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实践与动因-——以从“敦朴”到“巨丽”的转化为例.docx
《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实践与动因-——以从“敦朴”到“巨丽”的转化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实践与动因-——以从“敦朴”到“巨丽”的转化为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实践与动因以从“敦朴”到“巨丽”的转化为例FromDunputoJuli:PraCtiCeofLiteraryThoughtTransformationandItsInducementinEarlyHanDynasty作者:杨允作者简介:杨允,女,渤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表过论文宋玉:文学思维与“色”“义”焦虑等。原文出处:文学遗产(京)2021年第20213期第23-33页内容提要:汉代前期的文艺思想经历了两个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探索这一时期文艺思想形成与转变的动因,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的规律。汉代前期文艺思想的建构与转型是外部动力与内在机
2、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基础的原动力,主流文化的制约力,作者个性与感受的主动力,受众审美的驱动力,这四者共同构成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外部动力。同时,文艺思想的内在理路也催生了“质文代胜”的转换。期刊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1年09期关键词:汉代文艺思想/唯物史观/审美理念/“质文代胜”标题注释: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工程“中华思想史”子课题“中华文艺思想通史”阶段性成果。汉代前期的文艺思想是在先秦诸子百家酝酿、辩论之后,通过汉代文学实践及思想探索,总结形成的宝贵成果。敦朴和巨丽即是这一时期文艺思想的鲜明标志,二者在当时的文学文本书写中,既有较为充分的体现,也有较为清晰
3、的演变转折轨迹。“敦朴在汉文帝时的文学中有较充分的体现,“巨丽”则在汉武帝时达到极致。本文即聚焦这一时期文艺思想中敦朴与巨丽的确立及其转型过程,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对其进行考察,探讨其外部动力与内在理路,揭示这一转变进程的必然。-敦朴与巨丽的审美理念与思想转型敦朴和巨丽是汉代前期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自其形成之后,这两个审美范畴就代表了两汉文艺思想的突出成就。汉代文人由此创造出魅力永存的文艺作品,开拓出两种不同的文艺境界。汉代文艺思想中的敦朴,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渊源。这一理念以敦厚朴素为基本内涵,以质朴为美,崇尚自然天成,是古代尚质艺术的结晶。这一理念植根于黄老道家的思想土壤之中。老子曰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崇尚自然,将事物天然、原生的状态视为最佳、最理想的状态,反对人力对外界事物的干预乃至破坏。同时,老子主张见素抱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今注今译,第147、349页)。在老子的理论中,素朴是由“自然”衍生的理论范畴。“自然”是对所有事物本来样态的概括,“素朴”是对事物本色、本性的描述。他将本色丝织品的“素”与未经斧凿雕琢的木材的朴,引申为对事物本色、本性的肯定。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马王堆帛书黄帝书云素则精,精则神”,都阐述了尚质重朴的思想。汉代前期文艺思想的“敦朴理念正是从黄老道家这些重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敦朴”主张主体在恬淡寡欲、
5、清静无为的思想基础上,自觉地淡化、减损物欲追求。在主体同外界的关系方面,尊重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自处于清静无为的立场,抑制并减少对自然规律的干扰,采取宽松的、包容的态度,实现外界事物的发展。敦朴的审美取向在汉初多见于人物形象、生活态度、艺术理念等方面的审美评价中。例如,重厚少文是刘邦对周勃的评价,木强敦厚则是司马迁在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述的人们印象中的周勃。从这些话语中,可以发现敦朴”理念的端倪。在文帝时,与“敦朴”意义相近的话语频繁出现在对人和事的叙述中。例如,贾谊上书希望制定礼乐以实现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的社会效果。又如汉书之酷吏传称赞文帝时的世风说是时民朴,卜式传说卜式为人朴忠,韦贤
6、传说韦贤为人质朴少欲,夏侯胜传说夏侯胜为人质朴守正。汉代举荐贤良方正,实际上以敦朴的人品为主。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第十九章西题云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QD,也鲜明地体现出对前代朴素的品行操守与人格风范的怀念。敦朴的理念及其文艺特征,在汉文帝刘恒遗诏中有深入实践与鲜明表现。文帝在遗诏中超然、淡定地向臣民谈论死亡及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他将死亡看作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即人生的必然规律。面对死亡,文帝与那些“嘉生而恶死”的人不同,而是恬淡自然。他告诉臣民,自己在位二十多年,死后得复供养于高庙,已是很荣幸的事。他反对厚葬重服的传统和习俗,认为自己死后如果让百姓长时间吊唁,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
7、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反而加重自己的不德(12)。班固在文帝纪的赞中言文帝死后的陪葬物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陵墓因其LU,不起坟Q3),避免耗费人力物力。文帝的遗诏语言质朴简洁,语气谦恭诚恳,表现出博大的襟怀,是他敦厚质朴审美理念的艺术结晶。文帝的遗诏是诏令体散文。除了这类文体,汉初的赋、奏议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大多表现出“敦朴之美。如贾谊的作品即体现出“敦朴”的艺术理想,他的瞒鸟赋盛赞达人、至人、真人独与道俱独与道息”的精神境界,而对殉财殉名死权每(贪)生等世俗形象表现出不屑(14)。其他如贾山的至言、晁错的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言守边备塞务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等
8、作品,文风朴素质实,也都体现出尚敦朴的文艺特色,呈现出与汉文帝遗诏大致相同的文艺特征,成为汉代前期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汉代前期文艺思想史上另一个重要的理念,或者说被汉代前期文艺作品重点实践的一种文艺思想,就是在文学史上被反复提及的“巨丽.它植根于古代“尚文的文化土壤之中。苞括宇宙与子万国”的思想境界、恢宏凌厉的思想气概、昂扬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这一文艺理念的时代内核。同时,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汉代前期文艺创作逐渐出现了从敦朴向巨丽的思想转型。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也体现了在汉代经济与政治条件发生变化之后,文艺思想内涵的必然转换。自此以后,汉代文艺思想呈现出与文帝时截然不同的风格,并成为两汉
