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以贵州苗族传统村落拆迁吊脚楼的复原测绘和拍摄为例.docx
《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以贵州苗族传统村落拆迁吊脚楼的复原测绘和拍摄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以贵州苗族传统村落拆迁吊脚楼的复原测绘和拍摄为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以贵州苗族传统村落拆迁吊脚楼的复原测绘和拍摄为例TheLocalContextoftheShootoftheFolkloreImage:TakingtheMappingandShootingofRemovingDiaojiaolouofTraditionalVillageoftheMiaoNationalityinGuizhouProvinceasanExample作者,邓启耀作者简介:邓启耀,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邮编:510275原文出处:民族艺术(南宁)2016年第20164期第34-40页内容提要: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典型传统建筑样式。由于水电“开发
2、”,某些临水传统村落和建筑物面临拆迁。2006年贵州省清水江下游姚百万家族的吊脚楼进行了复原重建,然而当吊脚楼被从它生产和死亡的生活现场与历史现场中剥离,失去了原来依存的家族记忆、族群关系、传统习俗、鬼神信仰等历史现场与文化场域,尽管得以复原却不可能复活,只会成为失去历史现场及文化语境的博物馆藏品式的物质空壳。期刊名称:造型艺术复印期号:2017年Ol期关键词:苗族/传统村落/吊脚楼/民俗影像/文化现场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15ZDBII8)阶段性成果。文章编号:1003-2568(2016)04-0034-07中图分类号:J421文献标识码
3、:A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下游姚百万的故事,在当地是一个传奇。两百多年前,一个叫学雒周的难民逃到黔东南,白手起家,以做小买卖维生。由于他通苗话和汉话,在苗疆汉地的木材贩运中渐渐如鱼得水,坐守瑶光河口贩木致富,号称“百万.他成为一方巨富之后,即大兴土木,修建近乎奢华的住宅群。这一宏大的建筑工程,由来自湖南宝庆府的能工巧匠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完成,是那一带苗族吊脚楼式样建筑的经典版。中山大学苗族学者张应强在他2006年出版的关于清水江一带木材贩运的研究论著中,有详细记述。然而历史人类学学者的文字尚未印出,他所记述的对象却已不复存在。2004年前后,清水江一带要修建大坝,沿江许多村寨面临拆迁,姚百万的
4、那幢著名的吊脚楼也在其中。笔者的台湾朋友黄英峰有一次无意中到了那里,碰巧见到这幢吊脚楼,立刻被它精妙的建筑工艺所吸引。他是做建筑规划设计的,长年在贵州做文化保育工作,为民族服饰、民间建筑及历史乡村养护做了很多实事,是贵州省特聘的村寨保护与规划专家和中国民族文化国际推介的年度人物。笔者可以想见他看到这幢清代建筑精品时的狂喜。他围着它拍了两百多张照片,听说要拆,即打听屋主是谁,却因当时所遇之人语言不通暂时作罢。两年后知道房子已经被拆,正遗憾,在网上搜得相关信息,立刻寻来,找到了屋主。屋主说,拆房子时,已经有很多人来买拆下的雕花门窗,被他们拒绝了。得知黄英峰想买下整幢老屋的目的是为了整体恢复原状,复
5、原后捐赠给有关博物馆,受此精神感动,就卖给了他-10万元,一堆老屋的“残骸。而黄英峰将以更麻烦的方式,把这些残肢重新拼装起来。有此机缘,我们得以和一座老房子发生关系。如果说,张应强从历史人类学角度,记述了它的诞生与辉煌的过去,那么,我们则通过视觉人类学的透镜,见证了它的死亡、复活,以及无奈的现状。黄英峰买下的从老屋拆卸的木料,其实并不完整。房子拆了以后,由屋主的三个儿子分了,木料有的拉回各自新家,有的就地卖了。抢救到手的吊脚楼残肢不足三分之二。吊脚楼的雕花石柱础,能搬的都搬了。石阶等较大的材料,因已沉入水中,无法再动。更麻烦的是吊脚楼的复原工程。找回已经被卖掉的那部分木料成为不可能之后,补足构
