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泉州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7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泉州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二O二一年十二月第一章规划背景1第一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1第二节海洋生态环境问题8第三节“十三五”工作成效10第四节“十四五”面临挑战13第二章总体要求16第一节指导思想16第二节基本原则16第三节目标指标17第三章坚持目标导向,全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21第一节构建海湾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格局21第二节分批梯次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23第三节健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24第四章坚持综合治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27第一节实施入海河流精准治理27第二节深化入海排口排查整治28第三节加强港口船舶污染防治30第四节强化海水养殖污染防治31第五章坚持管护并举,维护海洋
2、生态系统平衡35第一节严格保护岸线自然生态35第二节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36第三节强化海洋生物资源养护38第六章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公众亲海空间需求42第一节提升公众亲海空间品质42第二节拓展公众亲海空间功能42第三节改善公众亲海空间环境43第七章坚持预防为主,提升海洋风险应急能力46第一节加强海洋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46第二节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47第八章坚持陆海统筹,健全海洋生态治理体系49第一节落实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制度49第二节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50第三节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51第九章保障措施53第一节加强组织实施53第二节完善投入机制53第三节强化科技支撑
3、53第四节推动公众参与54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1.l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1.Ll近岸海域基本情况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68个,海岸线长541公里,岸线资源居福建设区市第四位,拥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5大海湾,适宜建港的岸线113.7公里,可建各种泊位197个。1.L2海水水质质量泉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海水水质稳中向好。2020年,泉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站位共36个(含19个国控站位,17个省控站位),一、二类海水水质站位比例91.7%,泉州湾晋江口、洛阳江口及安海石井海域水质劣四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活性磷酸盐和
4、无机氮。各主要海湾的海水水质监测站位分布及达标情况:湄洲湾泉州境内设监测站位7个,水质均达一、二类;大港湾、深沪湾各设监测站位2个,水质均达一、二类;泉州湾设监测站位7个,2个站位水质超标且为劣四类(超标点位全部位于泉州湾内湾河口区),其余站位水质达一、二类;围头湾设监测站为5个,1个站位水质超标且为劣四类(位于内湾安海湾石井附近海域),其余站位水质达一、二类。各海湾无机氮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泉州湾、围头湾、大港湾、湄洲湾(泉州海域)、深沪湾。活性磷酸盐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泉州湾、围头湾、大港湾、湄洲湾(泉州海域)、深沪湾。1.1.3围填海情况根据2019年编制完成的福建省围填海调查报告,自2
5、00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岸线修测成果以来至2018年8月底,泉州市共完成填海38成.55公顷。1.L4海洋沉积物质量近年来,泉州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除2017年安海湾部分测点的铜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一类标准外,其余海域测点汞、铜、铅、镉、碑、石油类、硫化物和有机碳均符合第一类标准。1.L4海洋生态系统状况泉州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物种较丰富,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多样,同时拥有河口、海湾、岛屿、滨海湿地、红树林等浅海生态系统。(1)重要滨海湿地根据2017年省政府批复的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泉州市共划定2个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红线区,分别为祥
6、芝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红线区和塘东重要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区,合计面积4.82平方公里。(2)红树林泉州市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江河口、晋江河口)、泉港区枫慈溪出海口、惠安县林辆溪、龙潭溪出海口、小蚱前海滩涂湿地和晋江市晋江南岸湿地公园的泥滩潮间带。红树植物组成种类主要有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单独或相互结合共同形成群落。目前泉州市成片红树植物群落分布最广的区域集中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物种、红树林、湿地为宗旨,全面保护红树林、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的生物物种资源和自然环境,集物种与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科普宣
7、传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核心区面积1372.27公顷,内含洛阳红树林功能区的核心区(面积26361公顷)。目前保护区内有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种红树林植物,其中桐花树和白骨壤是中国天然分布的最北界,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达305.89公顷。(3)渔业资源状况泉州湾地处闽东渔场,东临台湾海峡,湾内常年有淡水注入,平均年径流量163亿立方米,湾内港口、海湾、浅滩、岛屿、礁石众多,构成适应海产生物生长、栖息、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湾内水温、盐适中,饵料充足,形成泉州湾海域鱼类天然繁殖场和饵料场,也是各种鱼类南北涧流的必经之道。据