9、文艺思想的主流。巨丽”这个概念,也有其历史发展的思想渊源。它在先秦儒家尚文思想的基础上,吸纳战国诸子雄辩文风中的某些元素,同时借鉴了秦代雄壮崇高的“天下一统”观念以及杂家博通万物的审美精神,甚至黄老的想象思维,而形成并发展成为汉代盛世的文艺理想。汉代文人以纵览天地、苞括宇宙、崇高壮丽的文艺想象与文学意象,昭示着汉家盛世的声威,并用恣意铺张的话语书写着汉代文人的旷世情怀。强大的汉家王朝和盛世伟业,与汉代文人的文学激情及其文学作品中昂扬充溢的思想境界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汉代文艺“巨丽”思想的基本内涵。司马相如、司马迁、严助等人,凌厉千古,融宇宙于翰墨,驱万物于笔端,以非常之人的情怀,谱写非常之华章
10、,成为汉代文艺“巨丽”思想的实践者。例如,“巨丽的理念经司马相如明确提出之后,即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15)这是作家对盛世审美理想的宣示。在司马相如的笔下,宏大繁盛的上林,充溢着昂扬的气势,浓墨重彩的狩猎,繁复炫目的意象,令诵读其赋者目不暇接,想象无穷。可以说,司马相如将尚文”的文艺理想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巨丽”之美的文学典范。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审美理念的“巨丽,不单单指作品规模的宏大和描写上的铺张渲染、宏辞丽藻。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是赋体文学的代表,刘勰将赋的特点归纳为“铺采摘文,体物写志(16),扬雄也曾将赋体文学的特征概括为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
11、,阂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17)。铺张是赋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但赋与巨丽”的审美理念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例如,张衡的二京赋号称京都赋之极轨,其篇幅超过司马相如上林赋,但它更多地体现为对各方面事物的详尽铺写,才导致了篇幅的扩大。其实,文艺思想上的“巨丽,首先要有昂扬的精神、丰富的内涵和极度的夸饰渲染。这是二京赋所无法比拟的。从对汉代前期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巨丽”是超越文体的艺术追求,不仅仅是赋体文学,包括司马相如在内的武帝时期很多作家的其他体裁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艺术追求。如在难蜀父老一文中,司马相如满怀信心地宣称: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
12、之功。”(18)他夸赞汉王朝的声势与恩泽: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潺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19)其中所表现出的恢弘气度和昂扬精神,与上林赋一脉相承。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闽越侵犯东瓯,东瓯向汉朝廷求助。刚刚即位不久的武帝就此事询问太尉田蚣,田蚣不愿救助,认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覆,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因此不建议兴兵前去救援。针对田蚣此言,严助责问田蚣: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武帝听闻后感叹道:太尉不足与计。
13、(20)严助以子万国的盛世情怀看待此事,在简短的应对中表现出了包容四海的胸襟和恢宏凌厉的气魄,为盛世的时代精神和“巨丽之美注入了主体性内涵。“巨丽之美在武帝时代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达到了极致。无论是赋体文学,还是散文创作,即使是篇幅短小的作品,如严助、吾丘寿王、终军、主父偃等人的论对散文,也都表现出类似的“巨丽审美特征。这是汉代前期文艺思想的典型风格,在此不再一举例赘述。综上所述,汉代前期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出敦朴和巨丽两种风格。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汉代文艺思想又呈现出由敦朴到巨丽的转型。这种转型,既有文艺思想的内在需要,也有经济、政治的外在动因,值得进一步讨论。二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外在
14、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21)敦朴与巨丽不仅是汉代文艺思想领域两个内涵不同的范畴,也是汉代文艺思想发展中特色分明的两个阶段。从敦朴到巨丽,汉代审美思想的转换有着特殊的动因与机理。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考察这两个审美范畴的形成与转换,就会发现其中有多种物质的、精神的要素在发挥作用。从物质基础到主流文化,从作家到受众,构成了四个相互关联的外在动力链,即:物质基础的原动力,主流文化的制约力,作者个性与感受的主动力,受众审美的驱动力。首先,物质基础的原动力。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第一层次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物质基础。
15、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文艺思想转型得以实现的原动力,是潜在的深层次的动力,也是带有根本性的动力。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不论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还是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它们的发展既有自身的路径、规律,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更深层的力量的影响,这就是来自物质基础的作用。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说:“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艺术家因睹和闻而有所感,产生艺术冲动,进入创作实践之中。艺术家所睹所闻的客体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从更深的层面影响作家感受的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审美取向。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