6、件和复原成为关键,这需要审批、采购新的木料,还需要请当地内行的工匠原样搭建,极其费神。幸得黄英峰在贵州做民族文化考察与保护工作已有十余年,和各方关系不错,又毕竟是专业搞建筑的,在调动这些巨大物料方面具有经验。经过一番折腾,居然买到了木料,请到了当初拆这幢房子的工匠,开始复原工程。开工前,英峰问笔者意见。笔者认为,建筑是物,这些被拆毁的建筑更是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残余,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它们当物来看,因为它们存在的时候与人发生了关系,并在多少代人的生死沉浮中积淀了相当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人在房子里生活,穿衣吃饭,生JlJ育女。人随着房子一起老去,老屋容纳了许多死亡和新生,上演了无数故事,他们的
7、气息、遗物和民间深信的“灵魂”会在老房子里存留。这些物,因而具有了拟人甚至拟灵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具有了民俗学、视觉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的物象文献价值。因此,复原的过程,类似于考古的过程,批阅历史文书的过程,应该详细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复原的不仅是一幢已经死去的吊脚楼,同时是与这个吊脚楼有关的人,以及由清水江流域族群互动串起的历史传统、社会记忆及其关于移民、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的活生生的现实故事。这是和吊脚楼共生的东西,价值不在老房子之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房子这个物质文化遗产(更准确应该说是“遗骸)需招之魂。所以,应该对复原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同时考察与老房子相关的人和事,拍一个纪录片。
8、这个想法与黄英峰一拍即合。经过紧张筹备,2006年秋天,我们开始参与关于这幢苗式吊脚楼复原的测绘和拍摄计划。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在复原过程中对这幢吊脚楼进行全方位测绘,获取房屋从整体结构到具体细节的所有数据,存档,以在有条件情况下对苗族吊脚楼进行3D虚拟影像重建。二是用影像记录与吊脚楼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文化和修复过程。技术方法和路线是:对吊脚楼进行考察、测绘、全过程影像记录,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完成一部纪录片。具体分工是:来自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新闻专业和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协助台湾英峰公司的工程师,在工程中对每T牛构件进行测绘并对复原过程进行图像和视频拍摄。黄英峰还
9、从加拿大请了一位很有经验的纪录片独立制作人阿妮卡(Anika),来拍摄一部关于吊脚楼的纪录片。在这个计划中,除了传统的图、文、音、像等基础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虚拟影像重建技术也将使用。一、两个“现场:专家的科技现场与工匠的文化现场计划一确定,笔者和来自新闻学、艺术设计学和建筑学三个专业的学生立即赶赴施工现场,与已经在那里的台湾工程师汇合。施工的苗族工匠也到了,他们就是当时拆卸这幢吊脚楼的人。老房子的所有木料和雕花石础,黄英峰已经运到凯里三棵树附近一个废弃工厂里,那里有足够的库房存放木料,能够提供二三十人住宿并自己开伙,还有一块宽敞的空地可以复原搭建吊脚楼。住下来之后,大家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按
10、照计划,测绘小组负责记录老房子构件的基础数据,工匠师傅们加工待补的新料准备安装。这些新料不做旧,以后复原时,就像文物修复那样新旧分明。负责老房子测绘工作的是黄英峰带来的建筑工程师胡先生,他在现场指导艺术设计学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工作。测绘小组严格按计划要求,每动一根木料就画一张图,记下建筑构件的名称、编号,描绘白描图并记录材质、尺寸、安装位置等相关雌,然后录入电脑。中山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则进行相关访谈,用相机和摄像机拍摄木料加工和复原过程。负责木工全盘工作的是苗族木匠龙师傅龙安泮(48岁,锦屏县河口乡韶霭村人),与房主人姚百万家仅隔六里地,进城常路过他家。这老房子就是他领头拆的,现在又负责
