺Iio年诞辰纪念现代中国戏剧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一个民族本来就很困难,至于那些本来就有成见的人,则是难上加难。中国有很多挚爱忠诚的老朋友至今仍
3、然保有“老大帝国”的观念。遗憾的是,这种态度只能阻碍我们达成真正的理解,因为了解那些让人费解的观念和事件本来就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这种对旧中国的怀恋与向往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标准,使得他们无法评估正在变化中的新中国。笔者在北京和重庆都见到过这种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他们通常都在中国住了很长时间,常常显得比中国人还要“中国。有些人会穿中式长袍,刻印章,画中国画,收集古董,甚至会弹古筝。但他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对于门外的现实一无所知。对他们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住满哲学家和乡绅的国度,一边从绿玉杯中啜饮龙井茶,一边写着赞美菊花和浮云的田园诗,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悠闲地徜徉在竹林中,当然,后面还要
4、跟着一群温言软语的美人。老实说,即使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与现实不能说是有天壤之别,但是和真实的观察、理解比起来,他们对中国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误解。另一种对中国抱有先见的人,则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可能在中国待了一两年,而且还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书。他们看到的是拥挤不堪的贫民窟、饥饿的农民、无助的文盲、效率低下的官员、缺少装备的无能军队和贪婪的地主。好吧他们总结道,中国是一个彻底没有希望的国家。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没有生气,疲惫不堪,没有任何复兴和现代化的可能。科学和民主在这种社会制度中没有用武之地。在他们看来,除了那些标志性的神翊口莲花之外,中国不过是一个充斥着腐败政客和野心军阀的可怜国
5、度。对于中国普通民众的抱负和梦想,他们毫不知情,也不肯屈尊去了解。他们没兴趣去接触我们最好的思想家和社会工作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件事嗤之以鼻,对于已经觉醒的年轻一代的抱负更是一无所知。简而言之,在我们梦想着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时候,他们却坚持要敲响丧钟。他们是顽固的反对派,和那些浪漫派正好相反。这两种人都是无法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一现代戏剧:革命性的发展首先我们要知道,现代中国戏剧不是从中国传统戏剧中发展出来的,而是一种戏剧创作的革命,从形式到内涵都摆脱了传统的藩篱。它不是从传统的戏台中生发出来的,而是根植于中国的土地,根植于人民精神的新事物。正是因为首创者相信普通民众潜在的创造力,相信即使是在
6、杂草丛生的旧中国这个花园中,也能给这朵小花更好的生长环境,才有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诞生。新的戏剧在革命中草创,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忘记过对观众的责任。它一直试图反映我们的希望和恐惧,真实地再现西方文明给这片古老土地带来的种种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转变。它从一开始就天然地带有宣传鼓动性。如前所述,中国现代戏剧是对传统形式的一种反驳。有一段时间,它被冠以新戏”的头衔,以对应于唱念做打的旧戏,直到最近才出现了一个新名字话剧,意思是用白话或口语表演的戏剧,我要说的就是这种戏剧。传统戏剧除了它的历史价值之外,对新剧的发展毫无贡献。从历史上来说,我们当然也很自豪于我们的传统戏剧。它独特美丽,是一种
7、绝对的美学享受。看到传统旧戏中演员原汁原味、训练有素的表演,你一定会立刻被他们的动作和舞蹈所折服。看过梅兰芳在舞台上表演的人,一定会赞同我的看法。但是独木不成林。我认为就算他再有天分,再有成就,也不过是在为旧戏唱挽歌。即使是在旧戏中,你也可以感觉到“白话剧”运动的影响。关于如何在旧剧的程式化中注入新理念的讨论一所谓“旧瓶装新酒”的问题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不管如何,我们都想要找到一条复兴旧剧之路。但是这真的可能吗?就算可能的话,又该如何做呢?这是我们仍然在讨论的问题。二新剧的功能在现代中国,戏剧功能的概念与传统有根本区别。一直到现在,大众对演员的轻视仍然和莎士比亚时代没什么不同。演员只是供大众消