8、统计,泉州市所辖海域有海洋生物种类627多种,其中各海湾内约有鱼类10()多种,主要种类有黄鳍媚、丁香鱼、日本鳏、中华须鳗、小公鱼、鲍鱼、石斑鱼、弹涂鱼、尖头银鱼、鲨鱼、鳗绘、中华海绘等近30种。泉州湾滩涂广阔,适合多种经济贝类的繁殖、生长和人工养殖,主要种类有竹蛭、缢蛭、泥蛆、毛蜘、牡蛎、寻氏肌蛤、栉江鲸跳、翡翠贻贝、花蛤、文蛤、青蛤、短齿蛤等30多种。该湾内的经济甲壳类动物主要有锯缘青蟹、梭子蟹、独角新对虾、班节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脊尾白虾等。(4)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地泉州市已建立国家、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1个。根据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9、2017年11月),泉州市共划定6种类型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21个,总面积2402.48平方公里,占泉州市选划海域面积的41.84%。1.2 主要入海污染物1.2.1 主要入海河流入海断面水质现状泉州市境内入海河流有7条,其中,主要入海河流1条,为晋江;入海小流域6条,分别为洛阳江、坝头溪、九十九溪、厝上溪、大盈溪和林辆溪。2020年,除厝上溪因断流未监测外,其他断面均在入海河口设置监测断面并开展常规监测。其中,晋江、洛阳江、坝头溪、菱溪4条流域入海河口断面水质为In类,占比57.1%;大盈溪和林溪2条流域入海口断面水质为W类,占比28.6%;九十九溪入海口断面水质为V类水质,占比14.3%。
10、影响入海口断面水质的主要因子是高镒酸钾指数、总磷和氨氮。1.2.2入海排污口现状2018年,原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泉州市直接入海和间接入海的各类型入海排污口总数为720个。2019年起,泉州市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入海排水口的排查工作。根据最新的排查成果,泉州市各类入海排水口总计1748个,扣除非排口136个,实际排口数为1612个,其中:直接入海的排口987个,间接入海的排口625个。主要排口类型包括入海河流、沿海乡镇农村排口、雨洪径流排口、水产养殖排口、沿海溪流沟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口、工业企业排口、其他类型排口等。其中,日排水量100吨以上的重点直排海污染源16个。1.3 海洋生态灾害和环境风险
11、状况(1)赤潮灾害情况近年来泉州市海域发生的海洋生态灾害主要为赤潮,2015-2018年共发生赤潮7次,赤潮影响面积最大的一次出现在2015年9月的围头湾海域,影响面积达15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11天,第一优势藻为球形棕囊藻。(2)外来物种入侵泉州市海域外来物种入侵主要表现为互花米草入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保滩护岸、改善海滩生态环境,在沿海地区引入互花米草,但在后期呈现迅速繁殖扩张的趋势。互花米草的扩张对海岸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侵占滩涂湿地,造成船道阻塞等。根据遥感影像,目前互花米草在泉州湾、围头湾、湄洲湾和大港湾都有分布,近年来呈现出条带状扩张、在种群间隙扩张和向海向陆方向扩张等特点。泉州市
12、各级政府近年来虽投入一定人力财力开展治理,但互花米草生命力顽强,且受海洋洋流运动影响,治理难度极大。如,石狮市蛆江镇海岸互花米草前期治理后时隔8年再次“死灰复燃”。(3)海洋环境风险状况根据统计,近10年来泉州市发生的海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共计6起,其中船舶水上污染事故4起,主要为燃料油泄漏;沿岸工业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2起,分别为泉州嘉木沥青公司沥青输送管道更换时出现的废油泄漏事故,以及福建省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装船作业违规操作导致的“碳九”泄漏事故。泉州市沿海区域主要涉海环境风险源有泉港石化工业园和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等临海石化产业基地,以及临海港口码头。1.4公众亲海空间状况泉州市公众亲海
13、临海区域主要类型包含城市休闲和滨海度假两种。城市休闲型:主要包括城市滨海观光带、城市绿道、海滨广场、城市公园等,此类临海亲海空间景观特征兼具自然风光与城市风情,二者相互融合、人类活动密集。泉州市城市休闲区目前主要分布在泉州湾河口一带,以岸上观光休闲为主,有泉州滨海公园和洛阳桥文化生态旅游区。滨海度假型:主要包括海水浴场、度假村等,景观以自然风光为主,大多依托自然沙滩开发建设,如净峰惠女湾旅游景区、崇武国家海洋公园(内含西沙湾沙滩公园和青山湾海滨旅游度假区)、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红塔湾海岸公园、晋江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金沙湾度假村等。目前,泉州市有9个沿海分布的公园入选全省首批海岸公园名单,
14、分别是:石狮红塔湾海岸公园、晋江金井石圳海岸公园、晋江金井塘东海滨公园、晋江金井围头海角公园、晋江龙湖衙口海滨公园、晋江深沪科任海岸公园、泉港区峰尾镇圭峰休闲公园、泉港区惠屿岛生态休闲海岸公园、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月亮湾沙滩海岸公园。就空间分布而言,泉州市公众亲海临海区域多分布在惠安大蚱村至浮山村、祥芝镇祥渔村至永宁镇涪沙村和深沪镇金屿村至金井镇围头村沿海岸段。旅游区多已配备了相应设施给公众亲海提供便利条件,但设施配置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区域存在着可临海空间管理不当,配套设施简陋,沙滩凌乱或被临时占用等现象,此外,岸线多存在着海漂垃圾散落零星分布的现象,以滨海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主。1.5
15、海漂垃圾泉州市海漂垃圾类型主要有米草、水草、树枝、树叶、塑料瓶、塑料袋、渔网、泡沫等,以2020年海漂垃圾清理数量测算,粗略估算全市海漂垃圾日均产生量约为18吨/天(不含海水高潮线以上沿岸倾倒堆放的建筑、工业、生活等陆源垃圾)。沿海主要岸段的海漂垃圾和环境卫生问题,时间上主要集中出现在每年的6月和7月,主要是受到降水集中的汛期或强台风的影响,陆源垃圾被冲刷入海;期次是每年的秋冬季节,互花米草枯枝的集中爆发期,对近岸岸滩环境卫生影响也较大。空间上沿海多数岸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垃圾清理死角和保洁不到位的问题。通过溯源分析,泉州市海漂垃圾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河流入海携带的垃圾;二是滨海景区旅游活
16、动产生的垃圾;三是港口码头和船舶商业活动产生的垃圾;四是渔业捕捞和养殖活动产生的垃圾;五是沿海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六是洋流自然运动漂浮而来的垃圾;七是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产生的生物质垃圾。第二节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局部海域海水水质波动明显。“十三五”期间,泉州市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总体良好,海水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稳定保持90%以上,海域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但是,泉州湾的晋江和洛阳江入海河口、围头湾的安海湾海域部分监测站位海水水质波动较大,每年丰水期水质较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经常性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原因主要是受到入海河流携带污染物入海及海湾周边陆
17、源(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农村生活污水、海水养殖尾水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影响,加之海湾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差,污染物扩散和净化能力较弱,叠加影响湾内海水水质达标形势。二是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面积萎缩、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围填海是造成滨海湿地减少和空间破碎的重要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和破坏非常大。滨海湿地面积的侵占和减少直接导致了海湾水动力改变,水文、底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了湿地鸟类和水生动物等的栖息地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减弱,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受损。三是海岸侵蚀严重,防护能力降低。泉州市海岸线绵长曲折、河口港湾众多、天然沙滩发育良好,近几十年来,受围填海、港口和