11、老屋的还原,指挥从凯里、雷山等地招募来的木匠安装。图1学生的工作现场。邓启耀摄,2006年,贵州凯里图2木匠师傅的工作现场。邓启耀摄,2006年,贵州凯里在现场待了几天后,笔者渐渐感觉到在老房子复原工地上两类人的差异(图L图2)一类是黄英峰带来的建筑工程师和笔者的学生们,他们有成文的计划书,掌握现代技术,使用电脑、图纸、照相机、录像机和各种标准化测绘工具,按部就班,一丝不苟。他们看木料就是木料,就是一些具体实在的建筑构件。另一类是民间工匠,他们没有图纸,口传身授。施工中“凭心画线,随性而作,有什么就直接记录在木料上。他们看木料不完全是木料,而是有灵魂有故事的主。笔者发现,在这个共同的空间里,其
12、实并存着两个“现场。一个是由学校培养、应用现代工具和方法的人构成的科技现场,一个是由习俗传承、使用传统工具和方法的人构成的文化现场。前者偏于理性,后者重在感性。图3正在清洁和拼装的吊脚楼框架结构。邓启耀摄,2006年,贵州凯里图4吊脚楼框架结构(第二排)局部示意图。邓启耀绘,2006年,贵州凯里苗族师傅们根据龙安泮师傅(以下简称龙师傅)的指点,在一片开阔地上把测量过的旧料,一排排平铺在地上,按照原有结构拼装起来(图3)。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如此平躺着的房子。走进那些梁柱之间,细看原来看不清楚的细节,发现比我想象的复杂多了。笔者难以想象,工匠们怎么能不需要图纸,就可以对吊脚楼的结构和细节了然于胸。
13、龙师傅给笔者耐心地讲解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方圆的木头怎样称呼,有些什么意思(图4)。他说,那些镶嵌在梁柱间的雕花,就像建筑的脸面,既要美观,又可起到构件间直角加固的作用(所以叫它们千斤)。甚至它们的排列,都暗含有一些特殊的蕴义,如房屋间架结构的三间四排,每排都有一个字的代号,比如第一排叫人排,第二排叫财排,第三排叫两排,第四排叫发排,架连起来就是“人财两发。一幢吊脚楼,如同一个物象化了的大型祝语。由于有些部分还没有组合起来,笔者得以就近端详那些裸露的樟头,看到它们类型很多,结构也很复杂。请教龙师傅,他告诉笔者,整个吊脚楼不用一颗钉子,都用斗梯连接(图5、图6)。樟有燕尾樟、剪刀樟、扣樟、嗯
14、樟、半樟、对接樟、鱼尾樟等。要根据房屋框架结构中不同的位置、受力和操作状况,决定打什么样子(图7)图5木匠师傅在加工巨大的斗樟。邓启耀摄,2006年,贵州凯里图6吊脚楼几种斗樟示意图。邓启耀绘,2006年,贵州凯里图7木匠师傅仿造旧料,在新补的木料上雕花和加工巨大的斗樟。邓启耀摄,2006年,贵州凯里对于这些技术性问题,笔者一时弄得不是很清楚,但已经明白,吸引像黄英峰这样的建筑行家们如此发疯地崇拜这些老房子的原因,就是在它们身上凝结着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智慧。笔者没事就在工场上看木匠师傅们干活,抽空向他们请教:“那么复杂的工程,你们有没有图纸?”龙师傅说:不用,心记就行。”“有关于木匠的书吗?”
15、有,鲁班书。那不是使法的书吗?”是的,他(指吴师傅,苗族)爸爸就有鲁班书。”笔者转向吴师傅问:您见过吗?”吴师傅答:见过。是什么字?”“汉字。什么内容?”教人使法术的。”怎么使?我要上房了,要是被仇家咒了,就会从梁上跌下,出人命,所以要给他对过去。“要是房东招待不周,木匠会不会做点手脚,让房子不干净呢?”吴师傅笑了:当然啦!尺在我手里,长点短点,运就不一样了。”您会吗?”我爸还没有传给我。”怎么传?”要师傅念咒、烧纸。拿一张纸,写个彳导字,其余的空白。揉成团抓阉,抓到彳导的,就可以传了,否则不行。抓到彳导,再念咒,将纸烧了,纸灰放在水碗里,喝下去。吴师傅照例要吹那个著名的关于这些房子的风水彳专
16、说。但他的口述,与相关出版物上的叙述略有不同:我们是听老人讲的。姚家老人过世,选地方,清了个湖南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要是选准了,我要到你家住。他选的地方龙脉好,老人埋那里,姚家果然发了。因为他选得准,泄露天机,所以眼睛瞎了。姚家发了,又依风水先生的话在水边一虎形山的好地上建房。风水先生在姚家住了不久,姚家的人就嫌烦他了,说他又老又瞎,天天要我们端饭。其实姚家的佣人是很多的,他们主要是嫌弃老先生。他们叫他舂米,天天舂。有一天,来了另外T立风水先生,借宿姚家。老先生知道了,说,你来得正好,求你帮帮我一个忙。晚上,他让那人带他到姚家的祖坟上,睡在那里。半夜,天上垂下一根线到祖坟上,老先生请那人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俗 影像 拍摄 现场 语境 贵州 苗族 传统 村落 拆迁 吊脚楼 复原 测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