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都、郢、郢城(下篇之五:戚郢、陈郢、寿郢).docx
《楚都、郢、郢城(下篇之五:戚郢、陈郢、寿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都、郢、郢城(下篇之五:戚郢、陈郢、寿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楚都、郢、郢城(下篇之五:戚郢、陈郢、寿郢)原创2022-09-1321:06溪河子按:楚人畲达(熊通)僭越称王之后,设立郢都。依据传世文献,人们普遍认为凡带“郢”字的城邑,都是楚都,如鄢郢、陈郢、寿郢等。然而,自楚居问世以来,人们突然发现楚国的郢城多达十余处,以其楚国的实力,这些郢城不可能都是楚都。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一方面这些郢城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它们究竟在哪里?今天就来揭晓这一谜题。由于篇幅较长,分上、下两篇。8 9 O 1 2 3 4 5 6 7 8 3 3 4 4 4 444444翱?羽声笺笔拿棒笔蟆6 7 85 5 51 1161626364656667686970罪暇
2、为君扁天拈丽如MJo1 2 3 4 5 617188 8 8 8 8 8 8 8 803805067 8 9 OI 21 301of。 22楚居局部楚居析文:至武王畲达自宵徙居大,焉始称王,祭祀致福。众不容于大,乃渭疆涅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日郢。至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日福丘。至堵敖自福丘徙袭若郢,至成王自若郢徙袭湫郢,湫郢徙袭为郢,徙居睽郢,至穆王自睽郢徙袭为郢,至庄王徙袭樊郢,樊郢徙居同宫之北。若敖起祸,焉徙居蒸之野,蒸之野徙居鄢,鄢徙袭为郢,至龚王、康王、嗣子王皆居为郢。至灵王自为郢徙居秦溪之上,以为处于章华之台。景平王即位,犹居秦溪之上。
3、至昭王自秦溪之上徙居美郢,美郢徒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阖庐入郢,焉复徙居秦溪之上,秦溪之上复徙袭美郢。至献惠王自美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湫郢,改为之,焉日肥遗,以为处于酉漓,酉滴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司吁。王太子以邦复于湫郢,王自司吁徙蔡,王太子自湫郢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朋郢,朋郢复于邮。王太子以邦居朋郢,以为处于圻郢。至悼折王犹居朋郢。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邦大瘠,焉徙居都郢。(以上节录)一、戚郢楚居系后人追记,至楚悼王时便结束了,因此戚郢并没有出现在楚居中,但是对戚郢本身的考证,关乎对楚国历史的研究,却是极其重要的。戚郢多次出现在出土的楚简中。戚郢之“戚”
4、字,简文写法如下:藏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78年在位)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泰,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含辞)为句亶王,中子红(含挚)为鄂王,少子执疵(舍延)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在楚世家中,出现了三个地名:句亶、鄂、越章。按司马迁所言,这三地“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江上,指长江沿线。作为一个方位词,“江上”有江边之义,有时也指江北。舍渠的三个儿子为王之地,均在长江一带。其实,这三地的位置司马迁已经告诉我们了,熊渠“兴兵伐庸、杨去,至于鄂”,这三地互为对应:庸,即句亶;杨至,即杨越、
5、或越章;鄂,即鄂。竹书纪年载:“(周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周夷王七年,即公元前879年,竹书纪年没有提熊渠伐杨云。既然已是公元前879年冬,才攻取庸、鄂,亦可推测熊渠封三子为王,当在公元前878年,而这年恰好又是周夷王去世之年。后来,“及周厉王(公元前877年公元前829年在位)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楚世家)”据考熊渠在位时间自公元前886年至公元前877年,在位10年。公元前877年熊渠去世,这一年也是周厉王即位元年。熊渠害怕周厉王伐楚,故去王号,实际称王的时间不足一年。疑在公元前878年称王,是年夷王去世,厉王主政,当年就自去王号了。庸,古国