8、遣娱乐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并不高。甚至在四十年前,你还能在北京的戏院里看到一群群衣着时髦、游手好闲的观众围坐在木桌旁,喝着茶聊着天,直到他们喜爱的演员登场,他们才开始吵嚷着叫好欢迎。不管是戏迷还是普通观众都不觉得戏剧有多重要。封建帝王时代,中国人并不是善于表达的民族。那些被官方认可排演的戏都是有关历史、神仙或奇案的,以迎合大众的口味。考察从元代一直到当下的戏剧可以看到,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部分的戏剧背后并没有严肃的目的,也并不试图关注社会或其他事情的阴暗面。根据我们对旧剧的研究,其思维模式不过是一种歪曲、庸俗化的儒家哲学,以维护绝对的君主制,强调个人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它一方面宣扬女性单方面的
9、道德忠贞,另一方面却以传宗接代为借口鼓励男性只要愿意或者经济许可,就可以尽可能多地纳妾。更有甚者,它向大众灌输了一种宿命论哲学。受旧剧的影响,不管大众的命运有多悲惨,他们都放弃了主动性,不自觉地变成了失败主义者。大众一边无知、痛苦地被剥削,一边又满足于现状,好像命运就是如此安排的,试图反抗都是做无用功。事实上,旧剧是病态的,其内容充满了矛盾和荒谬,是对生活的一种宗教性、封建性的解读,与现代世界格格不入。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剧目,但是数量太少。其中像刺虎打渔杀家等剧目,因为有张彭春博士这样的优秀导演,被梅兰芳和他的剧团成功地带到了美国观众面前。梅兰芳演绎的经典旧剧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当然极富异
10、域情调,十分精彩,但是对于现代中国的青年T弋来说,由于史无前例的思想巨变以及面对当下现实问题的需要,则抱以冷漠和批判的态度,并质疑它对现代生活的意义。三王宝钏有一部古老而又受欢迎的旧剧王宝钏已经登上了美国的舞台。据我所知,其原始版本的故事是这样的:王宝钏本是丞相之女,因为皇帝下令招亲,而改变了她贵族小姐的命运。招亲的方法本来很简单,把一群符合条件的年轻贵族召集到小姐的绣楼下,然后让她把一个绣球抛下来,接到绣球的小伙子就会成为幸运的新郎。但没想到命运做了另一种安排,一个贫穷的乞丐在月老的指引下,跻身于这群准新郎中,并且接到了绣球。在旧剧中,其实是隐身的白胡子月老接到了绣球,并将它递给了这个乞丐。
11、于是木已成舟,因为不能违背天命,这个小姐没有其他的选择,只得不顾父亲的愤怒阻拦,坚持嫁给了这个乞丐。她因此离开了娘家与这个一文不名的乞丐住在一个窑洞中。然而很快,他就离家西征去建功立业,只留给王宝钏三斗米和七捆柴来过活。丈夫一去十八年,经历了很多的奇遇,并且又娶了一个公主做妻子。在新妇的帮助下,这个乞丐继承了他岳父的王位。与此同此,被遗弃的妻子则勤俭度日,勉强谋生。当十八年后她的丈夫回来发现她还活着时,打算试探一下她是否仍然为他守贞。在旧戏中,这一场极尽滑稽可悲之能事。他假扮自己的朋友去寒窑给孤苦女人送信,一开始他本想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突然有所怀疑,于是他夸张地看着自己的剑,转向观众说出
12、自己的理由:请稍待!哎呀且住想我离家一十八载,也不知她的贞洁如何?我不免调戏她一番,她若守节,上前相认。她若失节,将她杀死,去见代战公主!”接着他唱了一段西皮流水,历数了古代耍过同样把戏的丈夫名字。然而幸运的是,王宝钏还是那个品行端正的贞洁妻子,拒绝了这个“陌生人”的调戏,于是故事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或者说是接近大团圆罢,因为根据我祖母的说法,王宝钏在当上了她丈夫的皇妃之后只活了十八天。我的祖母是这么评价这个戏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我的孩子。这就是她的命,她的命不好。”祖母对丈夫这个角色并无批评,因为按照大众的观点,这个丈夫薛平贵的行为是无可指摘的。按照那时候的道德标准,他只是做了所有丈夫
13、都会做的事。至此,有的读者可能会说:这毕竟是一个想象出来的虚拟情境,既然戏剧就是要给现实设置一个出口,何必挑毛病呢?诚然,老于世故的观众看戏看的就是盛大的场面和歌舞表演的华彩,即使戏剧里有一些道德宣讲,他们也并不关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则不然。中国戏剧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我们民众的心智是简单天真的,而且天生就喜欢看戏,他们愿意接受并相信戏剧隐含的观点。因此,如果想要教育观众成为现代国家的开明国民的话,像王宝钏这类戏就不适合。四旧剧的局限现在我们来谈谈旧剧形式上的局限。在中国,我们实际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一个是文言,即少数人使用的书面语言;另一个是