18、城镇建设、路桥工程等开发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岸线数量和自然形态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岸线缩短、湾体缩小、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导致海洋水动力状况发生改变,海湾、滩涂生态环境退化,部分砂质海岸和泥质潮滩受到侵蚀,导致海岸防护能力下降。四是外来物种入侵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近海生态安全遭受威胁。泉州市泉州湾、围头湾、湄洲湾和大港湾都有分布互花米草,且呈现向海向陆扩张的趋势。互花米草挤占滨海湿地空间,对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五是公众亲海空间品质有待提高。泉州市公众亲海空间特别是滨海临海沙滩开发程度不高,目前已有的亲海空间环境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公众对临海亲海的良好体验和要求,亲海空间
19、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众亲海岸段被挤占破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及亲海空间整体景观。六是溢油、危险品泄漏等事故防范形势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仍然存在。泉州市临港工业特别是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各类海洋船舶活动频繁,发生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的概率相应上升,海洋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涉海风险源的系统化管理,涉海风险源管控清单及应急管理台账暂未形成,海上溢油及化学品泄漏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海洋生态灾害精细化预报警、风险防范水平有待提高。第三节“十三五”工作成效对比2020年现状与2012年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编制的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20、(2011-2020)中目标指标:在海洋环境方面,2020年泉州市海水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为83.3%,达到了中远期目标(2020年目标值:75%);在污染控制方面,2020年泉州市直排海工业企业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污水排放达标率为100%,达到了中远期目标(2020年目标值:10()%)o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以规划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了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崇武至秀涂滨海区域生态保护和景观旅游规划、泉州湾整治利用规划、围头湾整治利用规划、安海湾海域环境整治规划等涉海规划。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保护优先、节约利用、海陆统
21、筹的用海原则,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自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及国家海洋围填海专项督察以来,泉州市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等规定,严格管控围填海,全面停止除国家重点战略项目外的围填海受理审批。二是开展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动近岸海域陆源污染治理。“十三五”以来,泉州市按照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综合治理的思路,持续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监测结果表明,坝头溪、洛阳江水质已提升至III类,大盈溪、林辆溪水质提升至IV类,九十九溪水质提升至IV-V类之间,厝上溪基本实现全流域截污,河道恢复行洪排涝功能。2020年,泉州市还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了泉
22、州市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此外,为晋江、洛阳江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法制保障。此外,泉州市先后完成了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内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新(扩)建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三是持续开展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全岸线海漂垃圾治理、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和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海漂垃圾治理方面,泉州市政府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先后出台了泉州市海漂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泉州市海漂垃圾治理方案,从日常清理、责任落实、部门协作、投入保障、考核考评五方面建立起长效治理机制,推进全岸线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深入开展。通过开展治理专项行动,全市海岸带环境卫生日常保洁机制得以建立,海洋环保意识逐步
23、深入人心,海岸带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观,治理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船舶污染治理方面,泉州市政府于2017年12月29日正式印发泉州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建设方案(试行)(2020年12月31日修编),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完善加强对沿海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过程的有效监督,有力提升了码头船舶污染防治能力,积极推进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方面,泉州市政府发布了泉州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2020年12月修编),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印发了泉州市海水水域滩涂养殖清退整改工作方案(2018-2020),持续规范海水养殖。四是有序推进“退养还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泉州市 十四 海洋 生态环境 保护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1892.html