6、名,首见于尚书牧誓。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地位较高实力较大的国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公元前611年,为楚、秦、巴三国所灭。庸国势力范围最大的时候,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熊渠时,庸的位置大致在今巴东、巫山以西一带。鄂国,西周时期南方小国。周昭王时,鄂人居处于随州以西的安居羊子山附近。2007年,考古人员在羊子山M4发掘中,出土了27件青铜器,其中一些方彝、触、盘、提梁卤上有“鄂侯作厥宝尊彝”或“鄂侯作旅彝”的铭文。李学勤先生将这些器物定为西周康昭时期,并结合1975年出土于此的西周早期的鄂侯弟历季尊,认为羊山子是鄂国公室墓地。此可证明在
7、西周早期,鄂国已在今随州安居一带立国。周夷王时(在位中期),鄂侯驭方反叛,“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见出土于陕西岐山之禹鼎)周夷王命西六师、殷八师连续两次讨伐,终灭鄂。按禹鼎所载“裂伐鄂侯驭方,无遗寿幼”,鄂人当无论老幼,尽被诛除。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鄂人并未灭祀,而是被遣徙到今武汉一带。因此,周夷王“无遗寿幼”的当是鄂侯驭方的大宗支,归顺周王的另一支鄂人却存活下来。熊渠伐鄂,当是趁鄂人在江边立足未稳之时。据考西周中期的鄂国,位于湖北省武汉江夏区湖泗镇境内。熊渠所伐之鄂,当即此。有学者认为熊渠所伐之鄂为随州之鄂,这与司马迁所记“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相悖。顺沿长江,庸在越章之西,而鄂在越章之
8、东。因此越章当在今巴东县以东,鄂州市以西,这一较为宽泛的区域,从名字上分析杨禺、杨越、越章,亦可能分指不同的地域。今学界普遍认为杨至、杨越、越章均属百越人,又称杨粤,为杨水流域的粤人。水经注沔水:“扬水又北迳竟陵县北,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扬水也。巾水又西迳竟陵县北,西注扬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陨国也。扬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中夏口也。”扬水,即杨水。关于熊渠的“少子执疵(舍延)”被封王,历史典籍记载不同。史记楚世家为“越章王”,世本作“就章王”,而在大戴礼记帝系中记作“戚章王”。赵炳清先生认为“在古文字中,越、戚都为斧钺之戊的孳乳字,可相通假;戚、就是音义相近而假借,故越章王
9、本应作戚章王。”又云”近年来,随着楚简的出土,戚郢之名最为常见,在包山楚简中有戚沮君(简18)记载,在望山楚简中有戚陵君(简116)记载。”戚郢、戚沮、戚陵,显然“戚”是一个地名。戚地有郢、有沮水,还是戚陵君的封地。此外在包山楚简中还出现戚-三)君。“章”即“漳”,指漳水。因此,“戚章王”当为“戚漳王”。如此一来是否与“百越人”无关呢?值得思考。“杨越”,即“扬戚”。熊渠所伐并占据的应是扬水流域的扬气和E)水流域的戚陵。“杨越”指的是两地,而不是一地,这两地分居汉水东西两边。扬蛋在汉东,戚陵在汉西。此亦证明,在熊渠时代楚人已经控制了包括今荆州在内的江、汉相汇之地,符合“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之史
10、实。现在让我们重新来阅读新蔡葛陵楚简上的一句话,“昔我先出自口追(洲丘),宅兹JE)章,以徙迁处(新蔡简甲三11、甲三24)”。“6JE)”,目前多数学者释作“沮”,我认为非是。“JE)”,还见于上博简(四)中的昭王毁室,“昭王为室于死JE)之浒,室既成,将落之。王徙处于坪漓,卒以大夫饮酒于坪灌,因命至俑毁室。”“死”通“撕”,指水的尽头。“死6JE)”,同E)港”。浒,水边岸。“死/E)之浒,指UJE)水与某水汇合之处的岸上。后文有“坪溪”,楚昭王下令更改饮酒地点,说明两地应相距不远。包山楚简中有“坪陵君”,疑“坪溪”在坪陵君的封地之内。从包山简124简、125简文有“NJE)阳”,176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郢城 下篇 戚郢 陈郢 寿郢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