14、白话,即很多人使用的口头语言。除了极少数的个例外,几乎所有的旧文学作品都是由文言用传统经典的形式写成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无法理解这种语言;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时间或机会去学习这种复杂的、文学化的语言,而我们传统的戏剧文学都是由文言写成的。我们的戏剧写成剧本是始于13、14世纪的元朝,从那时起,我们的戏剧文学也同时开始受到文言的束缚。以西厢记为例,这个剧充满了美丽的意象和文学化的表达,是所有青年恋人渴望、恐惧和激情的真实写照。它是我们的戏剧明珠,是文学青年的灵感源泉。但由于是用文言写作的,它并不能被大众所了解。有的时候我们会把这部剧的一些场景搬上舞台,用笛子来配合演唱和舞蹈,但是由于语言的
15、障碍,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欣赏它的特权。我们的遗产宝库中有许多这样的戏剧明珠,虽然美丽,但也难以触及。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旧戏院中也有一些为大众所接受的形式,例如皮黄或是唱念做打。这种固定的形式是旧剧在几个世纪间发展出来的,但其内涵和形式是紧密结合的,因此从根本上都在维护旧道德,也坚决拒绝现代标准的介入。换句话说,中国的旧剧跟我们古诗、水墨画一样,都是维护旧观念的坚强堡垒。它们都是美丽的、中国化的,虽有助于老年人的宁静悔口,但对年轻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仆人。我们已经做了一些试图改革旧剧的无用功,这种尝试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件可现代化旧剧的创新方式好像都是荒唐可笑的,就像在一幅中国山水画的田园
16、风光中画上一架波音B-29轰炸机一样。这种改革会立刻破坏旧剧根本上的和谐,就像一群受尊敬的老绅士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暴发户。也许有人会问,何不就让旧剧保持原样,大家单纯地享受就好了呢?我的答案非常简单:我也同样可以问,假如美国的戏剧舞台仍然保持莎士比亚时代的模式,大家都只能穿伊丽莎白时代的戏装,念着素体诗,凯瑟琳康奈尔和琳方丹也被逐出舞台,因为莎士比亚时代都是由男性来扮演女性角色的,那美国的戏剧观众又会怎么想?不,不,这绝对不行。五现代戏剧的开端由此,伴随着开眼看世界,现代中国把这种沉重的形式抛诸脑后。自19U年始,现代中国戏剧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也是从此时开始,它就坚守表达
17、普罗大众的看法和愿望这一使命。由于在现代形式中借鉴了西方,因此它其实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是一个颇为早熟的产物。一旦开始使用白话或口头语言,它甚至催生了始于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因为早在辛亥革命爆发的五年前,一个名叫春阳社的新剧团已经开始在上海的舞台上实验白话演出。这个剧团把一些西方戏剧改编上中国舞台,也自创了一些新剧,因此风靡整个城市。另外在东京,一群中国学生建立了春柳社,这是一个比春阳社创建时间更早的业余剧团,他们引入了白话戏剧作为一种大众表达的方式。1911年后,这个剧团回到了中国,并拥有大量的拥豆。这个时期的年轻知识分子都是有政治自觉的,政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
18、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威胁一直是他们永恒的噩梦。他们被压抑的愤怒在白话戏剧中找到了一个自然的出口。在长久以来被蔑视的舞台上,年轻演员和无名作家发出了他们对社会的抗议,新剧因此成了革命理论的温床。大众本是出于好奇才去看他们的演出的,但却立刻被新剧吸引住了,现实主义的风格,对腐败官员、迂腐的儒学家、阿谀奉承的买办、奴颜婢膝于傲慢帝国列强官员的展现,说着大段精彩演说的激情爱国者,都给观众带来旧剧中从没体验过的兴奋。老大帝国的普罗大众第一次以毫无保留的热情欢迎新剧的到来。他们去戏院不再仅仅是为了娱乐,也是去接受新的观点和事实,全神贯注地听着主角们在台上讨论时事热点问题。这种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因为我们的观众比
19、西方的普通观众更加包容,也更少世故。因此,也就难怪首先被改编上中国舞台的西方戏剧是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这些剧是现代中国戏剧的先声,观众用热情的、震耳欲聋的掌声接受它们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在茶花女中看到了同样的家长干涉婚姻的恶果,我们也对黑奴吁天录寄予真诚的同情,因为我们作为被压迫的民族有过更悲惨屈辱的经历。不仅如此,除了强烈的政治倾向外,我们的演员在职业化的道路上也尽职尽责,在开创这个新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观众逐渐开始接受并喜欢上“梦幻舞台”的概念,也就是在舞台上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而告别他们所熟悉的旧剧中程式化的表演和形式。当然,这种早期的尝试相比于现在的西方戏剧来说是