16、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2)在唯物史观看来,一切精神现象都是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因此,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是文艺思想发展的根本动因。汉代前期的经济基础与物质生活是当时文化、思想和艺术发展的原动力。汉书食货志记述汉代前期的经济状况云:汉兴,接奏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僮。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4册,第1127页)汉初经济匮乏、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迫使上层统治者采纳黄老道家思想,轻徭薄赋,安定民生,发展农业,无为而治,“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23)
17、。在人民生计艰难之时,务实尚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既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如曹参任相国时,择郡国吏木设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24)。为生存、为衣食而挣扎的经济基础呼唤质朴的文学艺术,因此对华彩绚丽的艺术,甚至对适度修饰的文章都缺乏兴趣。这也是汉代前期敦朴文艺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至武帝时,汉王朝经过近七十年的经济复苏和政权建设,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汉书食货志对汉代盛世富庶的经济生活有生动的描绘: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康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
18、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ff三之间成群,乘审匕者掾而不得会聚。(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4册,第1135页)仓縻丰盈,良马成群,货币充实,这些现象显示出武帝时期经济的繁荣。于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贵族阶层室庐车服僭上亡限(25),而皇室在宫廷的建设方面更代表了当时社会奢华风尚的极致。据三辅黄图载,武帝修建了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宫殿,并大力扩建上林苑,开辟山林达数百里,长安八水流经其间,宫观台阁熠熠生辉,名花异卉数千种,珍禽怪兽不可计数。虽然其描述不无夸张的成分,但作为皇家苑囿的上林苑成为当时壮丽与奢华的标志,则没有什么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汉朝国力的强盛,
19、富庶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竞相奢侈的社会现实在对人们生活态度、文化需求、审美取向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对文学艺术反映时代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文学艺术有了“润色鸿业”的时代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艺术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体现巨丽”之美的文学应运而生。这是汉代前期文艺思想实现转型的经济基础。其次,主流文化的制约力。汉代前期文艺思想转型的第二层次的动力来自时代的主流思想文化。文心雕龙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6)所谓世情、时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的变迁和时代主流思想文化的更迭。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几乎是该时代任何文学艺术、文艺思想得以产生、发展的文化土壤和大环境,不论具体的文
20、学艺术、文学思想是遵从还是反对主流思想文化,都无法脱离主流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且,就行为主体而言,无论是作家还是受众,都身处在时代的文化氛围中,因此其审美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主流思想文化的浸染与影响。因此,主流思想文化对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制约力,而汉代前期主流思想的演变也同样为文艺思想转型提供了制约力。汉王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政治、文化无序乃至混乱,曹参以相国之尊奉行黄老道家学说,并将之确立为主流思想。文帝清心寡欲,好道家之学(27),实行宽缓的政治策略,汉书刑法志说他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28)。贾山至言说文帝即位后
21、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29)。清心寡欲的人生理念,崇尚敦朴”的审美取向,都植根于以黄老为主流的文化土壤中。武帝时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敦朴理念及其理论渊薮黄老道家思想逐步淡出主流话语体系。汉书武帝纪赞日: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30)武帝时大力加强文化与制度建设,其中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制礼作乐,也包括宫阙殿宇、舆服仪仗等方面的排场,也就是所谓的“汉家气象,即要以宏伟壮丽的宫阙建筑和奢华的礼乐舆
22、服来彰显皇权的崇高,所谓天子以四海为家,三目士丽无以重威(31)。儒家学说的核心在于崇礼尚文,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维持等级差别,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礼记坊记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32)左传记载北宫文子的话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33)儒家经典的这些论述为汉王朝统治者追求壮丽、奢华、重威的审美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此时的文化规约了受众与作家的审
23、美取向,为巨丽”之美的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文化依据。武帝朝聚集了众多人才,群士慕向,异人并出(34),司马迁、司马相如、李延年等献纳诗、文、歌、赋,上有倡导,下则踊跃效力,将尚文的艺术理想推进到极致,创造了此时独特的巨丽之美。此一时期,儒家学说作为主流文化,不仅影响着时代的审美取向,还成为文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东方朔谈论问题不根持论(35),上书陈述农战强国之计,专用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36)。严助为会稽太守,数年不向朝廷汇报。武帝令其上疏,并且要求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37)。可见,儒家文化成为了衡量文学是否入流的基本标准,而缺乏儒家思想内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代 前期 文艺思想 转型 实践 动因 敦朴 巨丽 转化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