20、有些粗糙的,他们对西方严肃戏剧的理解也很肤浅,不符合实际。但是,对于演员应该穿着现代服装,说民众的语言,抛弃歌唱或程式化的舞蹈,首先关注今日中国民众的生活等方面,他们也确实是务实的。这些戏剧在简陋的伪现实主义的伪装下,是浪漫感伤的,但它们彻底地吸引住了观众,因为在观众看来,这些角色的台词又实际又有见地,而他们的表演相对于旧剧的刻板角色来说也显得更真诚、有说服力,让观众觉得他们确实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这个新剧运动的早期阶段是短暂的,整个夏天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欢迎。渐渐地,它就衰落了,并被各种蜂拥而起的戏剧实验所代替。原因很简单,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寒冬期。紧随君主制陷
21、落而来的是无休止的军阀混战,人们建立一个统一、繁荣中国的美梦开始幻灭。大部分新剧运动的早期先锋们退出了舞台,代替他们的则是无知无识的社会渣滓,对西方戏剧和中国白话剧运动都毫无见地。一开始,他们还能勉强忠实于早期剧团的剧本,但后来就全部放弃了,反而开始在舞台上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表现一些庸俗的或根本不现实的浪漫故事,用闹剧和插科打浑的笑料来迎合大众。这些演员就这样扭转了原来的运动,他们由于缺乏严格专业的训练而不能提供美学价值,也缺乏社会觉悟,因此无法弥补专业上的缺陷。大众轻蔑地把这种失败的戏剧实验叫作“文明戏”,这是一种充满反讽的叫法,暗示在这种退步的戏剧中毫无禁忌。好在这个阶段也很短命,它的遗
22、迹现在还能在中国版的康尼岛中看见。如今,对演员或导演最尖刻的批评就是说他在做“文明戏,相当于是说他或他的戏很庸俗,自以为是,既缺乏训练,也缺乏理性。这个阶段过去之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这个由革命建立起来的政府并不比君主制的政府更先进,因为在民国初年的军阀统治下,贪污腐败仍然泛滥。成千上万的苦难事实告诉民众,光靠政治剧变是无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中国的。我们开始思考更本质性的问题:心理重建的需要。我们需要通过西洋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来进一步了解西方文明,同时我们也要为新的社会秩序清除道路。当然我们无法肯定,那时年轻、热情的中国人对于如何完成必要的心理转变是否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事实上,他们对于正
23、在寻找的新理想也很迷茫。但是,他们对于旧社会的腐败确实怀有无法遏制的强烈仇恨,反对它所代表的过时理想。然而固有的古老传统和狭隘的道德标准仍然禁锢着他们的言行,让他们感觉自己在因莫须有的罪名而受惩罚。守旧的父权仍然粗暴地控制着家庭及其成员,不接受年轻一代的观点。只有极少数的女孩才能就读新式学校,到了一定时间,她们就会被迫嫁给素未谋面的丈夫,并且与之共度一生。婆家会强迫年轻的妻子严格顺从于她们的丈夫。年轻T弋但凡表现出对政治或公共事务的兴趣则会被视为叛逆,后果严重。在这种背景下,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上发表了玩偶之家的第一个译本。紧接着,新青年和其他的杂志上开始不断刊登国民公敌社会
24、支柱群鬼和青年同盟等西方社会问题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一个年轻的中国女性读到弱小的娜拉坚定地和自私、自以为是的丈夫决裂,在震撼灵魂的摔门声中奔向自由广阔的世界时,受到了怎样的鼓舞。或是挪威戏剧大师笔下的倔强医生,仅凭良知赤手空拳地对抗整个小镇的卑鄙与胆怯的情节,怎样启蒙了中国的年轻T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最孤立的人。”这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是对未来的希望和保证。六易卜生与西方反叛性文学的影响随着易卜生的绍介,我们正式进入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阶段。最初易卜生是我们首先认识的剧作家,他恰好在我们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被介绍进来。我们从他的戏剧中解读出了个人主义,并被我们全盘接受一强烈的个性,自由、独立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访 演讲 一组 ASetofSpeechesforCaoYu sForeignVisi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